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寶塔校量品第三十二(卷五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兩陣戰時,是善男子善女人,誦般若波羅蜜故,入軍陣中終不失命,刀箭不傷。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長夜修行六波羅蜜,自除淫欲刀箭,亦除他人淫欲刀箭;自除瞋恚刀箭,亦除他人瞋恚刀箭;自除愚癡刀箭,亦除他人愚癡刀箭;自除邪見刀箭,亦除他人邪見刀箭;自除纏垢刀箭,亦除他人纏垢刀箭;自除諸結使刀箭,亦除他人結使刀箭。憍尸迦!以是因緣,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為刀箭所傷。

「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若以毒藥薰、若以蠱道、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殺、若與毒,如是眾惡皆不能傷。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是無上咒。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是明咒中學,自不惱身、亦不惱他、亦不兩惱。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乃至知者、見者,皆不可得,不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自惱身、亦不惱他、亦不兩惱。

「學是大明咒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眾生心,隨意說法。何以故?過去諸佛學是大明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來諸佛學是大明咒,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學是大明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憍尸迦!般若波羅蜜,若有但書寫經卷,於舍供養,不受、不讀,不誦、不說、不正憶念,是處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為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諸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及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所守護故。是般若波羅蜜所止處,諸天皆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已去。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但書寫經卷於舍供養,不受、不讀,不誦、不說、不正憶念,今世得如是功德。

「譬如若人、若畜生來入菩提樹下,諸邊內外,設人、非人來,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處,過去諸佛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亦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佛已,施一切眾生無恐無畏,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受天上、人中福樂,亦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般若波羅蜜力故,是處得恭敬禮拜,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供養。」

【論】

問曰:

現有受持、讀誦,入於軍陣,為刀兵所傷,或至失命。又佛說業因緣,非空非海中,無有得免者。是中佛何以故言讀誦般若者,入軍陣中兵刃不傷,亦不失命?

答曰:

有二種業因緣:

一者、必應受報,二者、不必受報。為必應受報故,《法句》中如是說;此中為不必受報故,說:「讀誦般若,兵刃不傷。」

譬如大逆重罪應死之人,雖有強力、財寶,不可得免;有人罪輕,雖入死科,理在可救,用力勢、財物,便得濟命,不救則死。善男子亦如是,若無必受報罪,雖有死事來,至讀誦般若波羅蜜,則得濟度;若不讀誦,則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羅蜜無有力勢。

復次,善男子、善女人,若遠離惡法,調伏其心,煩惱折減,一心直信善法,無有疑悔;從久遠已來,修集福德、智慧,於一切眾生有慈悲心,教化眾生,除去噁心。如是善男子,刀兵不傷,命不中斷。如佛自說因緣:「長夜行六波羅蜜,除己身及他身三毒刀箭。」五波羅蜜是福德,般若波羅蜜是智慧;以廣集此二事故,不中失命。

毒藥、水、火等,亦如是。

復次,如外道神仙咒術力故,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毒蟲不螫,何況般若波羅蜜是十方諸佛所因成就咒術!

問曰:

如上所說,是事可信;今此中不能受持、讀誦、念般若等,但書寫、供養,云何得是功德?

答曰:

是人所得功德,亦同於上。何以故?有人先已聞師說般若義,深入愛樂,然不識文字,違離師故,不能讀誦;而不惜財寶,僱人書寫,盡心種種供養,意與讀誦者同,故亦得功德。

「人不能得便」者,諸天守護,是事難信,故佛以菩提樹為喻。佛以般若力故,於菩提樹下成無上道,無上道氣勢故,其處猶有威德,眾生入中,眾惡不得其便;何況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善男子盡心供養而無功德?

