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涅槃如化品第八十七(卷第九十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平等,無所為作,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平等中不動而行菩薩事,以佈施、愛語、利益、同事?」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法平等、無所作。』若是眾生自知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於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出眾生吾我想;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見者相;度色相乃至識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種相乃至識種相。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無為性相即是空。」

須菩提言:「世尊!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言:「菩薩遠離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化人無有實事而不空。」

「是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以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謂是空、是化。所以者何?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並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辟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摩訶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

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

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

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

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新發意菩薩,令知是性空?」

佛告須菩提:「諸法本有今無耶?」

【論】

問曰:

是事佛先已答,須菩提今何以更問——所謂:「世尊!若諸法平等,無所作為,云何菩薩於諸法平等中不動而大利益眾生」?

答曰:

以是事難解故,雖先說而更問。

又《經》將訖,佛說深空,凡夫、聖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須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何菩薩住是法中而能利益眾生?

「平等法」無作相;「利益」是有作相。

佛可須菩提意,還以須菩提問而答——可其平等,答其利益眾生,所謂「若眾生自知諸法平等畢竟空,佛無恩力。」若病人自知將適,則藥師無功。

須菩提復問:「若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能作,菩薩何以住是中而利益眾生?」若菩薩用是平等利益眾生,則壞實相!

佛答:「菩薩不以諸法實相利益眾生,但眾生不知畢竟空故,菩薩教詔令知。」

菩薩教化眾生,是為對治悉檀;須菩提以第一義悉檀無利益為難。

佛答:眾生顛倒不知,佛但破其顛倒,不言是實。

是故菩薩住是「平等相」中,遠離「我相」乃至「知者」、「見者」相,是名「眾生空」;以是一切無吾我法,教化眾生。

眾生有二種:一者、愛多,二者、見多。

愛多者,得是無我法,則生厭心、離欲;作是念:「若無我,何用餘物!」

見多者,雖知無我法,於色等法中戲論:若常、若無常等;是故次說色相、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乃至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無為性相即是空,是名「法空」。

問曰:

須菩提何以作是問:「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答曰:

「空」有種種:如火中無水、水中無火,亦是「空」;五眾中無我,亦如是;或有「眾生空」,或有「法空」。

「法空」中,或有人言:諸法雖空,亦不盡空,如色空中有微塵根本在。

是故須菩提問:「以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答:「以無所得畢竟空故,遠離一切相。是故此中說眾生空、法空,是二空故一切法無不空。」

問曰:

若爾者,此中何以說「離一切法相」?

答曰:

一切法不可盡壞,但離其邪憶想,一切法自離。如神通人壞色相故,則石壁無礙。

如佛說:汝等當於五眾中修正憶念,斷貪慾,得正解脫。是故說離相。

須菩提聞是已,心驚:「云何一切法若大、若小都無本實?凡夫人虛妄,可無實事;聖人應有少許實!」

須菩提雖是阿羅漢,深貴佛法;亦為新發意菩薩故問。

佛知須菩提意,欲明瞭是事,故說譬喻,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化人復作化,是化有本、實不空不?」

答言:「不也!是化無有實事而不空者。」

「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皆空故,用空空故空。」

問曰:

何以名為「空空故空」?

答曰:

為破十八事實故,有「十八空」;破眾生心中變化空法故,用「空空」。

世間人皆知幻化法不久住,無所能作,故名空;是故言「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

凡夫人知變化是空不實,謂餘法為實,是故以化為喻,當知餘法與化無異;如聖人所解,不得以化為喻,以無所分別故。

「一切法」名為五眾;佛言:色、受、想、行、識無不是化,以空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虛妄應如化,出世間法亦如變化耶?所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四念處法等從因緣邊生故如化,是法果——所謂涅槃,亦復如化耶?若能起是行者——所謂須陀洹乃至佛,亦復如化耶?」

佛答:「若有為、若無為、及諸賢聖皆是化,畢竟空故。」

是義從初品已來,處處廣說,是故言「一切法空,皆如化」。

問曰:

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種種諸法別異?

