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六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更樂揵度首

又世尊言有二樂。出家者所不應學。若於欲中染著樂。現世無事樂。云何於欲中而染著欲樂。云何現在無事樂。或作是說。憶過去欲所生樂者。是謂於欲中染著欲者樂。憶現在欲諸所生樂。是謂現在無事樂。或作是說。結使欲相諸所生樂。是謂欲中染著欲樂。欲相諸所生樂。是謂現在無事樂。或作是說。貪慾相諸所生樂。是謂於欲中染著欲樂。意喜想欲便睡眠樂得利養樂。是謂現在欲樂。復次習著向欲。已得先足身意所生樂。是謂於欲中染著欲樂。已得等意諸所生樂由身意興。是謂現在無事樂也。又尊者舍利弗言。諸賢。此十二行法集聚。得賢聖法。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處處止住造處住。住智慧處住應適處。是謂己身威儀。若偏授決則著一事。分別義理則演分別。問疑論者則演其疑。安處論者則論其安。是謂彼身威儀。或有觀見。無姦詐無幻惑。性質樸是謂己威儀。分別根義是他威儀。已得人身生中國。得賢聖體。眼耳根意根。諸清淨現其實事。穢行諸使意不染著。以智順從無有過失。得十力尊。佛出世得三喜入本無。如來樂深妙法。如來弟子善成就者。緣彼意無有謬亂。得賢聖法廣分佈。智慧所攝說微妙法無有狐疑。奉持諷誦初不遠離。諸法注者。展轉流佈。於等法中以法食施於彼。以因緣故。以己威儀施彼人。作諸梵行。四無空處現有長益。得賢聖人。生彼善處。現五無空處。皆使遠離。諸根具足現六無空處。皆使遠離。所未曾行現七無空處。皆使遠離。六住處現八無處。皆使遠離。復次以人賢聖諸入因緣生者。現仁良義他威儀。佛興出世說微妙法。以因緣故。故丈夫力已威儀者諸入歡喜。現迴轉說諸法已住。便求演說。諸根具足現曩昔所作功德。

又尊者大遍者延說。

 信歡喜念者  不遍佛境界
 最勝所至處  意常連屬喜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智慧成就信堅固。喜樂佛法志性不亂。受持智法意常專精。如是諸法無有差違。順從法教於中入定。故曰信歡喜念。瞿曇翼從初無空缺。所至到處意常連屬還微妙義。莫作是觀此非妙法。

又世尊言。信為第一財。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智者所用故曰信為第一財。錢財之業。賢聖財非賢聖財已得不失心。便作是念。彼非賢聖財。摩尼寶器自然成物。及餘雜寶錯廁其間。復有異寶。車璩碼碯為人所貪。常當擁護。亦無厭足不可藏匿。賢聖財者。各有七相。如信財乃至智慧財。於此間各自娛樂心踴躍喜。然不慇勤自住平等。貪著他財心不堅固。所欲便造不守智慧。除貪愛慾智慧充足。以智勝彼。復次非賢聖財者。邪志業相應。然賢聖財等志業相應。故曰信財第一。復次信名者。信著外財。意無有亂。成就家法善知止足。善有田業善意娛樂。猶如此間沙門法出要為樂。樂靜處休息樂道場處樂。故曰擇法善為樂。先服甘露言無有虛語。甚吉祥功德成就。故曰味味吉祥。緣此因緣知智慧為明。無有愚意不與顛倒相應。故曰最為明。

