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無盡方便品第六十七(卷八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我當問佛。」作是念已,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不可盡?」

佛言:「虛空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盡。」

「世尊!云何應生般若波羅蜜?」

佛言:「色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受、想、行、識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檀波羅蜜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乃至一切種智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復次,須菩提!癡空不可盡故,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行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識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名色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六處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六觸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受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愛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取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有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生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老、死、憂、悲、苦、惱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應生。

「須菩提!是十二因緣,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虛空不可盡法,行般若波羅蜜,觀十二因緣,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求菩薩道而轉還者,皆離般若波羅蜜念故。是人不知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以虛空不可盡法觀十二因緣。

「須菩提!若求菩薩道而轉還者,皆不得是方便力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轉還。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轉還者,皆得是方便力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以虛空不可盡法觀般若波羅蜜;應以虛空不可盡法生般若波羅蜜。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十二因緣時,不見法無因緣生,不見法常不滅;不見法有我、人、壽者、命者、眾生,知者、見者;不見法無常,不見法苦,不見法無我,不見法寂滅非寂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觀十二因緣。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是時不見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寂滅、若非寂滅;受、想、行、識亦如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是時亦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以是法見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見以是法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得故,是為應般若波羅蜜行。

「若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惡魔愁毒,如箭入心。譬如人新喪父母;如是,須菩提!惡魔見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便大愁毒,如箭入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魔愁毒,三千大千世界中魔亦復愁毒?」

佛告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諸惡魔皆愁毒如箭入心,各於其坐不能自安。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是時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不能得其便,令其憂惱。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行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修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諸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云何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佈施,皆迴向薩婆若。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檀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持戒,皆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尸羅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所有忍辱,皆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羼提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所有精進,皆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毘梨耶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所有禪定,皆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禪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所有智慧,皆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般若波羅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

【論】

釋曰:

須菩提從佛聞般若波羅蜜種種相——初聞「畢竟空相」;中聞「囑累」,如似有;後還聞說「空」,所謂般若義無量,名、字、句眾有量。

是時,須菩提作是念:「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我當問佛所以甚深。」

佛說菩提少許分,但為破眾生顛倒故,不具足說。所以者何?無能受者故。

若人取如相,佛言:「如亦空,無生、住、滅故;若法無生、住、滅,是法即無。」

法性、實際亦如是。

若有取畢竟空者,亦言非也。何以故?若畢竟空是定相可取,是非畢竟空。

是故言「甚深」,我當更問佛。

須菩提作是念已,如佛自說:「三世諸佛用般若波羅蜜得道,般若故不盡——已不盡,今不盡,當不盡。」是故我今但問「不盡」義。

佛答:「如虛空不盡故,般若亦不盡。」

如虛空無有法,但有名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般若波羅蜜若如虛空無所有故不可盡,云何菩薩能生是般若波羅蜜?」——「能生」者,菩薩云何心中生能行、能得?

佛答:「色無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

如色初、後、中生不可得,色即,生色不可得;離色,生色不可得,生不可得,生生不可得,如先破生中說。

生不可得故,色亦不可得,色不可得故,色生不可得。

二法不可得故,色如幻、如夢,但誑人眼。

若色有生必有盡,以無生故亦無盡。

色真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相,是故說「色不可盡,般若波羅蜜亦不可盡」。

受、想、行、識,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復次,「應生般若」者,無明虛空不可盡故。

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

何以故?若法從因緣和合生,是法無有定性;若法無定性,即是畢竟空寂滅相;離二邊故,假名為中道。是故說「十二因緣如虛空無法故不盡」。

癡亦從因緣和合生,故無自相;無自相故,畢竟空如虛空。

復次,因緣生故無實,如《經》中說:「因眼緣色生觸念,觸念從癡生。」

觸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亦不從十方三世來,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

若得是無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為癡。

是故癡相、智慧相無異,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

是故癡實相畢竟清淨,如虛空無生無滅。

是故說「得是觀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無無明,亦無諸行等,云何說十二因緣?

