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初品中摩訶薩埵釋論第九(卷第五)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摩訶薩埵。
【論】
問曰:
云何名「摩訶薩埵」?
答曰:
「摩訶」者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名為「摩訶薩埵」。
復次,「摩訶薩埵」者,於多眾生中最為上首故,名為「摩訶薩埵」。
復次,多眾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薩埵」。
復次,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訶薩埵」。
摩訶薩埵相者,如讚佛偈中說:
「唯佛一人獨第一, 三界父母一切智,
於一切等無與等, 稽首世尊希有比!
凡人行惠為己利, 求報以財而給施,
佛大慈仁無此事, 怨親憎愛以等利!」
復次,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慢、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埵」。
復次,眾生如大海,無初、無中、無後;有明智算師,於無量歲計算,不能盡竟。
如佛語無盡意菩薩:「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虛空邊際,合為一水,令無數無量眾生,共持一發取一渧而去,更有無央數眾生,如前共持一發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悉盡無餘,眾生故不盡。」以是眾生等無邊、無量、不可數、不可思議,盡能救濟,令離苦惱,著於無為安隱樂中。有此大心,欲度多眾生故,名「摩訶薩埵」。
如《不可思議經》中,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輩,不為度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非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萬、非十萬、非百萬,非一億十百千萬乃至億億。非為阿由他億眾生故發心,非那由他億,非阿耶陀眾生故,非頻婆羅,非歌歌羅,非阿歌羅,非簸婆羅,非摩波羅,非波陀,非多婆,非鞞婆呵,非怖摩,非念摩,非阿婆迦,非摩伽婆,非毘羅伽,非僧伽摩,非毘薩羅,非謂閻婆,非鞞闍迦,非鞞盧呵,非鞞跋帝,非鞞伽多,非兜羅,非阿婆羅那,非他婆羅,非鞞婆耶婆,非藐寫,非鈍那耶寫,非醯婆羅,非鞞婆羅,非菩遮多,非阿跋伽陀,非鞞施他,非泥婆羅,非醯犁浮陀,非波摩陀夜,非比初婆,非阿犁浮陀,非阿犁薩寫,非醯雲迦,非度於多,非呵樓那,非摩樓陀,非叉夜,非烏羅多,非末殊夜摩,非三摩陀,非毘摩陀,非波摩陀,非阿滿陀羅,非婆滿多羅,非摩多羅,非醯兜末多羅,非鞞摩多羅,非波羅多羅,非尸婆多羅,非醯羅,非為羅,非提羅,非枝羅,非翅羅,非尼羅,非斯羅,非波羅,非彌羅,非婆羅羅,非迷樓,非企盧,非摩屠羅,非三牟羅,非阿婆夜,非劍摩羅,非摩摩羅,非阿達多,非醯樓,非鞞樓婆,非迦羅跋,非呵婆跋,非鞞婆跋,非婆婆,非阿羅婆,非娑羅婆羅,非迷羅浮羅,非摩遮羅,非陀摩羅,非波摩陀,非尼伽摩,非阿跋多,非泥提舍,非阿叉夜,非三浮陀,非婆摩摩,非阿婆陀,非漚波羅,非波頭摩,非僧佉,非伽提,非漚波伽摩,非阿僧祇,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非無量無量,非無邊,非無邊無邊,非無等,非無等無等,非無數,非無數無數,非不可計,非不可計不可計,非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說,非不可說不可說。
非為一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二、三至十百千萬億千萬億阿由陀,那由他,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
非為一閻浮提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拘陀尼、欝怛羅曰、弗婆提微塵等眾生故發心。
非為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二、三至十百千萬億阿由他、那由陀,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眾生故發心。
非為供養供給一佛故發心,乃至非為供養供給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故發心;非為供養供給一國土微塵等諸佛故發心,乃至非為供養供給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佛故發心。
非為淨一佛土故發心,乃至非為淨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土故發心。
非為受持一佛法故發心,乃至非為受持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法故發心。
