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抉擇分中菩薩地之一

如是已說聲聞地等抉擇。菩薩地抉擇。我今當說。

謂如成立聲聞種性。當知成立菩薩種性亦復如是。

復次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世俗受發心者。謂諸菩薩未入菩薩正性離生所有發心。得法性發心者。謂諸菩薩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及迴向菩提諸聲聞等所有發心。不決定發心者。謂非彼種性。設彼種性復退還法所有發心。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者。謂如有一或隨他轉。或被陵逼不揆不量。或怖王難或怖賊難。或怖鬼難或怖退轉。或為活命或為利養恭敬因緣或復矯誑。如是等類而發心者。當知皆名不清淨發心。與此相違而發心者。名清淨發心。羸劣發心者。謂如有一已發心菩薩。貪瞋癡纏所蔽伏故。捨於正行處於邪行。與此相違名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者。謂從勝解行地乃至第十地所有發心。已成果發心者。謂如來地所有發心。如世尊言。我已解脫難行之行。我於一切難行之行極善解脫。自正願滿亦令於他趣證菩提。此十發心。幾染污幾不染污等廣抉擇文更不復現。復次有四種心。菩薩應當恆常隨護。一聞思所成心。二悲心。三資糧心。四修所成心。

復次菩薩有九正行。依於自義及與他義。一於生死正行。二於有情正行。三於自己正行。四於諸欲正行。五於身語意業正行。六於不應損惱有情正行。七於無間修善法正行。八於內心奢摩他正行。九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正行。云何菩薩於生死中行於正行。謂如病者於所有病於辛苦藥。云何菩薩於諸有情行於正行。謂如良醫於有病者。云何菩薩於自體上行於正行。謂如善巧家長於未成就幼童。云何菩薩於諸欲中行於正行。謂如商主行於商路於諸財貨。云何菩薩於身語意業行於正行。謂如浣染衣者於諸衣服。云何菩薩於不應損惱有情行於正行。謂如慈父於己膝上放失便利嬰孩小兒。云何菩薩於無間修諸善法中行於正行。謂如求火者施功於燧。云何菩薩於內心奢摩他中行於正行。謂如其主於能致財可委付者。云何菩薩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中行於正行。謂如善幻者於諸幻事。餘抉擇文更不復現。復次若於五種有情眾中。起邪行時。說名無哀無愍無有傷嘆。一於乞求者。二於危厄者。三於有恩者。四於樂樂者。五於樂法者。言乞求者。略有五種。一求飲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緣醫藥資具。五求救護。其危厄者。亦有五種。一住艱乏者。二住迷亂者。三來歸依者。四相投委者。五來拜覲者。其有恩者亦有五種。一母。二父。三妻子。四奴婢僕使。五朋友兄弟親屬宰官。其樂樂者亦有五種。一愛樂事業興盛樂。二愛樂事業興盛不乖離樂。三愛樂時節變異苦遠離樂。四愛樂解疲倦樂。五愛樂求昇進樂。其樂法者亦有五種。一樂說正法。二樂受持讀誦。三樂論議抉擇。四樂教授教誡。五樂法隨法行。此中邪行者。謂於是中或作加行故。或不作加行故。或不饒益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應知其相。復次於有情中有五種不堪任性。若諸有情成就此者。諸佛如來尚難化度。況諸菩薩。或復餘者。諸佛如來雖欲於彼作義利樂。然彼不能領受所作義利樂事。又於所作能為障礙。況諸菩薩。或復餘者。何等為五。一於清淨無堪任性。二於加行無堪任性。三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四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五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於清淨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本性無有般涅槃法。於加行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已熟。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於現法中無有堪能修正方便。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不作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無有功能成辦彼果。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俱無堪能。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感定受貧窮匱乏苦惱之業。由此因緣於現法中無有堪能令彼巨富無匱安樂。與此相違當知五種有堪任性。

