佛弟子文庫

成唯識寶生論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三(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曰。[木*奈]洛迦波羅如獵鹿者。如是應知。非但不受相害之苦。然於器處共相之苦。亦復不受此之獄卒能害彼故。若異此者。彼在熱鐵融沸地上受燒然苦不能忍時。如何此際能逼害他。於此熱地身動轉時。那洛迦類自身支節。尚不能持。豈況更能有所為作。然而但可於熱鐵中洋沸騰湧。身由他制無片自在。然彼獄卒勇健害他。是故定知不受彼苦。猶若廚人遙執鐵鏟於熱油內轉彼煎魚。或將獄卒為那洛迦。以其相害無功能故。爾者便成違獄卒義。然由那洛迦類受燒害時不能相害。若爾便成不是獄卒。言那洛迦[木*奈]洛迦波羅立為宗者。有違宗過。又復若言。受彼熱鐵極苦觸故。諸那洛迦不能害彼。如以生命置炎炭中。或可斯類不霑此苦。如覩史天。此顯獄卒。非那洛迦。即於此見外人別釋。引經為證。極成乖失。然而暫為少慧之輩。顯其僻見略舉疏條。彼便難曰。於地獄處。獄卒之流不受苦者。我不許故。如經說雲。汝等苾芻。有[木*奈]洛迦名六觸處。若諸有情生在彼中。彼若以眼視諸色時。咸悉了見不可愛事。實彼有情有如斯事。獄卒非情何所觀見。對執不許有情論者。便是共聚咀嚼虛空。彼設難雲。諸那洛迦受彼苦時。有其差別得異身故。如一無間多無間罪。此亦未能閑他意趣。如前所云。生[木*奈]洛迦有情之類受苦切時。簡於餘趣所有苦毒。然彼獄中所有共苦咸悉同受。然於彼處由重業風驚飈勐烈。身遭極苦一無間者。則不受之。望彼多種無間勐苦。不同受故便成不定。為顯斯事除彼獄卒。諸那洛迦無斯差別。彼趣同苦咸悉受故。即所立宗無異宗處。轉生道理何成不定。然一無間受同苦故。有外難雲。由其獄卒不受苦者。斯非正答。有不定故。然且不應作斯定判。見一受苦。令餘亦然。現見世間共覩斯事。如羊駱駝被蠍蜇時。遂便致死。鳥之一分將以為食。且據傍生有斯差異。於人趣中亦復見有一不受苦。如患塊者。醫人遂便蹈熱鐵上。即以熱腳蹋於病處。病人雖受極苦。醫足曾無痛處。然而有情實無差別。此亦由其[木*奈]洛迦趣俱生苦法以不見故。遂不名此為那洛迦。見蜇毒等能斷命根。此亦但是呈其廣見。巧識俗途非關所論。契理之事。若云但據趣之相似。是彼趣收於斯宗處。即彼趣中見有不受彼趣之苦。顯他宗有不定過者。此亦未解我成立義。當趣所有決定之苦。彼不共受是前作用能立義故。然非人畜在彼趣生。准彼法式須定受者。而不受之。所云羊等遭蠍毒時。有斷命苦。或被熱足所生之痛。若全不受彼趣苦故。非彼趣性可有斯愆。有異執雲。然而獄卒由自他業增上所生不被害故。互相苦刻。他不許也。我今謂汝。而於自見樂著昏心。設在虛空步步顛蹶。[木*奈]洛迦波羅非他所害故。他逼所生所有苦痛必定不受。是其所許。然而執云不受彼處形害苦者。與誰助力。此轉難曰。雖復有斯更互相害。由作用別緻使位殊。猶如所縛能縛之異。爾者還將自語返破己宗。由匪同時能縛所縛。更互容為繫絆之事。若言彼二次第而為。此亦非理。由非受系名為被縛。及其縛彼為能縛者。然而此二縱令苦次。於那洛迦亦不能立。若受墋毒極苦之時非那洛迦。若被他害。遭彼惱時是那洛迦。是不應許。一相續形有生有死。成大過故。同在一時更互相害。不容成故。由非一念是卒還非能為此計。若救轉計雖同一趣。由作用別名號便異。一名那洛迦。一號獄卒。猶如人趣非典獄者有被枷者。此亦非理。不託彼故。由非仗託作用差別說那洛迦如被縛者。然此但由趣為因故。斯乃如何捨其獄卒。是故定知位有差別。由非趣同作斯緣緒。能所縛殊由作用別之所為故。理應隨彼而作分位。誠無有違。若時許樂階位別者。應須共許諸那洛迦非獄卒也。於我所宗唯爾是要。由此與前能立之義。善符順故。若許實有那洛迦性。由作用別。有時名作掌獄者故。斯之執見所有階位便。成無失然。則許有階級殊途如。有頌云。

 多瞋為墋業  好行罪惡事
 見苦心歡悅  當生琰摩卒

由非此相那洛迦有。若此伽他是實義者。如何輒爾作如是言。其獄卒等非有情數。隨那洛迦所見之相。作如斯說。理復何違。諸近見者。由覩於他舉動差別。為所量故測度彼心。然本在識種子熟時。隨有如是相狀差別。而起分別。隨彼所見佛作斯說。欲令波跛惡業有情斷除罪見。於[木*奈]洛迦極惡之處。彰顯惡業所生苦報。隨彼情見。於其識外說非愛事。礭論實理咸是內緣似相而現。固無違也。

有異執雲。雖復更相俱為苦害。此等階級不越常途。由非此時有其定位。被害之者名那洛迦。能害之人號波羅矣。是故定知。諸那洛迦正被害時。無有便成獄卒之過。

執此計時於我所成獄卒事用。曾無片許令愛樂耶。有說此由業力有斯異狀。隨逐有情還非一準。由此先曾更相惱害。復於獄處共為刑戮。彼此逼害遭諸痛苦。若有生命自無身力。能害於他但知忍苦。更無餘暇。由彼有情先共為怨。故使今時更相苦害。彼皆是此那洛迦者。而彼展轉共相害事。非他所許。隨其自業識相生故。而雲非是獄卒性故。彼非能害此出過言。全無意況。若被害者許是那洛迦。然能害者即不受。斯苦有說於同一趣諸獄卒類未必要須同形量等然與彼卒墋毒可畏。見便生怖。高大形軀非常威壯。設有形量可容相似。然彼身形含毒可畏。如篾戾車。見便悚懼。是能害者。設使此類軀貌矬[坐*委]。由其稟性是勐利故。縱令敵者形狀偉大。情不比數事同草芥。陵篾彼徒力有容裕。此亦未能閑他意趣幽邃深義。然彼疎失。我且恕之。諸那洛迦更互相害事亦不殊。形量力等必須相似。有時雖復作如斯說。乘茲語勢遂即難言。未必要須形量相似。此欲共誰而為擊難。諸有忖度自身勇力。於他決勝便無怖心。如是許時。由其墋害或復威嚴者。斯乃誠為無義言也。由切逼迫生極怖故。非能害者。作成立時道其極怖。作便成過。方便顯斯差別之相。仁今更復成立墋害。及以威嚴。此則便成大為恩造。能為善伴增我光輝。如上所言。得差別體。地獄器苦不同受之。或諸勐火由業力故便無燒苦。斯則自非。善友誰能輒作斯說。凡是密友性善之人。不論夷險常為恩益。為欲顯其不受燒苦故致斯言。然於此時助成立義。即是顯出善友之意。由其不受彼之苦故。意欲成立非那洛迦。今復更雲。由其業力說有大火。言不燒者。斯則真成立唯識義。由無實火但唯業力能壞自性。既定不受如斯苦故。便成此火自性元無。然有實性。是宗所許。若也許其是識現相事體元無。此由業力故無實火。斯成應理。由其先業為限齊故。若異此者。彼增上業所招之果既現在。彼如何不見。如無智者欲求火滅更復澆酥。令唯識宗轉益光熾。由斯眾理。證此非成那洛迦類。

