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七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五

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問色取蘊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瞋或起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此中起欲起貪者謂起愛結。起瞋者謂起恚結。起癡者謂起無明結。起怖者有作是說。此中不應說或起怖。所以者何。怖即煩惱。若說煩惱即已說怖。問若爾此怖以何煩惱為自性。有作是說。以有身見為自性。所以者何。執有我者多怖畏故。若說有身見即已說怖。有餘師說。以愛為自性。所以者何。若有愛者多怖畏故。復有說者。以無智為自性。所以者何。諸無智者多怖畏故。若說無明即已說怖。評曰應作是說。此所起中應別說怖。所以者何。有別心所與心相應。是怖自性此即攝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心所法內非諸煩惱。問此怖自性於何處有。答在欲界有非上二界。問若怖自性色界中無。云何釋通契經所說。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極光淨先生。諸天見後生者覩劫火焰心生恐怖。而慰喻言。大仙勿怖大仙勿怖。我數曾見此劫火焰。燒空梵宮即於彼滅。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

 聞說長壽天  有妙色名譽
 深心懷厭怖  如鹿對師子

答經頌於厭以怖聲說。問若爾厭怖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彼名厭此名為怖。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怖唯欲界厭通三界。復作是說。怖在煩惱品厭在善根品。復作是說。怖通染污無覆無記厭唯是善。大德說曰。於衰損事深心疑慮欲得遠離說名為怖。已得遠離深心憎惡說名為厭。如是名為厭怖差別。問異生聖者誰有怖耶。有作是說。異生有怖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已離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怯眾畏。四命終畏。五惡趣畏。評曰應作是說。異生聖者二皆有怖。問聖者已離五種怖畏如何有怖。答聖者雖無五種大怖而有所餘暫時小怖。問何等聖者有餘小怖。為有學位無學位耶。有作是說。唯有學位有餘小怖。以怖唯是煩惱品故。評曰應作是說。學無學位皆容有怖。學謂預流一來不還者。無學謂阿羅漢獨覺除佛世尊。佛無恐怖毛竪等事。於一切法如實通達得無畏故。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者。謂緣色生諸餘遍行及修所斷餘煩惱等問受取蘊云何。答若受有漏有取。彼受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瞋或起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受取蘊。此中廣釋如前。應知有差別者。謂隨起一隨煩惱中。緣此受生諸餘遍行及見所斷餘非遍行。

如受取蘊如是想行及識取蘊廣說。應知是名取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取蘊。取蘊是何義。答此從取生復能生取故名取蘊。復次此從取轉復能轉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引復能引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長養復能長養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增廣復能增廣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流派復能流派取故名取蘊。復次此蘊屬取故名取蘊。如臣屬王故名王臣。諸有漏行都無有我。設有問言。汝屬於誰。應正答言。我屬於取。復次諸取於此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增長廣大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長養攝受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染著難捨。猶如塵垢染著衣服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深生樂著。如魚鼈等樂著河池故名取蘊。復次此是諸取巢穴舍宅故名取蘊。謂依此故貪瞋癡慢見疑纏垢。皆得生長。應知此中依同分取立取蘊名。謂依欲界取名欲界取蘊。依色界取名色界取蘊。依無色界取名無色界取蘊。如依三界同分取立取蘊名。依九地取應知亦爾。此於界地無雜亂故。若於相續容有雜亂。謂依自取他蘊名取蘊亦依他取自蘊名取蘊。若於相續無雜亂者。一切外物應非取蘊。以外物中無諸取故。然諸外物依有情取立取蘊名互生長故。

