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八

五妙欲者。謂眼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著觸。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眼所識可愛可憙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眼所識色妙欲。答若色慾界眼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耳所識聲妙欲。答若聲欲界耳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鼻所識香妙欲。答若香鼻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舌所識味妙欲。答若味舌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身所識觸妙欲。答若觸欲界身觸所生愛所緣境。問意所識法何故不立妙欲耶。答皆是愛所緣者立妙欲。意所識法有非愛所緣故不立妙欲。復次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者立妙欲。謂眼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乃至身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意所識法但為一種愛所緣。謂意觸所生愛是故不立妙欲。問若爾者初靜慮色聲觸應立妙欲。亦為二種愛所緣故。答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而彼愛是不善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為二種愛所緣。而彼愛是無記故不立妙欲。如不善無記欲愛。色愛說亦爾。有說。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而是淫因緣愛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為二種愛所緣。而非淫因緣愛故不立妙欲。以是義故意所識法不立妙欲。復次若法是共所受用者立妙欲。如女相續男所受用。男相續女所受用等。意所識法非共受用故不立妙欲。復次若法體相麁顯多生愛者立妙欲。意所識法體相微細。非多生愛故不立妙欲。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妙欲。答此欲妙故名為妙欲。問此皆有漏多諸過失。有何功德說名為妙。答此中亦有少分功德。謂能生喜樂是故云妙。復次諸欲下賤而耽欲者。分別增益取為淨妙故說為妙。復次諸欲稱可欲貪者意故說為妙。復次諸欲是耽欲者。保護希尚故說為妙。復次此能隨順增長貪慾愛味故說為妙。尊者妙音說曰。此是愚夫起妙想處故名為妙。尊者世友說曰。此是諸習欲者所愛所喜所樂所求故名妙欲。尊者覺天說曰。諸欲雖非勝義妙。而是世俗妙。雖非究竟妙。而是暫時妙。謂能少時引生喜樂息諸苦故。大德說曰。諸欲下劣而似淨妙故說為妙。由此因緣故名妙欲。如契經說。具壽迦莫迦往至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佛常說欲欲為顯何事。佛言。欲者即五妙欲。何等為五。謂眼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廣說。問勝義欲者。謂愛何故世尊說色等名欲。答是欲具故名欲。如樂具名樂。垢具名垢。漏具名漏。此亦如是。問何以得知勝義欲唯是愛。答由阿笈摩故。如尊者舍利子說伽他言。

 世諸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妙境如本住世間  智者於中已除欲

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即時以頌詰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  說欲是人分別貪
 苾芻應名受欲人  起惡分別尋思故

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思實名受欲。復為外道說伽他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  說欲非人分別貪
 汝師應名受欲人  恆觀可意妙色故

時彼外道默不能報。故知實欲是愛非境。契經中說欲生有三。一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如是現欲境中自在而轉。謂人及天一分。人者全攝人趣。天一分者謂下四天。二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五樂變化天。三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六他化自在天。問依何建立此三欲生。答依受如生現前欲境故立第一。依受如樂自化欲境故立第二。依受如樂他化欲境故立第三。問何故人及前四天眾合立欲生。後二天眾各別建立。答人及前四天煩惱麁。後二天煩惱細。復次人及前四天煩惱利。後二天煩惱數。復次人及前四天煩惱重。後二天眾煩惱輕。是故人及前四天總立。後二天別立。有說。人及前四天境不熾盛。後二天境界熾盛。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丰盈。後二天境界丰盈。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淨妙。後二天境界淨妙。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奪心。後二天境界奪心。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能令諸根醉悶。後二天境界能令諸根醉悶。是故人及前四天合立。後二天別立。有說。人及前四天去離欲道。遠淫事難息是故合立。後二天去離欲道。近淫事易息是故別立。有說。人及前四天相觸成淫是故合立。第五天共笑成淫。第六天相視成淫故各別立。此依喻顯淫事時量差別而說如前已辯。有說。人及前四天。同樂受用自然生境故合立一。第五天眾獨樂受用自所化境。第六天眾獨樂受用他所化境故各立一。此五妙欲唯欲界系。是故但依未至定滅。

五學處者。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此五廣說如業蘊。皆欲界系故唯依未至定滅。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依何定滅。答五內處色聲觸外處。依四或未至。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七或未至。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未至。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初或未至。問何故於此依六法而作論。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復次不應問作論者意。此是契經所說故。佛於經中處處說此諸六法門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問置作論者意。即佛經中何故說此六法門耶。答有說。為顯五蘊及彼因故。謂若說前五內處前五外處。及法處一分則顯色蘊。若說六受身及法處一分則顯受蘊。若說六想身及法處一分則顯想蘊。若說六觸身及法處一分則顯行蘊。若說六識身及意處則顯識蘊。若說六思身六愛身則顯五蘊因。如契經說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生起即是所得五蘊。有說。為顯業煩惱苦三種集故。謂若說。六思身則顯業集。若說六愛身則顯煩惱集。若說餘六則顯苦集。如為顯業等三集。如是為顯業等三生。業等三道應知亦爾。諸六自性雜蘊等已說。然前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皆五地系故。依四或未至滅。於中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第四靜慮系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依無漏定說。有說。依有漏無漏定說。如前分別。所說滅者。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四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系。乃至第四靜慮系。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故。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第四靜慮系。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故。由此故言依四或未至滅。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九地系。及有不系者。彼九地系者依七或未至滅。於中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系。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意處等故。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系意處等故。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欲界系故唯依未至定滅。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二地系故。依初或未至滅。於中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初靜慮系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有說。依究竟滅說。隨其所應亦如前分別。由此故言依初或未至滅。

