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抉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如是已說有尋有伺等三地抉擇。三摩呬多地抉擇我今當說。
謂補特伽羅多隨煩惱染污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云何名為多隨煩惱。謂有諂誑。矯詐。無慚無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惡慧慢緩。猥雜趣向前行。捨遠離軛。於所學處不甚恭敬。不顧沙門。唯悕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
云何有諂。謂自有過而不能於大師智者同梵行所如實發露。
云何有誑。謂不真實顯己功德。彼實無德而欲令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云何有矯謂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或於軌範毀犯軌範。由見聞疑他所舉時。遂用餘事假託餘事。或設外言而相誘引。如經廣說。謂由諂誑增上力故。云何有詐。謂怖他故。或復於彼有所悕故。雖有犯重而不發露亦不現行。非實意樂詐於有智同梵行所。現行親愛恭敬耎善身語二業。
云何無慚無愧。謂觀於自或復觀他無所羞恥。故思毀犯。犯已不能如法出離。好為種種鬪調違諍。
云何不信。謂於佛法僧心不清淨。於苦集滅道生不順解。
云何懈怠。謂執睡眠偃臥為樂。晝夜唐捐捨眾善品。
云何忘念。謂於久遠所作所說。不能隨念不令隨憶。不守根門不正知住。云何不定。謂於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云何惡慧。謂住自見取執不平等難捨言論。
云何慢緩。謂不捷利亦不明瞭。不自起舉無所能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
云何猥雜。謂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云何趣向前行。謂受僧祇或復別人諸衣服等所有利養。或請僧祇及與別人。皆名趣向。若諸苾芻於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云何捨遠離軛。謂於遠離邊際臥具遠離眾惡人所習近似寂靜室。遠棄捨之不生欲樂。
云何於諸學處不甚恭敬。謂遭厄難寧捨學處不棄身命。志求身樂及與壽命。不能隨護所有學處。
云何不顧沙門謂棄捨學處好為退轉。或犯尸羅行諸惡法於內腐爛。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況當悕求沙門果。證八支聖道。
云何唯悕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謂或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為怨賊之所逼迫。或為債主之所逼切。或為恐怖之所逼切。或為財寶常所匱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為自調自靜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當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違犯。發起最初四隨煩惱。依增上戒有所違犯。當知發起無慚無愧。依增上心及增上慧。當知發起始從不信乃至惡慧諸隨煩惱。此中不信及與懈怠依俱違犯。忘念散亂依增上心違犯而起惡慧。依犯增上慧起不信懈怠增上力故。當知發起慢緩猥雜。趣向前行。捨遠離軛。忘念亂心及與惡慧增上力故。當知發起於諸學處不甚恭敬不顧沙門。唯悕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
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三處引諸隨煩惱。云何三種補特伽羅。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
云何三處引隨煩惱。所謂最初補特伽羅。依放逸處引隨煩惱。此復二種。謂或依內妄顯己德。為衣服等利養恭敬。自說己得勝過人法。或復依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語業逼迫加害損惱毀辱。
當知第二補特伽羅。依耽欲處引隨煩惱。彼由耽著諸欲因緣受用諸欲。依身語意行三惡行。
