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幻人無作品第十一(卷第四十四)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當有人問言:『幻人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幻人學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得薩婆若不?』我當云何答?」

佛告須菩提:「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與幻有異不?受、想、行、識與幻有異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於汝意云何?眼與幻有異不?乃至意與幻有異不?色乃至法,與幻有異不?眼界乃至意識界,與幻有異不?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與幻有異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四念處,與幻有異不?乃至八聖道分,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空、無相、無作,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檀波羅蜜,與幻有異不?乃至十八不共法,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幻有異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色不異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識不異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即是幻,幻即是識。世尊!眼不異幻,幻不異眼,眼即是幻,幻即是眼。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

「世尊!四念處不異幻,幻不異四念處,四念處即是幻,幻即是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異幻,幻不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有垢有淨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有生有滅不?」

「不也!世尊!」

「若法不生不滅,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五受陰假名是菩薩不?」

「如是!世尊!」

「於汝意云何?五受陰假名有生滅、垢淨不?」

「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若法但有名字,非身非身業,非口非口業,非意非意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如是法能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以無所得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人學。何以故?世尊!當知五陰即是幻人,幻人即是五陰。」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五陰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五陰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夢五陰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夢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於汝意云何?如響、如影、如焰、如化五眾,學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響、影、焰、化性無所有,無所有性亦不可得。

「六情亦如是。世尊!識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眾,是法皆內空故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故不可得。」

【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以是事問佛:「若人問:幻人學般若波羅蜜得作佛不?」應答言「不得」,幻人虛誑,無有本末。是事易答,何以故問佛?

答曰:

上品佛答舍利弗甚深空義,須菩提作是念:「諸法一相無分別。若爾者,幻人及實菩薩無異,而菩薩行諸功德得作佛,幻人無實,但誑人眼,不能作佛!」

問曰:

幻人不能行功德,以無心識,云何言「行」?

答曰:

雖實不行,人見似行,故名為行。如幻人以飲食、財物、七寶佈施,出家持戒、忍辱、精進、坐禪、說法等,無智人謂是為行,不知是幻。

須菩提作是念:「若如佛說諸法一相無所有,但是虛誑,幻人及實菩薩乃至佛等無有異。如幻人亦幻作佛,行六波羅蜜,降魔兵,坐道場,成佛道,放光明,說法度人;實菩薩行實道,得作佛,度眾生,有何差別?」

佛言:「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

問曰:

佛何以不直答,而還問令隨意答?

答曰:

須菩提以空智慧,觀三界五眾皆空,心生厭離;諸煩惱習故,雖能總相知諸佛法空,猶有所貴,不能觀佛法如幻無所有,以是故方喻說。

如汝以五眾空為證,諸佛法亦爾;汝觀世間五眾為空,我觀佛法亦爾。

是故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與幻有異不?幻與色有異不?乃至受、想、行、識亦如是。」若異者汝應問,若不異不應作是問。

須菩提言:「不異。」

問曰:

若色不異幻可爾,幻人有色故,云何言受、想、行、識如幻不異?

答曰:

幻人有喜、樂、憂、苦相,無智人見,謂為有受、想、行、識。

復次,佛譬喻欲令人知五受眾虛誑如幻;五受眾雖與幻無異,佛欲令解故,為作譬喻。眾生謂幻是虛誑,五受眾雖有,與幻無異;是故須菩提一心籌量,知「五眾與幻無異」。所以者何?

如幻人色誑肉眼,能令生憂、喜、苦、樂;五受眾亦能誑慧眼,令生貪慾、瞋惱諸煩惱等。

如幻,因少許咒術、物事、語言為本,能現種種事,城郭、廬觀等;五受眾亦以先世少許無明術因緣,有諸行、識、名色等種種,以是故說不異。

如人見幻事生著心,廢其生業,幻滅時生悔。五受眾亦如是,先業因緣,幻生今五眾,受五欲,生貪瞋;無常壞時,心乃生悔:「我云何著是幻五眾,失諸法實相!」

佛問,須菩提樂說門故,答言:「幻與色不異。」

「若不異,是色法即是空,入不生不滅法中;法若不生不滅,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作佛?」

須菩提作是念:「若爾者,菩薩何以故種種行道,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知其念,即答:「五眾虛誑,但以假名故,號為菩薩。是假名中,無業、無業因緣,無心、無心數法,無垢無淨,畢竟空故。」

佛言:「菩薩應如幻人行般若波羅蜜,五眾即是幻人無異,從先世業因緣、幻業出故,是五眾亦不能得成就佛。何以故?性無所有故。」餘夢、化、影、響等亦如是。

問曰:

何以故說「識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眾」?