答曰:

說十二因緣有三種:

一者、凡夫肉眼所見,顛倒著我心,起諸煩惱、業,往來生死中。

二者、賢聖以法眼分別諸法,老、病、死,心厭,欲出世間;求老、死因緣由生故,是生由諸煩惱、業因緣。何以故?無煩惱人則不生,是故知煩惱為生因。煩惱因緣是無明;無明故,應舍而取、應取而舍。何者應舍?老、病諸苦因緣煩惱應舍,以少顛倒樂因緣故而取。持戒、禪定、智慧,諸善根本,是涅槃樂因緣,是事應取而舍。是中無有知者、見者、作者。何以故?是法無定相,但從虛誑因緣相續生。行者知是虛誑不實,則不生戲論,是但滅苦故,入於涅槃,不究盡求諸苦相。

三者、諸菩薩摩訶薩,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盡十二因緣根本相,不以憂怖自沒。求時不得定相,老法畢竟空,但從虛誑假名有。所以者何?

分別諸法相者,說老是心不相應行,是相不可得。頭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無老相。

復次,世人名老相:發白、齒離,面皺、身曲,羸瘦、力薄,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發白非唯老者;又年壯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皺曲亦爾。有人老而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還年藥,雖老而壯。如是老無定相;無定相故,諸法和合,假名為老。又如假輪、軸、轅、輻等為車,是假名非實。

復次,有人言:說果報五眾故相,名為老。是亦不然!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不住,若不住則無故,無故則無老。一切有為法若有住,則無無常,若無無常即是常,若常則無老,何況非常非無常,畢竟空中而有老!

復次,諸法畢竟空中,生相不可得,何況有老!

如是等種種因緣,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故無相,如虛空不可盡。

如老,乃至無明亦如是。

破無明,如上說。

菩薩觀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有、無所得,亦不著是事故,於眾生中而生大悲:眾生愚癡故,於不實顛倒虛妄法中受諸苦惱。

初「十二因緣」,但是凡夫人故,於是中不求是非;第二「十二因緣」,二乘人及未得無生忍法菩薩所觀;第三「十二因緣」,從得無生忍法乃至坐道場菩薩所觀。

是故說「無明虛空不可盡,乃至憂、悲、苦、惱虛空不可盡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如是深觀因緣法,離諸邊、顛倒」者,「邊」名常邊、斷滅邊,有邊、無邊,實邊、空邊,世間有邊等著諸邊;「顛倒」者,無常中起常等諸顛倒煩惱。觀是十二因緣法,諸邊、顛倒滅。

諸煩惱有二分:一者、外道邪見人名為「邊」;二者、餘眾生煩惱名為「顛倒」。觀十二因緣,是二種煩惱皆滅。

是第三「十二因緣」觀甚深,唯諸菩薩坐道場者能觀;先雖能觀,未能具足。如《城譬喻經》中說:「佛言:我本未得道時,如是思惟:眾生可愍,深入嶮道,所謂數數生,數數老,數數死,往來世間,不知出處。我即時復作是念:何因緣有老死?如是求覓時得實智慧,生因緣是老死等。」是故知第三觀,坐道場乃得,如《經》廣說。

又復觀如是因緣法,過於二乘,得一切種智。若有人於佛道退者,皆不得是甚深觀故;若得是觀則不退。何以故?深入畢竟空中,則不見聲聞、辟支佛地,不見故則不於是中住。

復次,能如是觀因緣法者,不見有一法定自在無因緣而生,一切法不自在,皆屬因緣生。

有人雖見一切法從因緣生,謂為從邪因緣生。「邪因緣」者,微塵、世性等。

是故說:「不見法無因緣生,亦不見法從常因緣微塵、世性生」。

如虛空常,常故則無生,虛空亦不與物作因,以是故,無有法從常因緣生。

復次,菩薩如是觀一切法屬因緣生,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乃至無知者、見者。

爾時,菩薩安住畢竟空十二因緣中,不見一切色等法若有、若無等,亦不見般若,亦不見用是法行般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名菩薩無所得般若波羅蜜;得是無所得般若,於一切法中便得無所障礙般若。

爾時,諸魔極大愁毒。何以故?以是菩薩深入十二因緣畢竟空中,不著有、無、非有非無等六十二諸邪見魔網,我今無有法可得菩薩便。譬如捕魚人,見一魚深入大水,鉤網所不及,則絕望憂愁,亦如新喪父母。