當知第三補特伽羅。依邪行處引隨煩惱。略有三種。謂隨逐遠離。隨逐憒鬧。隨逐學處起隨煩惱。云何隨逐遠離起隨煩惱。謂諸外道隨逐遠離所有臥具。而為五蓋覆蔽其心。或住於苦領受身心諸苦惱故。或復遠離煩惱對治。由離信等五種根故。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惱故。無有對治能除染污苦惱住故。是名隨逐遠離諸隨煩惱。云何隨逐憒鬧起隨煩惱謂各別執異見異欲相違言論。建立自品他品差別。廣起忿恨乃至誑諂。是名隨逐憒鬧諸隨煩惱。云何隨逐學處起隨煩惱。謂觀自他現行諸罪。無有羞恥毀戒穿戒。是名隨逐增上戒學諸隨煩惱。若有依止世間等至。於其下劣計自為勝。或於相似計自為勝。心生高舉。是名隨逐增上心學諸隨煩惱。若少聽聞不能觀察所有善法。是名隨逐增上慧學諸隨煩惱。如是一切總略說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由非善義名非法行。非愛果義名不平等行。
復次若觀行者。修十遍處能為五事。何等為五。謂由修習地遍處等乃至白遍處故。便能引發化事變事諸聖神通。又由修習空無邊處一切處故。便能引發往還無礙諸聖神通。又由修習識無邊處一切處故。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又即由此識無邊處遍處成滿。便能成辦無所有處解脫。及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又即由此成滿因故。便能證入想受滅解脫最勝住所攝。又由識無邊處故。無邊無量遍滿行轉。是故此上不立遍處勝處。遍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又諸解脫由所知障解脫所顯。由此聲聞及獨覺等。於所知障心得解脫。
復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愛味等至。謂或證得等至出已計為清淨。可欣可樂可愛可意隨念愛味。或未證得或已證得。未來愛味增上力故。追求欣樂而生愛味。或已證得計為清淨。可欣可樂乃至廣說現行愛味。若從定出可生愛味。若正在定無有愛味。言愛味者。謂於是中遍生貪著。
復次下地諸法。若生上地不現在前。上地諸法若生下地。其離欲者或現在前。若生下地於上起愛。未得離欲不定心者。當言此愛是欲界系。當知此愛或是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若生是心。我今云何當證如是廣大喜樂所隨等至。若得證者。我當如是如是愛味。又我云何當得生上常恆不變。當知此愛是染污愛。若有起心專求離欲欣樂證入上地寂靜。當知此愛是不染污。
復有三種諸法斷滅。謂對治斷滅。現行斷滅。棄捨斷滅。諸煩惱事之所顯現。是初斷滅。諸行生滅之所顯現。是第二斷滅。若生上地或入無餘依涅槃界。下地諸行及一切行棄捨所顯。是第三斷滅。
復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習行法退。
復依世間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無間道。若解脫道。或為斷滅或為證得而修習者。彼於所緣或觀過失或觀寂靜。觀下過失觀上寂靜。若勝進道。當知彼是遍滿所緣或無漏緣。
復次諸近分攝六種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勝解作意。方便道攝。遠離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
問何緣故說修靜慮者靜慮境界不可思議答修靜慮者已善修治磨瑩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勢力。隨所欲為皆能成辦。非不如意法性故爾。是故說彼由尋思道不可思議。
復有二種修靜慮者。於一事中俱發變事勝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礙。而此二通無偏大者不相映奪。彼後無間一於此事神通無礙。如其所欲皆能轉變。第二神通便被障礙。此中因緣云何應知。由彼二人勢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時發起變現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為事。不相似故。於此一事二種神通互相障礙爾時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緣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礙。將無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於此事起是餘心。第二定者。即於此事數數專注心無散亂。所發神通能無障礙。隨神通力如意轉變。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隨其勝者所作成辦。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辦非餘。