答曰:

如佛所化及餘人所化,雖不實而有種種形像別異;夢中所見種種亦如是,人見夢中好、惡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鏡中像,雖無實事,而隨本形,像有好丑。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各各有因緣。

如佛此中說:「是化法中,有聲聞變化、有辟支佛變化、有菩薩變化、有佛變化、有煩惱變化、有業變化。是故一切法皆是變化。」

「聲聞變化」者,三十七品、四聖諦,乃至三解脫門。何以故?聲聞人住持戒中,禪定攝心求涅槃,觀內外身不淨,是名身念處。如是等法,為涅槃故勤精進生起,是法本無而今有、已有還無,是為「聲聞變化」。

「辟支佛變化」者,所謂觀十二因緣等諸法。所以者何?辟支佛智慧深於聲聞人故。

「菩薩變化」者,所謂六波羅蜜,及二種神通——報得及修得。

「佛法變化」者,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一切種智等無量佛法。

「煩惱變化」者,煩惱起種種業:善、不善、無記業;畢定業、不畢定業;善、不善、無動業等無量諸業。

問曰:

諸煩惱是惡法,云何能生善業、無動業?

答曰:

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人有我心,為後身當常樂故修佈施,是「近因」;為離欲界衰惱不淨身故修禪定,是為「遠因」。

復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業。

有人言:無有離「我心」起第六識,住「我心」故起第六識,「我心」即是諸煩惱根本。

問曰:

煩惱是垢心,善心是淨心,垢、淨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業」?

答曰:

不爾!一切心皆與慧俱生,無明心中亦應有慧,慧與無明相違法而一心中起。

淨、垢亦如是,凡夫未得聖道,云何能得離「我心」而行善?瞋等煩惱中,則不得行善;「我心」無記柔軟故,是故煩惱心中生善業、無動業,無咎。

「業變化」者,生一切果報法,所謂「六道」:惡業果報是「三惡道」,善業果報是「三善道」。

「惡業」有上、中、下;上者,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

「善業」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羅等。

上善業有種種輕重等分別,上惡業亦有輕重差別。次第輕重,如「地獄」中說;餘道亦如〈分別業品〉中說。

問曰:

若從業有,何以言「變化」?

答曰:

凡夫人見諸法不如化;聖人知畢竟空相故,以天眼觀眾生皆無有終、始、中間。如化主遠處作變化;業亦如是,在過去世中作今身變化。

如變化事能種種令人生憂喜、怖畏,智者觀之皆無有實,而人橫生憂喜,是人可笑!業亦如是,是故說「業變化」。

問曰:

是諸變化皆業所作,何以不但說「業變化」?

答曰:

業有二種:「淨業」,「垢業」。「淨業」者,聲聞變化乃至佛變化;「垢業」是煩惱變化。

復次,有二種業:「凡夫業」,「聖人業」。「凡夫業」是煩惱變化;「聖人業」,須陀洹乃至佛。

是故雖皆是「業變化」,而廣分別,無咎。

「是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空皆如化。」

須菩提復問:「世尊!是諸聖人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斷一切煩惱習——是諸斷皆如化不?」

須菩提意:有為法虛誑故如變化,無為法真實無作故不應是化,是故問。

佛答:「一切法若生若滅皆如化。」

何以故?本無今有、今有後無,誑惑人心故。

佛意:一切從因緣生法,皆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皆如化。

須菩提求諸法實相,意猶未息,故問佛:「何等法不如化?」

須菩提意謂:有一決定實法不如化,可依是法而精進求。

佛答:「有,若法無生無滅,即是非化。」

何者是?所謂「無誑相涅槃」。是法無生故無滅,無滅故不能令人生憂。

佛分別一切有為法畢竟空皆如化,唯有涅槃一法非如化。

爾時,須菩提白佛:「如佛說平等法,非佛所作、非聲聞、辟支佛所作,有佛、無佛諸法常住性空相,性空相即是涅槃。」

須菩提意謂:深入般若波羅蜜中,涅槃亦空,上品中處處說;今佛何以說:「唯一涅槃不如化?」是故引佛語為難:諸法實相性空法常住,諸佛但為人演說性空者即是涅槃;今何以於生滅法中,別說無誑相涅槃不如化?

