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邪語納息第二之二

有律儀。有不律儀。有住律儀者。有住不律儀者。云何律儀。謂有七種。即離斷生命。乃至離穢雜語。云何不律儀。謂亦有七種。即斷生命乃至雜穢語。云何住律儀者。謂有七眾。一苾芻。二苾芻尼。三正學。四勤策男。五勤策女。六近事男。七近事女。云何住不律儀者謂有十二種不律儀家。一屠羊。二屠雞。三屠豬。四捕鳥。五捕魚。六遊獵。七作賊。八魁膾。九縛龍。十守獄。十一煮狗。十二婆具履迦。此中屠羊者。為活命故懷殺害心。若買若賣養飼斷命。如是一切皆名屠羊。屠雞屠豬亦復如是。捕鳥者。為活命故採捕眾鳥。捕魚等亦如是。縛龍者。為活命故習咒龍蛇。或言縛象。煮狗者。謂栴茶羅等諸穢惡人。婆具履迦者。謂有傍生名婆具羅。即是蟒類。恆於曠野吞食商侶。有人專能殺之。取商侶價以自活命。由此故名婆具履迦。有說。罝弶名婆具羅。有人為活命故恆設罝弶。取諸眾生故名婆具履迦。有說。獵主名婆具履迦。如有頌言。

 鹿出婆具履迦苦  終不還投婆具羅
 智者棄凡俗出家  終不還歸苦迫迮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受上命訊問獄囚。肆情暴虐加諸苦楚。或非理斷事。或毒心賦稅。如是一切皆名住不律儀者。

問如是諸律儀要受方得。此不律儀亦如是耶。或有說者。亦由受得。謂手執殺具誓從今日乃至命終。常作此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復有說者。雖執殺具自立誓言。然彼不得此不律儀。由二緣得。一由作業。二由受事。由作業者。謂生不律儀家最初作彼殺生等業。爾時便得此不律儀。由受事者。謂生餘家為活命故懷殺害心。往屠羊等不律儀所。作是誓言我從今者乃至命終。常作汝等所作事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復有說者。此亦最初作彼業時。方乃獲得此不律儀。彼說不律儀唯一緣得。

若有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下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下品轉更不增長。若有以中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中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中品轉不增不減。若有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上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上品轉更不損減。故如是。問頗有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耶。答有。謂有新學苾芻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有阿羅漢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如是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

若有最初以下品纏斷眾生命。於此眾生得下品斷生命所攝。及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於餘一切有情身上。唯得下品不律儀所攝無表業。若彼後時隨以下中上品纏斷眾生命。於此眾生唯得下中上品。斷生命所攝表無表業。更不得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先已得故如是最初以中品纏以上品纏。廣說亦爾。斷生命等。隨別漸得不律儀業普頓得故。問如屠羊者不欲殺餘眾生。何故此人普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耶。答雖於羊處起不律儀。然諸有情一切皆有羊蘊界處。又彼恶心境界寬遍。故於一切得不律儀。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諸有情皆作羊像。來住前者於彼一切。皆起恶心皆欲殺害。是故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

住不律儀者。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不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類無有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一切支者。謂斷生命乃至說雜穢語。一切因者。謂下中上纏。或貪瞋癡。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斷眾生命。或中或上非餘亦不起餘支。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或中或上非餘。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不起餘支。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者。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住律儀者。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若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此類無有。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亦無有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一切支者。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一切因者。謂下中上品心。或無貪無瞋無癡。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心受近事勤策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心受近事乃至苾芻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亦一切因者。謂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事勤策苾芻戒。問若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時。即名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因非一切支。何以言無。答此中但依盡壽律儀作論不依晝夜。所以者何。彼名為齋。於律儀中非決定故。

問如受律儀於下品後復得中品。於中品後復得上品。諸不律儀亦如是耶。或有說者。如得律儀不律儀亦爾。所以者何。諸善律儀作大功用。作大加行尚數數得。況不律儀。如是說者。律儀漸得非不律儀。所以者何。律儀難得以難得故漸受漸得。不律儀易得以易得故頓受頓得。

問如善律儀有支不具。諸不律儀亦如是耶。答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不律儀業有支不具。若諸有情生在種種不律儀家。生便瘖瘂盡眾同分不能言說。彼但可得身三業性不律儀業。不得語四。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諸不律儀無支不具。如善律儀漸次受者有支不具。諸不律儀則不如是。無漸受故易可得故。問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耶。答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得律儀故不律儀斷。捨律儀故不律儀續。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不得不律儀。得律儀故捨不律儀。分齊極故又捨律儀。是故爾時名非律儀非不律儀。若彼有情盡眾同分。不復作者不得不律儀。若復作者還得不律儀。盡壽律儀由四緣捨。一捨所學。二二形生。三斷善根。四捨眾同分。諸持律者說。法滅沒時為第五緣。謂法滅沒時。一切所學。出家受具。結界羯磨。悉皆息滅。是故爾時律儀亦捨。如是說者。當於爾時先得律儀不捨。已出家者猶名出家。已受具者猶名受具。未出家者無復出家。未受具者無復受具。依此故言一切息滅。