設爾不成。那洛迦類是鬼是畜。理亦何傷。爾者既非那洛迦。如何生惡處。由非得餘趣生於[木*奈]洛迦。若爾既生彼處已應同那洛迦。又復如何而許彼處得有生理。若生於彼當趣同分。彼初生時必應非有。有情數性非所許故。復由於彼同趣有情。無不定故。若執此見名為生者。諸大威神亦有於茲[木*奈]洛迦處為救有情應濟之苦。此則雖非那洛迦類。亦見有故便成不定。非即據斯恆決定見作斯說故。此意欲論。唯於惡趣[木*奈]洛迦中而見有故。當爾之時諸琰摩王侍從使者。王若出行此必隨逐。是時彼王並及侍從不出於界。若其彼界無差別類。云何天上亦有傍生。如天象等雖非天趣而生彼故。如是琰摩王界諸獄卒類。及狗烏等然非彼類亦生其中。由此道理同那洛迦。諸獄卒等生地獄時。即彼趣攝。何以故。同處生故。即由斯理能成決定。應受彼苦。此救不然。雖生地獄非那洛迦。何以故。不同受故。如天上傍生地獄中不爾者。諸有傍生及諸天等處不差別。如那洛迦等自業能感差別不同。彼所作業隨自業力而受彼苦。是故定知天上傍生必有能感天上樂業。方乃生天同受彼樂。由順樂業之所生故。

所執傍生鬼不受彼苦故者。諸有傍生及餓鬼等。彼所生趣受種種苦。不爾云何諸獄卒等不受彼苦。由是故知。那洛迦苦非生報。業趣所受故。由如那剌陀等。若爾非無業者而生彼故。此亦如前已廣分別。如彼業力之所感者。而於中現。此非同喻。然彼所立決定不成。非我所許。然於此中如鐵山等乍離乍合。有所作故。有餘師說。彼獄卒等亦受彼苦。然則所說因喻不同。前後相違故。應更說所依別故。或由增上火異業力而不受苦。何以故。如不受時。斯言有失。有餘復說。猶如無色界苦受樂受亦有受處。然彼受者有所受故。此亦如是。斯見非理。然無色界有情生者。非是器故。彼界無處受等及行。云何方界攝取彼等。方分為因。有方分者。以為因故。如是應知實無方分。但唯有生欲色二界有情生者。有因積集。是故彼生應有方分。猶如色界有方分故。欲界亦然。彼界因故。不爾以無色故無住處故。猶如不和合者。此不如理。若爾應許彼那洛迦業增上力生異大種。非是有情之所攝故。地等大種於地獄中起別形顯量力差別。如有情像顏色等異手。足身份量力差別。長短大小。於彼作用方名卒等。若爾非有情者云何卒等不待外緣手足身份種種作用。欲令彼等生大怖畏。變現種種增勝威力動手足等。此由風界令動手足。種種作用別別示現。彼之風力如人意樂。隨念所作諸那洛迦。亦復如是。才見此時便生怖畏。彼地獄中那洛迦等。由業力故生大怖畏。猶如木人能有所作。種種示現大種和合。雖無思覺。業力因緣。遂見如是動手足等相狀有異示現所作。諸無情等道理許成。彼之地處諸那洛迦業增上力。便令自見羝羊山等乍來乍去。斯非有情而亦見有。此則住處地等差別及獄卒等非是有情。理得成立。無勞致惑。爾者非無所緣。是獄卒等意樂生故。彼諸卒等及以地等處所不同形相表示那洛迦等。許由業力於地獄中地等大種生是形色差別變異手足動等處及大種。或有無斯諸繫縛等。以業力故。理應不成。何緣不許。識由業力如是轉變。如夢所見色等和合。外有影生種種相現。理應共許。轉變作用。識由業力如是轉變。與處相違。若許由業力何用異大種者。諸獄卒等由四大種種種轉變動手足等作用別故。如夢所見色等處故。彼等形狀無體用故。或非地等差別相故。如前所說羝羊山等。他不許成色相變故。變化亦然。形狀等異由他力故。此由識變種種異相轉轉形儀差別不同。離識之外更無一物而有可見。此中外難。若但由識轉變別異種種形儀獄卒等想。自識變故。同苦因故。諸那洛迦非獄卒等。此四大種由增上果同業生故。於受苦時不同受故。是故方須說四大種。如是所說不善他宗。云何不善。但說有情自識變現見獄卒等能為墋毒。由自識現各見卒等。諸苦害具互不相違。然如自識見苦害等同類影現。彼因同故。苦受用俱。師與弟子所作事業有同不同。於不同事而強說同。及孤地獄互不相見。苦不同故。所立大種。理謂不成。

業熏習餘處者。謂有執那洛迦由自業力差別因生。彼業熏習。理應許在識相續中。彼由業力不在餘處積集力故。唯地等處業所作時。合因果故。此乃是為彼習果處卒等影像識緣差別和合得生。種種色類如應分別。不爾是諸大種和合積集因業力故。由業相續差別果成。如是應知。自身相續得定果故。習之憶念緣於種子。亦無殊異有情相續。如是知已。所以取少分一人等。顯示所取相續內熏心及心所相差異果五趣所攝。自業熏習之所成故。如無色界熏習之果。離心心所無別不相應行。此中唯說名言差別體事無異。故是密意。或不離心心所體事不同及以生處。未離欲者。色之熏習。如如自力生處得生。行安立故。如無色界熏習之業。或心心所不離色處。大種所生業力和合。方能生故。或識相續住熏習果。故如念愛。憎等亦復如是。大所造色影像識變亦不離識。彼之形狀差別所說執餘處有果所熏識有果者。彼所習果此為因故。有餘師說。唯自體力變為果也。欲色界生。業力熏習識依止故。如無色界。積集生業所熏習故。彼說無記識所依止熏習及餘識聚俱相應果此不應有。是故說依止者。遍於一切有情所攝。或不用力便應得之。復有餘說。自身業果於一身上而有因果。故如異熟識所安置。業是差別。故說身大種別別安布。果不應有。彼若如是。餘人身識能依所依。同一作業亦無差別。有情施設。故同一流注俱異熟識。爾者非卒等想差別大種和合建立。地獄有情。是故相續有其差別。爾者若時相續無間之識。增上因故能生別識種種異類。此時應有相續別異因果轉生。不爾云何此即欲說因差別故。如心相續和合種子是安立因。此中所說唯因能立。不說識增上緣是依止故。從斯種子無間相續識之差別。然由種子自體相續方得轉生。言增上者。如彼地等唯能為緣。能造四大亦應如是。此亦不然。從自種子生時。說此唯緣。不爾從識相續別有四大種子。猶如無色界沒生色界時。彼增上果。是異熟業之所感。得受用資具猶如異熟果。此可愛樂自業相續所感。此之正理順阿笈摩識所變果。

