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涅槃如化品第八十七(卷第九十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平等,無所為作,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平等中不動而行菩薩事,以佈施、愛語、利益、同事?」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法平等、無所作。』若是眾生自知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於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出眾生吾我想;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見者相;度色相乃至識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種相乃至識種相。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無為性相即是空。」

須菩提言:「世尊!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言:「菩薩遠離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化人無有實事而不空。」

「是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以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謂是空、是化。所以者何?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並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辟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摩訶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

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

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

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

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新發意菩薩,令知是性空?」

佛告須菩提:「諸法本有今無耶?」

【論】

問曰:

是事佛先已答,須菩提今何以更問——所謂:「世尊!若諸法平等,無所作為,云何菩薩於諸法平等中不動而大利益眾生」?

答曰:

以是事難解故,雖先說而更問。

又《經》將訖,佛說深空,凡夫、聖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須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何菩薩住是法中而能利益眾生?

「平等法」無作相;「利益」是有作相。

佛可須菩提意,還以須菩提問而答——可其平等,答其利益眾生,所謂「若眾生自知諸法平等畢竟空,佛無恩力。」若病人自知將適,則藥師無功。

須菩提復問:「若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能作,菩薩何以住是中而利益眾生?」若菩薩用是平等利益眾生,則壞實相!

佛答:「菩薩不以諸法實相利益眾生,但眾生不知畢竟空故,菩薩教詔令知。」

菩薩教化眾生,是為對治悉檀;須菩提以第一義悉檀無利益為難。

佛答:眾生顛倒不知,佛但破其顛倒,不言是實。

是故菩薩住是「平等相」中,遠離「我相」乃至「知者」、「見者」相,是名「眾生空」;以是一切無吾我法,教化眾生。

眾生有二種:一者、愛多,二者、見多。

愛多者,得是無我法,則生厭心、離欲;作是念:「若無我,何用餘物!」

見多者,雖知無我法,於色等法中戲論:若常、若無常等;是故次說色相、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乃至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無為性相即是空,是名「法空」。

問曰:

須菩提何以作是問:「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答曰:

「空」有種種:如火中無水、水中無火,亦是「空」;五眾中無我,亦如是;或有「眾生空」,或有「法空」。

「法空」中,或有人言:諸法雖空,亦不盡空,如色空中有微塵根本在。

是故須菩提問:「以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答:「以無所得畢竟空故,遠離一切相。是故此中說眾生空、法空,是二空故一切法無不空。」

問曰:

若爾者,此中何以說「離一切法相」?

答曰:

一切法不可盡壞,但離其邪憶想,一切法自離。如神通人壞色相故,則石壁無礙。

如佛說:汝等當於五眾中修正憶念,斷貪慾,得正解脫。是故說離相。

須菩提聞是已,心驚:「云何一切法若大、若小都無本實?凡夫人虛妄,可無實事;聖人應有少許實!」

須菩提雖是阿羅漢,深貴佛法;亦為新發意菩薩故問。

佛知須菩提意,欲明瞭是事,故說譬喻,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化人復作化,是化有本、實不空不?」

答言:「不也!是化無有實事而不空者。」

「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皆空故,用空空故空。」

問曰:

何以名為「空空故空」?

答曰:

為破十八事實故,有「十八空」;破眾生心中變化空法故,用「空空」。

世間人皆知幻化法不久住,無所能作,故名空;是故言「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

凡夫人知變化是空不實,謂餘法為實,是故以化為喻,當知餘法與化無異;如聖人所解,不得以化為喻,以無所分別故。

「一切法」名為五眾;佛言:色、受、想、行、識無不是化,以空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虛妄應如化,出世間法亦如變化耶?所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四念處法等從因緣邊生故如化,是法果——所謂涅槃,亦復如化耶?若能起是行者——所謂須陀洹乃至佛,亦復如化耶?」

佛答:「若有為、若無為、及諸賢聖皆是化,畢竟空故。」

是義從初品已來,處處廣說,是故言「一切法空,皆如化」。

問曰:

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種種諸法別異?