非為令一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種不斷故發心,乃至非為令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種不斷故發心。
非為分別知一佛願故發心,乃至非為分別知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願故發心。
非為莊嚴一佛土故發心,乃至非為莊嚴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土故發心。
非為分別知一佛會弟子眾故發心,乃至非為分別知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會弟子眾故發心。
非為持一佛法輪故發心,乃至非為持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法輪故發心。
非為知一人諸心故、非為知一人諸根故、非為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劫次第相續故、非為分別斷一人諸煩惱故發心,乃至非為分別斷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人諸煩惱故發心。
是諸菩薩摩訶薩願言:盡教化一切十方眾生,盡供養供給一切十方諸佛,願令一切十方諸佛土清淨,心堅受持一切十方諸佛法,分別知一切諸佛土故,盡知一切諸佛弟子眾故,分別知一切眾生諸心故,知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盡知一切眾生諸根故,諸菩薩發心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十門為首,乃至百千萬億阿僧祇門是為道法門,菩薩應知、應入!略說如是諸菩薩實道。一切諸法皆入皆知,智慧知故,一切佛土菩薩道中莊嚴故。
漚舍那言:「善男子!我願如是:自有世界已來一切眾生盡清淨,一切煩惱悉斷。」須達那言:「是何解脫?」漚舍那答言:「是名無憂安隱幢。我知此一解脫門,不知諸菩薩大心如大海水,一切諸佛法能持能受。諸菩薩心不動,如須彌山;諸菩薩如藥王,能除一切諸煩惱;諸菩薩如日,能照除一切闇;諸菩薩如地,能含受一切眾生;諸菩薩如風,能益一切眾生;諸菩薩如火,能燒一切外道諸煩惱;諸菩薩如雲,能雨法水;諸菩薩如月,福德光明能照一切;諸菩薩如釋提桓因,守護一切眾生。是菩薩道法甚深,我云何能盡知!」
以是諸菩薩生大願,欲得大事,欲至大處故,名「摩訶薩埵」。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經》中摩訶薩埵相,佛自說:「如是如是相,是摩訶薩埵相。」
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等諸大弟子各各說彼品,此中應廣說。
大智度初品中菩薩功德釋論第十
【經】
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
【論】
問曰:
何以故以此三事次第讚菩薩摩訶薩?
答曰:
欲出諸菩薩實功德故,應讚則讚,應信則信;以一切眾生所不能信甚深清淨法讚菩薩。
復次,先說菩薩摩訶薩名字,未說所以為菩薩摩訶薩,以得諸陀羅尼、三昧及忍等諸功德故,名為菩薩摩訶薩。
問曰:
已知次第義,何以故名「陀羅尼」?云何陀羅尼?
答曰:
「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
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是陀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法入、行陰;九智知(丹注云:「除盡智」);一識識(丹注云:「一意識」)。阿毘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復次,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復次,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陀羅尼不離菩薩,譬如鬼著;是陀羅尼常隨菩薩,如善不善律儀。
復次,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
復次,菩薩得陀羅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問曰:
是陀羅尼有幾種?
答曰:
是陀羅尼多種。
一名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是名聞持陀羅尼。
復有分別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諸眾生、諸法,大小好丑,分別悉知。
如偈說:
「諸象馬金, 木石諸衣, 男女及水,
種種不同。 諸物名一, 貴賤理殊,
得此總持, 悉能分別。」
復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瞋。一切眾生如恆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
問曰:
菩薩諸漏未盡,云何能如恆河沙等劫忍此諸惡?