何因不許者。此由自見非理僻執。強思搆畫誰能輒說。唯識之果違阿笈摩。因何爾許。阿笈摩經不立唯識。離唯識外更無色等。不應別說有十二處。雖爾不離其識並十二處立善等法。如是應知有色等處。是佛說故。若離色等所立不成。違佛語故。或色等處體實有故。猶如意處。是佛說故。識與色等亦非別有。猶如法處。斯理不應。此中所說不遮唯識。何以故。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說有色等處。如化生有情者。如佛世尊說有化生有情。但唯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後世。是其密意。不說實有化生有情。此言密意。謂欲調伏一類有情。是故佛言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說也。謂彼斷見所害有情。隨自樂為者。無後世者。無善惡因果者。為欲洗除此之惡見。是故說心相續不斷。心相續言顯當生故。此死彼生猶斯理故。相續不斷說有化生。是為密意。離識之外更無別我。云何知然。如契經說。無我無眾生。但有法因故。契經不爾。彼經不說有情亦有亦無。是故契經不相違故。心相續言顯其不斷能往後世。如是應知如色等處。此為成熟一類有情。說斯密意。是故所立亦無自教相違之過。如斯所立。因亦不定。何以故。依世。俗諦。佛說別有化生有情。元亦不說離識蘊已有善不善及彼果等。別有有情。是因不定。是故佛說。為除斷見無後世者。如來世心相續不斷。於其識蘊假立有情。於略詮中而說有故。離心無境。有其四意。何謂為四。一者密意。二者境界。三者顯果。四者密意義。分別所縛如是因緣說十二處。此之一切當應建立。次第發起如理問答。云何密意說十二處。而有眾生如心相續。相續不斷。說有情能詮所詮於心安立執形像事。此中如是色等聲境當應分別。

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者。從彼眼等處生彼色等處。如理應知。於彼二處說斯種子相及彼識。如世尊說。為成處等說共許聲眼等差別此欲成立。說其青等分明顯現。彼同類色從彼識。起未離欲者識之種子殊勝安立故得出生彼等種子。雖且安立果未現受。乃至未得相應緣力無間生滅。剎那剎那相續等中。獲得微細體性巧妙差別轉變得殊勝者。如穀麥等地等為緣和合增長。體性不同轉轉安立芽等出現。如斯法性外之種子。內亦如是。此之內心相續現前相對無間剎那之頃能生青等體性差別。然此種子說為眼界。如次現為彼彼果性。心及心所安立此色為其眼處。彼亦如是。若如是色差別顯現。識體和合。警覺青等種子在阿賴耶識。由未顯現識能警覺。影像變異自體差別。如頗胝迦琉璃雲母等。以薄物裹隨其本色影現識生。此乃世尊如理分析。說為色處。然自教中說彼意識形狀不同。住利益故。所以此色說為色處。如是乃至堅濕暖等識之影像。所依所緣力用最勝。是異熟識之所生事。種子相狀出生影現。聲及名等變異差別之所取故。如是應成色之分段功能不同之所安立阿賴耶識。諸有智者分分覺了。而分別之說內外處。安布差別。是密意也。如安立界。此立識界依止意界依六出生。如是意界自性差異。然亦說彼十八界耶。如異熟識與眼等識次第為種名眼等處別別顯現。何故名種。由能出生芽等眾物。別異體性。如能造大及所造色。共許出生自類芽等。生差別故。猶如稻麥等諸種子。世間共許。彼之體性異類非一。乃能出生眼及眼識。並與第二剎那相應。從此二界生得彼緣隨順所立警覺之性。非為一事一時能生。如一心所別別能生無量色性故。此亦如是。異熟之識於眼等處或同或異。識所生時自體別故。異熟之識為眼等處。彼色微細。眼等諸根識。生種種功能。不同極難見故。亦不如此。有別眼等。或緣色等清淨四大。爾者別阿笈摩。佛說肉眼等處清淨四大所造色有見有對如是。乃至身等亦復如是。此不如理識之影像。密意說故。由是四大不離識之相分。斯亦不取緣青等識而為種子。以熏習識執著相故。識之種子由彼熏習。是異熟識之所持故。此亦不然。有清淨色有見有對。不爾若有對等識之顯現。非眼等識所熏習故。然爛壞種依止所緣。安立表示此亦不了。阿笈摩中安布分析。由是阿賴耶識。無始時來因果展轉無量功力能含藏故。別別發起體色相待。彼彼界處生等別現。非一切時一時總生。如是廣說眼等差別。乃至身相亦復如是。彼識種子欲示現力體性殊勝。此契經中。佛說安立阿陀那識。即如地等影像所現緣等相應。彼所安立種種芽性。體無損壞。然彼形狀芽等顯現和合力故。堅等體性隨緣現生。以阿賴耶識所有因果色處和合。或由地等影現變異不同。能造四大。在於色處。然此假立語業所詮。於無色界語業雖轉言詮不及。於彼界中色不現故。或色斷故。不作是說。雖有色之種子。非眼境故。此之色種影緣力故。建立果色故。由此因故。質礙不成。諸有眼根映所損者。非此所取種之清淨。方堪所用。如是乃至身不雜亂。所依所緣他所安立。如彼斷壞及爛性等。彼之所立理應合有。是故此中若隨色類。一一分別轉轉無窮。