復次若欲了知真實義者。當先了知略有五事嗢拕南曰。

 總舉別分別  有實世俗事
 若生若異等  相行等色等

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何等為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何等為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為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正智。謂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正智。二世間出世間正智。何等名為唯出世間正智。謂由此故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真如。又由此故彼諸菩薩於五明處善修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證圓滿所知障淨。何等名為世間出世間正智。謂聲聞獨覺以初正智通達真如已。由此後所得世間出世間正智。於諸安立諦中。令心厭怖三界過患愛味三界寂靜。又由多分安住此故。速證圓滿煩惱障淨。又即此智未曾得義名出世間。緣言說相為境界義亦名世間。是故說為世間出世間。世尊依此密意說如是言。我說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有世間出世間智。若分別所攝智。唯名為世間。初正智所攝智。唯名出世間。第二正智所攝智。通名世間出世間。

問相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有。問為如自性差別假立故立如是當言有耶。答如是當言無。問為如分別所行境如是當言有耶。答如是當言有。如是菩薩於相有性得善巧故。於諸相中善記為有善記為無。善記為亦有亦無。善記為非有非無。彼由如是善記別故。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善說法界。問此相為以言說義當言是有。為以離言說義當言是有。答俱由二義當言是有。何以故。若如語言安立足處。如是以言說義當言是有。若如自性差別假立不成就義。如是以離言說義當言是有。如相名分別亦爾。問真如正智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有。問相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實有行中當言實有。假有行中當言假有。有相諸行亦有二種。問名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假有。唯於相中假施設故。問分別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二種俱有。問真如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實有。勝義攝故。問正智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俱有。此中智是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所亦名為智。說之為假。故有二種。問相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二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問名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三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三言說所依故。問分別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四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三言說隨眠故。四言說隨覺故。問真如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勝義有。是清淨所緣境性故。問正智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初正智當言勝義有。第二正智當言俱有。

問相當言誰所生。答當言相所生及先分別所生。問名當言誰所生。答當言補特伽羅欲所生。問分別當言誰所生。答當言分別所生及相所生。問真如當言誰所生。答當言無生。問正智當言誰所生。答當言由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正智得生。

問相與名當言異。當言不異。答俱不可說。何以故。俱有過故。異有何過。名應實有。不異有何過。若取相時應亦取名。問相與分別當言異。當言不異。答俱不可說。何以故。俱有過故。異有何過。分別應非相為性。不異有何過。離分別外所有諸相應以分別為性。問相與真如。當言異當言不異。答俱不可說。何以故。俱有過故。異有何過。諸相之勝義應非即真如。又修觀者應捨諸相別求真如。又於真如得正覺時。不應於相亦得正覺。不異有何過。如真如無差別。一切相亦應無差別。又得相時應得真如。又得真如時亦如得相應不清淨。如諸行上有無常苦無我共相。雖復是有而不可說與彼諸行若異不異。又如身心麁重輕安。雖復是有而不可說與彼身心若異不異。又如善惡無記法中種子。雖有而不可說與彼諸法若異不異。何以故。俱有過故。又如虛空遍一切故於諸色處雖有虛空而不可說與彼諸色若異不異。何以故。俱有過故。異有何過。不遍一切故。虛空應無常。不異有何過。離色虛空應無所有。此中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爾。聲聞乘中有處世尊依於諸行顯示不異亦非不異記別道理。如說苾芻取非即蘊亦不離蘊。此中欲貪說名為取。不異有何過。誹謗蘊中善無記法不清淨過。異有何過。於諸取中增益常性不清淨過。如相與真如不異非不異道理。名分別正智與真如當知亦爾。問相與正智。當言異當言不異。答如與分別俱不可說。問名與分別。當言異當言不異。答當言異。問名與正智。當言異當言不異。答當言異。問分別與正智。當言異當言不異。答當言異。問相有何相。答分別所行相。問名有何相。答言說所依相。問分別有何相。答相為所行相。問真如有何相。答正智所行相。問正智有何相。答真如為所行相。

