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顧視品第三十(卷五十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諸天王及諸天、諸梵王及諸梵天、伊賒那天及神仙並諸天女,同時三反稱嘆:「快哉!快哉!慧命須菩提所說法,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演布是教。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我輩視是人如佛。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而有三乘之教——聲聞、辟支佛、佛乘。」

爾時,佛告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如汝所言,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而有三乘之教,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

「諸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視是人當如佛,以無所得故。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教,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

「檀波羅蜜中佛不可得,離檀波羅蜜佛亦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中佛不可得,離般若波羅蜜佛亦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亦如是。」

佛語諸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學是一切法,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以是事故,當視是菩薩摩訶薩如佛。

「諸天子!我昔於然燈佛時,華嚴城內,四衢道頭,見佛聞法,即得不離檀波羅蜜行;不離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

「不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離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一切三昧門,一切陀憐尼門;不離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餘無量諸佛法行,亦無所得故。

「是時,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鞞侈遮羅那、脩伽度、路迦憊、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於色不取不舍故;於受、想、行、識不取不舍故,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舍故。」

【論】

釋曰:

人以歡喜之至,則三反稱嘆;是故諸天聞大德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歡喜言:「快哉!快哉!」

「天王」者,四天處四天王,三十三天王釋提桓因,乃至諸梵天王;梵天已上更無有王。

「諸天」,是欲界天。

「諸梵」,是色界天。

「伊賒那」,是大自在天王並其眷屬。

「神仙」者,有二種:或天、或人。

「天女」者,是天帝釋夫人舍脂等諸天女。

所以嘆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者,知其承佛神力故。

「若能行是般若波羅蜜,我等當視是人如佛。」所以者何?尊重法故。

法者,所謂深般若波羅蜜。

深法者,一切法雖畢竟空,而有三乘分別。

所以者何?諸法若畢竟空,更不應修集三乘功德,則墮斷滅中;若修三乘功德,則是分別差降,不應是畢竟空。

是般若波羅蜜,雖畢竟空而不墮斷滅,雖分別有三乘亦不生著心,於二事中不取定相。

是事甚深微妙,故諸天大歡喜,嘆言「快哉!」

佛然其讚,更說甚深因緣: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中佛不可得;離此佛亦不可得;諸法和合因緣故有佛,無有自性。

若菩薩能如是行者,當知是菩薩即是佛。

「即是佛」者,是世界中語;如太子雖未正位,必當為王。

此中佛自引本事以為證,此菩薩已得無生忍,入菩薩位,見十方諸佛。

諸天聞佛廣明已所嘆義,解心轉深,重複讚歎。

以見一切法過罪故「不取」,有利益故「不舍」;又以一切法畢竟空、不生不滅故,「不取」、「不舍」。

【經】

爾時,佛觀四眾和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菩薩摩訶薩,並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會坐。

普觀已,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若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諸天子、若諸天女,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

「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諦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無相不能得無相便,無作不能得無作便;諦了知受、想、行、識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乃至諦了知一切種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何以故?是諸法自性不可得,無事可得便,誰受惱者?

「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若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中善修慈心,悲、喜、舍心,以無所得故。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終不橫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波羅蜜,於一切眾生等心供給故。

「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是諸天中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未聞是般若波羅蜜,未受持、親近,是諸天子,今應聞、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

「復次,憍尸迦!諸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若在曠野,若人住處,終不怖畏。何以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明於內空,以無所得故;明於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無所得故。」

【論】

問曰:

此中佛觀四部眾已,何以告釋提桓因?

答曰:

餘品中多說般若波羅蜜體,今欲讚般若功德,故命釋提桓因。譬如先以好寶示人,然後讚寶所能。

復次,普觀者,欲令會中眾生,各知佛顧念則不自輕,不自輕故堪任聽法,是以普觀。譬如王顧眄群下,群下則欣然自慶。

說功德故,應以白衣證;白衣中釋提桓因為大。

說般若者,以出家人為證;出家人中,是舍利弗、須菩提等為大。

問曰:

先言「釋」是字,「提婆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釋」,乃命言「憍尸迦」?