有餘復言。說十二處。為欲成熟一類有情此說無力。亦無義故。人無性理。極妙甚深難解難入。亦令悟入。由是佛說立唯識義。復令如是無力之人。亦令易入於其色處。無量過失。是故此門執我之者。令捨離故。如說苦諦身之苦故。如是說處色等狂亂增上愛著所住種子之密意者。因立果名。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三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曰。識從自種生者。以因性同故。非有質礙。所依所緣五識身境識之相故。猶如意識。或不離心心所體性。彼眼等識同共作業。能生因故。猶如意處法處。此說表示蘇呾羅意。經但說意。不立宗故。彼所破者亦不成立斯之所立。唯少分義若立此義。不應更說廣造眾論。此云何知。猶密意等說成立果及以境界。入人無性說十二處亦復如是。若離眼等色自性已。即能趣入人無我性。何以故。此從二六內外差別。謂即眼等色等六境。如是轉生。亦不從彼差別見者。乃至眼觸眼等作用。離此自性不應別更有其作者。若依眼等而作事業。自在受用斯說為我我執所縛。今於此中唯內外處和合自在。眼等作用有生滅故。斯亦非我眼等為因。無觸對故。常與有情不相捨離但說為因。然能作者。於眼等處義亦如前。是故從彼別類不生。由是能悟人無性理。若人無性能調伏者。趣寂之人此亦能入。何以故。由於生死見眾苦逼。以苦無常。於生死中心生厭離。無我見力頓能棄捨。怖我斷者。次第因盡故。猶如薪盡火即滅故。是故佛言。為斯等類說十二處。有說是中不為人無性理說十二處。此之二相等無差別。有物性故。我見顛倒。以對治故。此說如理。如以顛倒對治顛倒。此非所許亦不善了。我之所立此之處等。寧無差別。心及心所體相差別。若此志樂心心所時。然彼眼處非耳等處。由是此說相差別故。此亦如是同時非一識生於彼。是眼等處自性樂欲。然而色等住金性時。非銀等性。相無差別。此之金等離色等已。不能異說有其別物。如是道理。此無差別。不於體性說有色等。若如所說相顛倒故。不能對治。此與前執有情性同。如彼有情於無我處而見我者。是顛倒性。斯見顛倒。此能除遣如色等處。除我倒故。若心相續不斷無顛倒者。此亦非理。是中自性樂欲相似不顛倒者。斯亦不善了前後故。若有說雲。方便悟入人無自性。說色等處有其體性。猶如意處法處。若心心所我之自性。彼愛樂者。便無諍論。若離心心所別有我體實無有喻。此之言論如所分別。總相類故。非第一義。若說方便趣我無性。是亦不然。如應觀察。安立此之巧妙方便。說色等處。然佛所說。但有如斯所應作事。謂欲令入我無自性。何煩更別說唯有心。此既非有。如何得雲說十二處是密意耶。此亦非理。由其更說法無自性。是極重事欲令悟入。世尊遂說色等諸法而無自性。欲使諸餘諸大菩薩得彼如來殊勝妙位。週遍生界為大勝益。此如何作。謂色等諸法相似現前。但唯是心。除識已外曾無片物為色等性。是可見事。由是故知。色等諸法無有自性。斯言意顯諸事自性由自識力變現生起。理成決定。隨其所知所有諸事。並皆離識無別可取。但唯是此而現相狀。是以故知。實無自性。便能悟入法無性理。

有說若為悟入法無性者。此據能勝作是說耶。所見之境唯是錯亂。據勝義理本性空無。作此宣揚善符中觀。所見境無識非有故。斯固未閑。作何意趣。且說如是心心所法所見之境不稱其事。妄為領納取不實相。名為錯亂。豈非但說而唯有識。若言諸法一亦無者。爾復如何有所宣說。境既是無。識非有故。將夢等喻善為曉之。如上所陳。無勞致惑。不得外境。但唯識現。此復云何。識義非理。若是具義。由於業邊親益果故。即以此言便成答難。亦復不由體有別故。能成方異有說能持自體。此中復云是自性義。此亦同前已分析訖。此義不然。離其作具要有別事。方為作用。猶如自己。還持自身。故不應也。為欲令生悟法無性。說唯有識。將為契當。若言總無一切諸法。皆無有我。由此名為我無自性。斯即共許我之自性。悉皆非有。如是便成法無自性。諸法非有。由是故知。識亦同爾。性既非有。如何於此欲為安立為彼諸法並非有者。猶如假我更連趣性。無自體者。此是所許。更連趣體全無性也。此則便成法無性者。謂一切法皆無性故。是故應知。識亦同爾。此既非有。如何依此欲使迷人入法無性。由無有我遂令證入諸法無性。共許如斯為善方便。爾者如何欲為建立。成彼方便說十二處。證人無性。實非全無一切諸法。方始名為法無自性。是故應知。法無性聲非詮。諸法皆無自體。更連趣言。亦同於此。不欲總詮一切非有。然而意說。諸緣生法無有我性。彼即是有。此我無性。其相云何。謂喚我作無自性故。是故名為人無自性。非是全無諸法自性。色等諸法隨據一分。說無自性非謂全無。是故應知。言法無性非全無體。若言諸法事皆無者。即不應名法無自性。理應雲說諸法總無。爾者但由所執法無自性緣有功能獲得差別。離他自性簡別彼之實我自體。恆時不有所詮之相。此謂諸法無自性義非是豁脫總撥為空。然所執者是何言耶。所謂無明倒見迷執。從其自心種子成熟。由他而轉現相不同。執於外境有別自性。由如倒見作外相解。於自所見生定執時此則名為所執之事。

