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天主品第二十七(卷五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

三千大千世界諸釋提桓因等諸忉利天,須夜魔天王等諸夜魔天,刪兜率陀天王等諸兜率陀天,須涅蜜陀天王等諸妙化天,婆捨跋提天王等諸自在行天,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

三千大千世界諸梵天王,乃至首陀婆諸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

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業報生身光明,於佛常光,百分、千分、萬億分不能及一,乃至不可以算數譬喻為比。

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常光邊不照不現;譬如焦炷比閻浮檀金。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我今當承順佛意、承佛神力,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如菩薩摩訶薩所應住般若波羅蜜中。

「諸天子!今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當發;諸天子!若入聲聞正位,是人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與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亦隨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我終不斷其功德。

「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念色如病、如疽、癰、瘡,如箭入身,痛、惱、衰、壞,憂、畏、不安,以無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種,水、火、風、空、識種,觀無常乃至憂、畏、不安,是亦無所得故。

「觀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受、想、行、識亦如是。

「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亦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無明緣諸行,乃至老死因緣大苦聚集,亦無所得故。

「觀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憂悲愁惱大苦聚滅,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以無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法,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行檀波羅蜜,以無所得故;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觀:但諸法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

「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亦不可得。

「菩薩雖觀一切法,亦無法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釋提桓因問大德須菩提:「云何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云何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不可得?」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迴向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迴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議相,常不可思議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汝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安慰諸菩薩摩訶薩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應報恩,不應不報恩。過去諸佛及諸弟子,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世尊爾時亦在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亦當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問曰:

初品中佛放殊勝光明,諸天大集,此間何以更說?

答曰:

有人言:「此是後會。」

有人言:「即是前會。」

天以須菩提善能說深般若波羅蜜,諸天歡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更發明,諸天光明不復現。如日出時,星、月、燈、燭,無復光明。譬如焦炷在閻浮檀金邊。

「四天王天」者,東方名提多羅吒(秦言治國),主乾闥婆及毘舍闍;南方名毘流離(秦言增長),主拘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名毘流波叉(秦言雜語),主諸龍王及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門(秦言多聞),主夜叉及羅剎。

釋提桓因:「釋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釋提婆那民。

「須夜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

「刪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

「須涅蜜陀」,秦言化樂。

「婆捨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

此間一梵天王名尸棄,秦言火。

從梵天乃至「首陀婆天」,秦言淨居天。

「業報生身光」者,欲界天以燈燭、明珠等施,及佈施、持戒、禪定等清淨故,身常光明,不須日月。

色界天行禪離欲,修習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勝於日月,及欲界報光明。離欲天,取要言之,是諸天光明,皆由心清淨故得。

「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

諸天光明大者,雖無量由旬,於佛光邊蔽而不現。

釋提桓因見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諸天光,智慧之明亦當能破我等愚闇。」又以佛命須菩提說般若。是故言:「一切諸天皆大集會,欲聽須菩提說般若義」。

今大福德諸天皆集,欲聞般若義。

「云何是般若波羅蜜」者,是問般若波羅蜜體。

「云何行」者,是問初入方便行。

「云何住」者,問深入究竟住。

須菩提受其語,作是答:若人飢渴,給足飲食,感恩則深;菩薩亦如是,發心求佛道,為是人說般若,則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說般若。

未發心者當發;已入聖道者則不堪任,以漏盡、無有後生故,如是等因緣,故言「不任」。

問曰: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人若發心者,我亦隨喜,不障其功德,上人應更求上法」?