復次,菩薩能如是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則能具足檀波羅蜜等。何以故?行如是法,諸煩惱障般若法皆折薄,諸魔人民不能得便故,諸波羅蜜得具足;先來雖行六波羅蜜,未能得如是具足。

須菩提問:「世尊!菩薩云何能行如是般若波羅蜜,能具足檀波羅蜜等諸波羅蜜?」

「佛答:若菩薩所有佈施,皆迴向薩婆若」者。

有二種人:軟根、利根。軟根者,少多佈施,皆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根者,破是取相,而戲論空法,信力轉薄,不用薩婆若,但求諸法實相。是二種人,皆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以慧力多,信力少故。

佛今說信力、慧力等故,能迴向薩婆若——「念薩婆若」者,是信力;「如薩婆若迴向」者,是智力。

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大智度論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佈施時,持是佈施迴向薩婆若,於眾生中住慈身、口、意業;是為菩薩住檀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住檀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佈施時,受者瞋恚罵辱,惡言加之,是時菩薩忍辱不生瞋心;是為菩薩住檀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住檀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菩薩佈施時,受者瞋恚罵辱,惡言加之,菩薩增益佈施,心作是念:我應當施,不應有所惜!即時生身精進、心精進;是為菩薩住檀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佈施時,迴向薩婆若,不趣聲聞、辟支佛地,但一心念薩婆若;是為菩薩住檀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佈施時,知佈施空如幻,不見為眾生佈施有益、無益;是為菩薩住檀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檀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中,身、口、意生佈施福德,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不取聲聞、辟支佛地;住尸羅波羅蜜中,不奪他命,不劫奪他物,不行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嫉,不瞋恚,不邪見;所有佈施,饑者與食,渴者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須香與香,須瓔珞與瓔珞,塗香、臥具,房舍、燈燭,資生所須,盡給與之。持是佈施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言:「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中,若有眾生來節節支解,菩薩於是中不生瞋恚心,乃至一念;作是言:『我得大利,眾生來取我支節用,我無一念瞋恚。』是為菩薩住尸羅波羅蜜中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身精進、心精進,常不舍,作是念:『一切眾生在生死中,我當拔著甘露地。』是為菩薩住尸羅波羅蜜中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不貪聲聞、辟支佛地,作是念:『我當住禪波羅蜜中,度一切眾生生死。』是為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尸羅波羅蜜中,無有法可見:若作法,若有為法,若數法,若相法,若有、若無;但見諸法不過如相。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力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論】

釋曰:

上品末說:「云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六波羅蜜?」佛一一答。

此品中,須菩提問:「云何菩薩行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

問曰:

六波羅蜜各各異相,云何行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

答曰:

菩薩以方便力故,行一波羅蜜能攝五波羅蜜。

復次,有為法,因緣果報相續故相成,善法、善法因緣故;是波羅蜜皆是善法故,行一則攝五,以一波羅蜜為主,餘波羅蜜有分。

有菩薩摩訶薩深行檀波羅蜜,安住檀波羅蜜中,佈施眾生時得慈心;從慈能起慈身、口業,是時菩薩即取尸羅波羅蜜。何以故?慈業是三善道,尸羅波羅蜜根本,所謂不貪、不瞋、正見。是三慈業能生三種身業、四種口業。

「慈」即是善業;為利益眾生故,名為「慈」。

「取羼提波羅蜜」者,菩薩為一切智慧故佈施,受者瞋。若施主唱言:「我能一切施。」受者不得稱意,便作是言:「誰使汝請我而不隨我意?」

「瞋」者是心惡業;「罵」者是口惡業;「打害」者是身惡業。

瞋有上、中、下:上者害殺,中者罵詈,下者心瞋。

爾時,菩薩不生三種惡業——意業是根本故,但說意業;作是念:「是我之罪,我請彼人而不能得稱意,由我薄福,不能具足施與;我若瞋者,既失財物,又失福德,是故不應瞋。」

「取毘梨耶波羅蜜」者,若菩薩佈施時,受者打害,心不沒不舍。

佈施,如先說。

為佈施故,身、心勤精進,作是念:「我先世不強意佈施故,今不能得稱受者意,但當勤佈施,不應計餘小事。」

「取禪波羅蜜」者,菩薩佈施不求今世福樂,亦不求後世轉輪聖王、天王、人王,亦不求世間禪定樂;為眾生故,不求涅槃樂;但攝是諸意在一切種智中,不令散亂。

「取般若波羅蜜」者,菩薩佈施時,常觀一切有為作法虛誑不堅固,如幻、如夢。

施眾生時,不見有益、無益。何以故?

