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四

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順樂受等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身等三業。而未分別順樂受等三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所說受名總有五種。一自性受。二現前受。三所緣受。四相應受。五異熟受。自性受者。如說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現前受者。如大因緣法門經說。阿難當知。受樂受時餘二受便滅。應知如是所受樂受。是無常苦滅壞之法。離我我所如是苦受。不苦不樂受應知亦爾。所緣受者。如識身論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當知此受能領受色非數取趣。色是眼觸所生受緣非數取趣。如是乃至意法廣說亦爾。相應受者。如說有樂受法。有苦受法。有不苦不樂受法。云何樂受法。謂樂受相應法。云何苦受法。謂苦受相應法。云何不苦不樂受法。謂不苦不樂受相應法。異熟受者。如此中說。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於此五受中依異熟受而作此論。云何順樂受業。謂欲界系善業。乃至第三靜慮地善業。云何順苦受業。謂不善業。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系善業。及無色界系善業。問順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果耶。餘二受業為問亦爾。若決定者。此後所說當云何通。如後論言。頗有業不感身心受異熟。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若不定者。何故說名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有說定感。謂順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樂受業。乃至順不苦不樂受業。決定能感不苦不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問若爾。後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有業不感身心受異熟。而感異熟耶。乃至廣說。答彼業定感彼受異熟。及感色心不相應行。然所感受不常現前。所感色等則恆相續。於所感受不現前時。說彼受業唯感色心不相應行。是故無過。如此則二文善通。復有說者。順樂受業不定。能感順樂受異熟。乃至順不苦不樂受業不定。能感不苦不樂受異熟。問若爾。何故此業名順樂受等耶。答順樂受業。雖不定感樂受異熟。然感樂受異熟者唯此業非餘。故說此為順樂受業。餘二受業所說亦爾。復有說者。順樂受業。雖不定感樂受異熟。然如樂受能與喜樂作所依止。令喜樂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雖不定感苦受異熟。然如苦受能與憂苦作所依止。令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雖不定感不苦不樂受異熟。然如不苦不樂受。不能與喜樂憂苦作所依止。不能令喜樂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復如是。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復有說者。如樂受能長養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樂受業。如苦受能損害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苦受業。如不苦不樂受。非能長養亦非損害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問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有不苦不樂受異熟不。若有者。此中所說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系善業。及無色界系善業。若無者。靜慮中間所有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或有說者。下地無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所以者何。下地法麁。此受微細。下地不寂靜。此受寂靜。復有說者。下地有情所起善業。皆為求樂受故起。無有希求不苦不樂受者。是故下地所有善業。不感此受異熟。問彼亦無有求苦受者。何故下地感此異熟。答欲界有情為求樂故多造苦因。故雖不求而感彼異熟。捨受寂靜無有求樂受而造捨受業者。是故無彼異熟。問靜慮中間所有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答感初靜慮喜根異熟。復有說者。感初靜慮樂受異熟。問若爾。後文云何通。如說。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答彼文應作是說。謂善無尋無伺業。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應知此中言勢減少。或有說者。靜慮中間所有善業。雖不感受異熟果。而能感色心不相應行。問若爾。何故此後論言。善無尋業感心受耶。答但言能感心受非身。不言唯感心受異熟。非感色心不相應行。復有說者。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問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系善業。及無色界系善業。答此中但顯順不苦不樂受業異熟最後邊際。謂第四靜慮是有色地邊。無色界是三界邊。復有說者。此中但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誰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謂第四靜慮。及無色界。復有說者。下地雖有此受異熟。然為餘受所覆。相不明瞭不久相續。從廣果上更無餘受。唯有此受明瞭相續。是故偏說。諸說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者。彼說欲界下三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入涅槃。廣果阿羅漢。住威儀心異熟心入涅槃。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諸說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者。彼說欲界四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異熟心入涅槃。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

已說前後三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此中前三業通有記無記。後三業唯有記。前三業通有漏無漏業。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及無漏業。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過去未來現在業。復有三業謂善不善無記業。復有三業。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所以者何。以身語意業自性。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無斷。故言隨其事展轉相攝。

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欲色無色界系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欲界系善不善不定業。色界系善不定業。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系善決定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系善不善決定業。及色界系善決定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系善不定業。及無記業。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樂受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系善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系善不善業。色界系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及無記業。

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系善業。及無記業。

四業如前說。三業謂欲界系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系善業。一切無記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系善不善業。色界系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此中前三唯攝定業。後三通攝定不定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