答曰:

須菩提雖是小乘,常習行空故,不著聲聞道;以是故假設言:「若發心」,有何咎!此中須菩提自說二因緣: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應更求上法。

以是故,上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咎;若上人求小法是可恥。

以中間傍及餘事故更稱問。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者,所謂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苦、空、無我,如先說。

觀五眾能生諸惱,故言「如病」。

有人聞五眾如病,謂為輕微,故言「如癰疽」。

有人以癰疽雖難愈,猶或可差,故言「如箭鏑入體,不可得出」。

有人以箭鏑在體,雖沉深難拔,良方妙術,猶可令出,故言常「痛」、「惱」。

如人著「衰」,常有不吉;五眾亦如是,若人隨逐,則無安隱。

以有「衰」故常懷「憂怖」。

是五眾如與師子虎狼共住,常懷「憂畏」。

是五眾無常虛誑等過故,常「不安隱」。

問曰:

五眾但有此十五種惡,更有餘事?

答曰:

略說則十五,廣說則無量無邊;如《雜阿含》中呵五眾有百種罪過。

問曰:

何以常說無常、苦、空、無我,或時說八事,如病、如癰、疽等,餘七事少有說處?

答曰:

人有上、中、下。

為利根故說四,即入苦諦。

中根者說四,則不能生厭心;說如病、如癰等八事,則生厭心。

鈍根人聞是八事,猶不生厭,更為說痛、惱等七事,然後乃厭。

利根易度故,常多說四事;鈍根人時有可度者,故希說餘事。

上八事名為「聖行」,餘七事凡夫、聖人共行。

初四入十六聖行故,般若中常說。又說般若,為菩薩利根故,多說聖行。

今問:「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說。

十二入乃至六種等,亦應如是呵。十八界等,亦應具說,誦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諸法,皆是五眾別名故,不應不說。

若行者觀五眾等寂滅、遠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等,此但為般若波羅蜜故,不合上十五說;十五事三乘共故。

聲聞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觀五眾若遠離、若寂滅等,但能觀無常等,入第三諦,乃能觀寂滅;菩薩利根故,初觀五眾,便得寂滅相。

「用無所得」者,常用無所得空慧觀諸法相。

復次,釋提桓因問般若波羅蜜相,不問五眾患厭事,但說般若相。

「般若相」者,不離五眾有涅槃,不離涅槃有五眾,五眾實相即是涅槃。

是故初發心鈍根者,先用無常等觀,然後觀五眾寂滅等。

十二因緣亦如是。

復次,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共法;應薩婆若心,以無所得者,是名般若波羅蜜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獨是大乘法。

問曰:

應說般若波羅蜜相行,何以故中間說:「諸法諸法更相因緣潤益增長」?

答曰:

須菩提上先說「諸法無常等過」,後說「諸法遠離、寂滅、無所得空」,然後說「諸法雖空,從因緣和合故有」,次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

聽者作是念:「上說遠離、寂滅、空故,知非常;說十二因緣故,知不滅。而無知者、見者,誰修行是諸法得佛?」

是故說菩薩作是念:諸法空、無我、無眾生,而從因緣故,有四大、六識,是十法各各有力,能生能起,能有所作——如地能持,水能爛,火能消,風能迴轉,識能分別。是十法各有所作,眾生顛倒故,謂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語聲,或者謂人語。如火燒乾竹林,出大音聲,此中無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雖能動作,無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

前生法,後生法,因緣;或共生因緣,或相應因緣,或報因緣等,常修常集因緣,令果報增長。如春殖果樹,隨時溉灌,華果繁茂。

以智慧分別,知一切諸法無有作者。

菩薩初發意迴向,與佛心作因緣。而初發意迴向時,未有佛心,佛心中無初迴向心,雖無而能作因緣。

問曰:

若初發心迴向時無菩提心者,何所迴向?

答曰:

般若波羅蜜實相中,諸法非常相、非無常相,非有相、非無相,故不應難言:「迴向心已滅無所有,云何與菩提作因」!