此復云何。謂無一物。如何無物名所執耶。由此故然。

若於此執有片實物體不虛者。即不應名是情所執。然由於此義有相應。由其計執實事自體不相忓故。若有實物不名計執。由此分齊近見之境。此則悉皆說為所執。假使用識以為斯境。作所量時。此亦還成所執之義。是故應知所執之識。亦是無性。即唯識性。是能悟入所有諸法。皆無自體微妙方便。但是本識隨處現相。然無外境少許可得。從色至識悉皆如是。非是能現相分之識。體亦無也。若言異此。但遣遮色。說此唯聲唯識之言。便不成就緣識之識。有其境故。復更便成緣色之識。是為有境。何者是其體離於彼不可說事。諸佛世尊方能了察。云何了察此義。後時我當宣釋。此即是其心心生法有真實事。越言詮道是有性故。亦不便成一切諸法悉皆非有同豁脫空。是故應知證悟真理。善入方便說唯識教。斯為稱理。由其次第漸能爴烈諸分別網所有正緣。為生因性故。爾者若許安立。離言詮處。是實有事。此即還成。於彼色等亦同荷負。有真自性。猶如於識。若爾還應問彼何處得有如斯道理。見他許有非所詮識。亦令色等同遣如斯未曾見有如是之事。以由愛蜜酪亦令貪。若復轉計。言彼有斯不相離性事同芽者。能有隨生果之因用。彼若言有不相離性。幸示方隅。以理推徵定無共許。若言如識將為境時。由所執體名為所執。實事相貌作彼生因。色亦同斯。是執性故。亦應合有緣生之事。與作因緣猶如識者。此乃便成無片非愛。於彼五聚皆依他起。是所許故。遍計分別法性之義。可由於此理同於彼。現有如斯正教言故。若言其色亦有離識。實依他起。猶如受等。如斯意趣有不定愆所執之分亦有識故。即此受等緣生之分。斯則是為四聚體性。然此現其影相之分。即是依於心心生聚而施設故。由斯道理其喻必成。而於所立無隨合義。亦復更有立已成過。緣起之色亦是受等自性性故。因此遂令而於因處置差別言。冀蠲其過而雲於識。現所執相差別生故。此即除其不定之過。仍在相中然共所許。受等自體是自證性。境無有故。既有斯理。實可依憑。然色別有無別因由。以義推尋。固非齊致。若爾一切諸識皆悉無有所知境者。此如何知。又云若有餘識得與餘識而為境耶。亦如有云。諸佛境界其法是有並餘識境。若於佛境不以自心取為境者。斯即無容能有宣說。如此說者。並成妄設。如有思度發言詮故。由其言義所表之相。即是唯識現多種相。雖無外境似觸其事而識得生。此即是為言論因也。如雲生已即滅之聲。假令息教博士絕聲應聽其響。固非於彼情有所得。然即於中共申言論。但可許業能為造作。領納是受。彼即便成。許有實我。豈復當時別有真我而可得耶。不許同時二識生者。餘識無間體是滅壞。如斯切難亦不相應。餘識領此不相應故。亦以此言兼遮後難。如彼說雲。如知境有。何以得知。此亦於其共相之境而為構畫。說之為知。復亦與彼同招詰責。如彼所說。詮表如來有諸勝德。汝亦應成證知勝德。由此便非是佛之境。固亦不同如食米齋。此之共相是實有物。是故定知。不由外境現前力故。方能了察。此中但由心聚構畫而便生起。既有斯理。於佛境界為難不成。此則因論生論傍義且周。然密意果其因應說。此之密意有其二因。一謂餘教相違。二於正理有害。說唯識教即是相違。此阿笈摩不言成故。又復於彼幻網經中。如佛為於色。等境處生分別者。作如是說。即此眼識所知之色。不見實有及以定住。但於妄情起邪分別。作決定解而生言論。唯斯是實。餘義成非。如是廣陳。乃至於法次第說雲。多聞聖弟子應如是學。我觀過去未來現在眼識觀彼所有諸色。然於彼處無有常定。無妄無異實事可得。或如所有。或無倒性。悉皆非有。唯除聖者。出過世間斯成真實。世尊。說此皆虛妄等。違阿笈摩。正理相違。宜且為說方興問緒發起疑情。如何復知如是說者。此非是實。猶如說識。是如言義。說十二處。由其一性及非一性。思察之時。將以為境。無堪能故。是故定知。不如所說。即是其義故於今者試作商量。此色聲等所應生處。各隨自體。由於其識作生相貌。色等事相是識之境。色識名色。聲識名聲。餘皆准此。此色聲等應無支分。體是其一。如有分色。由此便於自所依處無支分性故。然此色等是有事物。體是質礙。有所斷割。於其同類多處性故。能生識等不同處故。(此中闕極微義)由量力故。決斷有無。於諸量中現量為勝。若無外境如何能起如是覺情。此事是我別根之所知也。

別根如夢等。雖無外境。然亦得有。此已如前。細為分別。

此若後緣時所見境已亡。如何許現量。於諸量為最者。若其當時生現量覺。此是我之別根所了。爾時於境遂無所見。唯是意識所刊定故眼識當時已謝滅故。義既如是。如何彼境許成現量耶。況復是為殊異論者。許一切法剎那不住。此覺起時。色等諸境亦皆已滅。現量之理。斯何得成。雖復如前善開釋已。仍為於斯甚深法義不能窺測。更設難言。由量力故斷為有者。或復此由違比量故。於色等處遮使成無。縱實由量。刊定有無。然由於彼別根比知及正教等諸量之中別根最勝。由親證境是果性故。要於此處無違害已。方於餘量而成立之。此即別根於色等處既親證會。豈能令彼比量相違。輒欲遮其色等有性。如何外色成別根境。由若無境不能於此生如是覺。此事是我別根知也。此言意道。各別自證領受相生。重起心緣而宣說故。猶如曾領苦樂染等。此固不然。於餘亦爾。別根如夢等見有如斯前已具說。於夢等位。亦有現見色等諸境。即如所言。覆察之心是有故者。顯此立因有不定過。然由夢瞖及罪逆心之所損故。如似別根現前明見。雖無實境而有見事。復亦不越識之體性。於所領事現前納受。為斷割故。由斯道理意欲成立色等實境是離識者。有相違過。徒事慢心。此復更有因不成過。此覺後緣時。所見境已亡。如何許現量。眼等諸識見色等時。彼實不能生斯斷割。此但由其各別內證相分性故。因此為先意識隨後取其定相。總集思構方能決斷。又復當時識不俱起。設爾有其色等諸境眼等識滅後何能見。能見非有。所鑒豈成。正於此時何所悕望。從其滅識寧能有見。況於色等共識同亡。是故應知。此不能見色等諸境。藉彼見力重審之心。觀於色等。如何許成別根量性。復於彼時意識斷割。不共許為現量性故。由無能見及俱謝故。有餘師云。於此最初領受其境。非分別垢之所染故。彼定緣於外色實境。此亦非理。是不成故。由非他許離於言詮。色等外境是識所知。然由內有自證之事。當爾之時不起思構。便緣諸境相貌差別。彼但許有如斯內緣。此亦隨其相貌現時。但依於識。猶如共成。苦樂染等。然由將彼色等外境為別根量。此但是為虛妄情執。猶如彼此數量業等。還將此難用拓餘疑。於夢見事。從夢覺已後覆緣想。雖復當時無境。然有上心之知。現量亦爾。由因此故。後時意識決了非無。彼亦尤無撥別根量。於自內證心心所生。不離自證而有現量。是所許故。然於外境將為現量斯妄增益。即是所遮。如前為出不成之過。未見解詞。但事空言。寔無的當。彼全不許有外色等。更欲仗之明有現量。然所成立。不能遠離所斥之過。故若也不曾領受前境意識。不能生憶念也。決定應許。於彼外境曾領受之。由斯能見於色等境許別根性。斯乃不成。曾領受境方能憶者。所以云何。由有理故。

已說如相識者。雖無外境如境相現。眼等諸識遂得生起。如前已說。次復云何從此生憶念者。從此識後與念相應。即於此相分別意識而生起也。由領其境念方起故。其義不成。若爾於色等處。以現量性決定了知。所有相貌生憶念性故。猶如樂等。於憶念上安置形像而領取之。決斷前相內自證解。然非不領。猶如石等。有其焰等。生意識時。亦不能生此之憶念。由斯決定依比量力於色等境。應必定有親領受之。若異此者。所許憶念便成非有。復由於此受領之境成現量故。世間言論。名之為見。若於色等是憶念性。如共成者。可有斯過。即由於此外色等處領受憶念。理不許成。由有理故。如離於境得有其見。憶念同然。為其能立。不共成故。宗及於喻欲曉悟他。於境領受全無力用。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五(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曰。如何不與色等諸境而相關涉名作見耶。若遣斯難。此不勞言。由斯識體自現形相。雖無色等而境得成。此前已說。夢獄瞖等為能喻事。隨其所應廣陳比量。