諸不律儀由四緣捨。一受別解脫律儀。二得靜慮律儀。三二形生。四捨眾同分。問如善律儀捨所學。捨此不律儀亦如是耶。答或有說者。若能決定捨諸殺具。爾時捨不律儀。如是說者。雖復決定捨諸殺具。若不受戒得善律儀。終不得名捨不律儀。

三惡行。三曲穢濁。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三曲穢濁。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惡行。而未分別三曲穢濁。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三曲穢濁。謂身曲身穢身濁。語曲語穢語濁。意曲意穢意濁。三曲云何。謂諂所起身語意業。所以者何。諂名為曲。由曲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曲。是彼果故。問復何因緣諂名為曲。答直相違故。如有頌言。

 諸盤迴屈曲  不平直不正
 嶮坑澗稠林  是皆喻其諂

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難出生死難入涅槃。猶如曲木難出稠林難入聚落。此亦如是故名為曲。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所作事將現在前。復還棄背將欲出言復還內止。其性嶮惡難得意趣。難可共交故名為曲。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聰慧者皆應遠離。如樂淨人逃避塚間死尸臭穢。正直所厭故名為曲。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佛於彼亦捨大悲。如諂病人良醫所棄。障礙正化故名為曲。問諂在何處。答在欲界初靜慮非上地。問何故上地無諂。答上地於諂。非田非器非地非依。以非田器非地依。故於彼不有。復有說者。為除其諂往趣上地。若於上地復有諂者。不應加行求趣上地。若下地法上地亦有者。不應施設漸次滅法。若不施設漸次滅法。則應無有究竟滅法。若無究竟滅法。便無解脫。若無解脫亦無生死則一切法無。欲令無如是過是故上地無諂。復有說者。若於是處安立王臣。安立眾生尊卑差別。則有其諂。非於上地得有斯事故無有諂。諸有王臣眾主尊卑差別。必懷諂曲更相接事故。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諸識身。有尋有伺。及有自性身語表業則有其諂。如是諸法上地皆無故無有諂。三穢云何。謂瞋所起身語意業。所以者何。瞋名為穢。由穢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穢是彼果故。問諸煩惱皆是其穢如有頌言。

 世間諸穢草  能穢污良田
 如是諸貪穢  穢污諸含識
 世間諸穢草  能穢污良田
 如是諸穢穢  穢污諸含識

慢愛無明。餘煩惱頌說亦如是。何故此中唯瞋名穢。答雖諸煩惱皆名為穢。然唯瞋恚有二穢名故獨名穢。如上頌言如是諸穢穢穢污諸含識。復有說者。由此瞋恚穢自相續。穢他相續。勝餘煩惱故說名穢。云何穢自相續。謂若瞋恚現在前時。舉身麁強惱悴顰蹙戰掉不安。如鬼所著人不喜見。云何穢他相續。謂若瞋恚惱亂他時令他塵垢。或受鞭捶乃至喪命。問瞋在何處。答在欲界。非上二界。問何故上二界無瞋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復有說者。為除瞋故求趣上界廣說如前。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慳嫉結則有瞋恚。所以者何。以諸有情依慳嫉結。於他相續起瞋恚故。上界不爾故無瞋恚。復次若處有無慚無愧。則有瞋恚上界不爾。復次若處有苦憂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復次若處有男女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復次若處有段食愛及淫欲愛。則有瞋恚上界不爾。釋皆如前。是故上界無有瞋恚。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怨害因則有瞋恚。怨害因者名九惱事。色無色界無怨害因故無有瞋。是故尊者妙音說言。怨害因緣則令瞋轉。或有說者。若所依身乾燥麁強則有瞋恚。上界依身潤澤柔濡故無瞋恚。復有說者。色無色界有瞋對治。謂等引慈故無有瞋。如於是處若有吠藍婆風。是處雲場終不得住上界亦爾。有瞋對治等引中慈。吠藍婆風故瞋雲場於彼不住。