又世尊言。如阿難比丘。於六更樂無餘已離。皆使滅盡。亦無有身諸所生苦樂而受其報。亦無心亦無形體亦無諸入。亦無作所生苦樂而受其報。亦無空缺處。此是苦際。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此六更樂內六更樂永盡無餘。捨諸欲著更不複習。欲盡愛使永除。滅盡見結不起。復作是說。無慾思惟惡露諸欲已盡修行止觀。復作是說。無慾得無願解脫門。盡成就空解脫門。彼無有身亦無有至智。亦無語亦無彼心。亦無智亦無彼體。及外諸入未盡者則無。有諸入亦無內入。及餘未盡者亦復無也。亦無所依亦不永盡。復作是說。彼無有身除去結使。如是一切彼無有身身之相貌。如是一切彼無有身。亦無身行口行。亦無心意行。亦無彼體。境界行報亦不迴轉。彼諸入亦無邪見。內諸入便具足。依彼諍訟。無有苦樂之報。尊曇摩多羅作是說。六更樂相應之時。則六細滑入也。於彼細滑則有累。彼無有餘全具無慾。愛著未盡。於彼性相應便觀苦根本。如是無餘亦無有欲。如是相應去離愛著。便住無慾。如彼苦相應性。住無我想示現智慧。如是無餘盡修行滅盡。如是修行已。去離愚癡住黠慧中。無明無慾便起有明想。故曰住無餘滅盡。彼無有身亦不得四大身。如處所縛己心無有苦樂。無有惡流轉生死。四神止處。入生入諍訟者。或著己或不著己。如其處所。四神止處意迴轉開避處此盡熾然。又世尊言。眼悕望意欲見色。諸不善色眼不樂。云何眼悕望意欲見色不善色眼不樂。或作是說。悕望由眼門。愛瞋恚現其所由。復次云何眼悕望非境界所攝。復次心相應便有所照生便有益。如尊者舍利弗說。諸所有色見是我所等自觀知已。遠離分別肢節。云何知色止住不移動。已捨離觀肢節想。答曰。如是便有更樂集聚。彼則還境界。或有是或非彼。如長抓梵志作是語。瞿曇一切我不忍。如是經句。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見尊者舍利弗出家便起是念。我一切不忍。彼二人者。皆出家一切如我所願。故語世尊。如是見不忍耶。復作是說。一切觀皆有疑。

爾時世尊便作語。汝疑復有疑耶。復作是語。現一切非觀一切非。

爾時世尊復作是語。此復是汝非見。

又世尊言。閑居樂靜意常娛樂。親近思惟觀淨樂。思惟與思惟相應。閑居樂靜思惟樂靜。此有何差別。或作是說。閑居樂靜以休息意。思惟樂靜已得止觀。或作是說。閑居樂靜者。現涅槃休息。思惟樂靜者。現道出要。或作是說。閑居樂靜者。現初第二意斷。思惟樂靜者。第三第四意斷。復次有二想。諸結使斷。拔諸染著。娛樂彼初不遠離。是謂閑居樂靜。當觀有三思惟。善法住處所。謂相應住。有所益止觀相應。故曰娛樂。是為思惟樂靜。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當身身相觀。莫起身想。亦莫作觀想。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觀身不淨莫味著。身亦莫起淨想。或作是說。身無常空無我。當作是觀。莫起身常想樂想是我想。當作是觀。復作是說。思惟身身觀。莫計身出由。復次淨除行地觀辯大事。挍計惡露方便思惟。悉了知已盡不生。智慧眼所照分別悉了。

又世尊言。有四法句。不可爼法句。不亂法句。等念法句。等定法句。句義為何等。或作是說。諸法句斷故曰法句。不可壞善根無瞋恚善根。等念等定無癡善根。或作是說。修行諸法故曰法句。不起貪慾貪慾盡無。無瞋恚恚盡。等念睡眠等念。等定調戲疑盡。復次沙門法句不可爼壞。無瞋恚戒。等念求定威儀。等定求智慧威儀。如曇摩提比丘尼說樂痛是苦痛分。分者其義云何。答曰。有對則有分。於彼樂痛便有苦痛自然之對。苦痛有樂痛分自然之分。苦樂痛有不苦不樂痛之分。除去不苦不樂痛。有無明分。明相應無明是明分。展轉相盡。因明是行分。行垢是無明分斷滅。作如是行是涅槃分。無餘涅槃界。滅一切諸行已。作是涅槃無分。

爾時世尊嘆譽謂甚戒梵行。又世尊言。尊者魔樓子說。是命是身見諦是我所修梵行。云何身異命異耶。於是比丘見諦是我所不修梵行。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雖記別一見。不記別餘見。尊曇摩多羅作是說。如是是命是身。於是比丘見諦不修梵行。知見之所趣彼所依處。見便往照不依處所。二俱有累。最勝如是說。