七識住。八世法。九有情居。十業道。依何定滅。答初識住。八世法。初有情居。十業道。依未至。第二識住。有情居。依初或未至。第三識住有情居。依二或未至。第四識住有情居。依三或未至。第五有情居。依四或未至。第五識住。第六有情居。依五或未至。第六識住。第七有情居。依六或未至。第七識住。第八第九有情居。依七或未至。七識住如大種蘊廣說。於中初識住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定滅。第二識住初靜慮系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第三識住第二靜慮系故。依初二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三靜慮近分滅。第四識住第三靜慮系故。依初三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近分滅。第五識住空無邊處系故。依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滅。第六識住識無邊處系故。依六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第七識住無所有處系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系故。

八世法者。一利二無利三譽四非譽五讚六毀七樂八苦。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分別論者。及大眾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契經說。如來生世住世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彼依此故說佛生身是無漏法。又彼說言佛一切煩惱並習氣皆永斷故。云何生身當是有漏。為止彼意顯佛生身但是有漏非無漏法故作斯論。問云何知佛生身是有漏法。答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聰明者亦然。佛生身既是無明愛果故知非無漏法。又契經說。十處二少分是有漏。由此故知佛生身定是有漏。若佛生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不應生貪。央掘利魔羅不應生瞋。鄔盧頻螺迦葉波。不應生癡。傲慢婆羅門不應生慢。以佛生身生他貪瞋癡慢故知定是有漏。問若爾者彼所引經當云何通。答彼經密意說佛法身。謂如來生世住世者。說佛生身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者說佛法身。復次世法者。即世八法。如來不為世八法所染故。言世法不染非謂無漏。謂世八法隨順世間有情。世間有情亦隨順世八法。世八法隨順如來。如來不隨順世八法。故說如來非世法所染。復次如來離世八法。故言不染非謂無漏。問如來亦有世八法何故言離。有利者。如鄔揭羅長者。於一日中以三百千衣服施佛。時縛迦醫王等八十人於一日中。各奉佛百千雙憍捨耶衣。無利者。如佛一時著衣持缽。入娑羅婆羅門村乞食。空缽而入空缽而出。有譽者。佛初生時名至他化自在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名至色究竟天。轉法輪時名至梵天。非譽者。如佛一日遭戰遮婆羅門女誹謗。又於一時因孫陀利女惡聲聞於十六大國。有毀者。如跋羅惰闍惡口婆羅門。以五百頌現前罵佛。有讚者。如即彼婆羅門。以佛容色不異故便生淨信。復以五百頌現前讚佛。尊者舍利子以眾多頌。現前讚佛無上功德。尊者阿難陀以眾多頌。現前讚佛希有妙法。如是鄔波離婆耆奢尼羅部底等諸大論師。皆以百千伽他現前讚佛。有樂者。佛有殊勝身心受樂及輕安樂。一切有情所不能及。有苦者。世尊亦有背痛頭痛朅他羅刺傷足。及迸石傷指出血。如是等法世尊皆有。何故言離。答彼皆不能令佛生染故名為離。謂佛世尊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高。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下。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歡。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慼。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染故生喜。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憎故生憂。又雖遇利等四法而不生愛。雖遭無利等四法而不生恚。譬如妙高山王住金輪上。八方勐風不能傾動。世尊亦爾。安住戒金輪上世間八風所不能動。是故名為不為世法之所染污。非謂生身是無漏故說為不染。問如來於一切煩惱並習氣皆已永斷。云何當說是有漏耶。答雖自身中諸漏永斷。而能增長他身漏故。又從先時諸漏生故說為有漏。是故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而作斯論。此中利者。有二種。一有命。二無命。有命利者。謂得像馬牛羊妻子僮僕等。無命利者。謂得金銀等寶衣服等物。無利者謂即不得前二種。利譽者謂不現前讚美。非譽者謂不現前毀呰。讚者謂現前讚美。毀者謂現前毀呰。樂者謂欲界身心樂。有說。唯取五識相應樂。苦者謂欲界身心苦。有說。唯取五識相應苦。問此八世法幾界幾處幾蘊所攝。答有命利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所攝除聲。聲非恆有故。即屬身故。無命利四界四處一蘊所攝。謂色香味觸界處色蘊。無利譽非譽讚毀樂苦二界二處三蘊所攝。謂聲法界處色受行蘊。此中無利法界法處行蘊所攝。以無利是不成就故。譽非譽讚毀聲界聲處色蘊所攝。樂苦法界法處受蘊所攝。若總說八世法則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有說利無利俱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以所得及所不得俱通十八界等故。餘如前說。有說。利無利俱法界法處行蘊所攝。以利無利用成就不成就性為體故。餘如前說。問何故此八說名世法。答世間有情所隨順故名為世法。世間有情若遇利等四法其心則高。若遭無利等四法其心則下。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生歡。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生慼。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染故生喜。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憎故生憂。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生愛。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生恚。故此八種名為世法。如來於此心不隨順故。說不為世法所染。問聲聞獨覺愛恚斷故亦不隨順如是八法。何故不說。答彼不定故。謂有不染如不動法者。或復有染如退法等。復次二乘猶有相似法故。謂阿羅漢愛恚雖斷。而有愛恚相似餘習。如二阿羅漢俱是不時解脫。同止一處一則多得敬養名稱。一則不得。彼得者便似自高如有喜愛。彼不得者便似自下如有憂慼。故不說為世法不染。唯佛永拔愛恚習氣。假使一切有情皆得勝利恭敬名譽。如來不得一毫之分。終無自下似憂慼相反生慶悅。設佛獨得一切勝利恭敬名譽。諸餘有情無一毫分。終無自高如喜愛相反生慈愍故佛獨稱世法不染。又佛世尊得利不高慢習斷故。無利不下樂遠離故。得譽不歡愛習斷故。非譽不慼得無畏故。讚不生喜憍習斷故。毀不生憂住空三摩地故。樂不生愛住無願三摩地故。苦不生恚住無相三摩地故。此八世法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定滅。