答曰:

是識,十二因緣中第三事;是中亦有色,亦有心數法,未熟故受識名,從識生六入。是二時俱有五眾,色成故名五情,名成故名意情;六情不離五眾,以是故說識即是六情。

問曰:

若爾者,十二因緣中,處處皆有五眾,何以但說六情有五眾?

答曰:

是識今身之本,眾生於現在法中多錯。名色未熟,未有所能故不說;六情受苦樂,能生罪福故說。其餘十一因緣,故說五眾。

復次,佛知五百歲後,學者分別諸法相各異,離色法說識,離識法說色。欲破是諸見,令入畢竟空故,識中雖無五情,而說「識即是六情」;六情中雖不具五眾,而說「六情即是五眾」。

復次,先世但有心住六情,作種種憶想分別故,生今世六情、五眾身;從今世身起種種結使,造後世六情、五眾;如是等展轉。是故說「識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眾」。

是法內空中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中不可得。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新發大乘意菩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將無驚、怖、畏?」

佛告須菩提:「若新發大乘意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無方便,亦不得善知識,是菩薩或驚、或怖、或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方便?菩薩行是方便,不驚、不畏、不怖?」

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相,是亦不可得;觀受、想、行、識無常相,是亦不可得。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中方便。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色苦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應薩婆若心,觀色無我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色空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觀色無相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觀色無作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觀色寂滅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識亦如是。觀色離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識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中方便。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相,是亦不可得;觀色苦相、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寂滅相、離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

「是時菩薩作是念:『我當為一切眾生說是無常法,是亦不可得;當為一切眾生說苦相、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寂滅相、離相,是亦不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色無常,亦不可得;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識無常,亦不可得;不以聲聞、辟支佛心觀色苦、無我,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是諸法無常相,乃至離想,忍欲樂,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相,亦不可得;乃至離相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應薩婆若心,不舍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毘梨耶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起聲聞、辟支佛意,及餘不善心,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思惟: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以空眼故眼空,眼即是空,空即是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以空受故受空,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不以空四念處故四念處空,四念處即是空,空即是四念處;乃至不以空十八不共法故十八不共法空,十八不共法即是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不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守護故,聞說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不怖?」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者,說色無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說受、想、行、識無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色苦亦不可得,說受、想、行、識苦亦不可得;說色無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無我亦不可得;說色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空、無相、無作,寂滅、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眼無常,乃至離亦不可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說無常,乃至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知識,說修四念處法,乃至離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乃至說修十八不共法,修一切智,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生此疑,問佛言:「新發意菩薩聞是將無恐怖」?

答曰:

聞無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但空五眾法,亦不能行般若波羅蜜;以是故生疑:「誰當行般若波羅蜜?」是故問佛。

佛言:若菩薩內、外因緣不具足,當有恐怖。

內因緣者,無正憶念,無利智慧,於眾生中無深悲心,內無如是等方便。

外因緣者,不生中國土,不得聞般若波羅蜜,不得善知識能斷疑者,無如是等外因緣。

內外因緣不和合故,生驚、怖、畏。

今須菩提問是方便,佛答:「一切種智相應心觀諸法,亦不得諸法。」

問曰:

方便有觀色無常等種種相故不怖畏,今何以但說「薩婆若相應心觀諸法故,不恐不怖」?

