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三

有二受。謂身受心受。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受即是心分位差別。復有說言。唯有苦受無別樂舍。為遮彼意。顯受非心有三差別故作斯論。問此中何故不問一受。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此中顯受差別展轉相攝。非顯受體故不問一。有二受謂身受心受。有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為二攝三三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身受。心受亦爾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四受謂三界系受。及不系受為二攝四四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二少分即此攝身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心受攝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無色界系受不系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五受。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為二攝五五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一全二少分即此攝身受。一全者苦根。二少分者樂根舍根。心受攝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喜根憂根。二少分者。樂根舍根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為二攝六六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五全即此攝身受。五全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心受攝一全即此攝心受。一全者。謂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十八受。謂六喜意近行。六憂意近行。六舍意近行。為二攝十八十八攝二耶。答二攝十八非十八攝二。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舍根。及無漏受。問何故有漏樂根非意近行耶。答欲界初靜慮樂根唯在五識。及三識意近行唯在意識。故有漏樂根非意近行。問第三靜慮有漏樂根。唯在意識何故不說。答初非分故後亦不立。有說。彼非全故。謂無全地有漏樂根。在意識者是故不立。有說。彼樂受雖與意識相應。而非捷利。意近行必捷利分別轉故。又所對苦非近行故此亦不立。問何故苦根非意近行。答苦根唯五識相應。意近行者意識相應。有說。苦根不能分別。能分別者立意近行。有說。苦根取自相境。意近行者取自共相。復次苦根唯緣現在。意近行者通緣三世。復次苦根一往取境。意近行者數往而取。復次苦根不能思度。能思度者立意近行。問何緣五識相應舍根非意近行。答如苦根說。問何故無漏受非意近行。答以無漏受無意近行相故。又受若能增益諸有。攝受諸有。任持諸有。立意近行。無漏受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立意近行。又受乃至是身見事。乃至墮苦集諦立意近行。無漏受乃至非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故不立意近行。二受如前說。有三十六受。謂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六耽嗜依舍。六出離依舍。為二攝三十六三十六攝二耶。答二攝三十六非三十六攝二何所不攝。謂如前說。即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舍根及無漏受。問答分別如前應知。二受如前說。有百八受。謂依三世各三十六。為二攝百八百八攝二耶。答二攝百八非百八攝二。何所不攝。謂如前說。即有漏樂根。乃至無漏受問答如前。三受四受。為三攝四四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受攝三少分即此攝樂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苦受攝一少分即此攝苦受。一少分者。欲界系受。不苦不樂受。攝一全。三少分。即此攝不苦不樂受。一全者。無色界系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是故說隨其事。三受五受。為三攝五五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受攝二全。即此攝樂受。二全者。樂根喜根。苦受攝二全即此攝苦受。二全者。苦根憂根。不苦不樂受攝一全。即此攝不苦不樂受。一全者。舍根。是故說隨其事。三受六受。為三攝六六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受攝六少分。即此攝樂受。苦受攝六少分即此攝苦受。不苦不樂受攝六少分。即此攝不苦不樂受。諸六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三受十八受。為三攝十八十八攝三耶。答三攝十八非十八攝三。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舍根及無漏受。三受。三十六受。三受。百八受說亦爾。皆於三受不攝有漏樂根。乃至無漏受故。問答如上。四受五受。為四攝五五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界系受。攝二全三少分。即此攝欲界系受。二全者。苦根憂根。三少分者。樂根喜根舍根。色界系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色界系受。三少分者。樂根喜根舍根。無色界系受攝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系受。一少分者。舍根。不系受攝三少分。即此攝不系受。三少分者樂根喜根舍根。是故說隨其事。四受六受。為四攝六六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界系受。攝二全四少分。即此攝欲界系受。二全者。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四少分者。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色界系受攝四少分。即此攝色界系受。四少分者。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無色界系受。攝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系受。不系受攝一少分。即此攝不系受。一少分者。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四受十八受。為四攝十八十八攝四耶。答四攝十八非十八攝四。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舍根。及無漏受。四受。三十六受。四受百八受。說亦爾。問答如上。