 有十二聚事  有身有我見
 一切忍思惟  法句比丘命

又世尊言。云何汝摩羅大子。有異梵志年少端政。當作如是行。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尊者摩羅大子志樂十想而作是說。亦世尊欲拔諸結使。復作是說。如是彼人欲使貪慾結使滅盡。尊作是說。如契經句語然。與異學梵志論結使集聚由思想得。汝端政摩羅大子。甚幼少而臥抱辱。未有色慾。況當有貪慾繫著心意。結使者貪慾愛使。云何世尊觀犯諸過罪。如貪慾使知有力劣受教戒所攝持。若彼有力語無有違。若貪下中者不化。則無有五上分結。如是當察此事此無有異。是故世尊知。

又世尊言。於是跋陀婆梨比丘有具足行。彼戒不具足。閑居靜處岩峻坐禪。以此閑居靜處岩峻坐禪。世尊作是誨。天亦復誨。智者梵行亦復訓誨。亦自訓誨。訓誨之義為何等。或作是說。被責之人是最勝教戒語。亦訓誨天。亦訓誨智者梵行。亦自訓誨。或作是說。當言責數。世尊亦責數此非我弟子諸天亦責數此沙門非釋子。智者梵行亦責數此非平等之法。復自責誨。我非沙門。復次如是嘆譽世尊平等教戒故。如是世尊義責數。如世尊說。成就五法閑居靜處岩峻坐禪。以朽弊衣而知止足。以飯食病瘦醫藥之具。知足作欲愛想。爾時世尊以義責誨天亦訓誨。如所說世間增上智及梵行者亦復訓誨。如所說世間增上法增上我增上。

又世尊言。是謂苦。是謂苦習。是謂一觀。是謂苦盡。是謂苦盡出要。是謂第二觀。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是謂苦。是謂苦習觀因緣果實。是謂苦盡。是謂苦盡出要觀因緣果實。或作是說。一觀結使第二觀淨。復作是說。一觀本所造。第二觀己過。復作是說一觀。苦第二觀無苦。復次一觀有漏。第二觀無漏。如摩竭檀提梵志作是說。我見色好。汝簸羅墮逝。我見瞿曇沙門坐辱色壞者其義云何。或作是說。諸根謂壞。彼以無生法眼者。尊作是說。諸根眼亦是異。異學書籍。彼以此迴轉於泥遊行不見染污。

又世尊言。觀其力勢亦觀訓誨。無力勢無訓誨。當為說法。云何有力勢有訓誨。非為說法。或作是說。以人根故。善行之名。說不善行之時。亦嘆譽訓誨。若於彼人嘆譽善行。去不善行說平等法。問又世尊為人說。嘆譽善行去不善行。欲使世尊嘆譽教戒耶。答曰。世尊亦知此戒律。世尊不作是言。彼有教戒。或作是說。無有功德力勢教戒功德。有教戒各嘆譽其名。若不嘆譽其名。實無有疑隨時說法。復次亦無巧便。雖指授亦不教戒。若有方便。於彼躇步而教誨之。不觀方便而觀不方便。欲使彼當言說法分別。隨時作觀至使得望。

又世尊言。以女人八事繫縛男子。歌舞談笑顏色細滑姿態。恩愛義者為何等。或作是說。身體瘡痍是恩愛義。復作是語。身體瘡痍身體平政是恩愛。或作是說。諸根瘡根相根義是恩愛義。尊作是說。愛女人相是恩愛義。又世尊言。汝復波伽(梵志也)。如來有四說法。彼有無量功德無量法句。無量法句味廣說。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此是不善。是謂第二意斷。彼覆滅不善。是謂初意斷是謂善。此謂第三意斷。彼復思惟此謂四意斷。彼有無量功德。文字無量謂之法句。文字次第是謂法句味。或作是說。是謂不善。苦諦所斷。是謂習諦。善思惟盡諦。是謂道諦。彼有無有量功德。是謂法句。名身味為味身。復次如來說法有盡。應一切說法。由二跡平等身習出要跡。得平等身盡出要跡。彼無顛倒。無有忍無有善。有是顛倒有退轉。忍善之中有無量功德。所以作是說。謂法句語法句味滅身字。如優婆梨長者說。如來世尊於彼愚癡異學不善之中。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不可使無信人火能燒也。復次彼無信者。現無有義。或作是說。現彼無信者盡。復次或於彼時尼揵荼(優波離字)無信於此法中現其有信。如尊者阿難說。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我今世尊精神閉塞。不知四方。亦不思惟法。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身無所覺現身行惡。不識四方者。現心無行。不思惟法者。現不諷誦。復作是語。身無所覺者。現身說重。不識四方者。現心有愚。不思惟法者。現不說法。復作是語。身無所覺者。現身無行。不識四方者。現心有亂。不思惟法者。亦不聞往古。又世尊言。