若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云何以不生不滅作難:「無菩提心,何所迴向!」

復次,佛自說菩提相:「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云何難言:「未來無菩提故,何所迴向!」

復次,如〈如品〉中說:「過去世不離未來世,未來世不離過去世,過去世如,未來世如,一如無二」;云何說:「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

但菩薩聞是讚歎佛法,發心愛樂,我所有功德,皆迴向佛道。從發心已來,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夢無所得故,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能知諸法因緣生果報而無有定相。

釋提桓因難:「何以故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可得?」

須菩提不以世諦如幻、如夢說,但以第一義諦說:「是二心皆空,非心相」。

何以故?諸法畢竟空中,無是心非心。如是法,云何可有迴向?若有二法,可有迴向,譬如乘車西行,南有止宿處,故迴車趣向。車與迴向處異故,可有迴向,不得但有車而言迴向,無異故。

「非心相常非心相」者,須菩提意謂:「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以非心相故非心,亦無是非心,是故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亦常不可思議,不可籌量思惟取相。

以是因緣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不似則不能生。若初心不淨,後不能發淨心;如鍊鐵不能成金。

佛以須菩提深入因緣般若波羅蜜中,此是般若波羅蜜名也;以能深得諸法因緣故,即以為名。無有違錯故,於大眾中讚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而能善說深般若波羅蜜!

「安慰諸菩薩心」者,以般若波羅蜜教諸菩薩,汝莫自以煩惱未盡,未成佛道故而自懈廢!諸法無礙,初心後心無有異相,但勤精進,則成佛道。

「我應報恩」者,須菩提作是念:「我行此諸法實相,得脫老、病、死、苦,我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常樂說法。

復次,佛有大悲心,樂說法度眾生,我以佛恩故得道,我亦助佛說法度眾生,是為報恩。

又知今世尊因過去諸佛得成佛道,是故我亦愛敬過去佛;如子愛敬父故,亦愛重於祖。又亦愛敬過去諸菩薩及弟子,能說法教示故;今世尊亦因此得成。

須菩提深心信三寶故,說我知今世尊及法,過去諸佛及弟子恩。

法即是法寶,今佛、過佛即是佛寶,諸菩薩及弟子即是僧寶。

六波羅蜜,如先說。

「示」者,示人好丑、善不善,應行不應行;生死為丑,涅槃安隱為好。

分別三乘,分別六波羅蜜,如是等名示。

「教」者,教言汝捨惡行善,是名教。

「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則退沒,為說法引導令出,汝莫於因時求果,汝今雖勤苦,果報出時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喜」者,隨其所行而讚歎之,令其心喜,若樂佈施者,讚佈施則喜,故名喜。

以此四事,莊嚴說法。

【經】

爾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今當聽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如所應住、所不應住。

「憍尸迦!色、色空,受、想、行,識、識空,菩薩、菩薩空。是色空,菩薩空,不二不別;受、想、行,識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復次,眼、眼空,乃至意、意空,菩薩、菩薩空。眼空乃至菩薩空不二不別。

「六塵亦如是。

「地種、地種空,乃至識種、識種空,菩薩、菩薩空。憍尸迦!地種空乃至識種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無明、無明空,乃至老死、老死空;無明滅、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老死滅空;菩薩、菩薩空。憍尸迦!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菩薩、菩薩空,一切種智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菩薩般若波羅蜜中所不應住?」

須菩提言:「憍尸迦!菩薩摩訶薩不應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眼中住,乃至不應意中住;不應色中住,乃至不應法中住;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地種乃至識種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須陀洹果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種智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色是常不應住,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亦如是。色若樂若苦、若淨若不淨、若我若無我、若空若不空、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須陀洹果無為相、斯陀含果無為相、阿那含果無為相、阿羅漢果無為相,不應住;辟支佛道無為相、佛道無為相,不應住;須陀洹福田不應住,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福田不應住。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初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第十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住初發心中,我當具足檀波羅蜜不應住,乃至我當具足般若波羅蜜不應住;具足六波羅蜜當入菩薩位,不應住;入菩薩位已,當住阿鞞跋致地,不應住;菩薩當具足五神通,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菩薩住五神通已,我當游無量阿僧祇佛界,禮敬供養諸佛聽法,聽法已為他人說;菩薩摩訶薩如是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如諸佛世界嚴淨,我亦當莊嚴世界,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成就眾生令入佛道,不應住;到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所,尊重愛敬供養,以香華、瓔珞、澤香、搗香、幢幡、華蓋、百千億種寶衣,供養諸佛,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我當令無量阿僧祇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菩薩不應住;我當生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應住;我當生一切三昧門,不應住;隨所欲遊戲諸三昧,不應住;我當生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我當得佛十力,不應住;我當得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應住;我當具足大慈大悲,不應住;我當具足三十二相,不應住;我當具足八十隨形好,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是八人——是信行人、是法行人,如是不應住;須陀洹極七世生不應住,家家不應住;須陀洹命終垢盡不應住,須陀洹中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斯陀含果證不應住,是人斯陀含一往來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那含果證不應住,斯陀含一種不應住,是人阿那含彼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羅漢果證不應住,是人阿羅漢今世入無餘涅槃不應住,是辟支佛不應住;過聲聞、辟支佛地,我當住菩薩地,不應住;道種智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種、一切法知已,斷諸煩惱及習,不應住;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不應住;作佛事,度無量阿僧祇眾生入涅槃,不應住。