佛答:「諸法平等常住,非賢聖所作。若新學菩薩聞則恐怖,是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問曰:

唯佛一人是無誑人,一切人皆於佛所欲求實事,今佛何以說「一切法都空」,或說「不都空」?

答曰:

佛此中自說因緣:「為新發意菩薩故,說涅槃不如化。」

問曰:

可為人故轉諸法相耶?

答曰:

此中佛說諸法相者性空,性空云何可轉?

佛初得是諸法實相時,心但趣向涅槃寂滅。是時,十方諸佛、諸天請佛莫入涅槃:「一切眾生苦惱,當度脫之!」佛即受請,佛但為度眾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眾生,隨事為說。

觀諸有為法虛誑故,涅槃為實、不變不異。有新發意菩薩著是涅槃,因是著起諸煩惱;為斷是著,故說「涅槃如化」。若無著心,是時則說「涅槃非如化」。

復次,有二道:小乘道、大乘道。小乘論議,以涅槃為實;大乘論議,以利智慧深入故,觀色等諸法皆如涅槃。

是故二說無咎。

須菩提復問:「云何教化新發意菩薩,令知平等性空?」

須菩提意謂:性空是凡夫人大怖畏處,聞性空無所有,如臨深坑。何以故?一切未得道者,我心深著故,怖畏空法,作是念:佛教人勤修善行,終歸入無所有中!

以是故,須菩提問:「以何方便,教誨是新發意者?」

佛答:「諸法先有今無耶?」

佛意:以新發意者怖畏後當無故,說「諸法先有今無耶?」

須菩提自了了知諸法先自無、今亦無,但以新發意者我見心覆故生驚怖;為除顛倒,令得實見,竟無所失;知諸煩惱顛倒實相,所謂性空,是時則無恐怖。

如是等法,應教新發意者:若諸法先有,以行道故無,應當恐怖;初自無故,不應恐怖,但為除顛倒耳。

◎大智度論釋薩陀波崙品第八十八

【經】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求般若波羅蜜,當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是菩薩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薩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

佛言:「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不惜身命,不求名利。

「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是東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飲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內外!善男子!行時莫觀左右!汝行時莫壞身相,莫壞色相,莫壞受、想、行、識相!何以故?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若於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報空中聲言:『我當從教!何以故?我欲為一切眾生作大明,欲集一切諸佛法,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薩陀波崙菩薩復聞空中聲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空、無相、無作之法,應生信心,以離相心求般若波羅蜜;離我相乃至離知者、見者相;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為善知識。

「『善男子!汝若如是行,不久當聞般若波羅蜜——若從經卷中聞,若從菩薩所說聞。善男子!汝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處,應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我善知識。我用聞是法故,疾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中,遠離眾難,得具足無難處。」善男子!當思惟籌量是功德,於所從聞法處,應生心如佛想。

「『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為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

「『爾時,當覺知魔事!若惡魔與說法菩薩作五欲因緣,假為法故令受;若說法菩薩入實法門,以德力故受而無所染。又以三事故受是五欲:以方便力故,欲令眾生種善根故,欲與眾生同其事故。汝於是中莫生污心,當起淨想!自念:「我未知漚和拘捨羅,大師以方便法,為度眾生,令得福德故,受是諸欲,於智慧無著無礙,不為欲染。」

「『善男子!即當觀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所謂一切法不垢不淨。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無眾生、無人、無我,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影、如炎、如化。善男子!觀是諸法實相已,當隨法師,汝不久當成就般若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汝當復覺知魔事:若說法菩薩見欲受般若波羅蜜人,意不存念,汝不應起心怨恨,汝但當以法故恭敬,莫起厭懈意,常應隨逐法師。』」

【論】

釋曰:

上品中說,新發意菩薩云何教性空法,性空法畢竟無所有空,難解難得故。

佛答:「法先有今無耶?」

佛意:性空法非難得難知,何以故?本來常無,更無新異,汝何以心驚謂為難得?是性空法雖甚深,菩薩但能一心勤精進,不惜身命,作如是一心求,便可得。

此中說薩陀波崙本生為證。

佛法有十二部經,或因修妬路、偈經、本生經得度;今佛以本生經為證。

若有聞者,作是念:「彼人能得,我亦應得。」是故說薩陀波崙菩薩本生因緣。

佛告須菩提:「菩薩求般若波羅蜜,應如薩陀波崙。」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無相畢竟空,行禪定猶尚難得,何況憂愁啼哭散心求覓而當可得!