答曰:

昔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伽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喚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大人喚之,故稱其姓。

此中所說「般若波羅蜜」者,是十方諸佛所說,語言名字,書寫經卷,宣傳顯示實相智慧。

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蜜。是故以名字、經卷,名為般若波羅蜜。

此中略說佛意:若能聞、受持般若等,當得種種功德,後當廣說。欲度眾生,為得佛道故,供養、受學般若波羅蜜;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便。

問曰:

何者是魔?何故惱菩薩?云何得便?

答曰:

「魔」名自在天主。

雖以福德因緣生彼,而懷諸邪見,以欲界眾生是己人民,雖復死生展轉,不離我界。若復上生色、無色界,還來屬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為憂。若佛及菩薩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無餘涅槃,永不復還,空我境界,是故起恨讎嫉。

又見欲界人,皆往趣佛,不來歸己,失供養故,心生嫉妬,是以以佛、菩薩名為怨家。

是菩薩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雖起惡不能壞敗;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則種種破壞。

若菩薩一心不惜身命,有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皆共護持,以是因緣故,能成佛道。

若為菩薩而有懈怠,貪著世樂,不能專心勤求佛道,是則自欺,亦欺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所以者何?自言:「我為一切眾生故求佛道」,而行雜行,壞菩薩法;以是罪故,諸佛菩薩所不守護,魔得其便。

所以者何?一切聖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樂涅槃;魔入邪位,愛著邪道;邪、正相違,是故憎嫉正行,狂愚自高,喚佛沙門瞿曇,佛稱其實名為弊魔;以相違故名為怨家。

如《經》說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五眾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

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無餘涅槃故,則壞五眾魔及死魔。

云何為「得便」?魔及魔民來恐怖菩薩,如《經》中說魔作龍身,種種異形可畏之象,夜來恐怖行者;或現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行者貪著供養故,則失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愁。如是等,魔隨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壞之,是名「得便」。如〈魔品〉中廣說。

問曰:

魔力甚大,肉身菩薩道力尚少,云何不得便?

答曰:

如上說,為諸佛菩薩所護故。

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善修諸法空,亦不著空。」不著空者,云何當得便!譬如無瘡則不受毒。

無相、無作亦如是。

復次,一切法實觀,皆是空、無相、無作相;皆是空、無相、無作相故,則無得便,亦無受便者;是故空不應得空便,無相不應得無相便,無作不應得無作便,以一相故。如火不能滅火,得水則滅,以異相故。

問曰:

菩薩住三解脫門,則是受便處,與一切法相違故:空與有相違,無相與有相相違,無作與有作相違!

答曰:

此經中佛自說:「三解脫門無有自性。」

又先論議中說,於空、無相、無作中亦不著。

是故雖住三解脫門,魔及魔民不得其便。

問曰:

餘處皆言「菩薩摩訶薩」,今何以言「善男子、善女人」?

答曰:

先說實相智慧難受,以能受故,則是菩薩摩訶薩;今說供養、受持、讀、誦等,雜說故,得稱「善男子、善女人」。

復次,《經》中說女人有五礙:不得作釋提桓因、梵王、魔王、轉輪聖王、佛。聞是五礙不得作佛,女人心退,不能發意;或有說法者,不為女人說佛道。是故佛此間說「善男子、善女人」,女人可得作佛,非不轉女身也。五礙者,說一身事。

善男子、善女人義先已廣說。

「人不得便」者,「人」名若賊、若官、若怨等,欲惱亂菩薩,求索其便。

問曰:

先說不得便因緣,何以但說空?今說人不得便,但說四無量心?

答曰:

有人言:先說魔若魔民,怨大故法亦大,故說空;怨小故法亦小,故說四無量心。

有人言:四無量心是菩薩常行,為集諸功德故;後以般若波羅蜜空相,令除邪見,不著眾生,亦不著法,是二法前後無在。

復次,上魔作恐怖事甚多,多不現本形,或現雷震、或作風雨、或作病痛等,是故說諸法空;令人來惡口罵詈、刀杖、打斫,故用四無量心。

「不橫死」者,所謂無罪而死:或壽命未盡,錯投藥故,或不順藥法,或無看病人;或飢渴、寒熱等夭命,是名橫死。

菩薩從初發意來,於一切眾生中,常行檀波羅蜜:應病與藥,隨病所須,拯濟孤窮,隨其所乞皆給與之,於一切眾生中,悉皆平等,好心供養;亦行是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故不橫死。

是中略說三功德已,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發心,未聞般若波羅蜜者,先說善男子、善女人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今說因緣。

諸天有大功德,猶尚供養,何況於人?雖一切人天應聽般若,能發無上道心者,最應深心聽。所以者何?般若是佛道之本故。

問曰:

此天發心,何以不聞般若?

