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八

五妙欲者。謂眼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著觸。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眼所識可愛可憙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眼所識色妙欲。答若色慾界眼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耳所識聲妙欲。答若聲欲界耳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鼻所識香妙欲。答若香鼻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舌所識味妙欲。答若味舌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身所識觸妙欲。答若觸欲界身觸所生愛所緣境。問意所識法何故不立妙欲耶。答皆是愛所緣者立妙欲。意所識法有非愛所緣故不立妙欲。復次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者立妙欲。謂眼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乃至身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意所識法但為一種愛所緣。謂意觸所生愛是故不立妙欲。問若爾者初靜慮色聲觸應立妙欲。亦為二種愛所緣故。答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而彼愛是不善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為二種愛所緣。而彼愛是無記故不立妙欲。如不善無記欲愛。色愛說亦爾。有說。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而是淫因緣愛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為二種愛所緣。而非淫因緣愛故不立妙欲。以是義故意所識法不立妙欲。復次若法是共所受用者立妙欲。如女相續男所受用。男相續女所受用等。意所識法非共受用故不立妙欲。復次若法體相麁顯多生愛者立妙欲。意所識法體相微細。非多生愛故不立妙欲。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妙欲。答此欲妙故名為妙欲。問此皆有漏多諸過失。有何功德說名為妙。答此中亦有少分功德。謂能生喜樂是故云妙。復次諸欲下賤而耽欲者。分別增益取為淨妙故說為妙。復次諸欲稱可欲貪者意故說為妙。復次諸欲是耽欲者。保護希尚故說為妙。復次此能隨順增長貪慾愛味故說為妙。尊者妙音說曰。此是愚夫起妙想處故名為妙。尊者世友說曰。此是諸習欲者所愛所喜所樂所求故名妙欲。尊者覺天說曰。諸欲雖非勝義妙。而是世俗妙。雖非究竟妙。而是暫時妙。謂能少時引生喜樂息諸苦故。大德說曰。諸欲下劣而似淨妙故說為妙。由此因緣故名妙欲。如契經說。具壽迦莫迦往至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佛常說欲欲為顯何事。佛言。欲者即五妙欲。何等為五。謂眼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廣說。問勝義欲者。謂愛何故世尊說色等名欲。答是欲具故名欲。如樂具名樂。垢具名垢。漏具名漏。此亦如是。問何以得知勝義欲唯是愛。答由阿笈摩故。如尊者舍利子說伽他言。

 世諸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妙境如本住世間  智者於中已除欲

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即時以頌詰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  說欲是人分別貪
 苾芻應名受欲人  起惡分別尋思故

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思實名受欲。復為外道說伽他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  說欲非人分別貪
 汝師應名受欲人  恆觀可意妙色故

時彼外道默不能報。故知實欲是愛非境。契經中說欲生有三。一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如是現欲境中自在而轉。謂人及天一分。人者全攝人趣。天一分者謂下四天。二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五樂變化天。三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六他化自在天。問依何建立此三欲生。答依受如生現前欲境故立第一。依受如樂自化欲境故立第二。依受如樂他化欲境故立第三。問何故人及前四天眾合立欲生。後二天眾各別建立。答人及前四天煩惱麁。後二天煩惱細。復次人及前四天煩惱利。後二天煩惱數。復次人及前四天煩惱重。後二天眾煩惱輕。是故人及前四天總立。後二天別立。有說。人及前四天境不熾盛。後二天境界熾盛。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丰盈。後二天境界丰盈。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淨妙。後二天境界淨妙。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奪心。後二天境界奪心。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能令諸根醉悶。後二天境界能令諸根醉悶。是故人及前四天合立。後二天別立。有說。人及前四天去離欲道。遠淫事難息是故合立。後二天去離欲道。近淫事易息是故別立。有說。人及前四天相觸成淫是故合立。第五天共笑成淫。第六天相視成淫故各別立。此依喻顯淫事時量差別而說如前已辯。有說。人及前四天。同樂受用自然生境故合立一。第五天眾獨樂受用自所化境。第六天眾獨樂受用他所化境故各立一。此五妙欲唯欲界系。是故但依未至定滅。

五學處者。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此五廣說如業蘊。皆欲界系故唯依未至定滅。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依何定滅。答五內處色聲觸外處。依四或未至。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七或未至。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未至。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初或未至。問何故於此依六法而作論。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復次不應問作論者意。此是契經所說故。佛於經中處處說此諸六法門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問置作論者意。即佛經中何故說此六法門耶。答有說。為顯五蘊及彼因故。謂若說前五內處前五外處。及法處一分則顯色蘊。若說六受身及法處一分則顯受蘊。若說六想身及法處一分則顯想蘊。若說六觸身及法處一分則顯行蘊。若說六識身及意處則顯識蘊。若說六思身六愛身則顯五蘊因。如契經說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生起即是所得五蘊。有說。為顯業煩惱苦三種集故。謂若說。六思身則顯業集。若說六愛身則顯煩惱集。若說餘六則顯苦集。如為顯業等三集。如是為顯業等三生。業等三道應知亦爾。諸六自性雜蘊等已說。然前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皆五地系故。依四或未至滅。於中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第四靜慮系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依無漏定說。有說。依有漏無漏定說。如前分別。所說滅者。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四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系。乃至第四靜慮系。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故。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第四靜慮系。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故。由此故言依四或未至滅。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九地系。及有不系者。彼九地系者依七或未至滅。於中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系。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意處等故。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系意處等故。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欲界系故唯依未至定滅。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二地系故。依初或未至滅。於中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初靜慮系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有說。依究竟滅說。隨其所應亦如前分別。由此故言依初或未至滅。