問蘊與取蘊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彼名為蘊此名取蘊。復次蘊通有漏無漏。取蘊唯有漏。復次蘊攝三諦取蘊攝二諦。復次蘊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取蘊攝十五界三界少分。復次蘊攝十一處一處少分。取蘊攝十處二處少分。復次蘊攝五蘊取蘊攝五蘊各少分。復次於蘊中有流轉者受訶責。有還滅者受讚歎。於取蘊中有流轉者受訶責。無還滅者受讚歎。蘊與取蘊是謂差別六界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問何故作此論。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師隨自意欲而作此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復次不應詰問此本論師。所以者何。世尊施設十八界已。復於此中略出少分施設六界。故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界少分。五界全者。謂前五識界。四界少分者。謂色觸意及意識界。此中空界攝色界少分。地水火風界攝觸界少分。識界攝意界意識界少分。以此二界通有漏無漏。識界唯攝有漏分故。由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界少分。問置本論師。世尊何故十八界中略出少分施設六界。答觀受化者所宜差別。謂有所化於所知境但愚少分。或有所化於所知境愚於一切。愚少分者為說六界。愚一切者為說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利根者。有鈍根者。為利根者說六界。為鈍根者說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開智者有說智者。為開智者說六界。為說智者。說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樂略者有樂廣者。為樂略者說六界。為樂廣者說十八界。復次於十八界為略現門故說六界謂十八界中有是色有非色。若說前五界。當知已說諸是色界。若說識界。當知已說諸非色界。復次十八界中有有見有無見。若說空界。當知已說諸有見者若說餘五界。當知已說諸無見者。復次十八界中有有對有無對。若說前五界。當知已說諸有對者。若說識界。當知已說諸無對者。復次十八界中有相應有不相應。若說識界。當知已說諸相應者。若說餘五界。當知已說不相應者。如相應不相應。如是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警覺。應知亦爾。復次由此六界能生能養能長有情色無色身故復施設。能生者。謂識界。能養者謂地水火風界。能長者謂空界。復次由此六界能引能持能增有情色無色身故復施設。能引者謂識界。能持者謂地水火風界。能增者謂空界。復次由此六界是根本有情事。是遍行有情事。是無始有情事。是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故復施設。根本有情事者。謂欲色界受生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此六界無勢用時。遍行有情事者。謂欲色界一切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此六界不增上時。無始有情事者。謂不可知本際已來諸有情類。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此六界不作用時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者。謂有有情未可分別是男是女。如羯剌藍頞部曇閉尸揵南位。如是六界亦有勢用。或有有情已可分別是男是女缽羅奢佉等位。如是六界亦有勢用。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由此六界得入母胎勢用增上故復施設。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世尊於十八界略出少分。施設如是六界差別。

問地界云何。答堅性。雖此地界總是堅性。而此堅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堅性各異。內分中堅性者。謂發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脈心脾腎肝肺胃肚腸糞。生藏熟藏手足支節。如是等中所有堅性。此諸堅性有勝有劣。謂足堅性勝手堅性。若諸有情少時手行手皮血肉即便壞盡。若以足行盡眾同分足皮血肉都無損壞。由此故知內分堅性有勝有劣。外分中堅性者。謂地山礫石塼瓦草木。螺蜯蜆蛤銅鐵金銀白鑞鉛錫末尼真珠珊瑚琥珀珂貝璧玉。帝青大青末羅羯多。杵藏石藏颯頗胝迦。及紅頗黎吠琉璃等所有堅性。此內外分種種堅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地界。

問水界云何。答濕性。雖此水界總是濕性。而此濕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濕性各異。內分中濕性者。謂淚污涕唾肪膏髓惱涎膽痰癊膿血尿等所有濕性。外分中濕性者。謂江河池沼泉井溝渠四大海等所有濕性。此內外分種種濕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水界。

問火界云何。答煖性。雖此火界總是煖性。而此煖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煖性各異。內分中煖性者。謂身中熱等熱遍熱。由此所飲所食所噉。皆易消熱令身安隱。此若增時便成熱病。外分中煖性者。謂炬燈燭陶灶爐等火聚炎焰。燒諸城。村山林曠野。及諸藥草日輪未尼天龍宮殿所出火焰。並地獄等諸火煖性。應作是說。內火煖性熱於外火。所以者何。若以飲食置釜鑊中。下然熾火經一日夜。猶不能令形色變易。如在腹中經須臾頃。此內外分種種煖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火界。