答曰:

有人言:此天前世人中發意,今生天上五欲覆心故不聞。

復次,諸天雖發無上道心,五情利,五欲妙,染著深故,視東忘西,不能求般若。色界諸天,雖先聞法發心,以味著禪定深故,不能求般若。是故說不聞者應聞、受持。

復次,先說魔及魔民不能得其便,是內因緣,所謂空三昧及四無量心;今更說不得便,是外因緣,所謂佛告諸天:「汝等供養受持般若,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受持供養是般若,同事故,若魔來破,汝應守護!」

復次,受持般若者,若在空舍住,若在曠野、若在人間住。

處空舍中,多諸鬼魅及以賊寇,眾惡易來,故初說。

除人住處及以空舍,餘殘山澤樹林等,皆是曠野;少人行故,多諸虎狼師子,惡賊鬼魅。

人所住處不淨故,魔及鬼神尠來諸難少故,是以後說。

行者於三處住,無所畏懼,以二因緣故:一者、善修十八空;二者、般若波羅蜜威德故。

【經】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首陀婆諸天,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者,我等常當守護!

「何以故?世尊!

「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斷三惡道,斷天人貧,斷諸災患疾病飢餓。

「以菩薩因緣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

「以菩薩因緣故,世間便有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諸王及轉輪聖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

「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

「以菩薩因緣故,有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便有諸佛出現於世,便有轉法輪,知有佛寶、法寶、比丘僧寶。

「世尊!以是因緣故,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脩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訶薩。」

佛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斷三惡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以是故,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菩薩摩訶薩。

「憍尸迦!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菩薩摩訶薩,即是供養我。以是故,是諸菩薩摩訶薩,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憍尸迦!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聲聞、辟支佛,譬如竹[竺-二+韋]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如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離六波羅蜜所得福德。

「何以故?不以聲聞、辟支佛因緣故有菩薩摩訶薩及諸佛出現於世;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有聲聞、辟支佛、諸佛出現於世。

「以是故,憍尸迦!是諸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論】

釋曰:

爾時諸天白佛:我等當守護是菩薩,與我等同事故;亦以求佛道者,能自舍身樂欲,使一切眾生得樂故。

「因菩薩斷三惡道」者,菩薩雖未離欲,能遮眾生十不善故,斷三惡道及天人貧、諸災患等。

行十善故,開三善道門。

或有菩薩見五欲過罪,能離欲得四禪;以本願故,起四無量心;欲離種種因緣身苦故,起四無色定。

為佛道故,修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是法亦自行,亦教人,以是福德道法,於眾生中展轉相教,常在世間。

今當說是諸善法果報:生剎利大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如先義中說。

今是菩薩結業生身,在因緣中,無有力勢,而能說是善法,令眾生修行,我等云何當不守護?譬如太子雖小,群臣百官無不奉承。

佛可諸天,述而成之。

「若供養菩薩,即是供養佛」者,般若是三世佛母;若為般若故,供養菩薩則為供養佛。

「不如供養恭敬初發意菩薩」者,

問曰:

二乘已證實際,是一切眾生福田,何以故不如初發意菩薩?

答曰:

以三事故不如:一者、用薩婆若心行般若;二者、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三者、由是菩薩斷三惡道、出生三乘,依二乘人不能斷三惡道、出生三乘。

大智度論釋滅諍亂品第三十一

【經】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甚奇希有!諸菩薩摩訶薩,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人說、正憶念時,得如是今世功德;亦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所欲供養之具,隨意即得。從諸佛聞法,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忘。

「亦得家成就,母成就,生成就,眷屬成就,相成就,光明成就,眼成就,耳成就,三昧成就,陀羅尼成就;是菩薩以方便力,變身如佛,從一界至一界,到無佛處,讚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讚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以方便力說法,以三乘法度脫眾生,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

「世尊!快哉!希有!受是般若波羅蜜,為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攝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受是般若波羅蜜,為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復次,憍尸迦!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諦聽!」

釋提桓因言:「唯!世尊!受教!」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有外道諸梵志,若魔、若魔民,若增上慢人,欲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是諸人適生此心,即時滅去,終不從願。