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此中前三業。唯攝定唯有記唯有漏業。後諸三業。通攝定不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系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此中前三業唯攝定唯有記業。後三通攝定不定。有記無記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此中前三業。唯有記唯有漏。後諸三業。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問何故無記及無漏業不感樂受等異熟耶。答諸無記業自性羸劣勢不堅住。故無異熟。諸無漏業離諸煩惱。非三界系。故無異熟。所以者何。若所起業自性堅強。煩惱所繫者能感異熟。譬如外種若體堅實。有水所潤糞土所覆。乃能生芽。若不堅實。雖有水潤糞土所覆不能生芽。若雖堅實無水所潤糞土所覆亦不生芽。內業亦爾。若體堅強愛水所潤餘煩惱覆能感異熟。諸無記業雖愛水潤餘煩惱覆。而性劣不堅不感異熟。諸無漏業雖體堅強。無愛水潤餘煩惱覆不感異熟。諸不善業有漏善業具足二義能感異熟。是故無記及無漏業。非前所攝。

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系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此中前三業唯有記。後三通有記無記。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三業謂諸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義異體不異故。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系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系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義異體不異故。三業謂欲界系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此中前三業唯有漏。後三業通有漏無漏。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如前釋。頗有業感身受非心耶。答有。謂不善業。謂以不善業唯感苦根異熟故。問何故不善業不感心受耶。答彼類心受。所謂憂根而憂根非異熟故不感心受。問何故憂根非異熟耶。答憂根作意生故。分別強故。離欲捨故。異熟不爾。

頗有業感心受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此中諸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喜根。第三靜慮樂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捨根。有說。亦感初靜慮喜根同一地故。而不感三識相應。樂根以此業微細故。諸有欲令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喜根捨根。第三靜慮樂根捨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捨根。有說。亦感靜慮中間捨根。有說。亦感初靜慮喜根樂根麁故非此業感。

頗有業感身心受耶。答有。謂善有尋業。諸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有尋業。若在欲界感五識身相應。樂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若在初靜慮感三識身相應。樂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諸有欲令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有尋業。若在欲界感五識身相應。樂根捨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熟。若在初靜慮感三識身相應。樂根捨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熟。問何故喜根是異熟果非憂根耶。答喜受行相有麁有細。不必恆時作意而起。不必恆時是強分別。微細定中亦得有故。又此喜根非離欲捨。與異熟法不相違故有是異熟。憂根不爾故非異熟。問何故捨根唯善業感非不善耶。答捨根行相微細寂靜。智者所樂故善業感。諸不善業性是麁動。故不能感捨受異熟。頗有業不感身心受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色異熟者。謂九處除聲處。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有說。及無想事。

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答若受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復有說者。諸受中無分別者名身受。有分別者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自相境名身受。緣自相共相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現在境名身受。緣三世及無為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實有境名身受。緣實有假有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於境一往取者名身受。數數取者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於境暫緣即了者名身受。推尋乃了者名心受。復有說者。諸受中若依色緣色名身受。若依非色緣色非色名心受。如色非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非和合說亦爾。尊者世友說曰。佛說二受。謂身受心受。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此中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五根轉名身受。恆以身為增上緣故。若依意根轉名心受。恆以心為增上緣故。有作是說。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三根轉。取和合境名身受。恆作想故。若依三根轉取不和合境名心受。非恆作想故。大德說曰。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若是身受。亦是心受。有是心受而非身受。謂所有受不取外事而起分別。但依內事執取其相而起分別。謂緣一切補特伽羅。有緣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無為法等名心受。大德欲令如是心受。無實境界唯分別轉。

如說三障。謂煩惱障業障異熟障。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若諸有情成就六法。雖聞如來所證所說法毘奈耶。而不堪任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何等為六。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異熟障。四不信。五不樂。六惡慧。雖說成就如是六法。而未廣辯亦未曾說。云何名煩惱障。云何業障。云何異熟障。彼契經是此論緣起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諸業。而未分別彼業等障。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如是三障。總以熾然勐利煩惱五無間業那落迦等種種異熟。為其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障。答如是三種。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是故名障。云何煩惱障。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由如此故。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此中本性具足熾然勐利貪煩惱者。如難陀等。具足熾然勐利瞋煩惱者。如指鬘等。具足熾然勐利癡煩惱者。如迦葉波等。問若爾者如說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此言善通。由彼精勤方便教化皆見諦故。如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此云何通。答彼雖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然由佛力巧化方便彼得見諦。於舍利子等諸大聲聞非所化境。復有說者。具足熾然勐利貪煩惱者。如黃門等。具足熾然勐利瞋煩惱者。如氣噓等。具足熾然勐利癡煩惱者。如六師等。問若爾如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此言善通。由彼畢竟不見諦故。如說難生厭離難教誨等。此云何通。由彼畢竟不得見諦不名難故。答應作是說。不生厭離不可教誨等。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趣。謂即不生厭離名難生厭離。乃至即不得解脫。名難得解脫。