答曰:
我先言:得此陀羅尼力故能爾。
復次,是菩薩雖未盡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聲邊,惡聲著誰?又如罵聲,聞便直過,若不分別,誰當瞋者?凡人心著吾我,分別是非而生恚恨。
復次,若人能知諸言隨生隨滅,前後不俱,則無瞋恚。亦知諸法內無有主,誰罵誰瞋?若有人聞殊方異語,此言為好,彼以為惡,好惡無定,雖罵不瞋。若有人知語聲無定,則無瞋喜。如親愛罵之,雖罵不恨;非親惡言,聞則生恚。如遭風雨,則入舍持蓋;如地有刺,則著鞾鞋;大寒燃火,熱時求水;如是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罵詈諸惡,亦復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諸惡,不生瞋心。
復次,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瞋恚罵詈、若打若殺,如夢如化,誰瞋誰罵?
復次,若有人,如恆河沙等劫眾生,讚歎、供養衣食、臥具、醫藥、華香、瓔珞,得忍菩薩其心不動,不喜不著。
問曰:
已知菩薩種種不瞋因緣,未知實讚功德而亦不喜?
答曰:
知種種供養恭敬,是皆無常;今有因緣故,來讚歎供養;後更有異因緣則瞋恚,若打若殺,是故不喜。
復次,菩薩作是念:「以我有功德智慧故,來讚歎供養;是為讚歎功德,非讚我也,我何以喜?」
復次,是人自求果報故,於我所作因緣,供養我作功德;譬如人種穀,溉灌修理,地亦不喜。
復次,若人供養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德則薄,他人得福亦少,以是故不喜。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如夢如響,誰讚誰喜?我於三界中未得脫,諸漏未盡,未得佛道,云何得讚而喜?若應喜者,唯佛一人;何以故?一切功德都已滿故。
是故菩薩得種種讚歎、供養、供給,心不生喜。如是等相,名為入音聲陀羅尼。
復有名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威德陀羅尼,華嚴陀羅尼,音淨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
如是等略說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以是故言諸菩薩皆得陀羅尼。
「諸三昧」者,三三昧:空、無作、無相。
有人言:「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住是空三昧,不為後世故起三毒,是名無作;緣離十相故:五塵、男、女、生、住、滅故,是名無相。」
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三昧。
「知是空已無作。云何無作?不觀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如佛說《法句》中偈:
「見有則恐怖, 見無亦恐怖,
是故不著有, 亦復不著無。」
是名無作三昧。
云何無相三昧?一切法無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無相三昧。如偈說:
「言語已息, 心行亦滅, 不生不滅,
如涅槃相。」
復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種種(丹注云:五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業)有中心不求,是名無作三昧;一切諸相破壞不憶念,是名無相三昧。
問曰:
有種種禪定法,何以故獨稱此三三昧?
答曰:
是三三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動,餘處不爾。以是故,獨稱是三三昧。
餘定中,或愛多、或慢多、或見多;是三三昧中第一實義實利,能得涅槃門;以是故,諸禪定法中,以是三空法為三解脫門。亦名為三三昧,是三三昧實三昧故,餘定亦得名定。
復次,除四根本禪,從未到地乃至有頂地,名為定,亦名三昧,非禪;四禪亦名定,亦名禪,亦名三昧;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如四無量、四空定、四辯、六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等諸定法。
復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種。」
有言:「六十五種。」
有言:「五百種。」
摩訶衍最大故,無量三昧,所謂遍法性莊嚴三昧,能照一切三世法三昧,不分別知觀法性底三昧,入無底佛法三昧,如虛空無底無邊照三昧,如來力行觀三昧,佛無畏莊嚴力嚬呻三昧,法性門旋藏三昧,一切世界無礙莊嚴遍月三昧,遍莊嚴法雲光三昧,菩薩得如是等無量諸三昧。
復次,《般若波羅蜜.摩訶衍義品》中,略說則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不著不染三昧;廣說則無量三昧。以是故說諸菩薩得諸三昧。
「行空、無相、無作」者,
問曰:
前言菩薩得諸三昧,何以故復言「行空、無相、無作」?
答曰:
前說三昧名,未說相,今欲說相,是故言「行空、無作、無相」。若有人行空、無相、無作,是名得實相三昧。如偈說:
「若持戒清淨, 是名實比丘。
若有能觀空, 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進, 是名行道人。
若有得涅槃, 是名為實樂。」
「已得等忍」者,
問曰:
云何「等」?云何「忍」?
