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四

頗有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欲愛未盡。彼於四靜慮所有善法皆未得故。無淨無漏即以此故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頗有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色愛盡。異生故無無漏色愛盡故無味相應。生欲界梵世色愛盡故成就淨四靜慮。頗有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有。謂聖者生無色界。以聖者生彼故成就無漏四靜慮。即以生彼處故無味相應淨。問若色愛盡依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或練根作見至。彼得果已不起勝果道。命終生無色界。彼皆不成就無漏上三靜慮。何故說四耶。答有說。此依漸次得果者說不依餘故。有說。彼入正性離生者得不還果已。必起勝果道修無漏四靜慮然後生上。若不爾者應有聖者生廣果以上不成就樂根。若爾便違十門所說。其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者。有說。彼得果已亦必起勝果道如前說。修無漏四靜慮然後命終生無色界。有說。彼練根時即亦修上無漏靜慮是故無過。

頗有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色愛盡。問若色愛盡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不成就無漏靜慮。至道類智但成就一即彼乃至。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十六心頃但成就三何故說四耶。答有說。此中依漸次得果離染者說。有說。彼得果已不久必起勝果道現前修上無漏。是故於十六心時雖未成就。必當得故亦說成就頗有成就餘二或三耶。答無謂成就味相應四靜慮者。必不成就四淨四無漏故。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色愛盡。此如前成就中第六句釋。頗有不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無。頗有不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答無。此皆如前成就中所無第四第五句釋。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四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聖者生無色界。此如前成就中第三句釋。頗有不成就味相應無漏四靜慮非淨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色愛盡。此如前成就中第二句釋。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欲愛未盡。此如前成就中初句釋。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四靜慮耶。答有。謂異生生無色界。異生故無無漏四靜慮。生無色界故無味淨四靜慮。

頗有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色愛未盡彼於四無色所有善法皆未得故。無淨無漏即以此故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頗有成就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阿羅漢。阿羅漢故無味相應。生彼地故具成就四淨三無漏。頗有成就餘耶。答無。此中無第二句唯成就四淨者。以必有無漏味隨一或俱故無第三句。唯成就三無漏者以必有淨故無第四句。成就四味淨非無漏及無第五句。成就四味三無漏非淨者。以成就四味時必不成就四淨或三無漏故。即由此義無第七句。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阿羅漢。此如前成就中第六句釋。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色愛未盡。此如前成就中初句釋。頗有不成就餘耶。答無。此中無唯不成就四淨者。以彼必亦不成就無漏故。無唯不成就三無漏者。如成就中所無第四句釋。無不成就四味淨非無漏者。如成就中。所無第三句釋。無不成就四味三無漏非淨者。如成就中所無第二句釋。無一切皆不成就者。以於三中隨一或二必成就故。於此靜慮無色成就不成就中。具成就者名成就。具不成就者名非成就。及具不成就者名不成就。具成就者名非不成就應知。

頗有得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色愛盡起欲界。纏退時。若無色界歿生欲界時。此中退者通異生及聖者。或學或無學起彼纏時。具得四味非淨無漏。生者。唯異生於結生時具得四味非淨無漏。頗有得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有。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若得阿羅漢果時。此中入正性離生時者。謂苦法忍起時。爾時無漏。四靜慮先無。而得非味非淨。得阿羅漢果時者。謂盡智起時。爾時無漏四靜慮皆捨。而得非味非淨。雖淨四靜慮。爾時亦有得者。然其種類先有不捨。今但更得少分。於淨四靜慮無一名得。何況四耶。是故說非味非淨。有說。此依生無色界得阿羅漢果者說。問學練根時亦有於無漏四靜慮皆捨而得。何故不說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略舉初後以顯中間。故不具說。有說。彼所捨所得俱是學類。非全別類。是以不說。由此亦不說無學練根。頗有得餘耶。答無。此中無第二句。唯得四淨及無第六句。得四淨無漏非味者。無有俱時得四淨故。問依第四靜慮見道三類智時。及得阿羅漢果時。豈非具得四淨及無漏耶。何故不說。答彼於爾時於淨四靜慮皆先得不捨。今雖更得少分。猶於淨四靜慮無一名得。況復四耶。是故不說。無第四句。得四味淨非無漏。及無第五句。得四味無漏。非淨者。以得四味時必不得四淨或四無漏故。即由此義亦無第七句。頗有捨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無。無有俱時離四地染故。頗有捨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若欲界梵世歿生無色界時。此中生無色界通異生及聖者。頗有捨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頗有捨餘耶。答無。此中無第三句。唯捨四無漏者。以退捨時或非全捨故。或彼時還得故。或兼捨淨故。得果捨時還即得故。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無有俱時斷四味故。頗有得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阿羅漢起欲色界纏退時。爾時具得四味非淨無漏。頗有得無漏三無色。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有。謂得阿羅漢果時。如前靜慮中釋。頗有得餘耶。答無。此中無第二句。唯得四淨者。無有俱時得四淨故。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以得四味時必不得四淨三無漏故無第六句。得四淨三無漏非味相應者。以於得三無漏時。雖亦少分得淨。而不名得故。具如前釋。頗有捨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無。以無俱時離四地染故。頗有捨淨四無色。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捨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捨餘耶。答無。此中無第三句。唯捨三無漏者。如靜慮中說。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以無俱時斷四味故。於此靜慮無色得及捨中。全得者名得。全不得者名非得。全捨者名捨。全不捨者名非捨。應知。