答曰:

為新發意菩薩說薩陀波崙。

問曰:

若薩陀波崙是新發意,十方諸佛云何現在其前,得諸三昧?不惜身;又見曇無竭復得無量阿僧祇三昧。云何名「新發意」?

答曰:

新學菩薩有二種:一者、深心著世間樂,軟心發意;二者、深心發意,不著世間樂。

軟心發意者,佛不以為發心;深心發意者,乃名為發心。

如聲聞法中,佛語二比丘:「於我法中,乃至無如毛釐煖法。」

佛觀是煖法最為微小,凡人觀之以為大;譬如國王,見一張[疊*毛],不以為多,貧者見之以為多。

以一心不惜身故,說薩陀波崙為證。

問曰:

若薩陀波崙菩薩,能作如是苦行,從曇無竭得諸三昧,應當作佛,今何以故在大雷音佛所修菩薩行?

答曰:

佛法無量無邊,若千萬阿僧祇劫修勤苦行尚不可得,何況薩陀波崙一世苦行!

復有菩薩具足菩薩道,十力、四無所畏等,為眾生故住世間,未取實際,如文殊師利等;薩陀波崙或能如此,故未作佛。

菩薩三昧,如十方國土中塵數,薩陀波崙所得六萬三昧,何足為多!

「大雷音佛」者,應如大龍王將欲降雨,震大雷音,烏雀小蟲,悉皆怖畏。是佛初轉法輪時,十方眾生皆發心,外道邪見皆恐怖懾伏;是故天人眾生,稱佛為「大雷音」;是佛今現在。

須菩提問:「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

問曰:

薩陀波崙未得阿鞞跋致,何以故名「菩薩摩訶薩」?

答曰:

以有大菩薩故,小者亦名大。

又以其雖未得實智慧而能深念般若波羅蜜故,不惜身命、有大功德故,亦名「菩薩摩訶薩」。

問曰:

何以名「薩陀波崙(薩陀秦言常波崙名啼)」?為是父母與作名字?是因緣得名字?

答曰:

有人言:以其小時喜啼,故名「常啼」。

有人言:此菩薩行大悲心柔軟故,見眾生在惡世,貧窮、老病、憂苦,為之悲泣!是故眾人號為「薩陀波崙」。

有人言:是菩薩求佛道故,遠離人眾,在空閑處,求心遠離,一心思惟籌量,勤求佛道;時世無佛,是菩薩世世行慈悲心,以小因緣故,生無佛世。

是人悲心於眾生,欲精進不失,是故在空閑林中。

是人以先世福德因緣,及今世一心、大欲、大精進——以是二因緣故,聞空中教聲,不久便滅。即復心念:「我云何不問?」以是因緣故,憂愁啼哭,七日七夜;因是故,天、龍、鬼神號曰「常啼」。

佛答須菩提:「過去世有薩陀波崙菩薩,不惜身命,不貪財利。」

「求般若波羅蜜時,在空閑林中,聞空中聲,到空林中」,如上說。

問曰:

空中聲為是何聲?