問風界云何。答輕等動性。雖此風界總是動性。而此動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動性各異。內分中動性者。謂有上行風有下行風。有住脇風有住腹風。有住背風有如鍼風。有如刀風。有蓽茇羅風有婆呾瑟恥羅風。有婆呾寠拉摩風。有入息風有出息風。有隨身份支節行風所有動性。外分中動性者。謂有四方風。或有塵風。或無塵風。或毘濕縛風。或吠嵐婆風。或小風。或大風。或風輪風等所有動性。此內外分種種動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風界。

問空界云何。答如契經說。有眼穴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門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邊空。有通飲食處空。有貯飲食處空。有棄飲食處空。有諸支節毛孔等空。是名空界。阿毘達磨作如是說。云何空界。謂隣礙色。礙謂積聚即牆壁等有色。近此名隣礙色。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樹葉間空。窓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等空。是名空界。有作是說此文應言云何空界謂隣難除色。然色有二種。一者易除謂有情數。二者難除謂無情數。此空界色多近非情牆壁樹等。而施設故名隣難除色。舊對法者及此國師。俱說空界處處皆有。謂骨肉筋脈皮血身份。晝夜明闇形顯等處皆有此色。問緣空界色眼識生不。有說緣此眼識不生。謂空界色雖眼識境而此眼識畢竟不生。復有說者。緣空界色眼識亦生。問若爾何故見不明瞭。答此空界色晝為明所覆。夜為闇所覆。故眼雖見而不明瞭。

問虛空空界有何差別。答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對空界有對。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問若此虛空是無為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世尊以手摩捫虛空告苾芻眾。豈佛以手摩捫無為而告弟子。答彼於空界說虛空聲。非謂虛空手可摩捫。餘經亦說。佛告苾芻。若有畫師或彼弟子持諸彩色來作是言。我能彩畫虛空。作種種文像有是事不。苾芻白佛無有是事。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又伽他說。

 獸歸林藪  鳥歸虛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復有頌言。

 虛空無鳥跡  外道無沙門
 愚夫樂戲論  如來則無有

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有餘經說。鳥步虛空跡難可現亦不可尋。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有處問虛空而答以空界。如品類足作如是言。云何虛空謂有虛空無障無礙色於中行週遍增長。問何故問虛空而答以空界。答虛空微細難可顯說。空界相麁易可開示。以麁顯細故作是說。

問以何緣故知有虛空。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以佛說故知有虛空。謂契經中。佛處處說虛空虛空。故知實有。問為但信教知有虛空。為此虛空亦現量得。答亦現量得。若無虛空一切有物應無容處。既有容受諸有物處知有虛空。復作是說。以有往來聚集處故知有虛空。若無彼因彼亦不有。言彼因者即是虛空。虛空是彼容受因故。復作是說。容有礙物知有虛空。若無虛空彼無容處。復作是說若無虛空應一切處皆有障礙。既現見有無障礙處故。知虛空決定實有。無障礙相是虛空故。大德說曰。虛空不可知非所知事故。所知事者色非色性虛空與彼俱不相應。所知事者謂此彼性虛空與彼俱不相應。此虛空名。但是世間分別假立。評曰應作是說。實有虛空非彼不知即謂非有由前教理實有虛空。

問若爾虛空有何作用。答虛空無為無有作用。然此能與種種空界作近增上緣。彼種種空界能與種種大種作近增上緣。彼種種大種能與有對造色等作近增上緣。彼有對造色能與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緣。若無虛空。如是展轉因果次第皆不成立。勿有此失。是故虛空體相實有不應撥無。