答曰:

菩薩先來但觀諸法空,心麁故生著,今憶想分別觀,如佛意:「於眾生中起大悲,不著一切法,於智慧無所礙,但欲度眾生。以無常、空等種種觀諸法,亦不得是法。」

如是觀諸法已,作是念:「我以是法度眾生令離顛倒」,以是故心不著,不見定實有一法。

譬如藥師和合諸藥,冷病者與熱藥,於熱病中為非藥。

二施中法施大故,是名檀波羅蜜。

五波羅蜜亦如是隨義分別。

復次,菩薩方便者,非十八空故令色空,何以故?不以是空相強令空故,色即是空;是色從本已來常自空,色相空故,空即是色;乃至諸佛法亦如是。

善知識者,教人令以是智慧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先知無常、空等諸觀,今惟說「迴向」為異。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隨惡知識,聞說是般若波羅蜜驚、怖、畏?」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離一切智心,修般若波羅蜜,得是般若波羅蜜,念是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皆得、皆念。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離薩婆若心,觀色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觀受、想、行、識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觀眼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乃至觀意觸因緣生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於諸法空有所念、有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離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亦念、亦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亦念、亦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無方便故,聞是般若波羅蜜,驚、怖、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隨惡知識,聞般若波羅蜜驚、怖、畏。」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惡知識,教離般若波羅蜜,離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惡知識,不說魔事、不說魔罪,不作是言:『惡魔作佛形像來教菩薩離六波羅蜜,語菩薩言:「善男子!用修般若波羅蜜為?用修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為?」』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復作佛形像到菩薩所,為說聲聞經:若修妬路,乃至優波提舍,教詔分別演說如是經。終不為說魔事、魔罪,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形像到菩薩所,作是語:『善男子!汝無真菩薩心,亦非阿毘跋致地,汝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說如是魔事、魔罪,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色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空,無我、無我所;眼空,無我、無我所;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無我、無我所;檀波羅蜜空,乃至般若波羅蜜空;四念處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汝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辟支佛身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十方皆空,是中無佛、無菩薩、無聲聞。』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和尚、阿闍梨身到菩薩所,教離菩薩道,教離一切種智;教離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教離檀波羅蜜,乃至教離十八不共法;教入空、無相、無作,作是言:『善男子!汝修念是諸法,得聲聞證,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父母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子!汝為須陀洹果證故勤精進,乃至阿羅漢果證故勤精進,汝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受無量阿僧祇劫生死,截手截腳,受諸苦痛!』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形像到菩薩所,語菩薩言:『眼無常可得法,乃至意無常可得法,眼苦、眼無我,眼空、無相、無作,寂滅、離,說可得法,乃至意亦如是。』用有所得法,說四念處;乃至用有所得法,說佛十八不共法。須菩提!如是魔事、魔罪,不教、不說,當知是菩薩惡知識。知已,當遠離之!」

【論】

釋曰:

先略說無方便;今欲廣說無方便,所謂離一切種智相應心行般若波羅蜜,取是般若波羅蜜定相;五波羅蜜乃至諸佛法亦如是。是自無方便。

又得惡知識教故。

復次,惡知識,大失利益,種種壞人,是大惡因緣故,佛更種種因緣說惡知識相。

惡知識者,教人遠離六波羅蜜。

或不信罪福報故,教遠離。

或著般若波羅蜜故,言「諸法畢竟空,汝何所行?」

或讚歎小乘,「汝但自免老、病、死苦,眾生何豫汝事?」

如是等種種因緣教令遠離,是名惡知識。

復次,惡知識者,不教弟子令覺知魔是佛賊。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勢,常憎行道者。佛威力大故,魔無所能;但能壞小菩薩。

乃至作佛形像來壞菩薩行六波羅蜜。

或讚歎、開解、論說,隨聲聞所應學經法。

或作佛身來語之言:「汝不任得佛。」

或說:「眼等一切諸法空,何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或作辟支佛身,或說:「十方世界中三乘人空,求佛道者,但有空名,汝云何欲作佛?」

或教令遠離菩薩三十七品,令入聲聞三解脫門中:「汝入是三門實際作證,得盡眾苦;汝勤精進,汝為得四果故,何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或作和尚、阿闍梨、父母來,教令遠離佛道,空當受是截手、腳、耳、鼻等以與求者;若不與,則破求佛意;若與,則受是辛苦。