答曰:

若諸佛、菩薩、諸天、龍王憐愍眾生故,見是人不著世間法,一心求佛道;以時無佛法,欲示其得般若因緣故,空中發聲。

有人言:是薩陀波崙先世善因緣人,在此林中作鬼神,見其愁苦;以其是先世因緣故,又是神亦求佛道,以是二因緣故發聲。

如蜜膊婆羅門,為須達多至王舍城,詣大長者家求兒婦時,蜜膊於王舍城大婆羅門眾中,飲食過度,腹脹而死,作鬼神,於王舍城城門上住。須達多聞是婆羅門已死,自往長者家宿;長者於後夜起,辦具飲食。須達多問言:「汝有何事?為欲娶婦嫁女?為欲請大國王?為是邑會?何其怱怱營事乃爾!」長者答言:「我欲請佛及僧。」須達多聞佛名,驚喜毛竪。長者先得道跡,為其廣說佛德;須達多聞已,愛樂情至,甚欲見佛。乘念佛心而小睡,以念佛情至故,須臾便覺;夜見月光,謂為日出,即起趣門,見城門已開。王舍城門初夜未閉,為客來故;後夜早開,為客去故。既見門開,即直向佛,佛時在寒林中住。於其中路,月沒還闇,須達多心悔躊躇,欲還入城。時蜜膊神放身光明,照諸林野;告言:「居士!居士莫怖莫畏,直去莫還,去得大利!」如彼經偈中廣說。須達多見佛,得須陀洹道,請佛及僧於舍衛城,盡形供養。佛令舍利弗為須達師,於舍衛作精舍。

如須達知識神示導,薩陀波崙知識示導亦如是。

是故見其愁苦而示導之,作是言:「善男子!汝從是東行,行時莫念疲極」等。

問曰:

疲極、飢渴,交來切身,云何不念?

答曰:

大欲、精進力故,一心愛樂佛道,不惜身命。

休息、飲食等,皆是助身法。是事雖來,不為亂心,知皆虛誑無常、無實,如怨、如賊,但為身樂故,何足存念!莫為飢渴、疲極等故,而捨佛道!

「莫念晝夜」者,莫念:晝是行法,夜應止息。實無晝夜,所以者何?日依須彌影翳故名夜。

「莫念內外」者,眾生多著內法;內法名身,外法名五欲;內外法不定、性空故不應著。

「莫觀左右」者,人散心行道故,左右顧看;行者無緣觀後,當前則不得不視,故但言「莫左右顧看」。復次,惡魔常惑亂行者,或作種種形,或作好色,或作畏獸,在道左右,故言「莫觀」。是皆止其麁念。

「莫壞身相、色等相」者,五眾和合故,假名為身。若說別更決定有身法,是則壞身相;若著無身法,是亦壞身相。離是一異、有無等邊,行於中道,則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莫壞身相」等。

此中佛自說因緣:「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佛法有礙者,則往來五道生死中,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薩陀波崙報空中聲言,而自說因緣,所謂「薩陀波崙見一切眾生墮在無明黑闇中,我欲為然智慧光明;一切眾生有一切煩惱,我欲設一切佛法藥;一切眾生皆墮邪道,我為是眾生故求無上道。」

是三種願,得般若波羅蜜,則能具足,是故言「受教」。

問曰:

薩陀波崙不見其形,但聞其聲,何以便言「受教」?

答曰:

人所求事急故,聞聲則應;薩陀波崙亦如是。

復次,聞其所說理好,則知其人亦好故,不須眼見;如黑闇中有種種眾生,眼雖不見,聞其聲則知其種類。

爾時空中聲復讚言:「善哉!」

以其雖不見形而能信受善語故;又復以其欲度一切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懈息——如是等因緣故,讚言「善哉」。

「於三解脫門中應生信心」者,是門諸法實相所入門;離是三門,皆是虛誑、無有實者。汝雖未得,應生大信根力;信根力故,漸具諸根。

「以離相心求般若波羅蜜」者,所謂觀諸法畢竟空,離眾生相、離法相。

問曰:

三解脫門攝在般若中不?若攝,何以別說?若不攝,云何經中說:「一切助道法,皆攝在般若中?」

答曰:

一切法皆入般若中;人皆畏苦,故求解脫,是故於般若分中前說三解脫門。

以何因緣得此解脫?離諸二邊——所謂眾生相、法相,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初教「精進」,後教「三解脫門」、「般若」;今復欲為何事故,教「親近善知識」?