三濁云何。謂貪所起身語意業。所以者何。貪名為濁。由濁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濁。是彼果故。問何因緣故貪名為濁。答能染濁故。世間染色說名為濁。如世間說根濁莖濁枝濁葉濁花濁果濁。此皆能染故名為濁。復次濁者是鄙下義。世間並謂多貪慾者名為鄙濁。復次濁者是不清淨義。由貪蔽心習近染法捨淨法故。問貪在何處。答在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已說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為三惡行攝三曲穢濁。三曲穢濁攝三惡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惡行非曲穢濁。謂除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諸餘身語意惡行。有曲穢濁非惡行。謂初靜慮諂貪所起身語意業。及餘色無色界貪所起意業。有惡行亦曲穢濁。謂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有非惡行非曲穢濁。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說。謂於色蘊中除不善色。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色。取餘色蘊。於行蘊中除不善思。貪瞋邪見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並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此中有二種等起。謂因等起。及剎那等起。因等起名能轉心。剎那等起名隨轉心。問五識亦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不。或有說者。五識不能發身語業。所以者何。唯有意識於身語業。作轉隨轉令彼業現前。五識不能作轉。亦不能作隨轉。不能令彼業現前。問若爾如說自見身表業。自聞語表業。三識識。此云何通。答不見身表但見餘相。不聞語表但聞餘音。即由此義名見名聞。三識識者。緣他身業非自身業。復有說者。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以意識作能轉亦作隨轉。五識雖不作能轉。而作隨轉發彼業故。若作是說。即為善通自見身表自聞語表。所以者何。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眼識作隨轉者便見身表。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耳識作隨轉者便聞語表。三識識者。亦緣自業亦緣他業。尊者僧伽伐蘇說曰。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所以者何。如有士夫先不作意。欻被他打即還打彼。非於爾時得起我當打彼思念。當知即是住身識打。是故五識亦能發起身語二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如是說者。五識不能作因等起發身語業。所以者何意識於身語業作能轉及隨轉。五識唯作隨轉不作能轉故。

此中若善心作能轉。即善心作隨轉。若染污心作能轉。即染污心作隨轉。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威儀路心作隨轉。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工巧處心作隨轉。發身語業。問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有行時遇見佛像等起善眼識。或見淫女等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起彼業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由覺慧速疾迴轉起增上慢。謂於行位起此眼識。而實行時則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即止不行。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復有說者。威儀路心發起業時。善染心等相助發起。是故威儀路心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問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畫師畫作佛時起善眼識。畫女人時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發彼業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覺慧速疾起增上慢。謂於畫時起此眼識。而實畫時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便止不畫。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復有說者。工巧處心發起業時。善心染心相助發起。是故工巧處心為能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問異熟生心何故不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耶。答強盛心發身語業。異熟生心其性羸劣故不能發。復有說者。若身語業異熟生心。為二等起而發起者。此身語業當言是何。為威儀路。為工巧處。為異熟生。若威儀路。或工巧處。異熟生心云何能發。若異熟生此身語業應是異熟。然身語業定非異熟。加行起故。亦不可說為善染污。執異熟生心所起故。由此異熟生心。不能發身語業。復次若見所斷心作能轉。修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即修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若見所斷心作能轉。即見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見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何以故。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故。今於此中。因論生論。問何故住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耶。答要麁散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此心微細故不能發。復次外門轉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此心內門轉故不能發。復有說者。若見所斷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此業當言是何。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俱所斷。若見所斷者。此身語業應非修所斷法為方便依。謂修所斷四大所造。若修所斷者。不應以見所斷心。為剎那等起。若俱所斷者。隨所起一業應成二分。如是則一法有二自性。但不爾故見所斷心非剎那等起。問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邪見人所有身語意業。若思若求若所造作。一切皆得不可愛不可樂非悅意果。所以者何。此見暴惡所謂邪見。答依因等起作如是說。非依剎那等起是故無過。復次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即此眾同分心作隨轉。或餘眾同分心作能轉。即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復有說者。亦有是處。謂如有人發願當作五年大會中間命終。乘此願力生富貴家自憶宿命。如昔所願一切皆作。如是則名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

三妙行三清淨。謂身語意清淨。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清淨。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清淨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為三妙行攝三清淨。三清淨攝三妙行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所以者何。諸身妙行即身清淨。諸語妙行即語清淨。諸意妙行即意清淨。問無漏妙行永離垢離穢離濁可名清淨。有漏妙行既是有垢有穢有濁。云何名清淨。答有漏妙行以分清淨故名清淨。所以者何。有漏妙行亦能離乃至無所有處諸煩惱垢。故得名清淨。復有說者。有漏妙行能引發。隨順第一義清淨故亦名清淨。