答曰:
有二種等:眾生等,法等。
忍亦二種:眾生忍,法忍。
云何眾生等?
一切眾生中,等心、等念、等愛、等利,是名眾生等。
問曰:
慈悲力故,於一切眾生中,應等念,不應等觀。何以故?
菩薩行實道,不顛倒,如法相;云何於善人、不善人、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一等觀?
不善人中實有不善相,善人中實有善相,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亦爾。如牛相牛中住,馬相馬中住,牛相非馬中,馬相非牛中,馬不作牛故,眾生各各相,云何一等觀而不墮顛倒?
答曰:
若善相、不善相是實,菩薩應墮顛倒;何以故?破諸法相故。以諸法非實善相、非實不善相,非多相、非少相,非人、非畜生,非一、非異;以是故,汝難非也。如說諸法相偈:
「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 因緣生法, 滅諸戲論,
佛能說是, 我今當禮。」
復次,一切眾生中,不著種種相,眾生相,空相,一等無異;如是觀,是名眾生等。
若人是中心等無礙,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
得等忍菩薩,於一切眾生不瞋不惱,如慈母愛子。如偈說:
「觀聲如呼響, 身行如鏡像;
如此得觀人, 云何而不忍?」
是名眾生等忍。
云何名法等忍?善法、不善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法,如是諸法入不二入法門,入實法相門,如是入竟。是中深入諸法實相時,心忍直入,無諍無礙,是名法等忍。如偈說:
「諸法不生不滅, 非不生非不滅,
亦不生滅非不生滅, 亦非不生滅,
非非不生滅。」
已得解脫(丹注云:於邪見得離,故言解脫也),空、非空(丹注云:於空不取,故言非也),是等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
以是故,說「已得等忍」。
【經】
得無礙陀羅尼。
【論】
問曰:
前已說諸菩薩得陀羅尼,今何以復說「得無礙陀羅尼」?
答曰:
無礙陀羅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諸解脫中無礙解脫大(丹注云:得佛得道時所得也)。如是一切諸陀羅尼中,無礙陀羅尼大,以是故重說。
復次,先說諸菩薩得陀羅尼,不知是何等陀羅尼?有小陀羅尼,如轉輪聖王、仙人等所得:聞持陀羅尼,分別眾生陀羅尼,歸命救護不捨陀羅尼;如是等小陀羅尼,餘人亦有。是無礙陀羅尼,外道、聲聞、辟支佛、新學菩薩皆悉不得;唯無量福德智慧大力諸菩薩獨有是陀羅尼,以是故別說。
復次,是菩薩輩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說法教化無盡,以無礙陀羅尼為根本。以是故,諸菩薩常行無礙陀羅尼。
【經】
悉是五通。
【論】
如意、天眼、天耳、他心智、自識宿命。
云何如意?如意有三種:能到、轉變、聖如意。
能到有四種:
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至。
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
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
是如意通,從修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緣故次第生,不可一時得。
天眼通者,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覆若細諸色,無不能照。
見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
是五通中天眼從修得,非報得;何以故?常憶念種種光明得故。
復次,有人言:「是諸菩薩輩得無生法忍力故,六道中不攝,但為教化眾生故,以法身現於十方三界中;未得法身菩薩,或修得,或報得。」
問曰:
是諸菩薩功德,勝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讚凡夫所共小功德天眼,不讚諸菩薩慧眼、法眼、佛眼?
