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幻人無作品第十一(卷第四十四)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當有人問言:『幻人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幻人學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得薩婆若不?』我當云何答?」

佛告須菩提:「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與幻有異不?受、想、行、識與幻有異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於汝意云何?眼與幻有異不?乃至意與幻有異不?色乃至法,與幻有異不?眼界乃至意識界,與幻有異不?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與幻有異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四念處,與幻有異不?乃至八聖道分,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空、無相、無作,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檀波羅蜜,與幻有異不?乃至十八不共法,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色不異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識不異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即是幻,幻即是識。世尊!眼不異幻,幻不異眼,眼即是幻,幻即是眼。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

「世尊!四念處不異幻,幻不異四念處,四念處即是幻,幻即是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異幻,幻不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有垢有淨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有生有滅不?」

「不也!世尊!」

「若法不生不滅,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五受陰假名是菩薩不?」

「如是!世尊!」

「於汝意云何?五受陰假名有生滅、垢淨不?」

「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若法但有名字,非身非身業,非口非口業,非意非意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如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以無所得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人學。何以故?世尊!當知五陰即是幻人,幻人即是五陰。」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五陰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五陰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夢五陰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夢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於汝意云何?如響、如影、如焰、如化五眾,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響、影、焰、化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六情亦如是。世尊!識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眾,是法皆內空故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故不可得。」

【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以是事問佛:「若人問:幻人學般若波羅蜜得作佛不?」應答言「不得」,幻人虛誑,無有本末。是事易答,何以故問佛?

答曰:

上品佛答舍利弗甚深空義,須菩提作是念:「諸法一相無分別。若爾者,幻人及實菩薩無異,而菩薩行諸功德得作佛,幻人無實,但誑人眼,不能作佛!」

問曰:

幻人不能行功德,以無心識,云何言「行」?

答曰:

雖實不行,人見似行,故名為行。如幻人以飲食、財物、七寶佈施,出家持戒、忍辱、精進、坐禪、說法等,無智人謂是為行,不知是幻。

須菩提作是念:「若如佛說諸法一相無所有,但是虛誑,幻人及實菩薩乃至佛等無有異。如幻人亦幻作佛,行六波羅蜜,降魔兵,坐道場,成佛道,放光明,說法度人;實菩薩行實道,得作佛,度眾生,有何差別?」

佛言:「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

問曰:

佛何以不直答,而還問令隨意答?

答曰:

須菩提以空智慧,觀三界五眾皆空,心生厭離;諸煩惱習故,雖能總相知諸佛法空,猶有所貴,不能觀佛法如幻無所有,以是故方喻說。

如汝以五眾空為證,諸佛法亦爾;汝觀世間五眾為空,我觀佛法亦爾。

是故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與幻有異不?幻與色有異不?乃至受、想、行、識亦如是。」若異者汝應問,若不異不應作是問。

須菩提言:「不異。」

問曰:

若色不異幻可爾,幻人有色故,云何言受、想、行、識如幻不異?

答曰:

幻人有喜、樂、憂、苦相,無智人見,謂為有受、想、行、識。

復次,佛譬喻欲令人知五受眾虛誑如幻;五受眾雖與幻無異,佛欲令解故,為作譬喻。眾生謂幻是虛誑,五受眾雖有,與幻無異;是故須菩提一心籌量,知「五眾與幻無異」。所以者何?

如幻人色誑肉眼,能令生憂、喜、苦、樂;五受眾亦能誑慧眼,令生貪慾、瞋惱諸煩惱等。

如幻,因少許咒術、物事、語言為本,能現種種事,城郭、廬觀等;五受眾亦以先世少許無明術因緣,有諸行、識、名色等種種,以是故說不異。

如人見幻事生著心,廢其生業,幻滅時生悔。五受眾亦如是,先業因緣,幻生今五眾,受五欲,生貪瞋;無常壞時,心乃生悔:「我云何著是幻五眾,失諸法實相!」

佛問,須菩提樂說門故,答言:「幻與色不異。」

「若不異,是色法即是空,入不生不滅法中;法若不生不滅,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作佛?」

須菩提作是念:「若爾者,菩薩何以故種種行道,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知其念,即答:「五眾虛誑,但以假名故,號為菩薩。是假名中,無業、無業因緣,無心、無心數法,無垢無淨,畢竟空故。」

佛言:「菩薩應如幻人行般若波羅蜜,五眾即是幻人無異,從先世業因緣、幻業出故,是五眾亦不能得成就佛。何以故?性無所有故。」餘夢、化、影、響等亦如是。

問曰:

何以故說「識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眾」?