三妙行三寂默。謂身語意寂默。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寂默。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寂默。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三妙行三寂默。為三妙行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妙行耶。答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妙行。諸餘身語妙行。及一切意妙行。有寂默非妙行。謂無學心。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身語妙行。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色蘊中除善色。行蘊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諸善思。識蘊中除無學心。取餘色行識蘊及二蘊全並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三清淨三寂默。為三清淨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清淨耶。答應作四句。有清淨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清淨。諸餘身語清淨。及一切意清淨。此復云何。謂學非學非無學身語清淨。及三種意清淨。以意寂默唯無學心故。有寂默非清淨。謂無學心非業性故。有清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清淨。有非清淨非寂默。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問何故於五蘊中。唯色識二蘊建立寂默非餘蘊耶。答應具建立而不立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初最後故作是說。初謂色蘊後謂識蘊。如說初後如是入出趣向已度。方便究竟當知亦爾。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麁最細。於五蘊中。色蘊最麁。識蘊最細。復有說者。真實寂默唯無學心。此無學心由誰比度。謂身語業。故唯無學心身語業。建立寂默。問何故寂默唯在無學。答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學及非學非無學身中皆不可得。因論生論何故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非餘耶。答由此寂默是最勝法。非劣身中有勝法可得。所以者何。若說勝法則無學法。勝非學法等。若說勝補特伽羅則無學補特伽羅。勝非有學等。復有說者。無學身中煩惱意言究竟息滅。寂默圓滿故立寂默。餘身不爾故不建立。

問妙行清淨寂默有何差別。或有說者。名即差別。謂名妙行。名清淨。名寂默。復有說者義亦差別。謂善巧作義是妙行義。體潔白義是清淨義。離癡亂義是寂默義。復有說者。能感愛果故名妙行。不雜煩惱故名清淨。究竟靜息故名寂默。是謂妙行清淨寂默三種差別。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非理所引身語意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雖已分別三種惡行。而未分別非理所引身語意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答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有非理所引身業。非身惡行。謂有覆無記身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有覆無記身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煩惱所起身業。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者。謂應如是去來。而不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耶。設非理所引語業。彼盡語惡行耶。答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有非理所引語業。非語惡行。謂有覆無記語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有覆無記語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語業。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者。謂應作一言而不作等。廣說如前。

諸意惡行。彼盡非理所引意業耶。設非理所引意業。彼盡意惡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意惡行非非理所引意業。謂貪慾瞋恚邪見三種意惡行。有非理所引意業非意惡行。謂有覆無記意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有覆無記意業者。謂欲界系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思。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思。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思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語二業。有意惡行亦非理所引意業。謂不善意業。有非意惡行亦非非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貪瞋邪見。及染污思。並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並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耶。設如理所引身業。彼盡身妙行耶答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有如理所引身業非身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此復云何。謂應如是去來。而能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

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耶。設如理所引語業。彼盡語妙行耶。答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有如理所引語業。非語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語業。此復云何。謂應作一言而作一言等。廣說如前。諸意妙行。彼盡如理所引意業耶。設如理所引意業。彼盡意妙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意妙行。非如理所引意業。謂無貪無瞋正見三種意妙行。有如理所引意業。非意妙行。謂一分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意業。即思謂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語二業。有意妙行。亦如理所引意業。謂善意業。有非意妙行。亦非如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善思。並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並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七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 宋雲間沙門靈鑑述 宋天竺法師...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菩薩睒子經

菩薩睒子經...

【註音版】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方廣寶篋經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難易二道

(名數)謂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龍樹所立之名目。初地至...

【佛教詞典】法朗

(一)晉代僧。又稱康法朗。嘗西行求法,返中土後,專授...

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業障

第七委屈難受者。 此語,乃無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斷...

給亡者做佛事為何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在理上你大徹大悟,在事上你還得...

不飲酒戒

酒會亂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塗,一旦酒精...

控制憤怒情緒的策略

大多數憤怒管理計劃都借助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些技巧來幫...

「忍」的重要性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忍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法門,具有深刻...

我為什麼要選擇淨土法門

末學學佛已有幾年,先是學禪宗,近來才開始修淨土。 末...

正智正念隨緣住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游化至跋只國,淨住鞞捨離的庵羅園中...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

上一次跟大家講《四十二章經》,財色招苦。因為我們每...

禪修不能被「纏」住

現在社會上一窩蜂地禪禪禪,我倒有個隱憂,擔心大家被...

「上根人」看電視,「下根人」進禪堂

修行,最主要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

聖嚴法師《合乎因果的追求》

一般人常以為,佛法要我們什麼都不求,其實這是一種誤...

【視頻】《地藏菩薩本願經》蓮歌子演唱

《地藏菩薩本願經》蓮歌子演唱

【視頻】道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讀誦

道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