【經】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書寫般若波羅蜜,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若有人,佛般涅槃後,若供養舍利,若起塔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是二何者得福多?」

佛告釋提桓因:「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於汝意云何?如佛得一切種智、及得是身,從何道學,得是一切種智、得是身?」

釋提桓因白佛言:「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一切種智及相好身。」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一切種智。憍尸迦!不以是身名為佛,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憍尸迦!是佛一切種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以是故,憍尸迦!是佛身,一切種智所依處,佛因是身得一切種智。善男子當作是思惟:是身,一切種智所依處,是故我涅槃後舍利,當得供養。」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聞是般若波羅蜜,書寫、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供養一切種智。

「以是故,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後,供養舍利,起塔,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書、持,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是人得福多!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一切禪定,一切陀羅尼,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成就眾生、淨佛世界,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菩薩家成就、色成就、資生之物成就、眷屬成就、大慈大悲成就,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諸佛,諸佛一切種智,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人不供養般若波羅蜜,不恭敬、不尊重、不讚嘆,為不知供養多所利益耶?」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於汝意云何?閻浮提中幾所人信佛不壞?信法、信僧不壞?幾所人於佛無疑?於法、於僧無疑?幾所人於佛決了?於法、於僧決了?」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人於佛、法、僧不壞信少,於佛、法、僧無疑、決了亦少。」

「憍尸迦!於汝意云何?閻浮提幾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八解脫、九次第定、四無礙智、六神通?閻浮提幾所人斷三結故,得須陀洹道?幾所人斷三結,亦淫瞋癡薄故,得斯陀含道?幾所人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道?幾所人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閻浮提幾所人求辟支佛?幾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中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乃至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少所人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少所人於佛無疑,於法無疑,於僧無疑;少所人於佛決了,於法決了,於僧決了。憍尸迦!亦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八解脫、九次第定、四無礙智、六神通。憍尸迦!亦少所人斷三結得須陀洹,斷三結亦淫瞋癡薄得斯陀含,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少所人求辟支佛。於是中亦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發心中亦少所人行菩薩道。

「何以故?是眾生前世不見佛,不聞法,不供養比丘僧;不佈施,不持戒,不忍辱,不精進,不禪定,無智慧;不聞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不聞、不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聞、不修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亦不聞、不修一切智、一切種智。

「憍尸迦!以是因緣故,當知少所眾生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乃至少所眾生求辟支佛道,於是中少所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發心中少所眾生行菩薩道,於是中亦少所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我以佛眼見東方無量阿僧祇眾生發心,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是眾生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鞞跋致地,多墮聲聞、辟支佛地。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聞般若波羅蜜,應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已,應書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香華、瓔珞乃至伎樂。

「諸餘善法,入般若波羅蜜中者,亦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何等是諸餘善法?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諸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是亦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

「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當如是念:『佛本為菩薩時,如是行,如是學,所謂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佛法,我等亦應隨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我等所尊;禪波羅蜜乃至無量諸餘善法,亦是我等所尊。此是諸佛法印,諸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法印。諸佛學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度彼岸。諸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學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智,得度彼岸。』

「以是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般涅槃後,應依止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應依止。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諸聲聞、辟支佛、菩薩摩訶薩、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可依止。」

【論】

問曰:

佛已種種讚般若功德,今釋提桓因何故以舍利校般若功德多少?

答曰:

信根多者,憙供養舍利;慧根多者,好讀誦經法。是故問:「有人書經供養,有人供養舍利,何所為多?」

「華香、瓔珞」等義,如先說。

「於汝意云何」者,四事答中,此是反問答。是故佛即反問釋提桓因;或有人供養舍利得福德多,或有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得福德亦多,隨人心故,佛不得一定答,是故反問。

「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者,後品中佛自說:「無方便智慧佈施迴向,不名檀波羅蜜。」

十八空即是智慧,智慧因緣故,生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雖非盡是智慧,以性同故,以智慧為主,是故言「從般若生」。

行般若波羅蜜,得諸法實相,於佈施、持戒等通達;若不得般若實相,不能通達佈施、持戒。何以故?

若一切法空,則無罪無福,何用佈施、持戒?若諸法實有相,不應從因緣生,先已有故。

若眾生是常,則譬如虛空,亦無死者;若無常,神則隨身滅,亦無後世罪福。若無眾生,何有殺罪?如是亦無不殺生戒等。

若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法,則不墮有無二邊,用中道通達佈施、持戒等;以此佈施、持戒等果報故,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

問曰:

閻浮提人多貪利福德,何以不供養般若波羅蜜?