答曰:
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諸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是清淨天修得天眼,是謂天眼通。佛、法身菩薩清淨天眼,一切離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聲聞、辟支佛亦所不得。所以者何?小阿羅漢小用心,見一千世界;大用心,見二千世界。大阿羅漢小用心,見二千世界;大用心,見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亦爾。
是名天眼通。
云何名天耳通?於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能聞一切聲:天聲、人聲、三惡道聲。
云何得天耳通修得?常憶念種種聲——是名天耳通。
云何識宿命通?本事常憶念:日月年歲至胎中,乃至過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萬億世,乃至大阿羅漢、辟支佛知八萬大劫;諸大菩薩及佛知無量劫——是名識宿命通。
云何名知他心通?知他心若有垢,若無垢;自觀心生、住、滅時,常憶念故得。
復次,觀他人喜相、瞋相、怖相、畏相,見此相已,然後知心,是為他心智初門。
是五通略說竟。
【經】
言必信受。
【論】
天、人、龍、阿修羅等,及一切大人,皆信受其語,是不綺語報故。
諸綺語報者,雖有實語,一切人皆不信受。如偈說:
「有墮餓鬼中, 火炎從口出,
四向發大聲, 是為口過報!
雖復多聞見, 在大眾說法。
以不誠信業, 人皆不信受。
若欲廣多聞, 為人所信受,
是故當至誠, 不應作綺語!」
【經】
無復懈怠。
【論】
懈怠法,破在家人財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樂、涅槃樂。在家、出家名聲俱滅,大失大賊,無過懈怠。如偈說:
「懈怠沒善心, 癡闇破智明,
妙願皆為滅, 大業亦已失!」
以是故,說「無復懈怠」。
【經】
已舍利養、名聞。
【論】
是利養法如賊,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利養、名聞亦復如是,壞功德苗,令不增長。如佛說譬喻: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貪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如偈說:
「得入栴檀林, 而但取其葉;
既入七寶山, 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 不求涅槃樂,
反求利供養, 是輩為自欺!
是故佛弟子, 欲得甘露味,
當棄捨雜毒, 勤求涅槃樂!
譬如惡雹雨, 傷害於五穀;
若著利供養, 破慚愧頭陀。
今世燒善根, 後世墮地獄;
如提婆達多, 為利養自沒。」
以是故,言「已舍利養、名聞」。
【經】
說法無所悕望。
【論】
大慈憐愍,為眾說法,不為衣食、名聲、勢力故說;大慈悲故,心清淨故,得無生法忍故。如偈說:
「多聞辯慧巧言語, 美說諸法轉人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 訥口拙言無巧便,
不能顯發法寶藏, 譬如無雷而小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 不能說法無好行,
是弊法師無慚愧, 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之大將持法鏡,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誦廣宣振法鈴, 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諸味, 說如佛言隨佛意,
助佛明法度眾生, 如是法師甚難值!」
【經】
度甚深法忍。
【論】
云何「甚深法」?
十二因緣,是名甚深法。如佛告阿難:「是十二因緣法甚深,難解難知!」
復次,依過去、未來世生六十二邪見網永離,是名「甚深法」。如佛語比丘:「凡夫無聞,若欲讚佛,所讚甚小,所謂若讚戒清淨,若讚離諸欲。若能讚是甚深難解難知法,是為實讚佛。」是中,《梵網經》應廣說。
復次,三解脫門,是名甚深法。如佛說般若波羅蜜中,諸天讚言:「世尊!是法甚深!」佛言:「甚深法者,空則是義,無作、無相則是義」。
復次,解一切諸法相,實不可破不可動,是名「甚深法」。
復次,除內心想智力,但定心諸法清淨實相中住。譬如熱氣盛,非黃見黃;心想智力故,於諸法轉觀,是名淺法。譬如人眼清淨無熱氣,如實見黃是黃;如是除內心想智力,慧眼清淨,見諸法實相。譬如真水精,黃物著中則隨作黃色,青、赤、白色皆隨色變;心亦如是,凡夫人內心想智力故,見諸法異相。觀諸法實相,非空非不空,不有非不有;是法中深入不轉,無所罣礙,是名度深法忍。「度」名得甚深法,具足滿,無所礙,得度彼岸,是名為度。
【經】
得無畏力。
【論】
諸菩薩四無所畏力成就。
問曰:
如菩薩所作未辦,未得一切智,何以故說得四無所畏?