答曰:

如佛所化及餘人所化,雖不實而有種種形像別異;夢中所見種種亦如是,人見夢中好、惡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鏡中像,雖無實事,而隨本形,像有好丑。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各各有因緣。

如佛此中說:「是化法中,有聲聞變化、有辟支佛變化、有菩薩變化、有佛變化、有煩惱變化、有業變化。是故一切法皆是變化。」

「聲聞變化」者,三十七品、四聖諦,乃至三解脫門。何以故?聲聞人住持戒中,禪定攝心求涅槃,觀內外身不淨,是名身念處。如是等法,為涅槃故勤精進生起,是法本無而今有、已有還無,是為「聲聞變化」。

「辟支佛變化」者,所謂觀十二因緣等諸法。所以者何?辟支佛智慧深於聲聞人故。

「菩薩變化」者,所謂六波羅蜜,及二種神通——報得及修得。

「佛法變化」者,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一切種智等無量佛法。

「煩惱變化」者,煩惱起種種業:善、不善、無記業;畢定業、不畢定業;善、不善、無動業等無量諸業。

問曰:

諸煩惱是惡法,云何能生善業、無動業?

答曰:

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人有我心,為後身當常樂故修佈施,是「近因」;為離欲界衰惱不淨身故修禪定,是為「遠因」。

復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業。

有人言:無有離「我心」起第六識,住「我心」故起第六識,「我心」即是諸煩惱根本。

問曰:

煩惱是垢心,善心是淨心,垢、淨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業」?

答曰:

不爾!一切心皆與慧俱生,無明心中亦應有慧,慧與無明相違法而一心中起。

淨、垢亦如是,凡夫未得聖道,云何能得離「我心」而行善?瞋等煩惱中,則不得行善;「我心」無記柔軟故,是故煩惱心中生善業、無動業,無咎。

「業變化」者,生一切果報法,所謂「六道」:惡業果報是「三惡道」,善業果報是「三善道」。

「惡業」有上、中、下;上者,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

「善業」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羅等。

上善業有種種輕重等分別,上惡業亦有輕重差別。次第輕重,如「地獄」中說;餘道亦如〈分別業品〉中說。

問曰:

若從業有,何以言「變化」?

答曰:

凡夫人見諸法不如化;聖人知畢竟空相故,以天眼觀眾生皆無有終、始、中間。如化主遠處作變化;業亦如是,在過去世中作今身變化。

如變化事能種種令人生憂喜、怖畏,智者觀之皆無有實,而人橫生憂喜,是人可笑!業亦如是,是故說「業變化」。

問曰:

是諸變化皆業所作,何以不但說「業變化」?

答曰:

業有二種:「淨業」,「垢業」。「淨業」者,聲聞變化乃至佛變化;「垢業」是煩惱變化。

復次,有二種業:「凡夫業」,「聖人業」。「凡夫業」是煩惱變化;「聖人業」,須陀洹乃至佛。

是故雖皆是「業變化」,而廣分別,無咎。

「是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空皆如化。」

須菩提復問:「世尊!是諸聖人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斷一切煩惱習——是諸斷皆如化不?」

須菩提意:有為法虛誑故如變化,無為法真實無作故不應是化,是故問。

佛答:「一切法若生若滅皆如化。」

何以故?本無今有、今有後無,誑惑人心故。

佛意:一切從因緣生法,皆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皆如化。

須菩提求諸法實相,意猶未息,故問佛:「何等法不如化?」

須菩提意謂:有一決定實法不如化,可依是法而精進求。

佛答:「有,若法無生無滅,即是非化。」

何者是?所謂「無誑相涅槃」。是法無生故無滅,無滅故不能令人生憂。

佛分別一切有為法畢竟空皆如化,唯有涅槃一法非如化。

爾時,須菩提白佛:「如佛說平等法,非佛所作、非聲聞、辟支佛所作,有佛、無佛諸法常住性空相,性空相即是涅槃。」

須菩提意謂:深入般若波羅蜜中,涅槃亦空,上品中處處說;今佛何以說:「唯一涅槃不如化?」是故引佛語為難:諸法實相性空法常住,諸佛但為人演說性空者即是涅槃;今何以於生滅法中,別說無誑相涅槃不如化?