從此生憶念者。不待外境而現前故。見之自性方始得生。雖無實義。念與意俱由現見識所有功能安置力故。隨其次第假藉餘緣為能牽引覺想方生。當爾之時名為憶念。如何復知見之與憶兩體差殊。若此見憶俱竝不藉外境有故能生自體。由似境者。為性邪疑。說分別識見之為用。不生計度前境相狀。但有自證體性生起念之相也。取其言相安布之差了相不明分別生也。以見為先熏習所遣。即此自性由他故生。見不然也。見之與念條然別故。為此定須許如斯理。假令雖復有其外境。二皆有境。緣相不殊。見之與憶自體不同。如有異途幸應為說。彼設雖緣現在之境。名之為見。如緣過去。說之為念。由無境者。彼雖境異有無之相。所緣別故。斯之異相。緣亦不能而於見念為片思也。宜應說為自體別故。斯成異相。爾者此境是其識所現相。若為決定知如是耶。由於前境決知見已與彼相似所起之識分明不忘。取彼事時。即名斯事而為似相。猶如決了丈夫相貌。方名此作似丈夫耶。似相了知非不曾見。然非曾見能有如斯決斷之理。為由不許有外境故。斯亦非理。由彼自證心心所生解相不同是所許故。斯固於他全不成難。汝既分別於事善巧。我聊致問。理復如何同時自證。既不許有如何此見能決定耶。非過去事能有憶念。由彼非是自證性故。又非自證。如所說事違道理故。先當援己後乃擊他。所有陳謀方能獲勝。斯即念託境生。不共成也。復於夢處領納外境。令共成託後時自可道彼元無成非理故。猶如樂等領受樂事。若其外境元有可領。但有似相錯亂現前。當爾之時外境非有。自然決斷。猶如夢者。覺乃知非。

夢者見非有。覺已乃知非。若也覺時亦不領境。猶如夢中。彼是非有。世人自知。然不如是。是故定知於正覺時。然色等境有真領受不同夢中識無力用。此亦不能而為曉喻。令於色等領受義成。由作夢者處夢中時不能了境。是為非有。若由遠離於睡闇時得分明慧。隨其所有別別曾緣熏成念種。然於夢位所領之境。憶令上心方生決斷。此事非有。彼既如是。此亦還然。雖非外色可為領受。便即翻作見外色心。起妄分別。重重現前數數緣慮。生此類性所有功能熏習成種令其上心。即此熏習。更欲彰其不實事故。後起餘緣彰見真義。由有睡眠相似法故。雖於覺位亦曰睡也。為此熏習恆隨逐故。世間睡眠猶如餘睡。但有妄情離識別見。色聲等境。而被纏縛極受艱辛。漂泊生津淪迴慾海。由未正得熏習斷故。猶如夢中不能覺了色等境無。未能稱事於非起故。不了是無。為境所誑。縱有聞思所生之智。為由分別熏習隨故。未現證真不能正起。亦名誑妄。當爾之時。名為不覺。及由於彼熏習種子對治已生。畢竟拔除深有力用。於創起時非世先有。由此名為出世間智。正斷一切分別性故。無分別智獲得現行。能除熏習無知睡故。證悟真覺於時藉此。無分別智以為因故。由此之力方便起故。決能截除色等諸義。固執熏習。名為清淨。由涉計度諸境相故。號曰世間。彼智現已。但唯是識隨其色類緣會力故。生起之時。唯於自識現其相分。妄執諸境而作生因。然非離識有自性故。色聲等境而生了知。其所立量。若據總相不知彼境。是為無者。許能立因有不成過。若言差別覺時不知。還有不成與前相似。覺悟之位了境元無。宗所許故。既有斯過。理固不能以斯能立成其前境有可領納。或有於此不成之過。申述解詞猶若元來。不為境解此無之智。理不應成。要先知境方於此事能生此心。說為非有若爾的知前境是有。如何能得更復言無觀相是有。復乃雲無現是相違。若為通釋。彼諸宗等撥為非有。固不相違。如諸外論。謂為常等。生前滅後悉並非無。或於方所或此非餘。有境無餘。何過之有。若時於我將為無者。由非不了可撥為無。於無起知非所許故。此不如文於茲色等說我為無。然於色等造作之處。無真實我非據我也。若爾於色等聚乍可無愆。說識我無。如何免難。由不許有第二之識。於餘識處了我為無。亦非不領於前而能憶念於後。設令生念境已亡故。是故應許但唯有識。而現於相。即如所許。然於識處知我是無。撥無其我。識若生時。此智爾時知無我體。然由離境了唯有識。隨此相貌。緣若生時解境為無。豈非齊致。然於色等了無我時。於色等處是為共相。非是自相。由此各依以為定性。自體異故。然非相似所有相貌是實事有。欲令於餘而作簡別。有其異相附識而生。猶如實事有集心分。於識自體轉起現前。世俗言論因斯生起。了知外境。但是自心所生領受。本非居外。斯乃是為最勝修習。所獲性故。此由無明蓋覆於慧。如在外轉觀斯共相。即如所見時俗言成。隨世俗情於言說路令得明解。於諸論處似事而轉。別以形相而宣說之。於所餘事作其遮遣。於此事中應有形段。若總相是實即是總相。應如色等自體各異。而於別事體不相應。此則色等成非異體。如色似聲。又復如彼一異非言所許共相。此但覆俗當情顯現無所諍也。此既不許將為實事。斯乃便成於色聲等成非異體。又復色等一一便成有多體故。共相之狀體無邊故。此則合有多種體性。便成諸事皆為一體。如隨自緣所帶相像。斷割前境此之體相。亦是假立眾多相貌。為俗言論而分別之。由此便成於色聲等。無我之智亦是共相。斷割性故。取其無境更成光顯唯識之宗。然於色等無我解時。有別相分。復由前後分段本無故。斯乃是為先取別相分明決斷。於異決了隨而攝取。事境性故。若青蓮也簡去其白。識緣蓮體。決斷是青。言無我者。理亦同然凡起決斷。謂即於他所執我相仗此思構。方生決斷無別我體。縱雖無境而智得生。理既齊衡何有乖諍。