答曰:
無所畏有二種:菩薩無所畏,佛無所畏。是諸菩薩雖未得佛無所畏,得菩薩無所畏,是故名為「得無畏力」。
問曰:
何等為菩薩四無所畏?
答曰:
一者、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眾中說法無所畏故。
二者、知一切眾生欲解脫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菩薩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三者、不見若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有來難問,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於眾中說法無所畏。
四者、一切眾生聽受問難,隨意如法答,能巧斷一切眾生疑故。菩薩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經】
過諸魔事。
【論】
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
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說「過諸魔事」。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覺魔品》中,佛自說魔業、魔事。是魔業、魔事盡已過故,是名「已過魔事」。
復次,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纏;陰、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
問曰:
何處說欲縛等諸結使名為魔?
答曰:
《雜法藏經》中,佛說偈語魔王:
「欲是汝初軍, 憂愁軍第二,
飢渴軍第三, 愛軍為第四、
第五眠睡軍, 怖畏軍第六,
疑為第七軍, 含毒軍第八,
第九軍利養、 著虛妄名聞,
第十軍自高、 輕慢於他人。
汝軍等如是, 一切世間人,
及諸一切天, 無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 修定智慧力,
摧破汝魔軍, 如壞瓶沒水。
一心修智慧, 以度於一切;
我弟子精進, 常念修智慧,
隨順如法行, 必得至涅槃。
汝雖不欲放, 到汝不到處!」
是時魔王聞, 愁憂即滅去;
是魔惡部黨, 亦覆沒不現!
是名諸結使魔。
問曰:
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何處說是魔?
答曰:
莫拘羅山中,佛教弟子羅陀:色眾是魔,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若欲作未來世色身,是為動處;若欲作無色身,是亦為動處,若欲作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身,是為一切動處。動是魔縛,不動則不縛,從惡得脫。此中說眾、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須說。
問曰:
何以名魔?
答曰:
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亦名華箭,亦名五箭(丹本注云:五欲箭也),破種種善事故。佛法中名為魔羅,是業是事,名為魔事。是何等魔事?如〈覺魔品〉中說。
復次,人展轉世間受苦樂,結使因緣,亦魔王力因緣;是魔名諸佛怨讎,一切聖人賊,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
是魔有三事:
戲笑語言、歌舞邪視,如是等從愛生;縛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從瞋生;炙身、自凍、拔發、自餓、入火、赴淵、投岩,如是等從愚癡生。
有大過失不淨,染著世間,皆是魔事。憎惡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沒大苦海,不自覺知。如是等無量,皆是魔事。
已棄已捨,是為「過諸魔事」。
【經】
一切業障悉得解脫。
【論】
一切惡業得解脫,是名「業障得解脫」。
問曰:
若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何以捨二障,但說業障?
答曰:
三障中業力最大故;積集諸業乃至百千萬劫中,不失、不燒、不壞,與果報時不亡。
是諸業能久住,和合時與果報;如穀草子在地中,得時節而生,不失不壞。
是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須彌山王,尚不能轉是諸業,何況凡人!如偈說:
「生死輪載人, 諸煩惱結使,
大力自在轉, 無人能禁止。
先世業自作, 轉為種種形,
業力最為大, 世間中無比!