五受六受。為五攝六六攝五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根舍根攝六少分。即此攝樂根舍根。六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苦根攝五少分。即此攝苦根。五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憂根喜根攝一少分。即此攝憂根喜根一少分者。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五受十八受。五受。三十六受。五受。百八受。皆如前四受十八受等。說是故說隨其所應。六受。十八受。六受。三十六受。六受百八受。當知亦爾。十八受。三十六受。為十八攝三十六三十六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六喜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喜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六憂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憂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六舍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舍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離依舍。是故說隨其事。十八受。百八受。為十八攝百八百八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六喜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喜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此各三世。六憂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憂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此各三世。六舍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舍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離依舍。此各三世。是故說隨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為三十六攝百八百八攝三十六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三十六各攝三全。即此攝三十六。三全者。即三十六各三世別。是故說隨其事。

問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為以相應。為以自性。為以所緣。設爾何過。若以相應則唯有一。謂意識相應近行。若以自性則唯有三。謂喜近行。憂近行。舍近行。若以所緣則唯有六。謂色近行乃至法近行。何故說十八耶。答總以三緣故立十八。謂一意識相應近行。有喜憂舍三種自性。各緣色等六種境起故有十八。已說自性當說所以。何因緣故。名意近行。答此十八受意為近緣。行於境界。名意近行。又此為近緣令意於境數數行故名意近行。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於境捷利樂數分別故名為行。如捷利女。數於其夫。起分別行。或取喜相。或取憂相。或取舍相。如是捷利受數於六境。起分別行。或行順喜相。或行順憂相。或行順舍相。由此因緣名意近行。問此十八意近行。為但意地。亦五識耶。答唯在意地非五識。問若爾何故經說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近行。於順憂色起憂近行。於順舍色起舍近行。廣說乃至意知法已。於順喜法起喜近行。於順憂法起憂近行。於順舍法起舍近行耶。答由五識身所引起故。為逕路故作如是說。然意近行唯在意地。如不淨觀亦唯意地。然契經言眼見色已。隨觀不淨具足安住。亦由眼識所引起故。為逕路故作如是說。又契經說。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知意近行不在五識。問亦說意知法已。豈亦不在意識耶。答就勝說故無過。謂初喜等雖亦近行。然非明利。後重於境捷利分別。乃名近行。由此故言意知法已。又五識中無近行義如前已說問前際後際所有分別亦是意近行耶。契經何故不說。答是意近行但隨明瞭故且說現在。由斯類顯去來亦是。問諸有非見色已而分別色。乃至非觸觸已而分別觸。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經中依明瞭義。說見色已。乃至廣說。問諸有眼見色已。起聲等分別。乃至意知法已。起色等分別。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經中依明瞭義。說見色已乃至廣說。若作是說則覺所覺。根根義。行相所緣皆得明瞭。若不爾者便不分明。

問此十八意近行。幾雜緣。幾不雜緣。答十五不雜緣。謂色意近行三。乃至觸意近行三。餘雜緣不雜緣。謂法意近行三緣內六處。及外法處。若總若別名不雜緣。若緣此七或總或別。及外五中或一或二。或乃至五名為雜緣。於外五中。若合緣二。或乃至五亦名雜緣。法意近行法名通故。以合緣故非前十五。

問頗有色等決定順喜。乃至決定順舍耶。答依所緣故。無依相續故。有。謂有色等。或時可意。或時不可意。或於彼可意。於此不可意。於餘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說。色等於親品順喜。於怨品順憂。於中品順舍。

問此十八意近行。幾續生幾命終。答六。謂六舍意近行。所以者何。諸喜憂意近行勝作意轉。命終續生無勝作意。問羯邏藍等位中。各有幾意近行。答皆容有十八。問幾意近行能離染耶。答一謂雜緣。舍法意近行。能為無間道故。若解脫道通有雜緣。喜法意近行。加行勝進亦通所餘。

問此十八意近行。何界地有幾。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靜應。各有十二除六憂。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六。復除六喜。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近分。若許有別緣下者。則有四舍意近行。謂色聲觸法。若唯許總緣下者。則唯有一法舍意近行。如是說者。應說有四。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一法舍意近行。