若諸有情由自相續者。若言於此自相體中。各有無量功能不同。於自識中變現別故。至成熟時。由自種力識現在前。不由外境而得興起。非離自識從外境生。然由親近善惡友故。為益及損。此不得成。由於真妄損益之中但以言聲說為境故。既緣聲義兩種皆無。於斯斷割便成非有。由彼有其理非理行。可令善惡逐彼而行。彼行既無可取隨學。寧容有故。此則曾不依託外境。而識得生。違所許過。必定依託。外色等境。緣色等心。猶如有事。無事聲心復如觀他所有行跡。是能於境決斷性故。亦復由如色等諸識定緣外境。如聖量言。但是於內似相現故。此固無力。破唯識義。由展轉增上識互決定成者。由其展轉識相假故。即此二識更互相依。本不待聲及於色等。由所立喻不順於宗。亦復全無違教之失。有他相續為別識故。他識為因自識生故。善惡二友作用理成。外境引夢撥使成無。目擊友人。何不同睡而遣為非。有何勞強立展轉相。因夢聞善惡。非由別識生。如何現在隨他識行。復如何知但由餘識分別得生。於他言事隨順情起。此識生時。更有餘識功能差別。為因現故。且聞者識。如結契時。唯聲現相有差別體。識乃得生。不依外境。方能了事仗自功能。所有差別託己內緣為聲相解。即於前境而有了知。此時但是自識熟位功能轉起。但有聲相共識俱生。詳觀斯理。又復聖者威神至極。無其文字離取聲相。為間隙時成說方便。然則但由勝差別故。能作斯事。遂令餘識殊別相生。是共許故。斯即是為唯識功力。然則曾無聲之自相能至餘識。是他共許。以將為喻。縱許如是。但依他識聲覺得生。斯乃便成恆常聽響。此之聲覺總被生津。雖住遠方及耳根壞。竝應聞說。無有廢時。若其許覺由外聲起。有時聞聽耳識方行。分別因起。仍須處在相應。耳根復無損壞。方能於境覺察是非。由此全無便成竝見。總聽之過非獨如此。識待有能差別性故。事判於聲。猶如於聲自性各異。能生此覺。非餘相心。亦如於聲非聞一切。緣此聲相但返緣斯。唯生此覺。於覺有時。但生如此差別之緣。有力用故。為因非餘。即如於聲在相應處於自相續生其相像。且如此事種子現前。隨自用果方能生起如是便成無相似過。復次諸字咸有支分。分析至窮非根取性。猶若極微非同時生。不合聚故。既不和聚有其決斷計一常聲。處虛空者。不應是理。緣此聲心不可得故。又彼許其所有細分。體相似故。及是非根所行性故。然非功能有其差別及以造作容有安置。勢力道理。復如外聲。隨所依緣差別之響。有其自相為緣之因。識亦如是。何有非愛。豈非所云。由展轉增上者。即是許其取餘識故。此識便成有於外境如不取境。喻分便違。斯難非理。此識由其餘識現相為所緣故。喻乃共成。如餘宗立。猶如於彼非現在聲隨以一相而為成立。但有彼相識生而已。其宗許成。我喻亦然何成有過。何故如來之識差別。於餘分別之境竝除。不異相續而轉。無邊差別所化有情。在彼多心相若為起。如彼一聲體無差異。隨自樂相識從生起。但由如來威神之力。極修所致令彼得生於別功能非一之境。不同色類多而無雜。一時興用分別事成猶如燈寶鏡等現相。復以如來諸化用事。難思威力超尋思境。是共學故。強為斯難。非成妙說。若言夢覺兩位不差。由竝許其無實境性。隨其差別咸引於果。夢中所見或善或惡。是總標也。及於覺位心亦無境。此亦便應俱時獲果。或應如夢亦皆無果。無境性故。或復翻此斯難不然。由有理故。

心由睡眠壞夢覺果不同者。然則夢心由睡壞故。性不分明。即此善惡能招劣果。如於覺時。或緣別事。不為恭敬。或時餘思亂心。於彼惠施雖行果不增。大識雖無境果亦同。然隨種差別。能招當果愛非愛事。由斯夢覺體有差殊。得果不同。非乖道理。復非由境善等體殊。所作業用招勝劣果。然由自性及相應等自體增故。及以相違。此即夢等有其差別。以此為緣非關有境。或時生已。便於斯境能起害心造於極惡。復於此處能招勝報。種下中上善不善業。以此而言實不藉其外境有故。植果差殊。或時有緣。過去羅漢身福等事。實無其境。猶如夢獲果不同。有不定過。後於夢中翹誠慶悅。如來出世雖無實境。大果當招。此喻便成。於宗不順。有餘師云。雖被夢損情斷前境而不闇昧如睡初覺。尚有餘昏。未足眠時強起情瞖。身體沉重見不分明。即此之損於彼夢中相應之識誠固難有。由於夢內心心生法。當爾之時明白觀境。憂愁恐怖極思惟心。縱使覺時未能同此。由此要須是有情數。於共見境取相分故。然於夢中七色之業。不立業道由其夢色非見無對。是不共境不堪為世。言論事故。所云色業非業道者。斯乃便成。不察由緒。然此所論。於彼夢識見不分明獲果微劣。醒覺之位亦應如此。既有斯過。而便答曰。由夢損故獲其少果。如若不損與覺何殊。即如所云。夢識於境了事分明。便招勝果。此若為通由於夢中心明斷割。許其招得上妙果報七色業道不建立者。本為評章招果差別。遂論業道。由緒何從。由非招果要須假斯業道方就。於方便位被極重纏害斯意樂。遂令招得最惡之果。輕薄煩惱縱造根本。亦未能同極清淨心。於修善位方便根本。類此應知。

唯識論者。亦由於他相續興害。隨心所生成其業道。有餘師說。由他知故方成罪者。此非正答。何意要須待於共境方建立斯。非由他力始成業道。然藉堪為世言論事。由如苾芻斷青流穢。犯斯等罪豈在情邊。及由共境假他知故。若於夢中實有青等為所了事。由大師制便成有罪。惑可翻餘。非由其事。是有是無。此成應理。若也生界但唯識者。便成無有語身業耶。然由大種及從種生名為身也。語業即是從種生色。此二營為成殺妄等。兩種若無事便非有。諸屠獵者。但唯自識轉變顯現便招殺罪。豈不相違由非前生命根自斷。遂令他得殺生罪耶。此違所許身語二業。不爾云何。

死由他識別者。屠膾等識猶如屠者。既興方便彼遂分離。此亦如是。但由自識能有作用。差別現時。便與彼命為殺害因。爾乃但由自識功力妄現身相藉此勢故。立為業道。自餘業道准此應知。由斯道理。復有共許識之差別。遂與他身作壞因性。即如鬼神及健達縛等。其所嫌處惡念便生。由鬼等識變現為因。遂令前生得失念等。復由聖者專心念時。由他識力為勝緣故。遂於夢中屏除睡昧。便觀彼彼差異形儀。識於眾像而領納之。言命根者。謂是隨應。順彼趣業力所招引。異熟識流注時限齊如所攝引事。便轉變令彼一業所招連續同分之報。斷絕相違。非謂一切流皆斷絕。如他所許。於其六處據同分斷。說名為絕。識與命離假言其斷。但由自他兩識為緣。所有作用命根斷滅。