「四如意足中不應住;入是三昧住如恆河沙等劫壽,不應住;我當得壽命無殃數劫,不應住;三十二相,一一相百福莊嚴,不應住;我一世界如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不應住;我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鋼,不應住;使我菩提樹當出如是香,眾生聞者,無有淫欲、瞋恚、愚癡,亦無聲聞、辟支佛心,是一切人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眾生聞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盡,不應住。

「當使我世界中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不應住;當使我世界中無有檀波羅蜜名字,乃至無有般若波羅蜜名字;當使我世界中無有四念處名字,乃至無有十八不共法名字;亦無須陀洹名字,乃至無有佛名字,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法無所得故。

「如是,憍尸迦!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不應住,以無所得故。」

爾時,舍利弗心念:「菩薩今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語舍利弗言:「於汝意云何?諸佛何所住?」

舍利弗語須菩提:「諸佛無有住處。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識中住;不有為性中住,不無為性中住;不四念處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一切種智中住。」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如諸佛住於諸法中,非住非不住。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學:我當住不住法故。」

【論】

者言:「般若波羅蜜中住者,所謂五眾,五眾相空。」

「五眾相空」者,以十八空觀故。

復次,《般若波羅蜜經》中說空義,五眾相空;但凡夫顛倒故,取五眾相,五眾和合中取菩薩相。般若波羅蜜中,以眾生空除眾生,即是無菩薩相;以法空除五眾,則無五眾相。二空無有別異,故言:「五眾空、菩薩空,無二無別」。如栴檀火滅,糞草木火滅,滅法無異。取未滅時相於滅時說,故有別異;於滅中則無異。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不應住」者,所謂五眾中不應住。

問曰:

應說如住義,何以故說「不住」?

答曰:

若能於五眾中心離不住,則是住義。是故說:「以有所得故不應住。」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先說五眾中不應住,不知以何門不應住;今說:常、無常等門中不應住,乃至遠離不應住。

問曰:

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有何次第?

答曰:

菩薩先觀諸法空無所有,心退沒欲取涅槃,涅槃即是無為相;是故今說「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若是須陀洹果無為相,則無法可著,何所愛?何所取?若是有為相,有為相則虛誑無實,亦不應住。是故說「須陀洹果無為相不應住,乃至佛無為相不應住亦如是。」

如菩薩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羅蜜,應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緣功德故,所願得滿。如種良田,則所收益多;如佛說餘田果報有量,賢聖田無量,果報亦無量。菩薩聞是須陀洹等福田果報無量故,便欲作須陀洹,以是故說「須陀洹福田不應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問曰:

二乘小故,應過不住,佛福田何故不住?

答曰:

菩薩法,於諸法應平等,若以佛為大,眾生為小,則破等法相。

復次,空故,一切處不應住。

復次,菩薩應等心佈施;若分別福田,則破大悲,亦破三分清淨佈施。

「初地中不應住」者,若不捨初地,則不得二地,求大益故,應捨小利。

復次,以著心取相故,不應住。

乃至第十地亦如是。

問曰:

若菩薩摩訶薩法,從初發心應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故入法位,入法位故應住阿鞞跋致地,住阿鞞跋致地已,應起五神通、供養十方諸佛,如後廣說;今何以故皆言「不應住」?