佛答:「諸法平等常住,非賢聖所作。若新學菩薩聞則恐怖,是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問曰:

唯佛一人是無誑人,一切人皆於佛所欲求實事,今佛何以說「一切法都空」,或說「不都空」?

答曰:

佛此中自說因緣:「為新發意菩薩故,說涅槃不如化。」

問曰:

可為人故轉諸法相耶?

答曰:

此中佛說諸法相者性空,性空云何可轉?

佛初得是諸法實相時,心但趣向涅槃寂滅。是時,十方諸佛、諸天請佛莫入涅槃:「一切眾生苦惱,當度脫之!」佛即受請,佛但為度眾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眾生,隨事為說。

觀諸有為法虛誑故,涅槃為實、不變不異。有新發意菩薩著是涅槃,因是著起諸煩惱;為斷是著,故說「涅槃如化」。若無著心,是時則說「涅槃非如化」。

復次,有二道:小乘道、大乘道。小乘論議,以涅槃為實;大乘論議,以利智慧深入故,觀色等諸法皆如涅槃。

是故二說無咎。

須菩提復問:「云何教化新發意菩薩,令知平等性空?」

須菩提意謂:性空是凡夫人大怖畏處,聞性空無所有,如臨深坑。何以故?一切未得道者,我心深著故,怖畏空法,作是念:佛教人勤修善行,終歸入無所有中!

以是故,須菩提問:「以何方便,教誨是新發意者?」

佛答:「諸法先有今無耶?」

佛意:以新發意者怖畏後當無故,說「諸法先有今無耶?」

須菩提自了了知諸法先自無、今亦無,但以新發意者我見心覆故生驚怖;為除顛倒,令得實見,竟無所失;知諸煩惱顛倒實相,所謂性空,是時則無恐怖。

如是等法,應教新發意者:若諸法先有,以行道故無,應當恐怖;初自無故,不應恐怖,但為除顛倒耳。

◎大智度論釋薩陀波崙品第八十八

【經】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求般若波羅蜜,當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是菩薩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薩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

佛言:「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不惜身命,不求名利。

「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是東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飲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內外!善男子!行時莫觀左右!汝行時莫壞身相,莫壞色相,莫壞受、想、行、識相!何以故?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若於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報空中聲言:『我當從教!何以故?我欲為一切眾生作大明,欲集一切諸佛法,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薩陀波崙菩薩復聞空中聲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空、無相、無作之法,應生信心,以離相心求般若波羅蜜;離我相乃至離知者、見者相;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為善知識。

「『善男子!汝若如是行,不久當聞般若波羅蜜——若從經卷中聞,若從菩薩所說聞。善男子!汝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處,應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我善知識。我用聞是法故,疾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中,遠離眾難,得具足無難處。」善男子!當思惟籌量是功德,於所從聞法處,應生心如佛想。

「『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為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

「『爾時,當覺知魔事!若惡魔與說法菩薩作五欲因緣,假為法故令受;若說法菩薩入實法門,以德力故受而無所染。又以三事故受是五欲:以方便力故,欲令眾生種善根故,欲與眾生同其事故。汝於是中莫生污心,當起淨想!自念:「我未知漚和拘捨羅,大師以方便法,為度眾生,令得福德故,受是諸欲,於智慧無著無礙,不為欲染。」

「『善男子!即當觀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所謂一切法不垢不淨。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無眾生、無人、無我,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影、如炎、如化。善男子!觀是諸法實相已,當隨法師,汝不久當成就般若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汝當復覺知魔事:若說法菩薩見欲受般若波羅蜜人,意不存念,汝不應起心怨恨,汝但當以法故恭敬,莫起厭懈意,常應隨逐法師。』」

【論】

釋曰:

上品中說,新發意菩薩云何教性空法,性空法畢竟無所有空,難解難得故。

佛答:「法先有今無耶?」

佛意:性空法非難得難知,何以故?本來常無,更無新異,汝何以心驚謂為難得?是性空法雖甚深,菩薩但能一心勤精進,不惜身命,作如是一心求,便可得。

此中說薩陀波崙本生為證。

佛法有十二部經,或因修妬路、偈經、本生經得度;今佛以本生經為證。

若有聞者,作是念:「彼人能得,我亦應得。」是故說薩陀波崙菩薩本生因緣。

佛告須菩提:「菩薩求般若波羅蜜,應如薩陀波崙。」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無相畢竟空,行禪定猶尚難得,何況憂愁啼哭散心求覓而當可得!