問云何建立此煩惱障。為依成就。為依現行。答此依現行。不依成就。若依成就者則一切有情無有差別。等具成就諸煩惱故。由依現行而建立故煩惱差別。則成四句。或有煩惱熾然非勐利。或有煩惱勐利非熾然。或有煩惱亦熾然亦勐利。或有煩惱非熾然亦非勐利。煩惱熾然非勐利者。謂下品煩惱數行者是。勐利非熾然者。謂上品煩惱不數行者是。熾然亦勐利者。謂上品煩惱數行者是。非熾然非勐利者。謂下品煩惱不數行者是。此中熾然非勐利煩惱。亦是煩惱障。由此煩惱雖是下品以數行故。依下生中。依中生上。漸次乃至能斷善根。彼勐利非熾然煩惱。亦非煩惱障。由此煩惱雖是上品。不數行故漸可損減。乃至能入正性離生究竟斷滅。彼熾然亦勐利煩惱。是煩惱障一切為重。彼非熾然非勐利煩惱。非煩惱障一切為輕。如是善根亦有四句。或有善根熾然非勐利。或有善根勐利非熾然。或有善根熾然亦勐利。或有善根非熾然非勐利。熾然非勐利者。謂下品善根數行者是。勐利非熾然者。謂上品善根不數行者是。熾然亦勐利者。謂上品善根數行者是。非熾然非勐利者。謂下品善根不數行者是。此中熾然非勐利善根。不為煩惱障所障。由此雖是下品善根以數行故。依下生中。依中生上。漸次增長能速趣證一切結斷。彼勐利非熾然善根。則為煩惱障所障。由此雖是上品善根不數行故。或容煩惱數數現行。漸次增長能斷善根。彼熾然亦勐利善根一切為勝。彼不熾然不勐利善根一切為劣。

云何業障。謂五無間業。何等為五。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僧。五恶心出佛身血。問如前所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障。除五無間業。復有其餘妙行惡行。所謂決定第八有業。及上瞋恚纏害招多蟻等。由此為障不能於現法中趣入聖道。何故不說為業障耶。答亦應說此以為業障。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此中三障皆有餘說。復有說者。五無間業定能為障是故偏說。餘妙行惡行。或能為障。或不為障。是故不說。復有說者。五無間業具五因緣。易見易知是故偏說。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趣故。三生故。四果故。五補特伽羅故。自性故者。謂此五種性是決定極重惡業。趣故者。此五決定於地獄受不於餘趣。生故者。此五決定順次生受。非順現法受。非順後次受。非順不定受果故者。謂此五種定感世間極不愛果。補特伽羅故者。謂能造此五補特伽羅易見易知。謂此能害母。此能害父。乃至此能出佛身血。除此五種所餘一切妙行惡行。皆無如是五種因緣。易見易知是故不說。

問諸無間加行能滿彼果業。此於彼果為定不定。若言定者此中何故不說。又尊者指鬘室利毱多云何能轉。若不定者。害生命納息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或有說者。此業於彼果定。問害生命納息則為善通。而此中何故不說。答此中應說五無間業及彼加行。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此已說在五無間中。五無間業用此為加行故。若說果當知已說加行。問尊者指鬘云何能轉。答彼猶未作無間加行。是故彼說我今且未殺母且當飯食。問豈非欲害一切智耶。答爾時彼於非一切智起害加行。非於一切智。由是因緣世尊化作凡流苾芻。入踏婆林勿彼尊者。於一切智起殺加行不可救療。若諸有情於一切智起殺加行。如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亦不能救令脫地獄。故知彼於非一切智起殺加行。非於一切智。問室利毱多云何能轉。答彼亦不作無間加行。是故彼雖密設火穽及雜毒食。而心念言。如來若是一切智者自當避之。若非一切智者便當殄滅。勿令幻惑食噉世間故。彼非於一切智所起殺加行是以可轉。復有說者。此業於彼果不定。問此中不說則為善通。尊者指鬘室利毱多業亦可轉。害生命納息當云何通。答諸無間加行能滿彼果業。此於彼果有定有不定。害生命納息說。彼定者。尊者指鬘室利毱多所可轉易。是不定者。如是二說俱為善通。云何異熟障。謂諸有情處。那落迦。傍生。鬼界。北拘盧洲。無想天處。問餘洲亦有異熟為障。如扇搋迦半擇迦無形二形等。此中何故不說。答此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是以前說此中三障皆有餘說。復有說者。此中但說決定為障。彼非決定。由彼有情所有異熟。或有為障或不為障是以不說。