問幾意近行緣何界法。答欲界系十八中。六唯緣欲界系。謂緣香味喜憂舍近行。九通緣欲色界系。謂緣色聲觸喜憂舍近行。三通緣三界系及不系。謂緣法喜憂舍近行。初二靜慮各十二中。四唯緣欲界系。謂緣香味喜舍近行。六通緣欲色界系。謂緣色聲觸喜舍近行。二通緣三界系及不系。謂緣法喜舍近行。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六中。二唯緣欲界系。謂緣香味舍近行。三通緣欲色界系。謂緣色聲觸舍近行。一通緣三界系及不系。謂緣法舍近行。空無邊處近分。若許有四意近行者。三唯緣色界系。謂緣色聲觸舍意近行。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謂緣法舍意近行。若許唯有一意近行。謂法舍意近行者彼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所有各一法舍意近行。皆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問此諸意近行。誰成就幾。答生欲界。若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一切。初二靜慮各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一切。初靜慮十。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十。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四。無色界一。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無色界一。若得空無邊處善心。諸說彼地近分有四意近行者。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諸說彼地近分唯有一意近行者。彼成就四無色各一。餘如前說。若生初靜慮。若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十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成就欲界一。謂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總緣色等為境起故。有說。彼成就三。謂色聲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若緣所起身表。即有緣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起語表。即有緣聲舍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變化事以總緣故。即有緣法舍意近行。有說。彼成就六。謂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第二靜慮十。餘如前說。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二靜慮十二。餘如前說。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靜慮六。餘如前說。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四靜慮六。餘如前說。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有說。彼成就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有說。彼成就四。無色各一。餘如前說。生第二靜慮。若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二靜慮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欲界如前說。成就初靜慮一。謂法舍意近行。以總緣故。有說。成就三。謂色聲法舍意近行。若緣所起身表。即有緣色舍意近行。若緣所起語表。即有緣聲舍意近行。若緣所變化事。以總緣故。即有緣法舍意近行。有說。彼成就四。謂色聲觸法舍意近行。以生第二靜慮。起初靜慮三識身時。容有彼眷屬。別緣色聲觸。初靜慮地無覆無記意識現在前故。或通果心總別緣故。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靜慮六。餘如前說。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四靜慮六。餘如前說。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有說。彼成就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有說。彼成就四。無色各一。餘如前說。生第三靜慮。若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四。無色界一。欲界初靜慮如前說。成就第二靜慮一。謂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總緣色等為境起故。有說。彼成就三。謂色觸法舍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若得第四靜慮善心等如前說。生第四靜慮。成就多少應准前說。生無色界不成就下。成就自上亦應准前廣說。

問此諸意近行云何得。答離欲界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初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初靜慮及彼眷屬十二。得欲界一。謂法舍近行。有說。得三。謂色聲法舍近行。有說。得六。謂六舍近行。離初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二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三靜慮及彼近分十二。欲界如前說。得初靜慮一。謂法舍近行。有說。得三。謂色聲法舍近行。有說。得四。謂色聲觸法舍近行。離第二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三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三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靜慮如前說。得第二靜慮一。謂法舍近行。有說。得三。謂色觸法舍近行。離第三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四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四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二靜慮如前說。得第三靜慮一。有說。得三。如第二靜慮說。離第四靜慮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空無邊處四。有說。得一。離空無邊處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皆唯得一。證阿羅漢果時得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空無邊處四。有說一。上三無色各一。已說離染得。受生得者。謂從上地沒生下地時。得自地一切。及下地隨所應如說得舍。及斷亦應准前廣說。

此十八意近行。由耽嗜出離依有差別故。世尊說為三十六師句。此中順染受名耽嗜依。順善受名出離依。問何故不說無覆無記。答彼亦說在此二中故。謂無覆無記。受有順染品。有順善品。順染品者耽嗜依攝。順善品者出離依攝。問何故說此名師句耶。答此差別句能表大師。是師幖幟故名師句。由此諸句。唯佛大師能知能說無滯礙故。如契經言。若時眾會恭敬信受如來不喜。若不敬受如來不憂。正念正知住清淨舍。有說。此是外道師句。彼於此中有迷執故。有說。此應名為師跡。是諸邪師所游履故。有說。此應名為怨路。愛名為怨。依此而轉。或諸煩惱皆名為怨。彼依此轉故名怨路。有說此應名為刀道。游涉此者有傷害故。如說梵志第三意刀。若揮舉時發惡招苦。