答曰:

是識,十二因緣中第三事;是中亦有色,亦有心數法,未熟故受識名,從識生六入。是二時俱有五眾,色成故名五情,名成故名意情;六情不離五眾,以是故說識即是六情。

問曰:

若爾者,十二因緣中,處處皆有五眾,何以但說六情有五眾?

答曰:

是識今身之本,眾生於現在法中多錯。名色未熟,未有所能故不說;六情受苦樂,能生罪福故說。其餘十一因緣,故說五眾。

復次,佛知五百歲後,學者分別諸法相各異,離色法說識,離識法說色。欲破是諸見,令入畢竟空故,識中雖無五情,而說「識即是六情」;六情中雖不具五眾,而說「六情即是五眾」。

復次,先世但有心住六情,作種種憶想分別故,生今世六情、五眾身;從今世身起種種結使,造後世六情、五眾;如是等展轉。是故說「識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眾」。

是法內空中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中不可得。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新發大乘意菩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將無驚、怖、畏?」

佛告須菩提:「若新發大乘意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無方便,亦不得善知識,是菩薩或驚、或怖、或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方便?菩薩行是方便,不驚、不畏、不怖?」

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相,是亦不可得;觀受、想、行、識無常相,是亦不可得。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中方便。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色苦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應薩婆若心,觀色無我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色空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觀色無相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觀色無作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觀色寂滅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識亦如是。觀色離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識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中方便。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相,是亦不可得;觀色苦相、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寂滅相、離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是時菩薩作是念:『我當為一切眾生說是無常法,是亦不可得;當為一切眾生說苦相、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寂滅相、離相,是亦不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色無常,亦不可得;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識無常,亦不可得;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色苦、無我,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是諸法無常相,乃至離想,忍欲樂,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相,亦不可得;乃至離相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應薩婆若心,不捨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毘梨耶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起聲聞、辟支佛意,及餘不善心,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思惟: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以空眼故眼空,眼即是空,空即是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以空受故受空,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不以空四念處故四念處空,四念處即是空,空即是四念處;乃至不以空十八不共法故十八不共法空,十八不共法即是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不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守護故,聞說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不怖?」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者,說色無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說受、想、行、識無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色苦亦不可得,說受、想、行、識苦亦不可得;說色無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無我亦不可得;說色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眼無常,乃至離亦不可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說無常,乃至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修四念處法,乃至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乃至說修十八不共法,修一切智,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生此疑,問佛言:「新發意菩薩聞是將無恐怖」?

答曰:

聞無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但空五眾法,亦不能行般若波羅蜜;以是故生疑:「誰當行般若波羅蜜?」是故問佛。

佛言:若菩薩內、外因緣不具足,當有恐怖。

內因緣者,無正憶念,無利智慧,於眾生中無深悲心,內無如是等方便。

外因緣者,不生中國土,不得聞般若波羅蜜,不得善知識能斷疑者,無如是等外因緣。

內外因緣不和合故,生驚、怖、畏。

今須菩提問是方便,佛答:「一切種智相應心觀諸法,亦不得諸法。」

問曰:

方便有觀色無常等種種相故不怖畏,今何以但說「薩婆若相應心觀諸法故,不恐不怖」?