答曰:

智人少故,不知供養般若無咎;譬如金寶,盲者不識。

以閻浮提人,但信三尊者少,何況知而能行?

佛欲令釋提桓因自說,故反問:「有幾許人於三尊得不壞信」等。

問曰:

不壞信、無疑、決了,有何差別?

答曰:

有人言:無有差別;佛莊嚴種種說,開悟人心故。

有人言:於三寶中得不壞信;何以知之?以無疑故;何以知無疑?以決了故。

問曰:

無疑、決了有何異?

答曰:

初信三寶故是無疑,智慧究竟故是決了;譬如渡水,初入是無疑,出彼岸是決了。

三分聖戒力故信不壞,四分力故是無疑,正見分力故是決了。

復次,見諦道中是不壞信,思惟道中是無疑,無學道中是決了。

如是等種種分別。

是三事,得何果報?從三十七品至六神通,是有為果;三結盡乃至煩惱及習盡,是無為果——得如是等果報。

釋提桓因有報生知他心,亦曾以天耳聞諸道差別,又以是大菩薩利根,入觀眾生心三昧故,得知諸道差別,是故答佛:深信者少。從須陀洹乃至初發心求佛道轉少,轉少故不知供養般若。何以故少?前世生死中,不聞三寶名,乃至不聞一切種智名。

佛欲證上事故說:「我今以佛眼觀十方無量阿僧祇眾生髮無上道,離般若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毘跋致地。」

「諸餘善法入般若波羅蜜」者,是諸餘經,所謂《法華經》、《密跡經》等。

十二部經中義同般若者,雖不名為般若波羅蜜經,然義理即同般若波羅蜜。

問曰:

云何須陀洹亦學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到彼岸?

答曰:

此中六波羅蜜、三解脫門、三十七品等,乃至一切種智,此非獨菩薩法,三乘共有,各隨分學。

【經】

「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後,為供養佛故,作七寶塔,高一由旬,天香、天華、天瓔珞、天擣香、天澤香、天衣、天幢蓋,天伎樂,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從是因緣得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書寫、受持,親近,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亦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花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置一七寶塔,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閻浮提,皆高一由旬,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幢蓋、伎樂供養。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世尊!其福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如前供養般若波羅蜜,其福甚多。」

「憍尸迦!復置一閻浮提滿中七寶塔;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四天下,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

「憍尸迦!復置四天下滿中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小千世界,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

「憍尸迦!復置小千世界滿中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二千中世界,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不如供養般若波羅蜜其福甚多。

「復置二千中世界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界,皆高一由旬,盡形壽供養,天華、天香、天瓔珞乃至天伎樂。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是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

「復置三千大千世界中七寶塔;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一一眾生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各起七寶塔,恭敬尊重讚歎,花香乃至伎樂供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亦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是人得福甚多。」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是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般若波羅蜜,則為供養過去、未來、現在佛!

「世尊!若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一一眾生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各起七寶塔,高一由旬,是人若一劫,若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佛言:「甚多!」

釋提桓因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亦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大多!何以故?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所謂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六神通、八解脫、九次第定,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世尊!是名一切諸佛法印,是法中一切聲聞及辟支佛,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學是法印得度彼岸。」

【論】

釋曰:

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誦讀等,有無量功德。更欲說故,以現事譬喻證之:人見土塔高大,即時生心,謂是塔主福德極大,何況七寶起塔,高一由旬!是故佛以塔為喻。

問曰:

是塔為實、為假?

答曰:

佛欲使人解知分別福德多小故,作是譬喻,不應問其虛實!