問此三十六何界地有幾。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靜慮各有二十。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十。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近分。若許有別緣則有五。若說唯總緣則但有二。如是說者。應說有五。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二。問此三十六。何界地幾緣何界地。答欲界三十六中。十二唯緣欲界系。十八通緣欲色界系。六通緣三界系及不系。初二靜慮各二十中。四唯緣欲界系。六唯緣色界系。六通緣欲色界系。二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二通緣三界系及不系。第三第四靜慮各十中。二唯緣欲界系。三唯緣色界系。三通緣欲色界系。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緣三界系及不系。空無邊處近分。若說有五者。三唯緣色界系。一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若說有二者。一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有二中二俱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

問此三十六。誰成就幾。答生欲界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十八。初二靜慮各八。後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若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三十六。上地如前說。若得初靜慮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三十六。初靜慮十四。上地如前說。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靜慮二十。上地如前說。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靜慮二十。第二靜慮十四。上地如前說。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二十。上地如前說。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離第二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二十。第三靜慮十。上地如前說。若已離第二靜慮染。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十。上地如前說。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離第三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後二靜慮各十四。無色各一。若已離第三靜慮染。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十四。無色各一。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未離第四靜慮染。彼成就空無邊處五。有說二。上三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已離第四靜慮染。未得識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四靜慮六。空無邊處五。有說二。上三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得識無邊處善心。未離空無邊處染。彼成就識無邊處二。上二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已離空無邊處染。未得無所有處善心。彼成就空無邊處四。有說一。識無邊處二。上二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得無所有處善心。未離識無邊處染。彼成就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如前說。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得有頂善心。彼成就識無邊處一。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如前說。若得有頂善心。未離無所有處染。彼成就有頂二。下地如前說。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有頂染。彼成就無所有處一。有頂二。下地如前說。若已離有頂染。彼成就有頂一。下地如前說。生初靜慮。若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二十。第二靜慮八。後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成就欲界一。謂法出離依舍。有說成就三。謂色聲法出離依舍。有說成就六。謂六出離依舍。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第二靜慮十四。餘如前說。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十二。第二靜慮二十。餘如前說。如是乃至離有頂染。廣說如前。如生初靜慮如是生第二靜慮等准前廣說。如理應知。得舍斷三亦准前說。如契經說。以六出離依喜。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耽嗜依喜。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憂。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耽嗜依憂。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舍。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耽嗜依舍。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暫斷名斷。復言以六出離依喜。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出離憂。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欲界染。復言以六出離依舍。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出離依喜。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第二靜慮染。復言以一種性所依舍。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種種性所依舍。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第四靜慮染。復言以非彼性類。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一種性所依舍。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非彼性類者。謂無漏道要由此道。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九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菩薩睒子經

菩薩睒子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佉羅帝耶山...

淨土指歸集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原教門第...

【佛教詞典】作大房法

亦名:大房法 子題:大房 羯磨疏·集法緣成篇:「大房...

【佛教詞典】律禪

(術語)律宗禪宗也。又律師禪師也。...

福德要在大眾中修

修行要在俗世中修,福德要在大眾中修,在大眾中求。 俗...

佛教護生與動物保護

編者按: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短短兩句話...

念佛即是涅槃門

《心經》裡就是講涅槃三世諸佛的。怎麼叫涅槃?涅槃就...

種植寬容,收穫感動

什麼是寬容?寬容是寬大有氣量,原諒不計較他人。寬容...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聖嚴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智慧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智慧產生作用...

天乘四種禪定之二禪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

做人的三大忠告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一天,丈夫對妻子說:親愛的,...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善良是你生命的守護神

有一個故事,是報上看來的。 一個販子,拐了一個5歲的...

依於業力而活著

在世的時候,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在...

11個常用的迴向偈、迴向文

迴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

【視頻】《大佛頂首楞嚴經》男聲讀誦

《大佛頂首楞嚴經》男聲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三重淨宗學會

《佛說阿彌陀經》三重淨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