答曰:

為新發意菩薩說薩陀波崙。

問曰:

若薩陀波崙是新發意,十方諸佛云何現在其前,得諸三昧?不惜身;又見曇無竭復得無量阿僧祇三昧。云何名「新發意」?

答曰:

新學菩薩有二種:一者、深心著世間樂,軟心發意;二者、深心發意,不著世間樂。

軟心發意者,佛不以為發心;深心發意者,乃名為發心。

如聲聞法中,佛語二比丘:「於我法中,乃至無如毛釐煖法。」

佛觀是煖法最為微小,凡人觀之以為大;譬如國王,見一張[疊*毛],不以為多,貧者見之以為多。

以一心不惜身故,說薩陀波崙為證。

問曰:

若薩陀波崙菩薩,能作如是苦行,從曇無竭得諸三昧,應當作佛,今何以故在大雷音佛所修菩薩行?

答曰:

佛法無量無邊,若千萬阿僧祇劫修勤苦行尚不可得,何況薩陀波崙一世苦行!

復有菩薩具足菩薩道,十力、四無所畏等,為眾生故住世間,未取實際,如文殊師利等;薩陀波崙或能如此,故未作佛。

菩薩三昧,如十方國土中塵數,薩陀波崙所得六萬三昧,何足為多!

「大雷音佛」者,應如大龍王將欲降雨,震大雷音,烏雀小蟲,悉皆怖畏。是佛初轉法輪時,十方眾生皆發心,外道邪見皆恐怖懾伏;是故天人眾生,稱佛為「大雷音」;是佛今現在。

須菩提問:「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

問曰:

薩陀波崙未得阿鞞跋致,何以故名「菩薩摩訶薩」?

答曰:

以有大菩薩故,小者亦名大。

又以其雖未得實智慧而能深念般若波羅蜜故,不惜身命、有大功德故,亦名「菩薩摩訶薩」。

問曰:

何以名「薩陀波崙(薩陀秦言常波崙名啼)」?為是父母與作名字?是因緣得名字?

答曰:

有人言:以其小時喜啼,故名「常啼」。

有人言:此菩薩行大悲心柔軟故,見眾生在惡世,貧窮、老病、憂苦,為之悲泣!是故眾人號為「薩陀波崙」。

有人言:是菩薩求佛道故,遠離人眾,在空閑處,求心遠離,一心思惟籌量,勤求佛道;時世無佛,是菩薩世世行慈悲心,以小因緣故,生無佛世。

是人悲心於眾生,欲精進不失,是故在空閑林中。

是人以先世福德因緣,及今世一心、大欲、大精進——以是二因緣故,聞空中教聲,不久便滅。即復心念:「我云何不問?」以是因緣故,憂愁啼哭,七日七夜;因是故,天、龍、鬼神號曰「常啼」。

佛答須菩提:「過去世有薩陀波崙菩薩,不惜身命,不貪財利。」

「求般若波羅蜜時,在空閑林中,聞空中聲,到空林中」,如上說。

問曰:

空中聲為是何聲?