或時作阿羅漢比丘被服來,為說:「眼是定無常相、苦,空、無我相、無作,寂滅、離,乃至諸佛法亦如是。」用有所得、取相憶念分別說。

如是等種種無量魔事,不教令覺知,是為惡知識。

「遠離」者,以其無利益。如軟語賊,轉來親近,近則害人,惡知識復過於是!所以者何?是賊但能害今世一身,惡知識則世世害人;賊但能害命、奪財,惡知識則害慧念命根,奪佛法無量寶。知已,急當身、心遠離。

大智度論釋句義品第十二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為菩薩句義?」

佛告須菩提:「無句義,是菩薩句義。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有義處,亦無我;以是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須菩提!譬如鳥飛虛空無有足跡;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夢中所見無處所;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幻無有實義,如焰、如響、如影、如佛所化無有實義;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如、法性、法相、法位、實際,無有義;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幻人色無有義,幻人受、想、行、識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幻人眼無有義,乃至意無有義。

「須菩提!如幻人色無有義,乃至法無有義;眼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幻人行內空時無有義,乃至行無法有法空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幻人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有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色無有義,是色無有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無有義,是識無有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眼無處所,乃至意無處所;色乃至法無處所;眼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內空無處所,乃至無法有法空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四念處無處所,乃至十八不共法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有為性中無無為性義,無為性中無有為性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不生不滅義無處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淨無處所;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何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何法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淨故無處所?」

佛告須菩提:「色不生不滅故無處所,受、想、行、識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入、界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四念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不滅故無處所,乃至不垢不淨亦如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四念處淨義畢竟不可得;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淨義畢竟不可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淨中我不可得,我無所有故;乃至淨中知者、見者不可得,知、見無所有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日出時無有黑闇;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劫燒時無一切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佛戒中無破戒。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如佛定中無亂心,佛慧中無有愚癡,佛解脫中無不解脫,解脫知見中無不解脫知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佛光中,日月光不現,佛光中,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磨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光不現。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句義無所有,亦如是。

「何以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菩薩句義,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無礙相中,應當學,亦應當知!」

【論】

問曰:

上來佛與須菩提種種因緣破菩薩字,今何以問「菩薩句義」?

答曰:

須菩提破菩薩字,佛不破,言:「菩薩字從本已來畢竟空,但五眾中數假名菩薩,而眾生以假名為實。」佛言:「假名無實,但從諸法數和合為名。」

復次,諸佛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須菩提因菩薩字空,說般若波羅蜜相;今欲聞佛說菩薩字義,因是說般若波羅蜜。

復次,應問因緣無量無邊,所謂佛音聲有六十種莊嚴,能令諸天專聽,何況人!但音聲令人樂聞,何況說大利益義!

須菩提從佛聞是事,未發意人,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意者,未行六波羅蜜,當令行;行者,不清淨,當令清淨;清淨行者,當令住阿鞞跋致地,成就眾生,具足佛法,乃至一生補處。

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利益故,佛以須菩提為問主,語一切十方世界在會眾生。

佛告須菩提:「無句義,是菩薩句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處所,亦無我無名。於是中無依止處,即是法空;無我名者,無得道者。」

佛謂:「須菩提!若汝知無我、無我所,得阿羅漢者;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我、無我所。譬如鳥飛虛空,無有足跡;菩薩句義亦如是,行諸法虛空中,無依止著處。」以是故言「無菩薩句義」。

問曰:

何等是「菩薩句義」?

答曰:

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

「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薩埵」,或名眾生,或是大心。

為無上智慧故,出大心,名為「菩提薩埵」。

願欲令眾生行無上道,是名「菩提薩埵」。

復次,此品佛及佛弟子種種因緣說菩薩摩訶薩義。菩提一語,薩埵一語,二語和合故名為「義」。若說名字、語、句,皆同一事無所在。

今須菩提問:「以何定相法為菩薩句義?」

天竺言「波陀」,秦言句。是波陀有種種義,如後譬喻中說。

問曰:

但以「鳥飛虛空」,足明「句義」,何以種種廣說?