猶如於隱者獲得勝上定。及由作用力差別功能成者令生變異。但是內心差別性故。如是雖無身語二業。殺盜等事理得善成。於彼經中定說隱者。意發嗔火緣斯力故。隨便殺彼無量有情。此亦由心令彼斷故。必如前理。應可推徵。決定須許成就隱者。意樂害力令無量生咸致命斷。若異此者。樂欲是其意害大罪。事乃不成。故知引證成意罪大。若也非人知彼意趣。當時為作殺害事者。此亦便成。明顯身業罪中最大。有時不假餘相續識。便遭石墜煙炭雨等。損害有情。誰增上力令軀命斷。固非此識現如是相。還為殺害。便有自縛相違過故。此難非理。即由斯識相續無能與斯命斷隨順性故。猶如疑毒令心悶亂。但是隨順自內相續。識無力用更為連住。由此名為壽命斷也。然而許有石等相現。亦匪成違。但由增上識故令他命終者。隣次之後。何不壽終。及其死時彼便非有。既不現前。如何成罪。及於斷命為因性耶。雖呈雅難應返問之。彼行殺時所招業道。若於當時結業道者。何不於時遂便卒命。若於緣時彼死方結。如何此得殺生過耶。若言相合得殺罪者。此二別時有無體異。如何能作共合事耶。然則此事作論尊者。已詳定斷於能害者。自相續中有其差別。業性流注。然我於斯有如是見。由能殺者增上識故。斷彼相續更互相因。決定由此不假別事。後致終亡。當被傷時。成其殺業。由斷他命此有功能。決定由斯取亡沒故。然能害者但有此力。於斷彼命與作親因。或時即死。或復後終。由增上識能與他識展轉為害。令他後識剎那為障。更不相續。亦非害者。但唯以意便成殺業。由此有其退轉之義。於彼行害事乖離故。以理言之。他更不藉餘緣致死。由斯必定而取命終。乘此為因命乃斷故。由斯即立殺生業道。此成無過。如是賊等隨事應知。若異此途彼能害者。於彼後時有何力用。他死之時方招殺罪。更復容成越理之失。不假能害。自身之中。有其差別。而但據彼被害者身有殊異故。後死之時方成罪者。由此加功彼命斷故。此即已言。當爾之時。何不死等。合以當時方便殺業。當時即得殺生之罪。死由彼故。然於後時更無異相。是可得故。還將此理用遣餘疑。爾者猶如夢中能害所害。身等無故。斯乃便成無業道過。此由夢內識亦不能害他相續。是故於斯不成業道。翻此覺時便成於業。已廣成立但唯是心中無間事能成害業。

且縱如斯。廣陳異見。仍須執理更詰殊端。如唯有識。彼他心智。為知他心。為不了耶。若言不知者何謂了他心。此名由智了他心故。如其不了。便成誑妄。即此能詮於焉有失。如其知者。於離識境而領受故。所成唯識理致便乖。二事相違如何遣難。所以云何。有深義故。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實者。意取極深所證會處。彼曰他心。若有許識便傷他智。如無誠違自教。若他心智緣於外境。如觀心外有境為緣。斯難避咎。了境非實。固無愆尤。如何知境。不稱其實而得名作他心智耶。此中意言。如所證事前境不虛。由此方名是他心智。爾者知於前境既不如實。於此豈得名曰他心。理不如是。未閑本意。雖於他心不緣為境。似彼相狀識上現耶。是故離心無境可得生似彼相。然不如境斯成本意。立作他心。此中但是領彼似相。由此名為不如實性。雖不同彼似彼相生。離心無境。已共成故。能知之者。隨境相生。如知自心智者。二心同時不共聚故。固非現在。決定應許已滅未生。但可得一而為其境。體復是無。但唯自識還緣過現諸心聚法為彰顯相領納自心。於此事中世咸共許。了他心事理亦應知。爾者若於自心親能了別。如何復說不如實知。為由於境不實知故。名為不實。為是無事。將以為有。而得名為稱實知也。若爾如何得說不如。其境所有領納皆是其無。由彼不能了實境故。此亦不然。不知如佛境者。此他心智。他緣青等了彼所緣。即是稱實。何以便將佛知心體自性清淨而云不知凡雲了他心。以他心為緣。了自心相。假說知他。即彼他心自性真體是何境界。此亦不然。不爾云何佛知他心。自性即是離心知有。設有離心之色佛了。何傷此即心是實有。兩共許成。離心實色與理違背故不同也。若爾佛了他心。應不知境。由境妄故。佛依妄知。亦復何損。如人觀幻。豈不知虛。佛同虛知。何過之有。若爾諸佛境界有何相狀。諸佛境界非餘所知。若佛不知心。何名一切智。即彼無倒所有自性。無知睡盡而得明覺。正曉了時。諸有覺了自他心者。彼之真性不能了故。故言彼智不稱境知。復云何通睡盡之智。能正了斯。由此覺知無言境性。超過語路。但自證知。是故不能以言詮及。然於此識所有自性。非是餘識之所能知。既非所知。非言能及。彼但總相為其境故。然斯唯有妄構畫性。即此構畫於自證性。識之實相極遼遠故。唯於識處了不實相。此二皆成。不稱實境。所以者何。於非實事作實事解。而為決斷。由於彼識現虛妄相故。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五


上篇:唯識二十論

下篇:攝大乘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辯中邊論

辯中邊論卷上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成就論

業成就論翻譯之記 大國將寧。必感靈瑞以為嘉兆鄴隍方...

觀總相論頌

觀總相論頌一卷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大乘唯識論

大乘唯識論序 唯識論者。乃是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一名阿闍世王品) 西晉月氏三...

【註音版】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佛說緣本致經

佛說緣本致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佛說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為遂作。名...

【佛教詞典】安立真如

【安立真如】 p0625   瑜伽七十七卷八頁云:四者,安...

【佛教詞典】證淨

(術語)證淨有四種。以無漏智如實覺知四聖諦之理,因...

印光大師嘉言錄--分禪淨界限

●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

以四種行門來攝受教化眾生

四攝法是大乘菩薩的法,以四種行門來攝受眾生,教化眾...

讚美是暗室中的一隻蠟燭

一、無聲的教育:老禪師的育人技巧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

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利益他人來展現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

妙蓮法師:想當法師先念佛

印光祖師常勸導人,出了家若是想當法師,那就要先好好...

往生淨土,你最好能夠抓住一些重點

我想我們淨土宗的目標在往生淨土,你最好能夠抓住一些...

如何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

人不成功有五個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那就請看看以下五點...

世間之樂虛誑不實,禪定之樂永離生死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

信佛是不是迷信

在近現代特別是五十年代以後,有一部分人以為佛教是迷...

如何處理生死問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就會面臨佛在大小乘經典所說...

把自己料理好了,才能夠有悲心去度眾生

佛陀建立僧團的目的,也就是續佛慧命,領眾修行,傳承...

【視頻】《華嚴經淨行品》佛光山唱誦

《華嚴經淨行品》佛光山唱誦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