七識住。八世法。九有情居。十業道。依何定滅。答初識住。八世法。初有情居。十業道。依未至。第二識住。有情居。依初或未至。第三識住有情居。依二或未至。第四識住有情居。依三或未至。第五有情居。依四或未至。第五識住。第六有情居。依五或未至。第六識住。第七有情居。依六或未至。第七識住。第八第九有情居。依七或未至。七識住如大種蘊廣說。於中初識住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定滅。第二識住初靜慮系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第三識住第二靜慮系故。依初二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三靜慮近分滅。第四識住第三靜慮系故。依初三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近分滅。第五識住空無邊處系故。依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滅。第六識住識無邊處系故。依六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第七識住無所有處系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系故。

八世法者。一利二無利三譽四非譽五讚六毀七樂八苦。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分別論者。及大眾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契經說。如來生世住世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彼依此故說佛生身是無漏法。又彼說言佛一切煩惱並習氣皆永斷故。云何生身當是有漏。為止彼意顯佛生身但是有漏非無漏法故作斯論。問云何知佛生身是有漏法。答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聰明者亦然。佛生身既是無明愛果故知非無漏法。又契經說。十處二少分是有漏。由此故知佛生身定是有漏。若佛生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不應生貪。央掘利魔羅不應生瞋。鄔盧頻螺迦葉波。不應生癡。傲慢婆羅門不應生慢。以佛生身生他貪瞋癡慢故知定是有漏。問若爾者彼所引經當云何通。答彼經密意說佛法身。謂如來生世住世者。說佛生身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者說佛法身。復次世法者。即世八法。如來不為世八法所染故。言世法不染非謂無漏。謂世八法隨順世間有情。世間有情亦隨順世八法。世八法隨順如來。如來不隨順世八法。故說如來非世法所染。復次如來離世八法。故言不染非謂無漏。問如來亦有世八法何故言離。有利者。如鄔揭羅長者。於一日中以三百千衣服施佛。時縛迦醫王等八十人於一日中。各奉佛百千雙憍舍耶衣。無利者。如佛一時著衣持缽。入娑羅婆羅門村乞食。空缽而入空缽而出。有譽者。佛初生時名至他化自在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名至色究竟天。轉法輪時名至梵天。非譽者。如佛一日遭戰遮婆羅門女誹謗。又於一時因孫陀利女惡聲聞於十六大國。有毀者。如跋羅惰闍惡口婆羅門。以五百頌現前罵佛。有讚者。如即彼婆羅門。以佛容色不異故便生淨信。復以五百頌現前讚佛。尊者舍利子以眾多頌。現前讚佛無上功德。尊者阿難陀以眾多頌。現前讚佛希有妙法。如是鄔波離婆耆奢尼羅部底等諸大論師。皆以百千伽他現前讚佛。有樂者。佛有殊勝身心受樂及輕安樂。一切有情所不能及。有苦者。世尊亦有背痛頭痛朅他羅刺傷足。及迸石傷指出血。如是等法世尊皆有。何故言離。答彼皆不能令佛生染故名為離。謂佛世尊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高。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下。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歡。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慼。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染故生喜。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憎故生憂。又雖遇利等四法而不生愛。雖遭無利等四法而不生恚。譬如妙高山王住金輪上。八方勐風不能傾動。世尊亦爾。安住戒金輪上世間八風所不能動。是故名為不為世法之所染污。非謂生身是無漏故說為不染。問如來於一切煩惱並習氣皆已永斷。云何當說是有漏耶。答雖自身中諸漏永斷。而能增長他身漏故。又從先時諸漏生故說為有漏。是故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而作斯論。此中利者。有二種。一有命。二無命。有命利者。謂得像馬牛羊妻子僮僕等。無命利者。謂得金銀等寶衣服等物。無利者謂即不得前二種。利譽者謂不現前讚美。非譽者謂不現前毀呰。讚者謂現前讚美。毀者謂現前毀呰。樂者謂欲界身心樂。有說。唯取五識相應樂。苦者謂欲界身心苦。有說。唯取五識相應苦。問此八世法幾界幾處幾蘊所攝。答有命利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所攝除聲。聲非恆有故。即屬身故。無命利四界四處一蘊所攝。謂色香味觸界處色蘊。無利譽非譽讚毀樂苦二界二處三蘊所攝。謂聲法界處色受行蘊。此中無利法界法處行蘊所攝。以無利是不成就故。譽非譽讚毀聲界聲處色蘊所攝。樂苦法界法處受蘊所攝。若總說八世法則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有說利無利俱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以所得及所不得俱通十八界等故。餘如前說。有說。利無利俱法界法處行蘊所攝。以利無利用成就不成就性為體故。餘如前說。問何故此八說名世法。答世間有情所隨順故名為世法。世間有情若遇利等四法其心則高。若遭無利等四法其心則下。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生歡。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生慼。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染故生喜。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憎故生憂。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生愛。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生恚。故此八種名為世法。如來於此心不隨順故。說不為世法所染。問聲聞獨覺愛恚斷故亦不隨順如是八法。何故不說。答彼不定故。謂有不染如不動法者。或復有染如退法等。復次二乘猶有相似法故。謂阿羅漢愛恚雖斷。而有愛恚相似餘習。如二阿羅漢俱是不時解脫。同止一處一則多得敬養名稱。一則不得。彼得者便似自高如有喜愛。彼不得者便似自下如有憂慼。故不說為世法不染。唯佛永拔愛恚習氣。假使一切有情皆得勝利恭敬名譽。如來不得一毫之分。終無自下似憂慼相反生慶悅。設佛獨得一切勝利恭敬名譽。諸餘有情無一毫分。終無自高如喜愛相反生慈愍故佛獨稱世法不染。又佛世尊得利不高慢習斷故。無利不下樂遠離故。得譽不歡愛習斷故。非譽不慼得無畏故。讚不生喜憍習斷故。毀不生憂住空三摩地故。樂不生愛住無願三摩地故。苦不生恚住無相三摩地故。此八世法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定滅。