問識界云何。答五識身及有漏意識。問何故無漏識不立識界耶。答與識界相不相應故。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能損減諸有。散壞諸有。破滅諸有。是故不立在六界中。復次若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絕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復次若法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復次若法是有身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與貪瞋癡為安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刺。有過有濁墮在諸有苦集諦攝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尊者世友作是問言。此六界中何故不攝無漏意識。即自答言。如是六界從諸漏生。無漏意識不從漏生。復作是說。如是六界能生諸漏。無漏意識不生諸漏。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我執緣。無漏意識非我執緣。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有情依。無漏意識非有情依。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異熟依。無漏意識非異熟依。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入胎緣。無漏意識非入胎緣。復作是說。如是六界無始來有。無漏意識非無始有。大德說曰。如是六界是自體分。無漏意識非。自體分。脇尊者言。如是六界是生死依。無漏意識非生死依。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無漏意識不立識界。

問蘊取蘊界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名為蘊名為取蘊名為界故。復次於有為法施設蘊於有漏法施設取蘊。於有情數法施設界。復次蘊有流轉還滅作用。取蘊唯有流轉作用。界有結生入胎作用如是名為蘊取蘊界三種差別。

有二法。謂有色無色法。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遮遣補特伽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色無色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及為顯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由此二緣故作斯論。問有色法云何。答謂十處一處少分。十處者。謂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一處少分者。謂法處少分。問無色法云何。答謂一處一處少分。一處者謂意處。一處少分者。謂法處少分。問此中何等名有色法無色法耶。答若法有色名體是色者名有色法。若法有非色名體非色者名無色法。或有法雖有色名而體非色。如契經說寂靜解脫超有色法。至無色法。應知此中有色法者即有色定。又契經說。身證色定具足而住。又如有言。我今正受如是色受。又如佛說。我以如是色經典句付屬汝等應正受持。如是等處雖有色名而體非色。若有色名體是色者名有色法。或色體有色用。或色用有色體。或體與相互相有故立有色名。復次若法體是四大種。或是四大種所造者名有色法。若法體非四大種。或非四大種所造者名無色法。復次若法大種為因及體是所造色者名有色法。若法非大種為因及體非所造色者名無色法。復次若法可種植可增長者名有色法。若法不可種植及不可增長者名無色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色相者名有色法。何等名有色相。謂有漸次積集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漸次散壞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形質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方所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大小所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障礙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怨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損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增益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次若有三種色相可得名有色相。謂或有色有見有對。或復有色無見有對。或復有色無見無對。復作是說。若有牽來引去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有變礙相名有色相。問若有變礙相名有色相者。過去未來極微無表既無變礙應無色相。若無色相體應非色。答彼亦是色得色相故。謂過去色雖今無變礙而曾有變礙。未來色雖今無變礙而當有變礙極微一一雖無變礙而多積集即有變礙。無表自體雖無變礙而彼所依有變礙故亦名變礙。所依者何謂四大種。所依有變礙故無表亦可說有變礙。如樹動時影亦隨動。復作是說。若有容受障礙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若有大種為因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說。無一切色同一色相。所以者何。眼處色相異乃至法處所攝色相異。大德說曰。若有能壞有對色相是有色相。與前所說色相相違名無色相。若法有此無色相者。名無色法。

問墮法處色。何不攝在十色處中。答若色可以剎那極微而分析者立十色處。墮法處色雖有剎那可分析義。而無極微可分析義故不攝在十色處中。復次若色可作五識所依及所緣者立十色處。墮法處色不與五識作所依緣故不攝在十色處中。復次若色有障礙可立十色處。墮法處色既無障礙故不攝在十色處中。

問為欲界色多色界色多耶。答若依處說欲界色多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欲界色攝二處全九處少分。色界色唯攝九處少分。若依體說色界色多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色界身處俱廣大故。謂色界身形量廣大過於欲界。色界處所亦復如是。施設論說。如從此處至梵眾天。從梵眾天至梵輔天。其量亦爾。廣說乃至。如從此處至善見天。從善見天。至色究竟其量亦爾。故色界色多於欲界。