復有四種修靜慮者。一依近分定修靜慮者。二依染污定修靜慮者。三依世間定修靜慮者。四依出世間定修靜慮者。於六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轉時。當知是初。愛上靜慮廣說乃至疑上靜慮。當知第二。若住餘善世間靜慮。當知第三。謂能引發現法樂住無量作意世間功德。又能引發遊戲神通若順抉擇分所攝受空無願無相解脫門所顯靜慮。當知第四。
復次無想等至當言唯一有漏。滅盡等至當言無漏。由與煩惱不相應故。非相應故。無所緣故。非諸煩惱之所生故。是出世間一切異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遠地菩薩。菩薩雖能起出世法令現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捨煩惱。又此等至當言非學非無學攝。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復次當釋隨身念。經謂。心清淨行苾芻有四種隨煩惱。一毀犯禁戒。二散亂尋思。三保著內身。四保著外境。毀禁戒者。由憂悔門。於三摩地能為障礙。亂尋思者由三種門。一由於過去境隨念散亂門。二由依掉舉流散惡見惡聞惡語惡行。唯樂聞思散亂門。三由先串習勢力所持散亂門。保著內身者。由於生死無厭患門。保著外境者。於未來境由欣樂門。
當知此中為欲對治初隨煩惱故。修一作意。謂正知作意。為欲對治第二隨煩惱故。修三作意。謂稱順彼所緣作意。了別彼相能對治彼尋思作意。彼所依心調練作意。為欲對治第三隨煩惱故。應修分析積聚作意。為欲對治第四隨煩惱故。應當修習不淨作意。又初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忘念。第二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保著內身外境二種貪慾。第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惡見等所有散亂。第四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先所串習勢力任持所有散亂。第五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於身淨有情想。第六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四貪。所謂色貪觸貪形貪及承事貪。如是作意修習為依。斷隨煩惱心觸正定。證得近分根本勝定。又能證得有喜離喜清淨安樂。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實了知上地有情無常性。及諸行無常性。云何了知有情無常性。謂得天眼清淨過人見諸有情。乃至廣說。云何了知諸行無常性。謂能隨入未來過去現在作意緣生智故。此隨身念依於三處。謂依增上心。增上慧學。修治業地。依增上心學處。依增上慧學處。為欲斷除所餘諸結。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由三因緣不與一切外道沙門婆羅門共。謂於修治業地資糧圓滿故。於奢摩他聚無有愛味故。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故。又此修念資糧圓滿為依止故。四果清淨。謂處聚落世法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空閑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聚落所生煩惱不染。於二處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煩惱不染。奢摩他聚無有愛味為依止故五果清淨。謂四種清淨靜慮。及寂靜解脫。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為依止故。九果清淨。謂初三果及六神通。此隨身念當知五種清淨所攝。謂不定地清淨故。定地清淨故。攝清淨故。不共清淨故。不共果清淨故。又隨逐身轉故。彼所攝受故。名隨身念。
復次當釋摩訶俱瑟祉羅經有二解脫。一慧解脫。二心解脫。