頗有退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無。以於功德法有退非於過失法故。亦無俱時捨四味故。頗有退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頗有退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頗有退餘耶。答無。此中無第三句。唯退無漏四靜慮者。或與淨俱退故。或不全退故。或退時還得彼地故。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於味無退故。無唯退四無漏故。頗有退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無。如前說。頗有退淨四無色。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退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退餘耶。答無。此中無第三句。唯退無漏三無色者。或與淨俱退故。或非全退故。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如靜慮中說。

問頗有退無漏靜慮。非淨耶。答有。謂學者起無色纏退時。爾時退彼對治無漏靜慮非淨故。問頗有不起無色纏。而退無漏靜慮非淨耶。答有。謂無學練根未至第九解脫道位。不起煩惱而退所得。無間解脫道時。問頗有不起纏而退無漏靜慮非淨耶。答有。即前所說。及學練根未至見至位不起煩惱而退。所得無間解脫道時。問頗有退七地所攝無漏功德。而非淨耶。答有。謂少分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還起彼地所斷品纏退時。問頗有唯捨無漏靜慮而得淨無漏耶。答有。謂得阿羅漢果時。問頗有捨淨無漏靜慮。唯得無漏耶。答有。謂阿羅漢起無色纏退時。問頗有無漏靜慮與淨俱時得而別捨耶。答有。謂得阿羅漢果。及依靜慮得不還果。並學者練根時。問頗有淨靜慮與無漏俱時得而別捨耶。答有。謂聖者離自地染。及生上地時。問頗有淨無漏靜慮別時得俱時捨耶。答有。謂聖者離自地染起下地纏退時。問頗有淨無漏靜慮俱時得俱時捨耶。答有。謂聖者已離下地染起下地纏退時。如問靜慮。如是無色亦應准問。

復次如前所說等至。略有二十三種。謂靜慮有十二。即四味相應四淨四無漏。無色有十一即四味相應四淨三無漏。此二十三若廣建立成六十五等至。謂前二十三加四無量。四無礙解。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六通。無諍願智所依。問此六十五幾唯緣自地。幾唯緣下地。幾緣自地及下地。幾緣自地及上地。幾緣一切地。答十等至唯緣自地。謂八味相應。及空識無邊處遍處。二十四等至唯緣下地。謂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及無諍。或有欲令無諍緣欲色界者。除無諍。七等至緣自地及下地。謂法詞二無礙解。五通所依。九等至緣自地及上地。謂淨無漏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此依緣有漏者說。十二等至緣一切地。謂淨無漏四靜慮義辯二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此亦但依緣有漏者說。若通依緣無漏者說。則有二十三等至緣一切地。謂即前十二加十一無色。謂淨無漏無色及無色解脫。

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答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有等至以彼味相應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若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六。謂淨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五通所依。若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七。謂淨第二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五通所依。及淨初靜慮。若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謂淨第三靜慮。三無量。五通所依。及淨第二靜慮。若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二十三。謂淨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五通所依。及淨第三靜慮。

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答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無色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有等至以彼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若等至以味相應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四。謂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即彼遍處。及淨第四靜慮。若等至以味相應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五。謂淨識無邊處即彼解脫。即彼遍處。及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若等至以味相應無所有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四。謂淨無所有處。即彼解脫及淨識無邊處。即彼解脫。若等至以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四。謂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及淨無所有處。即彼解脫。問若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設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答諸等至隨以彼淨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有等至以彼淨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若等至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六。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若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八。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初第三第四靜慮。若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一。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初第二第四靜慮。空無邊處即彼解脫。若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