問相有何行相。答應知此相有種種行相無量行相。由分別行相種種無量故。謂色相心相。心所有相。心不相應行相。無為相。蘊相界相處相。緣起相處非處相。根相諦相。念住相正斷相神足相。根相力相。覺支相道支相。行跡相法跡相。奢摩他相毘缽舍那相。舉相捨相緣相依相。地相水相火相風相空相識相。此世界相彼世界相。日相月相。那落迦相。傍生相餓鬼相。人相四大王眾天相。三十三天相。夜摩天相。覩史多天相。樂化天相。他化自在天相。初靜慮相。第二靜慮相。第三靜慮相。第四靜慮相。空無邊處相。識無邊處相。無所有處相。非想非非想處相。起相盡相。有相非有相。雜染相清淨相。見聞覺知相。已得尋求相。心隨尋伺相。如是等類餘無量相。復有六相。一有相相。二無相相。三狹小相。四廣大相。五無量相。六無所有相。云何有相相。謂解了事名分別所有相。云何無相相。謂不解了事名分別所有相。云何狹小相。謂欲界事分別所有相。云何廣大相。謂色界事分別所有相。云何無量相。謂空識無邊處無色界事分別所有相。云何無所有相。謂無所有處無色界事分別所有相。復有餘五相。一相相。二名相。三分別相。四真如相。五正智相。復有餘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謂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謂遍計所起。勝解所現。非住本性相。問名有何行相。答由相勢力亦有種種無量行相。又若略說有十二種。一假說名。二實事名。三種類相應名。四各別相應名。五隨德名。六假立名。七共所知名。八非共所知名。九顯了名。十不顯了名。十一總名。十二別名。問分別有何行相。答由相名勢力故亦有種種無量行相。若略說者當知有七種。一有相分別。二無相分別。三於境界任運分別。四尋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污分別。七無染污分別。問真如有何行相。答其相不可說行相。問正智有何行相。答若出世間正智亦有其相。不可說行相。若世間出世間正智。有取安立諦行相。

復次若相若影像。若顯現若有。若戲論若薩迦耶。若有為若思所造。若緣生如是等是相差別。若名若想。若施設若假言說。若世俗若假立。若言論如是等是名差別。若分別若思惟。若遍計若邪道。若邪行若越流。若不正取如是等是分別差別。若真如若實性。若諦性若無顛倒性。若不顛倒性若無戲論界。若無相界若法界。若實際如是等是真如差別。若正智若正慧。若正覺若正道。若正行若正流。若正取如是等是正智差別。

問如是五事。幾色幾心。幾心所有。幾心不相應行。幾無為。答相通五種。名唯心。不相應行分別正智。通心及心所有。真如唯無為。

問如是五事。幾蘊所攝。幾非蘊所攝。答三蘊所攝。相攝不攝。真如不攝。

問如是五事。幾界處所攝。幾非界處所攝。答一切皆是界處所攝。

問如是五事。幾緣起所攝。幾非緣起所攝。答三緣起攝。相攝不攝。真如不攝。如緣起攝。處非處攝及與根攝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諦所攝。幾非諦所攝。答諦有二種。一安立諦。二非安立諦。安立諦者。謂四聖諦。非安立諦者。謂真如。此中三是安立諦所攝。相亦攝亦不攝。真如唯非安立諦所攝。問如是五事。幾因緣所攝。幾等無間緣。幾所緣緣。幾增上緣所攝。答相一切緣所攝。名等無間緣所不攝。分別正智四緣所攝。真如唯所緣緣攝。

問如是五事。幾法依所攝。幾義依。幾了義經依。幾智依所攝。答相三依所攝。名唯法依所攝。如相分別亦爾。真如智所行故義依所攝。正智唯智依所攝。

問如是五事。幾有色幾無色。答相通二種。分別正智唯無色。名與真如俱非二種。是假有故不可說故。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有漏幾無漏。答相通二種。二唯有漏。二唯無漏。真如漏盡所緣義故名無漏。非漏盡相義故。正智漏盡對治義故名無漏。