此中依慧解脫。謂世間慧之所行者。當知即是建立惡行及與善行並彼因緣。彼體性者。當知即是惡行善行。並彼因緣善不善等體性差別。如實正智。又依心解脫。謂心染淨之所依者。當知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別彼世間慧。心解脫果。當知即是於彼相應相雜下類雜染出故。即慧解脫增上力故。出世間慧之所行者。當知即是由世間慧及心解脫增上力故。如實了知一切境界。即出世慧心解脫果。當知即是一切種類雜染出故。此中若世間慧若出世慧。總略為一說名正見。正見因緣。當知即是有佛出世聽聞正法無倒思惟。又出世間正見果相。當知即是前後常故無所對故。若法所治若有生已無滅所治。若無滅已有生。彼法名有所對。若法所治。若有若無。若生不生。常時是有。彼法名無所對。又即此果由心解脫增上力故。於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淨者。當知即是由清淨心增上力故。於諸色根所行境界不生雜染。及令諸根順清淨故。又解脫心住者。當知即是壽之與煖。展轉相依相屬而住。又此世間及出世間二種解脫果差別者。當知即是於諸受中及因緣中。有癡愛者後有當生。無癡愛者後有不生。又彼相雜而相應故。彼能依止心法清淨。當知即是非現在緣之所染污領受彼故。即二解脫住差別者。當知即是六寂靜故。由清淨識沒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於入定時不由加行入寂靜故。於出定時不由加行出寂靜故。次第出故。於在定時三行不行得寂靜故。於遠離出心寂靜故。謂於三時。一於阿練若與同梵行共相雜住。二於聚落中與諸在家共相雜住。三於二處行相現行。於親近出心寂靜故。謂於三時。一於有色世間勝定出故。二於無色世間勝定出故。三於出世間有心定出故。又此諸定非唯滅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今起現前。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轉獲得勝定清淨。後一不由次第定故。然由通達無相界故。展轉獲得勝定清淨。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若無相定由無相作意入定住定。由有相作意當知出定。
復次當釋法因緣經。謂於阿毘達摩阿毘毘奈耶中。善巧苾芻或鄔波索迦。欲依解了而請問者。當依八相而興請問。何等八相。謂解了事。解了所治。解了果。解了自性。解了果差別。解了所依。解了功德。解了證得。
解了事者。謂能解了五取蘊故。解了所治者。謂愛雜染及見雜染。由愛雜染故於後有滅不生欣樂。由見雜染故雖生欣樂而不能證。解了果者。謂此三種雜染永斷。解了自性者。謂八聖支道。此複種種差別。宣說對治外道諸邪道故。名八聖支道。對治三種雜染故建立三蘊。謂對治惡行雜染故。對治諸欲雜染故。對治諸見雜染故。是出世間有為所攝。解了果差別者。謂諸斷滅。是出世間無為所攝。解了所依者。謂三摩地。此復四種應知。一由種姓故。謂所有定一切皆由靜慮種姓。隨所宣說諸靜慮支皆能解了。二由相故。三由生所緣相故。四由成辦因緣相故。解了功德者。謂滅盡定最第一住。說名解了功德。當知此相復有五種。謂滅事故。寂靜相似影像故。入定因緣故。出定因緣故。出定功德故。解了證得者。謂於五取蘊以八種相觀察諸受。謂觀察自性。觀察現法轉因緣。觀察現法轉滅因緣。觀察當來轉因緣。觀察彼二轉滅因緣。觀察轉因緣因緣。觀察還因緣因緣。及觀察還。此中樂俱行對治。謂於最勝根本靜慮。苦俱行對治。謂得近分出離欲俱行。不苦不樂俱行對治。謂即於根本靜慮。為欲顯示轉因緣滅故。即依諸受說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約第一義皆是苦故。言相對者。謂有此故施設於彼。是名相對。此中諸受展轉相對。由彼一切苦所攝故。又由有此第一義苦。施設無智。由有此故施設治彼出世之慧。由有此故施設彼果寂滅涅槃。是故彼彼諸法。說與彼彼諸法相對。
復次當釋眠纏。謂勤修習內心寂靜奢摩他行諸苾芻等。為欲斷除諸隨煩惱。應知五種對治之相。謂遠離闇相。於能隨順舉歡喜法。發生正舉加行道理。損害諸見諸見功用諸見所依功用。彼隨煩惱既斷滅已。復有五種任持定法。何等為五。謂諸遠離遠離處所。順定言說。順無染心資生眾具。從有智者同梵行所。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美妙言說。於諸世間等持等至。遠離愛味及無漏行如理作意。
復次彼勤修習增上心學諸苾芻等。由三因緣當遣現行染污尋思。謂遠離所緣故。厭患自性故。遠離自性故。由三因緣遠離自性。謂有對治力根勐利者。能頓遠離。無對治力根處中者如其麁相能漸遠離。無對治力根下劣者。於諸尋思因緣財食深見過患。
復次諸苾芻有六順出離界三摩地修習支者。謂諸苾芻於閑靜室勤修觀行。當知三種補特伽羅有三三摩地。謂勤修習增上心者。於四有情怨行惡行淨行恩行有眾生緣定。又勤修習趣究竟者。有法緣定。又勤修習諦現觀者。有法緣定。
復次由三種大性大三摩地。能令速疾通達真如。既通達已能盡諸漏。謂由所緣大性故。由精勤大性故。由方便所攝作意大性故。又有二遠離。能令速疾通達真如。謂於行處遠離憒閙。及於住處離惡尋思。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