九有情居廣說如大種蘊。於中七種滅義如七識住說。第五有情居第四靜慮系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第九有情居非想非非想處系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此中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系故。十業道廣說如業蘊。於中十不善業道。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定滅。前七善業道五地系及不系。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第四靜慮系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後三善業道九地系及不系。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依不善業道近對治欲界善業道說故。但言依未至定滅。

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依何定滅。答初靜慮依初或未至。第二靜慮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依二或未至。第三靜慮依三或未至。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依四或未至。空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五或未至。識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六或未至。後二無色。後三解脫。依七或未至。此中四靜慮乃至十遍處。如餘處廣說。其四靜慮各自地系及不系。自地系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系故。四無量中喜無量初二靜慮系故。依二或未至滅。餘三無量四地系故。依四或未至滅。於中差別隨應如前。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有說依究竟滅說。隨其所應如前分別。然於未至定中皆唯攝無漏應知。四無色中前三無色。各自地系及不系。自地系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後一無色唯有自地系。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於後一無色唯應依無漏定說。所說滅者。此中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亦各唯是一地系故。八解脫中初二解脫。如喜無量說。下三無色解脫如下三無色說。後二解脫如第四無色說。淨解脫第四靜慮地系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此中所說定。及所說滅。皆如第四靜慮說。八勝處中前四勝處。如初二解脫說。後四勝處如淨解脫說。十遍處中前八遍處如後四勝處說。空無邊處遍處唯自地系故。依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滅。識無邊處遍處亦唯自地系故。依六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亦各唯是自地系故。

他心智世俗智依何定滅。答他心智依四或未至。世俗智依七或未至。此中他心智世俗智如餘處廣說。然他心智四地系及不系。初靜慮系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乃至第四靜慮系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有說。依究竟滅說。亦隨所應如前分別。世俗智九地系。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及所說滅皆隨所應如前分別。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註音版】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奉 ...

方廣大莊嚴經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一(一名神通遊戲)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依梵本於中...

佛說長者施報經

佛說長者施報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彌勒成佛經

佛說彌勒成佛經...

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佛教詞典】一來果

謂一來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所言有為一...

【佛教詞典】粗重散亂

【粗重散亂】 p1473 集論一卷九頁云:云何麁重散亂?謂...

原來生命可以如此莊嚴地謝幕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聲聲佛號,...

相信自己的明天會有所作為的

美國有個名叫亨利的身世不詳的青年,他已經三十多歲了...

如何把咒語的功德開顯到最大的力量

當然,這個地方就講到,方法是很重要,觀照力是很重要...

往生時都是阿彌陀佛親自接引嗎

問: 請問法師,往生的人都是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嗎?...

年輕人如何淨化心靈的幾點建議

問: 您能否從佛教的角度對我們年輕人就如何淨化心靈...

修行中的中斷障礙

不管是念佛法門也好,乃至讀誦大乘也好,禪定也好,隨...

五種因緣加持往生者不退轉

有人就問,我們都是業力凡夫,具足見惑思惑了,常常起...

舍利子是怎麼來的

問: 為什麼有舍利子? 中台禪寺答: 舍利為梵語,即...

訓練你的心

在定力的訓練裡,是以修行使心能安定和堅毅,這能帶來...

把佛法灌輸到生命中

你能夠沒有妒嫉心、沒有障礙心,你就不會有煩惱了;能...

釋提桓因的真誠無妄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有一次,阿修羅...

愛情就是一坨屎

講一個生活中最尖銳的問題,最難以放下的東西:我們的...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楮訾)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楮訾)

【視頻】《金剛經》王菲念誦

《金剛經》王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