 識法如幻  最勝故說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色是我所。彼若聚沫因緣合會。無數物成就漸漸集聚。所持不牢性劣弱不得久住。饒諸怨家親近怨家。作如是色愛著。色慾因緣合會。更樂色味香根。如是無數物色之根本。處母胞胎。處胎長大。年壽時過。當於爾時漸漸前進。集聚一處。有男女傷。知有眾生處所眾生不牢固形。牢固相應因緣性弱。造作諸行。化若干種怨家集聚。必當壞敗。有力怨家常被繫縛。必當壞敗。自性住親近怨家。故曰色如聚沫。痛如水泡者。彼如水中泡潤雨與風合成。如是吾我痛者。諸根境界與識等生。故曰痛如水泡。想如野馬者。彼如野馬。盛夏炎暑無有云蔽。亦無風塵。無有漿水便起水想。如是作吾我想者。皆是幻惑眾生悉是顛倒。故曰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者。彼如芭蕉樹極峻高大。皮皮相纏中無有實。如是吾我者不得久住。作若干種行。然無有實皆不牢固。故曰行如芭蕉。識法如幻者。彼如幻師。無眾生謂有眾生想。吾我識如是。故曰識如幻法。最勝為釋種。故曰最勝說。

又世尊言。學者生三刺。三刺義者其義云何。答曰。此三集聚知有不淨。謂淫怒癡。又世尊言。王波斯匿。云何大王。於草竹叢或大[葶-丁+呆]積。而以火炷燒彼諸草木。頗有種種異形不乎。答曰。義各各異。聲音不同。

 端政住閑居  愚癡無教戒
 優波離所說  色幻及三刺

又世尊言。有四捨法。云何為捨法。如所說非句味義。復次契經有成言。如所說即是其六果。說此契經是棄捨法。如所說即是其義。

又世尊言。若比丘供養病者。則供養我身無異。云何供養病者供養世尊無異。或作是說。供養病者脫於困厄。復作是語。佛世尊常法。供養病者長益諸法。復作是語。彼不供養供養佛世尊。復次世尊愍諸病者。猶如有人。語看病者曰。汝供養此人。則供養我無異。

復次如來常自悲眾生。供養世尊擁護眾生。世尊言。比丘。我當說法。義理深邃。是諸法味。云何為義。云何為味。或作是說。名為味相。分別名者是為義。復作是語。敷演為義。意娛樂為味。復作是語。一切名為味。微妙為義。復次義依彼契經章句分斷。漸相應為味。如所說。婆羅門言人依何所。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若有相應選擇長益。即是彼所依。便有人名生等方便。亦依穀米有人名生。穀米依地。地為水所漂。風持水。當於是時風寒虛空。風為空所攝。空為明所攝。然後知有虛空。照明為日月所攝。於中三界迴轉時。乃至梵天各各相謂言。梵天梵迦高天大梵忍成就忍滅諸結。復作是語。依涅槃依涅槃住。云何得知。世尊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或作是說由阿含得知。世尊亦說。迦葉我亦不見天人及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眾。有異沙門婆羅門自言。我戒成就定成就勝我者。智慧成就勝我者。解脫成就勝我者。解脫見慧成就勝我者。或作是說。如來藏身。復次記授決。於法身中智慧成就者則知三昧成就。三昧成就者則知戒成就。戒成就則知有涅槃。教意不能。猶如三昧住。意亦不亂亦不犯戒。是故世尊戒成就勝。三昧成就勝。智慧成就勝。以何等故。無常謂心不相應行。然無苦空無我。或作是說。無常非心意法。苦空無我者。是心意法也。問此皆心所念法。亦是心不相應法。若作空觀思惟空者。彼則是空。若思惟無常非無常觀。彼是無常。若不作無常觀。無常異空異。復次集聚智有苦患。忍知為空。無我是無常。復次無常者無相之物。