答曰:

雖有好法,若無教者,行時多錯;譬如雖有好藥,亦須良醫。

又薩陀波崙是新發意菩薩,般若波羅蜜甚深,云何但聞空中略教而能自具足?是故教語「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義,如先說;今略說二相是善知識:一者、教一心向薩婆若;二者、教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等般若波羅蜜法。

若能如是行,不久得般若波羅蜜;如藥師為病者說服藥法,汝能如法服,病則得差。

「若從經卷聞,從菩薩說聞」者,遣薩陀波崙至曇無竭菩薩所,彼中二處有般若:一、寶台上金牒書;二、曇無竭所說。若人福德多者,從曇無竭所說聞;福德少者,從經卷聞。

「於師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緣故。

世間小人,因緣事訖,則忘其恩義,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為?」是故說:「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識。」

一切諸利中,般若利最勝;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又復行般若因緣故,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中,離於八難,值佛在世。菩薩應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諸功德,皆從般若得;般若波羅蜜從師而得,是故視師如佛想。」

有人能說般若波羅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識,多得供養;弟子初為般若故隨逐,後漸漸為供養利,是故說:「莫以世利故隨逐法師。」

問曰:

何以不但說親近善知識,而說是種種因緣?

答曰:

有人既得善知識,不得其意,反成讎隙而墮地獄,更相謗毀故。

唯佛一人無有過失,餘人誰能無者?

若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虛,其心自壞,不復能得法利。

是故空中聲教:「若見師過,莫起嫌恨!汝應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雜行師;我不應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於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波羅蜜法。』」

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應以囊故而棄其寶;如罪人執燭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墜溝壑。又如行遣小人導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隨其語。

如是等因緣,不應遠離於師。

師若實有罪,尚不應離,何況此中魔作因緣,令說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說法者以方便故現受。

「方便」者,所謂欲令眾生種福德因緣,亦為同事攝眾生故。

復有諸菩薩通達諸法實相故,無所障礙,無有過罪;雖作過罪,亦無所妨。

如人年壯力盛,腹中大熱,雖食不適飲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藥,雖被惡毒,不能為害。

「如是等因緣故,汝於師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經中說。

復有說法者持戒清淨、離於五欲、多知多識、有好名聞、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顧錄,「汝於是中莫生怨恨!當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為小人,師不輕我,我自無福,不能得道;又我於師所,應破憍慢以求法利。』」

有如是等種種諸師,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故,但一心恭敬,不應念其長短。

若能如是忍辱,於師一心不起增減者,汝於師所盡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薩陀波崙聞空中聲已,從是東行」,如經中廣說。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寶藏論

寶藏論 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佛說泥犁經

佛說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摩訶剎頭經

佛說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 西秦沙門釋聖堅譯 「...

【註音版】佛說迴向輪經

佛說迴向輪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緇門警訓

重刊緇門警訓序 一性圓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爾輪迴...

【佛教詞典】四種地

(名數)一勝解行地,地前三十心也。二普賢地,十地也...

【佛教詞典】獻珠偈

(雜名)指提婆品龍女所頌深達罪福相等三行半之偈也。...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問: 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彌陀佛能帶他往生西方嗎...

五蓋四障與八尋思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三十七於他有苦不為拔 《集頌》:疾病...

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無論做消災延壽還是薦亡的佛事,印祖別具慧眼,提倡:...

聖嚴法師《原諒背後說壞話的朋友》

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的人不多,當你發現你...

佛像缺損還能繼續供養​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二十多年前請的一尊白衣滴水觀音,...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蹟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位在韓國佛教界不太出名的老和尚...

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

生漏梵志皈依佛本緣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位名...

聖嚴法師:職場中的進退智慧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修養方面,很多人都以為「圓融」是和...

住持佛法 律為共學

佛法大要,總為戒定慧三學;法海浩瀚,無出經、律、論...

不動心才是真修行

某處鬧著災荒,佛教界的一些人士也想盡些濟助之心,因...

【視頻】《藥師經》寺院版

《藥師經》寺院版

【視頻】《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佛說佛名經》(萬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