答曰:

若諸佛、菩薩、諸天、龍王憐愍眾生故,見是人不著世間法,一心求佛道;以時無佛法,欲示其得般若因緣故,空中發聲。

有人言:是薩陀波崙先世善因緣人,在此林中作鬼神,見其愁苦;以其是先世因緣故,又是神亦求佛道,以是二因緣故發聲。

如蜜膊婆羅門,為須達多至王舍城,詣大長者家求兒婦時,蜜膊於王舍城大婆羅門眾中,飲食過度,腹脹而死,作鬼神,於王舍城城門上住。須達多聞是婆羅門已死,自往長者家宿;長者於後夜起,辦具飲食。須達多問言:「汝有何事?為欲娶婦嫁女?為欲請大國王?為是邑會?何其怱怱營事乃爾!」長者答言:「我欲請佛及僧。」須達多聞佛名,驚喜毛竪。長者先得道跡,為其廣說佛德;須達多聞已,愛樂情至,甚欲見佛。乘念佛心而小睡,以念佛情至故,須臾便覺;夜見月光,謂為日出,即起趣門,見城門已開。王舍城門初夜未閉,為客來故;後夜早開,為客去故。既見門開,即直向佛,佛時在寒林中住。於其中路,月沒還闇,須達多心悔躊躇,欲還入城。時蜜膊神放身光明,照諸林野;告言:「居士!居士莫怖莫畏,直去莫還,去得大利!」如彼經偈中廣說。須達多見佛,得須陀洹道,請佛及僧於舍衛城,盡形供養。佛令舍利弗為須達師,於舍衛作精舍。

如須達知識神示導,薩陀波崙知識示導亦如是。

是故見其愁苦而示導之,作是言:「善男子!汝從是東行,行時莫念疲極」等。

問曰:

疲極、飢渴,交來切身,云何不念?

答曰:

大欲、精進力故,一心愛樂佛道,不惜身命。

休息、飲食等,皆是助身法。是事雖來,不為亂心,知皆虛誑無常、無實,如怨、如賊,但為身樂故,何足存念!莫為飢渴、疲極等故,而捨佛道!

「莫念晝夜」者,莫念:晝是行法,夜應止息。實無晝夜,所以者何?日依須彌影翳故名夜。

「莫念內外」者,眾生多著內法;內法名身,外法名五欲;內外法不定、性空故不應著。

「莫觀左右」者,人散心行道故,左右顧看;行者無緣觀後,當前則不得不視,故但言「莫左右顧看」。復次,惡魔常惑亂行者,或作種種形,或作好色,或作畏獸,在道左右,故言「莫觀」。是皆止其麁念。

「莫壞身相、色等相」者,五眾和合故,假名為身。若說別更決定有身法,是則壞身相;若著無身法,是亦壞身相。離是一異、有無等邊,行於中道,則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莫壞身相」等。

此中佛自說因緣:「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佛法有礙者,則往來五道生死中,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薩陀波崙報空中聲言,而自說因緣,所謂「薩陀波崙見一切眾生墮在無明黑闇中,我欲為然智慧光明;一切眾生有一切煩惱,我欲設一切佛法藥;一切眾生皆墮邪道,我為是眾生故求無上道。」

是三種願,得般若波羅蜜,則能具足,是故言「受教」。

問曰:

薩陀波崙不見其形,但聞其聲,何以便言「受教」?

答曰:

人所求事急故,聞聲則應;薩陀波崙亦如是。

復次,聞其所說理好,則知其人亦好故,不須眼見;如黑闇中有種種眾生,眼雖不見,聞其聲則知其種類。

爾時空中聲復讚言:「善哉!」

以其雖不見形而能信受善語故;又復以其欲度一切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懈息——如是等因緣故,讚言「善哉」。

「於三解脫門中應生信心」者,是門諸法實相所入門;離是三門,皆是虛誑、無有實者。汝雖未得,應生大信根力;信根力故,漸具諸根。

「以離相心求般若波羅蜜」者,所謂觀諸法畢竟空,離眾生相、離法相。

問曰:

三解脫門攝在般若中不?若攝,何以別說?若不攝,云何經中說:「一切助道法,皆攝在般若中?」

答曰:

一切法皆入般若中;人皆畏苦,故求解脫,是故於般若分中前說三解脫門。

以何因緣得此解脫?離諸二邊——所謂眾生相、法相,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初教「精進」,後教「三解脫門」、「般若」;今復欲為何事故,教「親近善知識」?