九有情居廣說如大種蘊。於中七種滅義如七識住說。第五有情居第四靜慮系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第九有情居非想非非想處系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此中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系故。十業道廣說如業蘊。於中十不善業道。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定滅。前七善業道五地系及不系。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第四靜慮系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後三善業道九地系及不系。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依不善業道近對治欲界善業道說故。但言依未至定滅。

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依何定滅。答初靜慮依初或未至。第二靜慮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依二或未至。第三靜慮依三或未至。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依四或未至。空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五或未至。識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六或未至。後二無色。後三解脫。依七或未至。此中四靜慮乃至十遍處。如餘處廣說。其四靜慮各自地系及不系。自地系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系故。四無量中喜無量初二靜慮系故。依二或未至滅。餘三無量四地系故。依四或未至滅。於中差別隨應如前。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有說依究竟滅說。隨其所應如前分別。然於未至定中皆唯攝無漏應知。四無色中前三無色。各自地系及不系。自地系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後一無色唯有自地系。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於後一無色唯應依無漏定說。所說滅者。此中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亦各唯是一地系故。八解脫中初二解脫。如喜無量說。下三無色解脫如下三無色說。後二解脫如第四無色說。淨解脫第四靜慮地系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此中所說定。及所說滅。皆如第四靜慮說。八勝處中前四勝處。如初二解脫說。後四勝處如淨解脫說。十遍處中前八遍處如後四勝處說。空無邊處遍處唯自地系故。依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滅。識無邊處遍處亦唯自地系故。依六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亦各唯是自地系故。

他心智世俗智依何定滅。答他心智依四或未至。世俗智依七或未至。此中他心智世俗智如餘處廣說。然他心智四地系及不系。初靜慮系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乃至第四靜慮系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有說。依究竟滅說。亦隨所應如前分別。世俗智九地系。欲界系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系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及所說滅皆隨所應如前分別。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八吉祥經

八吉祥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

【註音版】佛說轉有經

佛說轉有經...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賢愚經

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一)梵...

佛說阿難分別經

佛說阿難分別經 乞伏秦沙門釋法堅譯 阿難白佛言:「有...

【註音版】弘一法師:受八關齋戒法

依《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出...

沙彌羅經

沙彌羅經 失譯附三秦錄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

廬山蓮宗寶鑒

蓮宗寶鑒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

【佛教詞典】第三能變

(術語)眼等六識之異名。識者變現境故謂之為能變。唯...

【佛教詞典】包爾文書

(The Bower Manuscript)為西域首次出土之佛典。系英...

佛教十宗略述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說法四十九年,皆隨眾生根機,方便...

胎兒羊水少胎位不正,誠念觀音平安順產

愛人懷孕六個多月時,做B超發現胎兒羊水少,且胎位較低...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

徹悟大師曾經寫過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前面兩句是:說著...

信息時代的修行違緣

在西方傳播學中,一些研究媒介的學者把電視觀眾稱為沙...

只有陰德才能福澤子孫後代

世間人對財富很追求,但是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明一法師:打遊戲是否造業

昨天有人問打遊戲是否造業的問題,這是肯定的。因為我...

三藏十二部經,沒有看到哪部是講氣功的

禪是什麼東西呢?平常大家都曉得,有如來禪、祖師禪。...

弘揚佛法首先要弘揚儒家文化嗎

問: 有人說,沒有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就沒有基礎,弘...

宏海法師:淨土或問

第一講 好,各位正法學堂的同修,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

廚師的懺悔:寧死也絕不再殺生

我是一個廚師,從業二十餘年來殺生無數,如今學佛,深...

至心信樂應如何理解

問: 至心信樂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 我們講十八願...

【視頻】《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光山早晚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光山早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