又世尊言。此不可造作。處所在居家。螺文梵行盡形壽修清淨行。螺文義者其事云何。或作是說。昔有仙人名螺文。精進純備而處居家不有梵行。或作是說。如彼螺文有清淨行。然居家不清淨不清淨善。復次螺文造書文。風雨不能爼壞。處俗修梵行此非為清淨。如阿那含在家眷屬圍繞。此非為善清淨行耶。云何以神足能隱形不現。或作是說。自化形極細。或作是說。化無色四大。或作是說。思惟輕舉使形昇虛空。肉眼見廣大。復次神足境界不可思議。云何神足化形極細。或作是說。化無色四大。復作是語。以大入小重垂於輕。如所從生。大火炎中取螢火光。復次神足境界不可思議。如所說仙人有五復曰六。其義云何。或作是說。仙人五世尊為上。此之謂也。復次五比丘中世尊為六。此之謂也。如尊者朋耆說。汝選擇念見聞念知。見聞者其義云何。或作是說。謂結使也。不盡謂之流結。盡謂之漏盡也。復次諸所聞者方便所攝。一切彼聞菩薩時。謂見聞念知。如尊者賓頭盧說。如大王所說。揭陀婆梨梵志千千不覺不可計數。如彼愚人。無明不善非良福田。彼非良福田其義云何。或作是說。如耕田人不別良田。彼謂非良田人。彼亦不知有此良田。亦不染著。是謂非良田。彼亦不知有此無是。亦不染著。是謂非良田。復次穀子所生處別其好丑。則知有良田。是故彼不知。是謂非良田。諸所諍訟盡欲界相應耶。設欲界相應盡是諍訟耶。或作是說。諸有諍訟者。彼一切欲界相應也。或欲界相應彼非諍訟。行垢相應解無著法。復作是語。或有諍訟彼非欲界相應也。答曰。色無色界相應染污法。或欲界相應彼非諍訟耶。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諍訟欲界相應染污法。或非欲界相應。亦非諍訟。色無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也。諸不諍訟。彼一切色無色界相應耶。設色無色界相應。彼一切是不諍訟耶。或作是說。諸色無色界相應。彼一切是不諍訟。頗不諍訟彼非色無色界相應耶。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復次或不諍訟。彼非色無色界相應。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或不相應不諍訟。色無色界相應不染污法。或不諍訟亦不色無色界欲界相應染污法。色無色界相應染污法觀現在事。其義云何。或作是說。現在所作目悉覽見。是謂現在事。復作是語。得諸色根是謂現在事。復作是說。有二種現在。根現在。意現在。於彼根現在中。若得色根。意現在者若悉意不觀。復作是語。如彼眼識相。當言有三種更苦樂。有其痛癢意便有想。色聲香味細滑法中。思惟自相便有識生。是謂現在。自境界外。彼亦不空有境界也。我者其義云何。或作是說。我者愛己著形也。復作是語。內是我所。復次自性諸入彼是我所。餘不牢固。現在及我此二事有何等異。或作是說。緣前有物。是謂現在。著己是謂我所也。復作是語。攝持諸根是謂現在。內為我所。復次露現緣前眼。若有我所者彼則自違。

又世尊言。薩毘梵志。

 造作諸業事  往涅槃無疑
 無有有滅盡  比丘不處胎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曰。解道彼以此道自竪立處。等以此道一切結使盡。故曰造作諸業事。往涅槃無疑者。闇冥得除究竟得智。無有有滅盡者。生有死無。彼度此生老病死。以現其妙。自竪立者。以修梵行。以倚住諸道梵行求以倚更無有如是有處胎彼滅。謂之胎盡。彼比丘者。於乞法中現其滅盡。如所說雖多婆羅門。

 我見天人世  無穢淨行除
 故我禮大仙  脫我無明疑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如我見尋原本。故曰我見天人世。無穢者。現無所攝。云何得知。以一切去離愛慾漸去除無穢。一切婆羅門行淨。彼志成就無有諍訟。故曰婆羅門。習業之時觀其所求。故曰禮大仙。所求以此然大法我如來以此大法。故曰大也。以得智當言見三昧。解脫我疑刺。以究竟授我三昧。