復有二法。謂有見無見法。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遮遣補特伽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見無見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及為顯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一切法皆是有見。如尊者妙音彼作是說。一切法皆是有見慧眼境故。為止彼意顯一切法。或是有見或是無見。由此三緣故作斯論。問有見法云何答。一處謂色處。問無見法云何。答十一處。謂餘十一處。問有見無見是何義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現所現及可示現在此在彼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大德說曰。是眼所照。是眼所行。是眼境界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脇尊者言。若有影像明瞭可見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問何故有色十一處中唯一色處說名有見。答唯一色處麁顯易了。廣說如前。十一色內唯一色處立色處名。此有見法有二十種。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青黃赤白影光明暗雲煙塵霧。復有說者。此有二十一。謂前二十種加空一顯色。問此二十色內。幾有顯無形幾有顯有形。答二十色內八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暗。餘十二色有顯有形。有說此中應作四句。或有色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暗。此八種色有顯可知無形可知故。或有色有形無顯。謂身表色此有形可知無顯可知故。或有色有顯有形。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云煙塵霧。此十二種有顯有形而可知故。或有色無顯無形。謂除前相。即空界色。問水鏡等中所有影像為是實有非實有耶。譬喻者說此非實有。所以者何。面不入鏡鏡不在面。如何鏡上有面像生。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是實有是眼所見眼識所緣色處攝故。問面不入鏡鏡不在面。云何實有。答生色因緣有多種理非一種理故彼非難。如緣月光月愛珠器。得有水生非不實有。彼所生水有水用故。如緣日光及日愛珠牛糞末等。而有火生非不實有。彼所生火有火用故。如緣鑽燧及人功力。而有火生非不實有。彼所生火有火用故。如是緣水鏡等及人面等有影像生非不實有。所生影像能為所緣生覺念故。問世間所聞諸谷響等。為是實有非實有耶。譬喻者說。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一切音聲剎那性故。於此處生即此處滅。剎那頃生自然即滅。如何能至谷等生響。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是實有。是耳所聞耳識所緣聲處攝故。問聲剎那生即此處滅。如何能至谷等生響。答生聲因緣非一種理有多種理故彼非難。如緣脣齒舌齶喉等相擊出聲。彼所出聲非不實有。生耳識故。如是緣聲及緣谷等而有響生非不實有。能為所緣生覺念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失譯 佛在舍衛祇桓阿難邠坻阿藍。...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過去現在因果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優陂夷墮捨迦經

優陂夷墮捨迦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妙喜

(界名)維摩詰經曰:佛言: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佛教詞典】蘊界

(術語)五蘊與十八界也。更加十二處謂之三科。俱舍論...

淨界法師:犧牲今生安樂,保護臨終正念

我曾遇到一位一貫道的道友,他問說:師父啊,你們寺廟...

素食男的六大好處

一、愛心指數高 素食男的愛心指數是超五星級的。一個...

真學佛者視一切眾生為父母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

戒殺放生的重要意義

編者按:不殺生是十善法戒中的第一戒,也是五戒的第一...

反省是智慧的源泉

人類的智慧從何而來?「反思」、「反省」是重要的源泉...

比丘尼現身變

昔日的舍衛城,是拘薩國的首都。當時有一群亂紀之徒,...

婚禮途中做了一件事,意外改變了後續的發展

現代人的結婚幾乎都是自由戀愛下的結果,但在早期的社...

【佛學漫畫】曹溪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

慧律法師《不聽是非,不傳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生活中說話的機會很多,但...

廣欽老和尚的念佛開示

下午,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傳某師請示師父有關帶業往...

肉食百害而無一益

1.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

為什麼原諒他人過失是善法

問: 為什麼原諒他人過失是善法呢。請一開示一下。 方...

【視頻】《優婆塞戒經》聆志居士讀誦

《優婆塞戒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心經(愉悅唱頌)

心經(愉悅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