「何以故?憍尸迦!菩薩摩訶薩長夜行檀波羅蜜,行尸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

「以眾生長夜貪諍故,菩薩悉舍內外物,安立眾生於檀波羅蜜中。以眾生長夜破戒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戒;以眾生長夜鬪諍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忍辱;以眾生長夜懈怠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精進;以眾生長夜亂心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禪;以眾生長夜愚癡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般若波羅蜜。

「以眾生長夜為愛結故流轉生死,是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斷眾生愛結,安立於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昧;安立眾生於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

「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現世功德。

「後世功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轉法輪所願滿足,入無餘涅槃。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後世功德。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其所住處,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輕毀難問,破壞般若波羅蜜,終不能成;其人噁心轉滅,功德轉增。聞是般若波羅蜜故,漸以三乘道,得盡眾苦。

「譬如,憍尸迦!有藥名摩祇,有蛇饑行索食,見蟲欲噉,蟲趣藥所,藥氣力故,蛇不能前,即便還去。何以故?是藥力能勝毒故。

「憍尸迦!摩祇藥有如是力。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若有種種鬪諍起,欲來破壞者,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隨所起處,即疾消滅,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諍亂。何等諸法?

「所謂淫、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諸蓋、結、使、纏;我見、人見,眾生見,斷見、常見,垢見、淨見,有見、無見——如是一切諸見;慳貪、犯戒,瞋恚、懈怠,亂意、無智;常想、樂想、淨想、我想,如是等愛行。

「着色,著受、想、行、識;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著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種智;著涅槃。

「是一切法諍亂,盡能滅,不令增長。」

【論】

釋曰:

「聞」者,若從佛,若菩薩,若餘說法人邊,聞般若波羅蜜,是十方三世諸佛法寶藏。聞已,用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得氣味故,常來承奉、諮受故「親近」;親近已,或看文,或口受,故言「讀」;為常得不忘故「誦」;宣傳未聞,故言「為他說」;聖人經書、直說難了故解義;觀諸佛法不可思議,有大悲於眾生故說法;不以邪見戲論求佛法,如佛意旨不著故,說法亦不著;除四顛倒等諸邪憶念故,住四念處正憶念中。但為得道故,不為戲論,名為「正憶念」。正憶念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修習行者初入,名為「正憶念」;常行得禪定故名為「修」。

「今世功德」者,如先說義。今釋提桓因更說今世功德,所謂「教化眾生,乃至令眾生得三乘。」先說般若波羅蜜攝三乘,令解其義,是故言:「般若波羅蜜中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佛可其所說者,欲令人信故。

「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諦聽」者,上略說今世功德,佛今欲廣說其事,難信故言「一心諦聽」。

復次,因小果大,難信故言「一心諦聽」。

帝釋雖信受,人不知故,言:「唯!世尊!」是般若波羅蜜,雖不可破壞,而宣示實相語言可破,語言破故,信心未定者亦可破,是故說:「若外道梵志等來,欲破壞般若波羅蜜。」

「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梵志愛著其法,聞實相空法,不信故欲破壞。

「魔若魔民」,如先說。

「增上慢人」者,是佛弟子,得禪定未得聖道,自謂已得。是人聞無須陀洹,乃至無阿羅漢,無道、無涅槃,便發增上慢,生忿惱心,欲破是實相空法。

是般若波羅蜜神力故,令彼噁心即時滅去,終不成願。

如人以手障鉾,但自傷其手,鉾無所損。何以故?菩薩於內外法不著:眾生從無始世界來,常著內外法故起鬪諍。菩薩舍內外著處,自安立六波羅蜜;教化眾生,令舍內外鬪法,安立眾生於六波羅蜜。是無量世修集福德力,鬪諍根盡故,雖有鬪亂事來,不能得便。

譬如毒蛇欲食蝦蟇,常隨逐之,蝦蟇到摩祇藥所,蛇聞藥氣,毒即消歇;是壞法惡人,亦復如是,欲壞行般若波羅蜜人,常隨逐之,以般若力勢故,瞋恚、邪見之毒,即時消滅。

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復道還去者。

是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等諸結使,滅諸斷常邪見等,能滅著五眾乃至涅槃,何況瞋恚、嫉妬、鬪亂之事而不能滅!