先世業自在, 將人受果報,
業力故輪轉, 生死海中迴。
大海水乾竭, 須彌山地盡,
先世因緣業, 不燒亦不盡。
諸業久和集, 造者自逐去,
譬如責物主, 追逐人不置。
是諸業果報, 無有能轉者,
亦無逃避處, 非求哀可免。
三界中眾生, 追之不暫離,
如珂梨羅剎, 是業佛所說。
如風不入實, 水流不仰行,
虛空不受害, 無業亦如是。
諸業無量力, 不逐非造者;
果報時節來, 不亡亦不失。
從地飛上天, 從天入雪山,
從雪山入海, 一切處不離。
常恆隨逐我, 無一時相捨,
直至無失時, 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說「一切諸業障悉得解脫」。
【經】
巧說因緣法。
【論】
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為業;餘七分,名為體事。
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
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
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
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
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情、塵、識合,是名為「觸」。
從觸生「受」。
受中心著,是名「渴愛」。
渴愛因緣求,是名「取」。
從取後世因緣業,是名「有」。
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
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
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眾苦和合集。
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
是十二因緣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見,為人演說,是名為「巧」。
復次,是十二因緣觀中,斷法愛,心不著,知實相,是名為「巧」。如彼《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品》中,佛告須菩提:「癡如虛空不可盡,行如虛空不可盡,乃至眾苦和合集如虛空不可盡。菩薩當作是知!作是知者,為捨癡際,應無所入。作是觀十二因緣起者,則為坐道場,得薩婆若。」
【經】
從阿僧祇劫已來,發大誓願。
【論】
「阿僧祇」義,〈菩薩義品〉中已說。
「劫」義,佛譬喻說:「四千里石山,有長壽人百歲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千里大城,滿中芥子,不概令平;有長壽人百歲過,一來取一芥子去,芥子盡,劫故不盡。」
菩薩如是無數劫,發大正願度脫眾生。
「願」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眾生,斷諸結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願」。
【經】
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麁。
【論】
瞋恚本拔故,嫉妬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故,四種邪語斷故,得顏色和悅。
如偈說:
「若見乞道人, 能以四種待:
初見好眼視, 迎逆敬問訊,
床座好供養, 充滿施所欲;
佈施心如是, 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種, 口過妄語毒,
兩舌、惡、綺語, 得大美果報。
善軟人求道, 欲度諸眾生,
除四邪口業, 譬如馬有轡!」
【經】
於大眾中得無所畏。
【論】
大德故,堅實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辯陀羅尼故,於大眾中得無所畏。
如偈說:
「內心智德薄, 外善以美言;
譬如竹無內, 但示有其外。
內心智德厚, 外善以法言;
譬如妙金剛, 中外力具足。」
復次,無畏法成就故,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禪定、智慧、語議等皆成就,是故無所畏。以是故,於大眾中無所畏。
如偈說:
「少德無智慧, 不應處高座,
如豺見師子, 竄伏不敢出。
大智無所畏, 應處師子座,
譬如師子吼, 眾獸皆怖畏!」
無量無邊智慧福德力集,故無所畏。
如偈說:
「若人滅眾惡, 乃至無小罪,
如是大德人, 無願而不滿。
是人大智慧, 世界中無惱,
是故如此人, 生死涅槃一。」
復次,獨得菩薩無所畏故,如《毘那婆那王經》中說。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先說。
【經】
無數億劫說法巧出。
【論】
不放逸等諸善根,自身好修。是諸菩薩,非一世、二、三、四世,乃至無量阿僧祇劫集功德智慧。如偈說:
「為眾生故發大心, 若有不敬生慢者,
其罪甚大不可說, 何況而復加恶心!」
復次,是菩薩,無數無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滅縛解逆順中,自了了知諸法實相。
有三種解:聞解,義解,得解。種種說法門中,無所罣礙,皆得說法方便、智慧波羅蜜。是諸菩薩所說,如聖人說,皆應信受。如偈說:
「有慧無多聞, 是不知實相;
譬如大闇中, 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 亦不知實義;
譬如大明中, 有燈而無目。
多聞利智慧, 是所說應受。
無慧亦無明, 是名人身牛。」
問曰:
應言無數億劫巧說法,復何以言「出」?
答曰:
於無智人中,及弟子中說法易;若多聞利智善論議人中說法難。
若小智法師,是中退縮;若大學多聞,問難中大膽欣豫,一切眾中有大威德。如《天會經》中偈說:
「面目齒光明, 普照於大會;
映奪諸天光, 種種皆不現。」
以是故,名為「無數億劫巧說法中能得出」。
大智度論卷第五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