問如是五事。幾有為幾無為。答相通二種。三唯有為。真如唯無為。諸行寂靜所緣義故。非諸行寂靜相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有諍幾無諍。答相通二種。二唯有諍。二唯無諍。如有漏無漏此中道理當知亦爾。如有諍無諍如是。有愛味無愛味依耽嗜依出離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世間幾出世間。答三是世間。真如是出世間。正智一分唯出世間。一分通世間出世間。真如一切言說戲論寂靜所緣義名出世間。非超過言說戲論相義故。如世間出世間。墮攝非墮攝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內幾外。答相通二種。名唯是外。分別生所攝故通二種。真如非二種。如分別。正智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麁幾細。答三通二種。真如唯細。難識義故。非相漸減極略義故。正智唯細。行細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劣幾勝。答三通二種。真如唯勝。清淨所緣義故。非從下劣勝進相義故。正智唯勝。真如為所行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遠幾近。答一由處遠時遠故俱通二種。名分別正智由時遠故皆通二種。真如由二故俱非二種。以無為故。

問如是五事。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相通二種。名分別正智無執受。真如俱非二種問如是五事。幾同分幾彼同分。答相通二種。餘非二種。唯依有色諸根建立同分彼同分故。

問如是五事。幾因幾非因。答四是因。真如非因。如因非因。果非果有因非有因。有果非有果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是異熟幾非異熟。答相通二種。名非異熟。分別通二種。真如俱非二種。正智非異熟。

問如是五事。幾有異熟幾非有異熟。答相通二種。名非有異熟。分別通二種。真如俱非二種。正智定非有異熟。問如是五事。幾有所緣幾無所緣。答相通二種。名無所緣。分別正智俱有所緣。真如俱非二種。如有所緣無所緣。相應不相應。有行無行。有依無依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有上幾無上。答四有上。真如無上。無為清淨所緣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去來今幾非去來今。答四通三種。真如非三種。

問如是五事。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幾不系。答欲色界系三無色界系亦爾。正智一種若唯出世間是不系。若世間出世間通系不系。真如俱非二種。

問如是五事。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相及分別通三種。名唯無記。真如唯善。清淨善巧所緣義故。非能攝生可愛果相義故。正智唯善。問如是五事。幾聞所成聞所成境。幾思所成思所成境。幾修所成修所成境。答相及分別是三種是三種境。名是聞思所成是三種境。真如唯是修所成境。正智是修所成是三種境。

問如是五事。幾是空是空境。幾是無願是無願境。幾是無相是無相境。答相通三種。亦三種境。名非三種是二種境。分別通三種是二種境。真如非三種是空無相境。正智通三種是空所行境。若無差別。總說為空無願無相。當知此中通聞思修所成為性。若唯以三摩地名而宣說者。當知此中唯修所成為性。通世出世。若唯以解脫門名而宣說者。當知此中唯出世間修所成為性。

問如是五事。幾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屬。幾是增上心增上心所行。幾是增上慧增上慧所行。答相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屬。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名是戒眷屬。亦是增上心慧所行。分別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屬。真如是增上心慧所行。非三種。正智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屬。

問如是五事。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相及分別通三種。名唯非學非無學。真如亦唯非學非無學。是無為故。正智通學及無學。問如是五事。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答相通一切。名唯修所斷。分別通見修所斷。真如是不斷。正智亦唯是不斷。

問緣相為境修幾念住。答四。問緣名為境修幾念住。答一法念住。問緣分別為境修幾念住。答三。謂受心法念住。問緣真如為境修幾念住。答一法念住。又思惟身相真如。亦修壞緣法念住受心法相。當知亦爾。問緣正智為境修幾念住。答三。如分別說。

問緣相為境。當言能捨已生未生惡不善法。當言不能捨耶。答當言伏斷故捨。非永害隨眠故捨。如相名分別亦爾。緣真如及正智為境。當言亦由永害隨眠故捨。

問是五事中。思惟幾事能入世間初靜慮定。答思惟欲界所繫及初靜慮所繫相名分別。如是思惟下地所繫及第二靜慮地所繫相名分別。能入世間第二靜慮。如是所餘靜慮無色如其所應當知亦爾。

問是五事中。思惟幾事能入出世初靜慮定。答即思惟欲界所繫及初靜慮地所繫相名分別真如。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如其所應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本性法爾唯是世間。問非想非非想處所繫相。當言是相耶。答當言無想相。亦名微細相。