答曰:

菩薩先來但觀諸法空,心麁故生著,今憶想分別觀,如佛意:「於眾生中起大悲,不著一切法,於智慧無所礙,但欲度眾生。以無常、空等種種觀諸法,亦不得是法。」

如是觀諸法已,作是念:「我以是法度眾生令離顛倒」,以是故心不著,不見定實有一法。

譬如藥師和合諸藥,冷病者與熱藥,於熱病中為非藥。

二施中法施大故,是名檀波羅蜜。

五波羅蜜亦如是隨義分別。

復次,菩薩方便者,非十八空故令色空,何以故?不以是空相強令空故,色即是空;是色從本已來常自空,色相空故,空即是色;乃至諸佛法亦如是。

善知識者,教人令以是智慧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先知無常、空等諸觀,今惟說「迴向」為異。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隨惡知識,聞說是般若波羅蜜驚、怖、畏?」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離一切智心,修般若波羅蜜,得是般若波羅蜜,念是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皆得、皆念。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離薩婆若心,觀色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觀受、想、行、識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觀眼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乃至觀意觸因緣生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於諸法空有所念、有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離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亦念、亦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亦念、亦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無方便故,聞是般若波羅蜜,驚、怖、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隨惡知識,聞般若波羅蜜驚、怖、畏。」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惡知識,教離般若波羅蜜,離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惡知識,不說魔事、不說魔罪,不作是言:『惡魔作佛形像來教菩薩離六波羅蜜,語菩薩言:「善男子!用修般若波羅蜜為?用修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為?」』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復作佛形像到菩薩所,為說聲聞經:若修妬路,乃至優波提舍,教詔分別演說如是經。終不為說魔事、魔罪,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形像到菩薩所,作是語:『善男子!汝無真菩薩心,亦非阿毘跋致地,汝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說如是魔事、魔罪,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色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空,無我、無我所;眼空,無我、無我所;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無我、無我所;檀波羅蜜空,乃至般若波羅蜜空;四念處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汝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辟支佛身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十方皆空,是中無佛、無菩薩、無聲聞。』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和尚、阿闍梨身到菩薩所,教離菩薩道,教離一切種智;教離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教離檀波羅蜜,乃至教離十八不共法;教入空、無相、無作,作是言:『善男子!汝修念是諸法,得聲聞證,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父母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子!汝為須陀洹果證故勤精進,乃至阿羅漢果證故勤精進,汝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受無量阿僧祇劫生死,截手截腳,受諸苦痛!』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眼無常可得法,乃至意無常可得法,眼苦、眼無我,眼空、無相、無作,寂滅、離,說可得法,乃至意亦如是。』用有所得法,說四念處;乃至用有所得法,說佛十八不共法。須菩提!如是魔事、魔罪,不教、不說,當知是菩薩惡知識。知已,當遠離之!」

【論】

釋曰:

先略說無方便;今欲廣說無方便,所謂離一切種智相應心行般若波羅蜜,取是般若波羅蜜定相;五波羅蜜乃至諸佛法亦如是。是自無方便。

又得惡知識教故。

復次,惡知識,大失利益,種種壞人,是大惡因緣故,佛更種種因緣說惡知識相。

惡知識者,教人遠離六波羅蜜。

或不信罪福報故,教遠離。

或著般若波羅蜜故,言「諸法畢竟空,汝何所行?」

或讚歎小乘,「汝但自免老、病、死苦,眾生何豫汝事?」

如是等種種因緣教令遠離,是名惡知識。

復次,惡知識者,不教弟子令覺知魔是佛賊。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勢,常憎行道者。佛威力大故,魔無所能;但能壞小菩薩。

乃至作佛形像來壞菩薩行六波羅蜜。

或讚歎、開解、論說,隨聲聞所應學經法。

或作佛身來語之言:「汝不任得佛。」

或說:「眼等一切諸法空,何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或作辟支佛身,或說:「十方世界中三乘人空,求佛道者,但有空名,汝云何欲作佛?」

或教令遠離菩薩三十七品,令入聲聞三解脫門中:「汝入是三門實際作證,得盡眾苦;汝勤精進,汝為得四果故,何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或作和尚、阿闍梨、父母來,教令遠離佛道,空當受是截手、腳、耳、鼻等以與求者;若不與,則破求佛意;若與,則受是辛苦。