【經】

「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諸釋提桓因,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常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供養、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十方現在諸佛,亦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聞、受持、供養、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轉增,以無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以無所得故;內空轉增,乃至無法有法空轉增,以無所得故;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轉增,以無所得故;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一切智、一切種智轉增,以無所得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說,人皆信受。

「親友堅固,不說無益之語;不為瞋恚所覆,不為憍慢、慳貪、嫉妬所覆。

「是人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讚不殺生法,亦歡喜讚歎不殺生者。自遠離不與取,亦教人遠離不與取,讚遠離不與取法,亦歡喜讚歎遠離不與取者。自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讚不邪淫法,亦歡喜讚歎不邪淫者。自不妄語,教人不妄語,讚不妄語法,亦歡喜讚歎不妄語者;兩舌、惡口、無利益語,亦如是。自不貪教人不貪,讚不貪法,亦歡喜讚歎不貪者;不瞋惱、不邪見,亦如是。

「自行檀波羅蜜,教人行檀波羅蜜,讚行檀波羅蜜法,亦歡喜讚歎行檀波羅蜜者。自行尸羅波羅蜜,教人行尸羅波羅蜜,讚尸羅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尸羅波羅蜜者。自行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波羅蜜,讚羼提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羼提波羅蜜者。自行毘梨耶波羅蜜,教人行毘梨耶波羅蜜,讚毘梨耶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毘梨耶波羅蜜者。自行禪波羅蜜,教人行禪波羅蜜,讚禪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禪波羅蜜者。自行般若波羅蜜,教人行般若波羅蜜,讚般若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般若波羅蜜者。

「自修內空,教人修內空,讚內空,亦歡喜讚歎修內空者。乃至自修無法有法空,教人修無法有法空,讚無法有法空,亦歡喜讚歎修無法有法空者。

「自入一切三昧中,教人入一切三昧中,讚一切三昧,亦歡喜讚歎入一切三昧者。

「自得陀羅尼,教人得陀羅尼,讚陀羅尼,亦歡喜讚歎得陀羅尼者。

「自入初禪,教人入初禪,讚初禪,亦歡喜讚歎入初禪者。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

「自入慈心中,教人入慈心中,讚慈心,亦歡喜讚歎入慈心者。悲、喜、舍心亦如是。

「自入無邊空處,教人入無邊空處,讚無邊空處,亦歡喜讚歎入無邊空處者。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自修四念處,教人修四念處,讚四念處,亦歡喜讚歎修四念處者。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亦如是。

「自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教人修空、無相、無作三昧,讚空、無相、無作三昧,亦歡喜讚歎修空、無相、無作三昧者。

「自入八解脫中,教人入八解脫,讚八解脫,亦歡喜讚歎入八解脫者。

「自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讚九次第定,亦歡喜讚歎入九次第定者。

「自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自行不謬錯法、自行常舍法,教人行不謬錯法、常舍法,讚不謬錯法、常舍法,亦歡喜讚歎行不謬錯法、常舍法者。

「自得一切種智,教人得一切種智,讚一切種智,亦歡喜讚歎得一切種智者。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所有佈施與眾生共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與眾生共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亦無所得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若不佈施,當生貧窮家,不能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亦不能得一切種智。我若不持戒,當生三惡道中,尚不得人身,何況能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不修忍辱,則當諸根毀壞,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眾生見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薩道,亦不能得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亂心,不能得生諸禪定,不能以此禪定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無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過聲聞、辟支佛地,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我不應隨慳貪故不具足檀波羅蜜,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尸羅波羅蜜,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不應隨懈怠故不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應隨亂意故不具足禪波羅蜜,不應隨癡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我終不能出到一切種智。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得是今世、後世功德。」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心故,亦為不高心故。」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心故,亦為不高心故?」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行世間檀波羅蜜,佈施諸佛、辟支佛、聲聞,及諸貧窮、乞匂、行路人,是菩薩無方便故生高心。若行世間尸羅波羅蜜,言我行尸羅波羅蜜,我能具足尸羅波羅蜜,無方便故生高心;言我行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我行般若波羅蜜,我修般若波羅蜜以是世間般若波羅蜜,無方便故生高心。世尊!菩薩修世間四念處時,自念言:我修四念處,我具足四念處,無方便力故生高心。我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自念言:我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我修一切三昧門,當得一切陀羅尼門;我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我當成就眾生,我當淨佛世界,我當得一切種智——著吾我無方便力故生高心。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行世間善法,著吾我故生高心。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物;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故,亦不生高心。行尸羅波羅蜜,尸羅不可得;行羼提波羅蜜,羼提不可得;行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不可得;行禪波羅蜜,禪不可得;行般若波羅蜜,般若不可得;修四念處,四念處不可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修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不可得。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故,亦為不生高心故。」

【論】

問曰:

先已說魔若魔民等三種人欲破壞般若,今何以故重說?