是佈施物,非定是樂因緣:或時得食腹脹而死,或時得財為賊所害,亦以得財物故生慳貪心而墮餓鬼中;又此財物有為相故,念念生滅無常,生苦因緣。

復次,此財物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不分別有利、無利,是故菩薩於受者不求恩分,於佈施不望果報;設求報,若彼不報,則生怨恨。菩薩作是念:「諸法畢竟空故,我無所與;若求果報,當求畢竟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佈施相。」是故不見有益,以畢竟空故;亦不見無益。

如是,於檀波羅蜜邊,取五波羅蜜。

菩薩以尸羅波羅蜜為主,所有身、口、意善業佈施,多聞、思惟、持戒等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力大故,總名「尸羅波羅蜜」。

何以故?欲界中持戒為上;餘佈施、聞、思、修慧等,以欲界心散亂故得力微薄。

如《阿毘曇》中說:「出法,名欲界系戒,色、無色界系淨禪定,學、無學法及涅槃。」

菩薩以是持戒等法,不趣聲聞、辟支佛地,但安住尸羅波羅蜜中。

不奪眾生命乃至不為邪見,住是助道戒,具足十善道戒。

菩薩住是二種戒中佈施眾生,須食與食。食等義,如初品中說。

皆以此福迴向佛道,不趣二乘。何以故?菩薩有二種破戒:一者、十不善道,二者、向聲聞、辟支佛地。與此相違,則是二種持戒。

「取羼提波羅蜜」者,菩薩住尸羅波羅蜜欲具足忍辱波羅蜜,若眾生來節節支解持去,乃至不生一念瞋心,何況起身、口惡業!

問曰:

忍辱名一切侵奪能忍,何以但說「割截身體」?

答曰:

所著物有內、外:內名自身頭目、髓腦等;外名妻子、珍寶等。雖俱是著處,內著最深。

復次,或有人雖隨逐財物而死,亦是為身故。

又復人多惜身,時有惜財,惜財者少故不說。

復次,是人尚不惜身,何況餘物!是故但說大因緣,當知已攝小者。

問曰:

「乃至不生一念瞋心」者,為是變化身?為是父母生身?若是變化身,則不足為奇;若是父母生身,未斷結人,云何能不生一念瞋心?

答曰:

有人言:煩惱業因緣生身,是菩薩於無量劫,為眾生修集慈心故,雖有割截不生瞋心。如慈母養育嬰兒,雖復屎尿污身,以深愛故而不生瞋,又愍其無知;菩薩於眾生亦如是。未得聖道者,皆如小兒;我為菩薩,應生慈心,當如父母,眾生雖復加惡於我,我不應瞋。何以故?眾生不自在,煩惱所使故。

復次,菩薩無量劫來常修畢竟空法,不見割者、罵者,亦不見善者、惡者,皆如幻、如夢;諸瞋恚者皆愚癡,若我報彼,與彼無異。

復次,菩薩作是念:「我應瞋處而不瞋,則為大利。」

「取毘梨耶波羅蜜」者,住尸羅波羅蜜多是出家人,時有在家者。

一切出家人得無量戒律儀,具足四十種善道,深入諸法實相,過聲聞、辟支佛地。是三種戒,名尸羅波羅蜜。

在家者,無無量戒律儀,是故不具足住尸羅波羅蜜。

菩薩作是念:「我今舍世樂入道,不可但住持戒;持戒是餘功德住處,若但得住處、不得餘功德者,得利甚薄。」譬如人在寶洲,但得水精珠,則所利益薄。是故菩薩欲具足五波羅蜜故,身、心勤精進。