答曰:

眾生聽受,種種不同,有好義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義,因譬喻心則樂著;如人從生端政,加以嚴飾,益其光榮。

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義,如後所說,所謂:

如夢、如影、如響,如佛所化,是事虛誑,如先說;菩薩義亦如是,但可耳聞,虛誑無實;以是故,菩薩不應自高。

如、法性、法相、實際等句,無有定義。

如幻人無五眾乃至諸佛法。

如佛無五眾乃至一切法。

如有為法中無無為法,如無為法中無有為法,無為法不生不滅等,諸法中無不生不滅相,亦無異相。

如三十七品無清淨相。何以故?有人著是三十七品法,即是結使。

如我乃至知者、見者,淨相不可得。

問曰:

我乃至知者、見者等云何「淨」?

答曰:

種種求覓我相不可得,是名我淨,第一義中,無淨無不淨。譬如洗臭死狗,乃至皮毛、血肉、骨髓都盡;是時、非狗非豬,不得言淨,不得言不淨。我乃至知者、見者亦如是,以無我空智慧,求我相不可得,是時,非有我非無我。

如日出無闇。

劫盡時無一切物。

如佛五眾,戒中破戒不可得。

如日月、星宿、真珠等,諸天、鬼神、龍王光,於佛光中則不現,從大福德神通力生故。菩薩句義亦如是,入是般若波羅蜜智慧光中則不現。

因是譬喻教諸菩薩,當學一切法不取相,無所得故。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一切法?云何一切法中無礙相,應學、應知?」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者,善法、不善法;記法、無記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共法、不共法。須菩提!是名為一切法。菩薩摩訶薩,是一切法無礙相中應學、應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世間善法?」

佛告須菩提:「世間善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敬事尊長。佈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事,方便生福德,世間十善道。

「九相:脹相,血相,壞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

「是名世間善法。」

「何等不善法?」

「奪他命,不與取,邪淫,妄語,兩舌,惡口,非時語,貪慾,惱害,邪見;是十不善道等,是名不善法。」

「何等記法?」

「若善法,若不善法,是名記法。」

「何等無記法?」

「無記身業、口業、意業,無記四大,無記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無記報,是名無記法。」

「何等名世間法?」

「世間法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名世間法。」

「何等名出世間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

「三無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明、解脫、念、慧、正憶。

「八背舍。何等八?色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舍;淨背舍,身作證,是三背舍;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是四背舍;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是五背舍;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是六背舍;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是七背舍;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滅諸覺觀內清淨故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離喜故,行舍,受身樂,聖人能說能舍,念行樂,入第三禪;斷苦樂故,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舍,念淨,入第四禪;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

「復有出世間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間法。」

「何等為有漏法?」

「五受眾、十二入、十八界,六種、六觸、六受,四禪乃至四無色定,是名有漏法。」

「何等為無漏法?」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是名無漏法。」

「何等為有為法?」

「若法生、住、滅;欲界、色界、無色界,五眾,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智,是名有為法。」

「何等為無為法?」

「不生、不住、不滅,若染盡、瞋盡、癡盡,如、不異、法相、法性、法住、實際,是名無為法。」

「何等為共法?」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是名共法。」

「何等為不共法?」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於是自相空法中,不應著,不動故。菩薩亦應知一切法不二相,不動故。是名菩薩義。」

【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先問「世間善法」,後問「出世間法」?