問是五事中。信等諸法用何為自性。以何為所緣。於何為增上得根名耶。答分別為自性。名相為所緣。於真如正智為增上故而得根名。如根名。力名亦爾。問於何位中得力名耶。答即信等根非不信等之所陵雜。若成不雜法時轉名為力。如根及力如是。若得菩提支名為覺支。此是世間覺支。以分別為自性。若依菩提支名為覺支。此是出世間覺支。以正智為自性。真如為所緣。於覺悟安立諦為增上。又正見等諸道支若是世間。如前應知。若出世間。以正智為自性。除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為所緣。於所證得一切漏盡。現法樂住為增上。如諸道支。行跡法跡。奢摩他毘缽舍那等當知亦爾。此中行跡依鈍根利根現法樂住已得未得差別建立。若諸法跡依能任持世俗勝義正法差別建立。謂由任持增上戒世俗正法故建立初二。由任持所餘增上心增上慧勝義正法故建立後二。又由於所緣境不散亂義故。及觀察彼義故。建立奢摩他毘缽舍那。

問依能解脫相及麁重二種縛故立八解脫於五事中。用誰為自性。以誰為所緣。於誰為增上。答用世間出世間正智為自性。初及第二於諸色中以顯色相及真如相為所緣。第三即諸色中以攝受相及彼真如相為所緣。次四種各以自相為所緣。及彼真如為所緣。最後無所緣。於能引發一切聖神通功德為增上。又修觀者於諸色相及無色相。為自在障之所障故。為斷彼障起此觀行。諸勝處中。前四如初二解脫。後四如第三解脫。由諸色相難可勝故。於此事中能勝伏時。於無色相亦得勝自在。又此中言勝知勝見。謂諸聖者由正作意思惟諸色真如相故得勝知見。若諸異生即不如是。問若爾異生云何名勝。答由三種想故。謂於淨不淨色由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待故。於淨不淨色由展轉相隨想展轉相隨故。於淨不淨色由清淨一味想。此最後勝。異生聖者二所共得。又十遍處由勝處所緣力應知其相。此中差別者。亦以大種相為所緣。及彼真如相為所緣。又空識無邊處相為所緣。及彼真如相為所緣。若不爾者。由所依止不遍滿故。能依不應得成遍滿。由彼所緣真如之相所緣境界極遍滿故得名遍滿。由勝遍滿二種勢力。令諸解脫亦得清淨。又能引發一切眾聖神通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大唐桑門道基撰 攝大乘論者。...

雲棲淨土匯語

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序 晉沙門釋道安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

佛說十八泥犁經

佛說十八泥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人生...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 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 堅誓忍...

佛說樹提伽經

佛說樹提伽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言: 昔有...

【佛教詞典】本來面目

(公案)又曰本地風光,自己本分等。示禪門法道極度之...

【佛教詞典】體解

(術語)體者通達,解者悟解。晉華嚴經六曰:體解大道...

學會放鬆,是成功路上關鍵的一步

安南曾是一名普通律師。剛入行時,他發誓一定要出人頭...

十條處世必讀勵志格言

一:為人們多多少少做了一點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

不是法門有問題,是操作的心有問題

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兩塊來說明:第一個,先講什麼是佛陀...

如何學習唯識

問: 請開示學唯識的學習方法? 惟賢長老答: 一是把...

寶髻如來護生咒利益眾生法

南無寶髻(j 音寄)如來 護生咒:唵om 縛wa 悉xi 波bo 羅...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佛陀是很善用方便法門的。 當年,佛陀的母國迦毗羅衛...

佛陀所謂的兩階段救拔

這一段是講到〈譬喻品〉,所謂的三界火宅。那麼三界火...

夫妻感情和美是怎麼修來的

言色相和,無相違戾。這是佛教導我們,夫婦之間精神生...

求地藏菩薩都能滿你的願

在《地藏經》第十二品《見聞利益品》,說讀經的時候、...

命不好的人,一定沒有好口德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業。一個人的命運好不好,從他有...

印光大師:不可赤體睡覺

學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

有些人遇到障礙時,為何三寶沒有出現

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兒...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

《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