或時作阿羅漢比丘被服來,為說:「眼是定無常相、苦,空、無我相、無作,寂滅、離,乃至諸佛法亦如是。」用有所得、取相憶念分別說。

如是等種種無量魔事,不教令覺知,是為惡知識。

「遠離」者,以其無利益。如軟語賊,轉來親近,近則害人,惡知識復過於是!所以者何?是賊但能害今世一身,惡知識則世世害人;賊但能害命、奪財,惡知識則害慧念命根,奪佛法無量寶。知已,急當身、心遠離。

大智度論釋句義品第十二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為菩薩句義?」

佛告須菩提:「無句義,是菩薩句義。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有義處,亦無我;以是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須菩提!譬如鳥飛虛空無有足跡;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夢中所見無處所;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幻無有實義,如焰、如響、如影、如佛所化無有實義;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如、法性、法相、法位、實際,無有義;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幻人色無有義,幻人受、想、行、識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幻人眼無有義,乃至意無有義。

「須菩提!如幻人色無有義,乃至法無有義;眼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幻人行內空時無有義,乃至行無法有法空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幻人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色無有義,是色無有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無有義,是識無有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眼無處所,乃至意無處所;色乃至法無處所;眼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內空無處所,乃至無法有法空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四念處無處所,乃至十八不共法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有為性中無無為性義,無為性中無有為性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不生不滅義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淨無處所;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何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何法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淨故無處所?」

佛告須菩提:「色不生不滅故無處所,受、想、行、識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入、界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四念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四念處淨義畢竟不可得;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淨義畢竟不可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淨中我不可得,我無所有故;乃至淨中知者、見者不可得,知、見無所有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日出時無有黑闇;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劫燒時無一切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佛戒中無破戒。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定中無亂心,佛慧中無有愚癡,佛解脫中無不解脫,解脫知見中無不解脫知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佛光中,日月光不現,佛光中,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磨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光不現。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何以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菩薩句義,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無礙相中,應當學,亦應當知!」

【論】

問曰:

上來佛與須菩提種種因緣破菩薩字,今何以問「菩薩句義」?

答曰:

須菩提破菩薩字,佛不破,言:「菩薩字從本已來畢竟空,但五眾中數假名菩薩,而眾生以假名為實。」佛言:「假名無實,但從諸法數和合為名。」

復次,諸佛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須菩提因菩薩字空,說般若波羅蜜相;今欲聞佛說菩薩字義,因是說般若波羅蜜。

復次,應問因緣無量無邊,所謂佛音聲有六十種莊嚴,能令諸天專聽,何況人!但音聲令人樂聞,何況說大利益義!

須菩提從佛聞是事,未發意人,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意者,未行六波羅蜜,當令行;行者,不清淨,當令清淨;清淨行者,當令住阿鞞跋致地,成就眾生,具足佛法,乃至一生補處。

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利益故,佛以須菩提為問主,語一切十方世界在會眾生。

佛告須菩提:「無句義,是菩薩句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處所,亦無我無名。於是中無依止處,即是法空;無我名者,無得道者。」

佛謂:「須菩提!若汝知無我、無我所,得阿羅漢者;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我、無我所。譬如鳥飛虛空,無有足跡;菩薩句義亦如是,行諸法虛空中,無依止著處。」以是故言「無菩薩句義」。

問曰:

何等是「菩薩句義」?

答曰:

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

「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薩埵」,或名眾生,或是大心。

為無上智慧故,出大心,名為「菩提薩埵」。

願欲令眾生行無上道,是名「菩提薩埵」。

復次,此品佛及佛弟子種種因緣說菩薩摩訶薩義。菩提一語,薩埵一語,二語和合故名為「義」。若說名字、語、句,皆同一事無所在。

今須菩提問:「以何定相法為菩薩句義?」

天竺言「波陀」,秦言句。是波陀有種種義,如後譬喻中說。

問曰:

但以「鳥飛虛空」,足明「句義」,何以種種廣說?