有人言:有實、有假。如迦葉佛般涅槃後,有國王名吉梨姞,爾時,人壽二萬歲;是王為供養舍利故,起七寶塔,高五十里。又過去世有轉輪王,名德主,一日起五百塔,高五百由旬。此言「滿三千大千世界」,是事假喻。

有人言:皆是實有。如小國王隨力起七寶塔;大王能起一由旬七寶塔,或過一由旬;小轉輪王能起七寶塔滿四天下;大轉輪王能起七寶塔過四天下;梵天王主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弟子,能心生變化,起塔高至梵天,滿三千大千世界;或有菩薩得陀羅尼門、諸三昧門,深行六波羅蜜故,佛滅度後,能起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界。

「滿」者,舉其多故,不言間不容間。

後言「一一眾生」者,施主多故福德多。

佛是中自說得福因緣:「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皆攝在般若波羅蜜中。」和合是法,名為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中,但出生佛,尚應當供養,何況出生三乘及人天中樂,皆因般若波羅蜜有而不供養!

舍利是無記法,是諸善法所依止處故,後乃能與人果報;行般若波羅蜜,即時得果,後亦得報。

大智度論釋述誠品第三十三

【經】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持經卷受學,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加復供養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當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德!何以故?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五眼,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成就眾生、淨佛世界,道種智,一切種智諸佛法,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經卷,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加復供養華香乃至伎樂,過出前供養七寶塔,百分、千分、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何以故?憍尸迦!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佛寶、法寶、比丘僧寶,終不滅;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一切種智,皆現於世;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世間便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摩訶薩、無上佛道、轉法輪、成就眾生、淨佛世界。」

【論】

釋曰:

上帝釋答佛,言:「供養般若,福德甚多。」

更有大天,以帝釋非一切智人故,所說或錯,是以佛印可所說,言:「如是!如是!」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相,一切諸觀滅,語言道斷,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今何以說:「般若在世者,三寶不滅」?

答曰:

般若波羅蜜體性,有佛、無佛,常住不滅。

此言「在世」者,所謂般若經卷,可修習讀誦者,是因中說果。

譬如井深,綆短不及,便言失井,井實不失;般若波羅蜜實相如深井,經卷名為綆,行者不能書寫、修習故言滅。

問曰:

若說三寶,盡攝一切善人善法,何以復言:「般若在世者,世間有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

答曰:

此諸法及諸道,皆廣解三寶中義。

佛寶者,佛法所攝無學五眾;法寶者,第三諦,所謂涅槃,除四沙門所攝學、無學功德,餘殘辟支佛功德,菩薩功德;僧寶者,四向、四果,學、無學五眾。

餘十善道、四禪、四無量等,皆是道方便門,是故別說。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七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

佛說阿難同學經

佛說阿難同學經(出增一阿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

無字寶篋經

無字寶篋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入法界體性經

入法界體性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在王...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註音版】菩薩生地經

菩薩生地經...

大悲經

大悲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梵天品第一...

佛說七知經

佛說七知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佛游於舍衛...

【註音版】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佛教詞典】破地獄偈文

(術語)宗鏡錄九曰:纂靈記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

【佛教詞典】廖帝聘

(1827~1893)清代民間宗教真空教之祖師。江西尋鄔人...

不殺生,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

五戒的第一條不殺生,對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太有意義了。...

懺雲老法師:如何對治煩惱習氣

在煩惱習氣中,要是一時念不下佛呀,就轉個環境,掃掃...

「心不在內、不在外」是什麼含義

當我們談到心的實相,世尊曾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

將惡習變成自己的助力

又是一年春好處,待到回望弱冠時。轉眼間,我離畢業又...

有求皆是苦

有求皆苦,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追求的社會裡,人們總是認...

珍惜每一秒,精進學佛法

生命活著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或...

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念佛行人應該這樣用心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

佛門裡為何把酒列為重戒

酒類的香味引起了人的煩惱和壞的毛病,甚至更壞事情都...

把差別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

五台山故事:掉隊的羅漢哪去了

明朝,五台山萬壽寺方丈志誠法師與三寶弟子經過千辛萬...

花飾比丘的因緣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帶領弟子去應供,齋畢,大眾正靜默...

要有跟別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欣樂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

【視頻】《佛說八正道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八正道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