問如是三障於一相續可成就幾。答或但成一。謂於三種隨一一成就或成就二。謂煩惱障業障。或煩惱障異熟障。無有成就業障異熟障非煩惱障者。由此亦無成就三者。

問如是三障何者最重。或有說者。異熟障重。所以者何。因時可轉。果時不可轉故。復有說者。業障最重所以者何。業障能引異熟障故如是說者。煩惱障重。以煩惱障能引業障。業障復能引異熟障。如是皆以煩惱為本是故最重。

三惡行中何者最大罪。謂破僧虛誑語。此業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量異熟苦果。餘業不定故。問此說破僧虛誑語為最大罪。餘處復說。意業為最大罪。餘處復說。邪見為最大罪。此三大罪有何差別。或有說者。罪有三種。一業。二煩惱。三惡行。業中意業為大罪。煩惱中邪見為大罪。惡行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復有說者。惱亂大眾故意業為大罪。滅一切善根故邪見為大罪。能感大苦異熟果故。破僧虛誑語為大罪。復有說者。三業中意業為大罪。五見中邪見為大罪。五無間業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復有說者。見所斷業道中邪見為大罪。修所斷業道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見修所斷業中意業為大罪。復有說者。依思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思所造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復有說者。依能起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所起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復有說者。依能轉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所轉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是名三種大罪差別。

問彼破僧時。亦有身業往來加行思惟及餘語業。何故但說虛誑語能破僧耶。答若破僧時加行究竟。一切時有者此中說之。於諸業中唯虛誑語加行究竟。一切時有能令僧壞是故偏說。餘業不爾是故不說。

問如說能取無間地獄果。何故名無間地獄耶。答此假立名假立想。不必如名悉有其義。又此地獄亦名無間。亦名熱鐵勐焰熾然攢射支體。亦名常於六觸處門受諸苦惱。亦名自受業所招苦。復有說者。以於此中無間無隙可令樂受暫現在前故名無間。問餘地獄中。為有歌舞及飲食等喜樂事耶。答餘地獄中雖無異熟喜樂。而有等流喜樂。如施設論說。等活地獄有時有分涼風暫吹。或聞如是音聲唱言。等活等活。時彼有情忽然還活。支節血肉平復如本。暫生喜樂。無間地獄無如是事故名無間。復有說者。生彼有情其數甚多。無間無隙故名無間。此說不然。所以者何。上品惡行生彼地獄。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惡行。如要修習上品妙行方生有頂。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妙行。是故生有頂者少。生無間者亦爾。故彼非說。問若爾云何名無間。答依異熟果說名無間。以諸有情造大惡業生彼地獄。得廣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廣大。遍彼多處中無間隙故名無間。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失譯附東晉錄 佛在舍衛祗阿難...

毗耶娑問經

毘耶娑問經翻譯之記 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註音版】佛說造塔功德經

佛說造塔功德經...

淨土法語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

得道梯橙錫杖經

得道梯橙錫杖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註音版】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並序 (由此懺法隨事觀想。並指法華三...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食殘宿食戒開緣

亦名:殘宿食戒開緣 子題:酥油灌鼻 資持記釋云:「不...

【佛教詞典】藍婆

(異類)Lambā,法華經所說十羅剎女,第一謂之藍婆。...

千萬不要在家裡殺生

非要吃肉,不要在家裡殺,買現成的。你在家裡,總希望...

幸福煩惱都緣於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實也就是我們調節自己的身心,給自...

安樂死並不安樂

問: 世間很多人都認為安樂死沒有痛苦,只是在倫理上...

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之願

原文: 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

聖嚴法師《佛子能拜鬼神嗎?》

我們中國人信佛,大部份是神佛不分的,其實那些神佛不...

「厚德載物」如何理解

問: 厚德載物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 這句話是出自《...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在信心上要怎麼下功夫

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不僅一般的凡夫難信,就是二...

【佛學漫畫】念安般

念安般是諸佛的入道初門,其中不光有簡單的觀呼吸,如...

你真的信佛嗎

現在,信佛的人越來越多了起來,在中國這個有著古老傳...

卸下你沉重的包袱吧

出生的時候,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天真無邪,我們開心快...

為什麼佈施會有福報

我們佈施為什麼會有福報?這個福報是從什麼地方來?諸...

痛苦是內心引生的,而不是外境引生的

當我們想要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知道...

【視頻】《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女聲念誦

【視頻】《佛說戒香經》楮訾

《佛說戒香經》楮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