答曰:

不破清淨住,但破計我邪見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穢草。

復次,為斷法愛故,不應住,不欲違諸佛說畢竟空智慧故,不應住;若以方便不著心,憐愍眾生故,雖住,無咎。

乃至八十種隨形好,亦如是。

「八人」者,所謂見諦道中信行、法行。

須陀洹,極久七世生;有須陀洹今世煩惱盡,得阿羅漢。

有家家須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間須陀洹,除第三,餘中間入涅槃。住六無礙、五解脫中者,皆是須陀洹、向斯陀含。

斷欲界六種結,生天上,從天上來生人間,入涅槃,名斯陀含。

斷欲界第七分結,名向阿那含。斷第八分結,亦名向阿那含,又名一種子斯陀含,此間死,彼間生,入涅槃。

能斷欲界一切結使,名阿那含,此間死,生色無色界,入涅槃,更不復來生。

有今世滅阿那含,有中陰滅阿那含,有即生時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已修起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迦貳吒阿那含,有生無色界入涅槃阿那含,有得身證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羅漢。

阿羅漢有九種,漏盡捨身時,名入無餘涅槃。

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地;道種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斷一切煩惱及習,成佛轉法輪,三十二相,莊嚴世界度無量眾生,無量壽命,皆如先論議中說。

聲聞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力,能住壽若一劫、若減一劫;菩薩善修四如意三昧,若欲如恆河沙劫壽,亦得如意。

「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剛」者,餘世界雖底有金剛,及佛所行所坐處有金剛,而餘處皆無,是菩薩所願世界皆是金剛。

「菩提樹香度眾生」者,如先義中說。

問曰:

此中事雖希有,皆可信,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無檀波羅蜜名字乃至佛名字,是難可信!

答曰:

有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處,樹木、虛空、土地、山水等,常出諸法實相之音,所有法皆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空、無相、無作等,眾生生便聞是音,自然得無生法忍。

如是世界中,不須分別說諸法名字,所謂是五眾、十二入等,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乃至諸佛。是世界中眾生,皆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身,無量光明,一種道,一種果。

「是中不應住」者,菩薩自念:「我能生如是世界,則生高心,以是故不應取相住。」

此中須菩提自說不住因緣:「諸佛得佛道時,於諸法中不得定實相故,當何所住!」

今舍利弗作是念:「若都無所住,當住何處得成佛道?」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之所念,語舍利弗:「諸菩薩皆是佛子,子法應如父所行。」

諸佛心於一切法中無所住,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菩薩亦應如是學,用無所住心行般若波羅蜜。

如諸佛無所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不住,畢竟清淨故。

諸菩薩亦應隨佛住,畢竟清淨故,諸菩薩亦應隨佛學。

【經】

爾時,會中有諸天子作是念:「諸夜叉言語字句所說,尚可了知,須菩提所說言語論義,解釋般若波羅蜜,了不可知!」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不解不知耶?」

諸天子言:「大德!不解不知。」

須菩提語諸天子:「汝等法應不知,我無所論說,乃至不說一字,亦無聽者。何以故?諸字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聽者,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字無說。

「諸天子!如佛化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化人於四部眾中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

「諸天子!譬如人夢中見佛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法皆如夢,無說、無聽、無知者。」

「諸天子!譬如二人在大深澗,各住一面讚佛法眾,有二嚮出。於諸天子意云何?是二人嚮展轉相解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法亦如是,無說、無聽、無知者。」

「諸天子!譬如工幻師,於四衢道中,化作佛及四部眾,於中說法。於諸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諸法如幻,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

爾時,諸天子心念:「須菩提所說,欲令易解,轉深轉妙!」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行、識非深非妙。色性非深非妙,受、想、行、識性非深非妙。眼性乃至意性;色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界性;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諸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非深非妙。」