 我不堪解脫  洗除頭多胡
 法為微妙智  如是能度流

說是語其義云何。我不堪解脫者。洗除頭多胡(梵志)自現體中。現著淨法為微妙智。如是能度流。緣二等見有愚因淨因觀也。

 住義將養病  敷演無常理
 六聞田難沮  現露淨不堪

又世尊言。

 究竟不驚懼  無縛亦無疑
 已斷諸有刺  此最是後體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有二究竟。欲究竟已辨事究竟。修梵行以此度。究竟緣此因善智修定理。亦不驚懼。於無記體中亦不恐畏。亦不驚怖老病死。故曰不驚懼。如有異梵志。不以實智。不以真威儀。便作是說。嘆譽彼此嘆譽己身。此究竟智不如彼說究竟智成就。故曰不毀。彼戒盜盡者便盡生。故曰此最是後體。三界愛盡亦無縛著。是觀謂其緣。故曰離三有刺。因緣盡永無有餘。

又世尊言。

 此最為究竟  跡滅為最上
 滅一切諸相  淨跡永常存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此最為究竟。現事究竟休息者。現三火息。現有餘涅槃。跡者現智作處。盡一切諸相者。眾生相眾生所作方便。初中竟之貌也。作是觀一切結。

又世尊言。

 最後愛念語  託情親朋友
 不應作便說  智者皆分別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藏匿之語與眾生相應。故曰意念語也。於中所有親友有二益。彼不益彼此。二親友指授彼時。智者皆別知。以彼結此彼此共同。又世尊言。當於爾時穀貴饑饉。生苗不生實。苗義云何。或作是說。以食故授籌。故曰苗。復作是語。以籌選擇故曰苗。種種子生一莖。故曰莖也。復以種種穀子亦不生苗。故曰苗也。

又世尊言。比丘當學自然自歸法然法歸不異歸。我然法然法歸有何等異。或作是說。我然者我好也。自辨其事。法然者歡喜踴躍。或作是說。我然者內身身觀痛心法。法然者外身身觀痛心法。復作是語。我然者思惟惡露。於法順法者是法然也。復次親近善知識及聽正法我然也。思惟惡露欲辨彼事者。是法然也。教誨欲辨彼事者。欲為如是諸事則其事。

又世尊言。若阿難生是意。我有是比丘僧緣。我有是比丘僧。我當護比丘僧。世尊復作是語。舍利弗目揵連求索比丘僧。我常不收況當汝。汝鈍愚食唾之人。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語。如彼世尊如彼世尊。舍利弗目揵連求索比丘僧。我常不收。或作是說。從慈定起調達求索。從定三昧起。尊者阿難作是問。復次現依我盡以前契句。我當護弟子以二契句。非我因緣慈悲於彼。

又世尊言。有是十法愛。慜念潤情世間驚懼。以何等故。戒多聞梵行愛慜見喜娛樂。或作是說。作其善果。復次作眾多想。

又世尊言。那迦頻顏婆羅門長者。彼作如是眼見色便娛樂。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說。如此形彼無歌舞香薰塗身香價甚貴。或作是語。妓樂戲笑因是故說。復次緣女欲故說是語。非不閑居境界。能作欲愛刺利衰毀譽。以利養故居處山澤。如曇摩塵那比丘尼說。樂痛淫所使。苦痛瞋恚所使。不苦不樂痛無明所使。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說。是如來教戒之語。復作是語。是如來勸戒之教義。當言可說。當言不可說。或作是說。當言可說。何以故。如世尊言。我當說法。有義有味味可演說。是故義亦可說。若義不可說者。說法則無有義。問說義為說味。二俱說義味之時。有義有味。若所說欲使義味與法異耶。設義理與法異者。是故不如契經文。或作是說。義可說名義展轉是謂名。於義當言不可說。復次想所作語。無想所作義。是故義不可說。