答曰:

佛先說三種人來求便恐怖,欲令愁惱。

中來者,不為惱人,但欲破毀般若波羅蜜,不隨其願,不能得破。

後來三種人,雖欲生心破壞即時滅去。

「所語人皆信受」者,是菩薩常令不善法斷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人修集福德、智慧故,成大威德;設使妄語,人皆信受,何況實語!

「親友堅固」者,是人於一切眾生中,深有慈悲心,何況親友於我有益!是菩薩愛敬佛道,知身口無常故,不說無益之言。

以善法增長故,瞋恚等煩惱不能覆心。行者作是念:結使雖起,智慧思惟,不令覆心;結使若起,今世不善,後世不善,妨於佛道!設使心起結使,不起口業;設口業起,不成身業;設身業起,不至大惡,如凡夫人也。是菩薩雖卑陋鄙賤,以行勝法故,得在勝人數中,是今世功德。

是人深樂善法故,能於善法四種正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以不深樂善法故。所謂自不殺生,慈悲一切;深自利故,亦教他;慈是一切賢聖法故,常讚歎;是菩薩常欲令人得樂故,見有不殺者,歡喜愛樂。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上四種行廣說,今略說一切功德,總攝入六波羅蜜中,所得果報與眾生共之。

是菩薩未入正位,諸煩惱未盡故,或時起慳等諸煩惱,爾時應作是思惟,諫喻其心:

若不佈施,我自失四事功德,所謂:

後身生貧窮,貧窮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

若不利他,則不能成就眾生;若不能成就眾生,亦不能淨佛世界。何以故?以眾生淨故,世界清淨。

若不具足是等眾事,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以要言之,無方便者雖行六波羅蜜,內不能離我心,外取諸法相,所謂我是施者,彼是受者,是佈施物;是因緣故,不能到佛道!

與此相違,是有方便。

問曰:

若世間波羅蜜等,非是正道,是般若波羅蜜中,佛何以說?

答曰:

此是行者初門,與正道相似故;先行相似法,後得真道。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註音版】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寶藏論

寶藏論 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佛說泥犁經

佛說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摩訶剎頭經

佛說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 西秦沙門釋聖堅譯 「...

【註音版】佛說迴向輪經

佛說迴向輪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濕生中有受生

【濕生中有受生】 p1406 俱舍論九卷五頁云:若濕生者;...

【佛教詞典】體用門

為「因果門」之對稱。於唯識宗用以顯示種子與現行之第...

有七件事可以使功德利益增勝

佛與五百大比丘眾在阿逾闍江水邊時,一日,大均頭在寂...

聞到淨土法門而不能信受——非愚即狂

世間人對淨土法門常常會小看,認為是淺近之法。怎麼概...

人生之苦聚,言而難盡

且不說,輪迴的苦難,就我們此生來說,活在這個世界上...

寵辱誰能不動心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

依四法修習,令獲勝益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千餘年矣,其教理高深,法門無量...

末世眾生依淨土法門,決定可了生脫死

原文: 若欲此生親得實益,當依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

貧窮也能變富有

凡鳥要成彩鳳,寒儒要變貴人,需要的是造福於人和智慧...

丈夫天天喝酒玩樂,是否還要給他迴向

問: 我的家庭不和睦,丈夫天天出去喝酒、玩樂,勸說也...

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心志

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掃地...

為什麼佛陀要制戒

為什麼佛陀要制戒?為什麼這個戒是十方三世諸佛都要去...

菩薩行佈施的時候,以法施為重

菩薩行佈施度的時候,是以法施為重,以法佈施為最上等...

以牙還牙的報復,只會結下更大仇恨

只要我們以一顆善心來對待別人,就能與人結下善緣,從...

【視頻】般若心經(童聲演唱版)

般若心經(童聲演唱版)

【視頻】《藥師經》寺院版

《藥師經》寺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