諸天子復作是念:「是所說法中,不說色,不說受、想、行、識;不說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說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說陀羅尼門、三昧門,乃至一切種智;不說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不說辟支佛道,不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法中不說名字語言!」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是!如是!諸天子!是法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說相,是中亦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以是故,諸天子!善男子、善女人欲住須陀洹果,欲證須陀洹果者,是人不離是忍;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欲住、欲證,不離是忍。如是,諸天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以無說、無聽故。」

【論】

問曰:

諸夜叉語雖隱覆不正,而事則鄙近;說深般若波羅蜜,雖用常辭,而幽旨玄遠,事異趣乖,何以相況?

答曰:

諸天適以人所不解況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為喻也。

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門,門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諸夜叉語言浮偽,情趣妖諂,諸天賤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而其意況,可不須言辯而識,故言尚可了知。今聞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幽邃,尋之雖深而失之逾遠,故以夜叉言況其叵知。

又以夜叉語雖難解,眼見相,傳以其言,度其心,則皆可知;譬如深淵駛水,得船可渡。

須菩提所說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義,無有定相,不可取,不可傳譯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亦無,一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

是故諸天子驚疑迷悶。

須菩提答諸天子:「汝所不解者,汝自應爾!是法無所一說,乃至不說一字可著可取;無字無語,是諸佛道。」何以故?是名字皆空,虛誑無實,如破色名字中說。用名字則有語言;若無名字,則無語言。

諸天子作是念:「若無說、若無聽,今日和合聚會,為何所作?」

須菩提欲解此義故,以譬喻明之。

諸天子復作是念:「欲以譬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轉更深妙!」

譬喻以麁喻細,以定事明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無定相。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於深般若中迷沒不能自出,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不異五眾,五眾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今是五眾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種智非深非妙。」

諸天子爾時深知須菩提口雖說色,心無所說,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獨爾,佛得菩提時亦無說,寂滅相實無說者、聽者。是故須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無為法而有;離是法、離是忍,則無須陀洹,乃至佛道亦如是。菩薩初發心乃至得佛,於其中間,一切法無說、無聞。」

諸觀滅故、語言斷故「不可說」,不可說故「不可聽」,不可聽故「不可知」,不可知故於一切法無受無著,則入涅槃。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大寶積經論

大寶積經論卷第一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世...

往生淨土懺願儀

往生淨土懺願儀 (沙門遵式輒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淨...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卷上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附北涼錄...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新為失譯人名附三秦錄 如是我聞:...

佛說苦陰經

佛說苦陰經 失譯人名今附後漢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法常住經

佛說法常住經...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晉水沙門淨源述 法非喻不顯。喻非法...

【佛教詞典】四十二字觀門

(經名)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一...

【佛教詞典】寶蓋

(物名)飾以寶玉之天蓋,佛菩薩及講師讀師之高座上所...

四十八大願——(第27願)萬物悉皆殊特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

富翁的今與昔

富翁在自己公館的花園裡散步,煩惱尾隨其後,寸步不離...

文殊菩薩手持如意的啟示

從前在寺廟裡看過一尊文殊師利菩薩,白玉雕成,十分晶...

彌勒菩薩的樂觀精神

寬卻肚皮需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縱...

迴向給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還有人問,這個迴向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自造業自受果

有位大德說過這樣一句話:忙人的時間最多。 為什麼忙人...

容易發怒

有一位經理非常能幹,又善於領導人,就是脾氣太大了,...

佛告訴你為何心靜後智慧就來了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化導二乘行人回小向大,發意往生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滯...

古代禪師教化弟子的方法

古代的禪師在教化弟子時,當弟子產生妄想,失去正念的...

修行必須破法執障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礙在法執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脫。...

聖嚴法師《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五蘊皆空的...

【視頻】美國萬佛城早課

美國萬佛城早課

【視頻】《午課》大華嚴寺

《午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