答曰:

雖有好法,若無教者,行時多錯;譬如雖有好藥,亦須良醫。

又薩陀波崙是新發意菩薩,般若波羅蜜甚深,云何但聞空中略教而能自具足?是故教語「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義,如先說;今略說二相是善知識:一者、教一心向薩婆若;二者、教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等般若波羅蜜法。

若能如是行,不久得般若波羅蜜;如藥師為病者說服藥法,汝能如法服,病則得差。

「若從經卷聞,從菩薩說聞」者,遣薩陀波崙至曇無竭菩薩所,彼中二處有般若:一、寶台上金牒書;二、曇無竭所說。若人福德多者,從曇無竭所說聞;福德少者,從經卷聞。

「於師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緣故。

世間小人,因緣事訖,則忘其恩義,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為?」是故說:「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識。」

一切諸利中,般若利最勝;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又復行般若因緣故,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中,離於八難,值佛在世。菩薩應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諸功德,皆從般若得;般若波羅蜜從師而得,是故視師如佛想。」

有人能說般若波羅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識,多得供養;弟子初為般若故隨逐,後漸漸為供養利,是故說:「莫以世利故隨逐法師。」

問曰:

何以不但說親近善知識,而說是種種因緣?

答曰:

有人既得善知識,不得其意,反成讎隙而墮地獄,更相謗毀故。

唯佛一人無有過失,餘人誰能無者?

若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虛,其心自壞,不復能得法利。

是故空中聲教:「若見師過,莫起嫌恨!汝應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雜行師;我不應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於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波羅蜜法。』」

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應以囊故而棄其寶;如罪人執燭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墜溝壑。又如行遣小人導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隨其語。

如是等因緣,不應遠離於師。

師若實有罪,尚不應離,何況此中魔作因緣,令說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說法者以方便故現受。

「方便」者,所謂欲令眾生種福德因緣,亦為同事攝眾生故。

復有諸菩薩通達諸法實相故,無所障礙,無有過罪;雖作過罪,亦無所妨。

如人年壯力盛,腹中大熱,雖食不適飲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藥,雖被惡毒,不能為害。

「如是等因緣故,汝於師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經中說。

復有說法者持戒清淨、離於五欲、多知多識、有好名聞、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顧錄,「汝於是中莫生怨恨!當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為小人,師不輕我,我自無福,不能得道;又我於師所,應破憍慢以求法利。』」

有如是等種種諸師,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故,但一心恭敬,不應念其長短。

若能如是忍辱,於師一心不起增減者,汝於師所盡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薩陀波崙聞空中聲已,從是東行」,如經中廣說。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註音版】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註音版】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佛教詞典】大僧正

為我國古代僧官之最高位者。僧綱之最高階位分為三種,...

【佛教詞典】戒律本論

印度功德光著。主要論述僧人之各種戒律,分十七事、三...

相同八字與不同命運

原文: 董文恪公為少司空時,雲昔在富陽村居,有村叟坐...

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難屠替一位富翁看顧牛只,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盡可...

地獄眾生尚能拯救,何況人道眾生

阿彌陀佛的大願是他因地發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

往生是現在的事,不是臨命終的事

佛的真實的智慧是可以解脫生死的,而現在外道呢?著於...

表揚能激發一個人最大的潛能

從孩子的成長過程看,嬰兒必須經過足夠的觸摸,才能夠...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當得到利益

你看玄奘大師那麼艱辛去印度取經求法,我們今天佛法送...

兩隻流浪狗的遭遇

一隻流浪狗因為偷吃了一戶人家廚房裡的食物,所以被這...

外婆的往生紀實

我的外婆劉秀芝,山東省煙台人,今年93歲。外婆性格好...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進大學,蔚兒就覺得和同宿舍的梅梅很有眼緣,就主動...

能從謙下做起,就很容易進步

謙讓是一種美德。儒家講:謙謙君子,必以自卑。如果做...

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念佛

有人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要念佛。這一觀念是不...

娑婆跟極樂都是如夢如幻,為什麼還要取捨

有人就問蕅益大師,既然安住一念心性,娑婆跟極樂世界...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視頻】《南傳法句經》女聲讀誦

《南傳法句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