答曰:

先問麁,後當問細;先知世間相,後則能知出世間相。

世間善法者,知有罪、有福果報,有今世、後世,有世間、有涅槃,有佛等諸賢聖,今世、後世,及諸法實相證。所謂:

孝順父母等,乃至十念;如法得物,供養供給沙門、婆羅門。

「沙門」,名為出家求道人;婆羅門,名為在家學問人。

是二人於世間難為能為,利益眾生故,應當供養。

「尊長」者,叔伯、姊兄等。恭敬供養,是一切修家法。

佈施、持戒、修定、勸導,如初品中說。

方便生福德,如懺悔、隨喜,請佛久住不涅槃、轉法輪;如雖行空不著空,還修行諸善,如是等方便生諸福德。

十善道乃至四無色,如先說。

十念中,八事如先說。

「善念」者,思惟分別善業因緣,制伏其心。

復次,涅槃是真善法,常繫心念涅槃,是「善念」。

「身念」,即是身念處。

與善法相違,是名「不善法」。

「無記法」者,所謂威儀心、工巧心、變化心,及是起身業、口業;除善、不善五眾,餘五眾及虛空、非數緣滅等。

世間法者,五眾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十二入:八無記;四三種。

十八界:八無記;十三種。

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善法,凡夫人能得、能成就故;又自不能出世間故,名為「世間法」。

「出世間法」者,三十七品,三解脫門,三無漏根,三三昧,如先說。

「明」、「解脫」:「明」者,三明;「解脫」者,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念」者,十念。「慧」者,十一智慧;「正憶」者,隨諸法實相觀;如隨身法觀一切善法之本。

復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義中廣說。

是「四念處」等,一心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人所不得,名為出世間。

「念」、「慧」、「正憶」,雖有二種:世間、出世間,此中說出世間。

「有漏法」者,五眾等,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

「無漏法」者,非世間,是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為法」略說三相,所謂生、住、滅。三界系,乃至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雖為無漏法,以作法故,是為有為法。

與有為相違,是為「無為法」。

復次,滅三毒等諸煩惱,五眾等不次第相續;如、法相、法性、法住、實際等,是名「無為法」。

問曰:

色如,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是有為,云何是無為?

答曰:

色有二種:一者、凡夫肉眼憶想分別色;二者、聖人心所知色實相如涅槃。

凡夫人所知色,名為色;是色入如中,更不生不滅。

如有為雖是五眾,而有種種名字,所謂十二入、十八界、因緣等。

無為法雖有三種,亦種種分別名字,所謂如、法相、法住、實際等。

「共法」者,凡夫、聖人生處、入定處共故,名為「共法」。

「不共法」者,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菩薩分別知此諸法各各相,是法皆從因緣和合生,故無性;無性,故自性空。

菩薩住是無障礙法中不動,以不二入法門,入一切法不動故。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四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誦經起誦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孫多耶致經

佛說孫多耶致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大愛陀羅尼經

佛說大愛陀羅尼經...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參學比丘道謙編 洞山廣道者梓州...

【佛教詞典】邪林

(譬喻)邪見之多如林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相似道,...

【佛教詞典】四種人數數犯過數數悔過

行事鈔·懺六聚法篇:「有四種人,數數犯罪,數數悔過...

以念頭為一根線貫穿佛號,這樣還是持名念佛嗎

問: 如果是以念頭為一根線,貫穿佛號。那麼還是持名念...

活在當下

從前,寺院裡住著一老一少兩個僧人。老僧才學廣博,聲...

佛門裡不要倡導經懺佛事

隨著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中國佛教事業迅速恢復,蓬勃...

自私的迴向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

壇經與淨土宗有無衝突?

來書云:《壇經》說東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語,與蓮宗有...

汝若常怕,則著怕魔

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什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

聖嚴法師:該不該懷疑

人不一定生性多疑,多半是因為曾經上過當,所以才疑神...

如何處理學佛與做生意之間的衝突

問: 請教師父,在談生意的過程當中,會談及成本和利...

如何看待淨土宗裡面不同的知見

問: 現在佛教各種知見鬥爭堅固,不僅是不同法門之間...

所有煩惱過患皆由此而生

過去,有位智光長者請佛為大眾宣說出家與在家之勝劣,...

佛陀開示五條待妻原則

在佛陀時代丈夫的地位崇高無比,妻子稱丈夫為主子,而...

為什麼佈施會內心快樂

佈施功德無量,是我們常說的行話。但是,功德從哪裡來...

【視頻】《大雲輪請雨經》女聲讀誦

《大雲輪請雨經》女聲讀誦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