「身精進」者,如法致財,以用佈施等;「心精進」者,慳貪等諸噁心來破六波羅蜜者,不令得入。

得此二種精進已,應作是念:「一切眾生沉沒生死,我應拯濟,著甘露地;聲聞人但度自身,尚不應懈怠,何況菩薩自度及為一切眾生而當懈怠!以是事故,我不應懈廢,雖身疲苦,心不應息。所以者何?此大乘法若不運用,則為敗壞。」

「取禪波羅蜜」者,菩薩住尸羅波羅蜜,或未得無生忍法故,諸煩惱風吹動願樹,欲壞其尸羅波羅蜜。爾時,應求禪定樂,除去五欲樂;五欲樂除故,戒德清淨,煩惱雖未斷,已折伏故,不能生亂。譬如毒蛇,以咒術力故,毒不得螫。

「禪」者,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諸禪定。

菩薩得禪,心雖柔軟,安住尸羅波羅蜜故,亦不取聲聞、辟支佛地。

是菩薩但作是念:「我應行禪波羅蜜,不為小乘涅槃,亦不為果報,但為度一切眾生故,說諸法實相。是實智從禪定生,是心不為覺、觀所動,亦不為貪慾、瞋恚所濁,係心一處,清淨柔軟,則能生實智;如水澄靜,照鑒分明。」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得是禪,得禪故心清淨,心清淨故知諸法如實。有為法從因緣和合生虛誑,菩薩以慧眼觀,不見是有為法實。

「有為法」有種種名,所謂作法、有為、數法、相法,若有若無。

以「有為」故,可說「無為」,有為相尚不可得,何況無為!

問曰:

有為法是有相,無為法是無相,今何以有為相中說無相?

答曰:

無為有二種:一者、無相、寂滅、無戲論,如涅槃;二者、相待「無」,因「有」而生。如廟堂上無馬,能生無心;此無心是生諸煩惱因緣,云何是無為法?

是菩薩不見此有、無等法,但見諸法如、法性、實際。

問曰:

汝先言「離有則無無」,今云何「見如、法性、實際」?

答曰:

不見有為法——若常、樂、我、淨等;是虛誑法若無,即是諸法實。

見無生法故,能離有生法;是無生法無定實相可取,但能令人離虛誑有生法故,名「無生」。

若得如是智慧,以方便力、本願、悲心故,不取二乘證,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取五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淨土神珠

淨土神珠 幽溪傳法後裔 古昆 集 淨土神珠者何。現前...

【註音版】佛說八佛名號經

佛說八佛名號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一 宋四明東湖沙門 志...

佛說戒香經

佛說戒香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分別業報略經

分別業報略經 大勇菩薩撰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  最...

遊心安樂道

遊心安樂道 釋元曉撰 遊心安樂,略開七門:初、述教起...

私呵昧經

私呵昧經(一名菩薩道樹)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虛空有無

(術語)勝論立虛空為九實之一,以為有,有部宗亦立為...

【佛教詞典】三摩地

梵語 samādhi,巴利語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

飲酒的三十六種過失

佛言人於世間。喜飲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原文: 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云:中元日當作盂蘭...

卅年精修 預知往生

上海何王氏者,本一無知無識之婦女耳。自二十九歲,得...

能夠信願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什麼叫多善根?多善根不是你自己有多少善根,而是阿彌...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論語》中有君子使物,不為物使,這句話說的是我們不...

愛的細節

年底的時候,是遊子歸家的時候,更是父母期盼的時候。...

菩薩佈施,等念怨親

菩薩知道貧窮之人就心懷多怨,所以首先要行財佈施,把...

不樂於五蘊則解脫

昔日,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四十位比丘住...

淨土所有依報正報,皆是本覺妙明

群典者,引諸經論以證明,言非臆見也。詳如義理部類二...

總是胡思亂想,心靜不下來怎麼辦

問: 我是一名學生,平時玩心比較重。心也總是靜不下...

印光大師《信願念佛百問》

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

如何判斷念佛人在平時或臨終是否具備信願

問: 我們通過什麼樣的現象,以什麼方式去判斷念佛人...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