問若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設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答諸等至隨以彼淨無色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有等至以彼淨無色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若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三第四靜慮。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若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四靜慮。空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若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若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七。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

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設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答依一一無漏靜慮皆應作四句。依無漏初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七。謂無漏第四靜慮。三無色。及三無色解脫。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十九。謂淨初第二第三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二無礙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七。謂無漏初第二第三靜慮。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初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三十二。謂八味相應淨第四靜慮。四無色。三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願智所依。依無漏第二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六。謂無漏三無色。及三無色解脫。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十九。謂淨四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無礙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八。謂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二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三十二。謂八味相應淨四無色。三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詞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依無漏第三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四。謂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十三。謂淨四靜慮。空無邊處。三無量。法無礙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一。謂無漏四靜慮。空無邊處。即彼解脫。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三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三十八。謂八味相應。上三淨無色。喜無量。五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詞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依無漏第四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三。謂無漏初靜慮。無所有處。及無所有處解脫。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二十八。謂淨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法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一。謂無漏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第四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二十三。謂八味相應。淨初靜慮。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喜無量。四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設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答依一一無漏無色皆應作四句。依無漏空無邊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三。謂無漏初第二靜慮。及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六。謂淨第三第四靜慮。下三無色。及空無邊處。遍處。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一。謂無漏第三第四靜慮。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四十五。謂八味相應。淨初第二靜慮。非想非非想處。四無量。五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所依。依無漏識無邊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因。非等無間。此有四。謂無漏初第二第三靜慮。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非因。此有七。謂淨第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識無邊處遍處。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謂無漏第四靜慮。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識無邊處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四十四。謂八味相應淨初第二第三靜慮。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所依。依無漏無所有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五。謂無漏四靜慮。及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等無間非因。此有五。謂淨四無色。及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因。亦等無間。此有九。謂無漏三無色。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無所有處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四十六。謂八味相應淨四靜慮。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答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有等至以彼味相應靜慮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於中若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所緣。而非因者有十三。謂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三通願智所依。或有欲令無諍亦緣色界者。彼說有十四。加無諍。如是說者。初說為善。如味相應初靜慮。味相應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爾。

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答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無色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有等至以彼味相應無色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於中若等至以味相應空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五。謂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淨無漏空無邊處。即彼解脫遍處。若等至以味相應識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八。謂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淨無漏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識無邊處。遍處。若等至以味相應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二十。謂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淨無漏下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若等至以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二十二。謂即前二十加淨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九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學菩薩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於梵網。詳於地持瓔珞等經。今參以諸...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咒三首經

咒三首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說十力經

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佛教詞典】有漏定

又作有漏禪、世間禪。世間乃有漏之別名。與有漏心相應...

【佛教詞典】持劍明仙

(術語)咒劍而作成就,劍現光焰,得變身而成持明仙,...

活著沒有意思嗎

剛才,來了位中年人。一進門,他就對我說:前幾天,差...

智者大師開示的十個懺法

智者大師在講這個修習止觀的方法,分成了十科,第一科...

工作的謀生不要違背慈悲

為了修習正命,你必須找到一個謀生的方法,而這個方法...

淨土行人不可忽視的熏習力量

《大智度論》裡談到這麼一位國王,是虔誠的優婆塞,也...

聖嚴法師:造口業

佛教所說的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

過去造了很多惡業,怎樣消除這些恐懼

我們過去造了很多很多的惡業,想想因果不虛的,如果一...

念佛時有兩點要注意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二點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

不要去驚動別人的幸福

上學時,一個女同學趁小長假到外地與男朋友小聚。聽說...

這世界最初是怎麼開始的

問: 弟子有個問題迄今一直不能找到滿意的答案,就是六...

讓心無所住,自然無有七情六慾的苦惱

在《佛說八大人覺經》中,佛陀教導我們,第一覺悟:「...

曾國藩的七副對聯,說盡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裡錯, 好人半自苦中來。 這是一副自誡自勉...

國王殺生為佛所阻

佛陀時代,有位國王名叫和默處,由於他的國家地處偏僻...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心經》妙喜居士讀誦

《心經》妙喜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