又世尊言。我當說法。初善中善竟善。云何於此法化中。云何為初云何為中云何為竟。或作是說。戒為首思惟惡露為中涅槃為竟。復作是語。初學大戒中學增心竟。學增智慧。復次說法之時緣初現初受化。受化迴轉為中後為究竟。彼於此初為結原中為結原竟為結原故曰初善中善竟善。又世尊言。如所說以三事不忘而憶。取本相自緣已初不失其旨。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昔本境界取持守護。為想所受持。故曰本相所攝。自然於己迴轉因緣。自然者。方便自然親近自然。故曰自然。於己數數降伏心。便有識護持。故曰志強記不忘也。如所說如是於中法法住法空法如實緣。是因緣是謂因緣生。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如是於中諸法者。彼修行法。法住者。不有變易。法空者因緣果實。如是知修行不異因緣者。觀所作行。又世尊言。更樂為一隅。更樂習為二隅。痛癢處中。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說。更樂為一隅。所作為習想。更樂習為二隅者。痛處中者異也。復次更樂無明更樂六入為習。無明生更樂。痛處其中。

又世尊言。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如出家想降伏其心。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語。是世尊勸教語。當於爾時求解脫故。出家學道。復次等出家故。故說此語。

又世尊言。於中摩羅童子餘比丘當何所為。年在幼少。出家未久學道日淺。來入此法亦復未久。云何汝今年老形熟長老。欲與我速疾求教戒。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說。年少比丘更作是念。此亦年老方欲習學。我等亦當在後習學所作自恣。復作是語。年少比丘便作是念。此如是年老亦無所逮。況當我等有所獲乎。無勇勐志。復作是語。彼年少比丘當作是知。彼求教訓。況當彼求道。復作是語。眾多見聞年少比丘況我等。彼求教訓。況當年少比丘不求耶。復次是世尊屬累之語。各莫作疲惓意。以何等故。曩昔如來等正覺閑居山澤。岩峻坐具嘆譽爾所事。然不處其中。然世尊嘆譽其德亦處其中。或作是說。昔日之時無有閑處山澤叢林。村落相連雞皆飛過。問設無閑居以何等故今嘆譽之。答曰。嘆過去閑居之德。復作是語。彼時佛教化眾生。爾時不以閑居作教化事。恐不入彼教律中。復作是語。爾時眾生貴重思惟定。不許彼閑居靜處。村落之中應受化眾生起惡露觀。復作是語。爾時眾生意多著樂。皆不許閑處。恐意厭不堪閑處。

又世尊言。是語此契經句之語誰能堪。調達於世尊前有所論。世尊亦不於中住。諸於壞增中嘆其快者。世尊亦當爾。彼人無緣。亦不有彼人不逆。亦不能有如是善比丘於如來前從彼惡語。何以故。世尊功德相應無能知者。諸閑居者禮敬承事便知彼人。是故世尊不許。以何等故。本世尊等正覺乃至證弟子等法住。然後復世尊久般涅槃。爾時復住。或作是說。彼眾生是佛所化。是故聲聞不能教化。復作是語。爾時眾生貴重止觀。彼時說法。復次是時如來極長壽。彼亦如今閻浮利地。然後世尊處短壽中。為諸受化眾生及餘趣。我觀去來契經所說教戒語勅聲聞。

 語竟世明我眾僧  受無有痛不可說
 善說三法及更樂  年少端正嘆譽本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更樂揵度第七竟。

尊婆須蜜論卷第六

 

上篇: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下篇:阿毗曇心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

【註音版】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六根清淨

(術語)消除眼等六根,無始以來之罪垢,以無量之功德...

【佛教詞典】大總相法門

指真如之實體。真如廣大,含涵一切,故稱之大;總體一...

穢土成佛與淨土成佛

其實,成就初地以後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選擇簡單...

蓮花在佛教中表示什麼?

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

被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

不看不知道,世界還真奇妙!原來我們平時所講的俗語,...

淨業行人如何修死觀

老病死苦乃吾人大患 《佛說無常經》言:外事莊彩咸歸壞...

淨慧老和尚新加坡雙林寺禪七法會開示

(第一天) 大和尚慈悲、常住的各位班首師父慈悲、各位...

木魚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吉祥。 今天我們道場白華庵,跟大家...

不必去想著以後的事情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隻舊鐘當中。兩隻舊鐘滴答...

白血病康復記

我正在幹活,突然有人探出個腦袋:我猜你肯定認不出來...

見佛得忍,再來三界度眾生

又云:譬如嬰兒離母,或墮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

水滴式的修行方法

這個拜懺,你最好有一個相續的時間。你不要說拜一天,...

身為管理者應會的56個故事

一、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

文殊菩薩的141願,教我們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視頻】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視頻】《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