答曰:

眾生聽受,種種不同,有好義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義,因譬喻心則樂著;如人從生端政,加以嚴飾,益其光榮。

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義,如後所說,所謂:

如夢、如影、如響,如佛所化,是事虛誑,如先說;菩薩義亦如是,但可耳聞,虛誑無實;以是故,菩薩不應自高。

如、法性、法相、實際等句,無有定義。

如幻人無五眾乃至諸佛法。

如佛無五眾乃至一切法。

如有為法中無無為法,如無為法中無有為法,無為法不生不滅等,諸法中無不生不滅相,亦無異相。

如三十七品無清淨相。何以故?有人著是三十七品法,即是結使。

如我乃至知者、見者,淨相不可得。

問曰:

我乃至知者、見者等云何「淨」?

答曰:

種種求覓我相不可得,是名我淨,第一義中,無淨無不淨。譬如洗臭死狗,乃至皮毛、血肉、骨髓都盡;是時、非狗非豬,不得言淨,不得言不淨。我乃至知者、見者亦如是,以無我空智慧,求我相不可得,是時,非有我非無我。

如日出無闇。

劫盡時無一切物。

如佛五眾,戒中破戒不可得。

如日月、星宿、真珠等,諸天、鬼神、龍王光,於佛光中則不現,從大福德神通力生故。菩薩句義亦如是,入是般若波羅蜜智慧光中則不現。

因是譬喻教諸菩薩,當學一切法不取相,無所得故。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一切法?云何一切法中無礙相,應學、應知?」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者,善法、不善法;記法、無記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共法、不共法。須菩提!是名為一切法。菩薩摩訶薩,是一切法無礙相中應學、應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世間善法?」

佛告須菩提:「世間善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敬事尊長。佈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事,方便生福德,世間十善道。

「九相:脹相,血相,壞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

「是名世間善法。」

「何等不善法?」

「奪他命,不與取,邪淫,妄語,兩舌,惡口,非時語,貪慾,惱害,邪見;是十不善道等,是名不善法。」

「何等記法?」

「若善法,若不善法,是名記法。」

「何等無記法?」

「無記身業、口業、意業,無記四大,無記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無記報,是名無記法。」

「何等名世間法?」

「世間法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名世間法。」

「何等名出世間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

「三無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明、解脫、念、慧、正憶。

「八背捨。何等八?色觀色,是初背捨;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淨背捨,身作證,是三背捨;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是四背捨;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是五背捨;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是六背捨;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是七背捨;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八背捨。

「九次第定。何等九?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滅諸覺觀內清淨故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離喜故,行捨,受身樂,聖人能說能捨,念行樂,入第三禪;斷苦樂故,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捨,念淨,入第四禪;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

「復有出世間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間法。」

「何等為有漏法?」

「五受眾、十二入、十八界,六種、六觸、六受,四禪乃至四無色定,是名有漏法。」

「何等為無漏法?」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是名無漏法。」

「何等為有為法?」

「若法生、住、滅;欲界、色界、無色界,五眾,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智,是名有為法。」

「何等為無為法?」

「不生、不住、不滅,若染盡、瞋盡、癡盡,如、不異、法相、法性、法住、實際,是名無為法。」

「何等為共法?」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是名共法。」

「何等為不共法?」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於是自相空法中,不應著,不動故。菩薩亦應知一切法不二相,不動故。是名菩薩義。」

【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先問「世間善法」,後問「出世間法」?

答曰:

先問麁,後當問細;先知世間相,後則能知出世間相。

世間善法者,知有罪、有福果報,有今世、後世,有世間、有涅槃,有佛等諸賢聖,今世、後世,及諸法實相證。所謂:

孝順父母等,乃至十念;如法得物,供養供給沙門、婆羅門。

「沙門」,名為出家求道人;婆羅門,名為在家學問人。

是二人於世間難為能為,利益眾生故,應當供養。

「尊長」者,叔伯、姊兄等。恭敬供養,是一切修家法。

佈施、持戒、修定、勸導,如初品中說。

方便生福德,如懺悔、隨喜,請佛久住不涅槃、轉法輪;如雖行空不著空,還修行諸善,如是等方便生諸福德。

十善道乃至四無色,如先說。

十念中,八事如先說。

「善念」者,思惟分別善業因緣,制伏其心。

復次,涅槃是真善法,常繫心念涅槃,是「善念」。

「身念」,即是身念處。

與善法相違,是名「不善法」。

「無記法」者,所謂威儀心、工巧心、變化心,及是起身業、口業;除善、不善五眾,餘五眾及虛空、非數緣滅等。

世間法者,五眾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十二入:八無記;四三種。

十八界:八無記;十三種。

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善法,凡夫人能得、能成就故;又自不能出世間故,名為「世間法」。

「出世間法」者,三十七品,三解脫門,三無漏根,三三昧,如先說。

「明」、「解脫」:「明」者,三明;「解脫」者,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念」者,十念。「慧」者,十一智慧;「正憶」者,隨諸法實相觀;如隨身法觀一切善法之本。

復次,「八背捨」,「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義中廣說。

是「四念處」等,一心為道故。又「八背捨」、「九次第定」等,凡夫人所不得,名為出世間。

「念」、「慧」、「正憶」,雖有二種:世間、出世間,此中說出世間。

「有漏法」者,五眾等,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

「無漏法」者,非世間,是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為法」略說三相,所謂生、住、滅。三界系,乃至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雖為無漏法,以作法故,是為有為法。

與有為相違,是為「無為法」。

復次,滅三毒等諸煩惱,五眾等不次第相續;如、法相、法性、法住、實際等,是名「無為法」。

問曰:

色如,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是有為,云何是無為?

答曰:

色有二種:一者、凡夫肉眼憶想分別色;二者、聖人心所知色實相如涅槃。

凡夫人所知色,名為色;是色入如中,更不生不滅。

如有為雖是五眾,而有種種名字,所謂十二入、十八界、因緣等。

無為法雖有三種,亦種種分別名字,所謂如、法相、法住、實際等。

「共法」者,凡夫、聖人生處、入定處共故,名為「共法」。

「不共法」者,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菩薩分別知此諸法各各相,是法皆從因緣和合生,故無性;無性,故自性空。

菩薩住是無障礙法中不動,以不二入法門,入一切法不動故。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四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註音版】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佛說大乘十法經

佛說大乘十法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洞山大師語錄序 東西道邈。二三親傳。傳也已漸。真間...

佛說大集法門經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佛說寶生陀羅尼經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

前世三轉經

前世三轉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捨...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佛說苦陰因事經

佛說苦陰因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迦婆...

【佛教詞典】三善知識

(名數)以善為眾人所知者,謂之善知識。有三種:一、...

【佛教詞典】瑜伽派

(一)奉行瑜伽師地論等教說之宗派。又作瑜伽宗、瑜伽行...

意生身來去自由的雲居山博雅老和尚

宗門下這一法,只要你確實真行,到熟練境界,受陰一破...

是今生重要還是來生重要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法國百貨公司的店員,有一...

陰鬼變佛光—念佛不怕陰鬼

一句「鬼話」,人心惶惶,花草變色 有一天,一個念佛會...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佛為父親擔棺

古印度捨夷國(迦毗羅衛國)國王,也就是佛陀的生父淨...

切勿為了睡眠,將一生空過

佛陀教誡,「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晝」...

聖嚴法師《超越生命中的關卡》

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我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 生命的...

螞蟻三昧

燒香的時候,突然看見一隊螞蟻,從莊嚴的佛像爬過,它...

千億天神皆願供養這種修行人

東山佛學書院是由東山高中的副校長,與教務主任、訓導...

學佛後為什麼更倒霉了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惡業成就,或因貪慾瞋恚...

怎樣求得平安

同樣是拜佛,許多人的目的,並不盡同;有的求福,有的...

疑誤眾生當墮無間獄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

【視頻】晚課雙日(承天禪寺)

晚課雙日(承天禪寺)

【視頻】《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

《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