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宋長干寺沙門釋法顯集出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一卷

宋長干寺沙門釋法顯集出

說法章

「大德尼僧聽!冬時一月過少一夜,餘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滅。」

第二教戒章

「諸大德!為得道故,一心勤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善道法!」

第三會坐章

「未受具足者已出。」「僧今和合,先作何事?」(一人答:「布薩說波羅提木叉。」)「諸大德!不來諸比丘尼,說欲及清淨。」

第四供養章

「合十指爪掌,  供養釋師子;
 我今欲說戒,  僧當一心聽。
 乃至小罪中,  心應大怖畏;
 有罪一心悔,  後更莫復犯。
 心馬馳惡道,  放逸難禁製;
 佛說切戒行,  亦如利轡勒。
 佛口說教誡,  善者能信受;
 是人馬調順,  能破煩惱軍。
 若不受教勅,  亦不愛樂戒;
 是人馬不調,  沒在煩惱軍。
 若人守護戒,  如犛牛愛尾;
 繫心不放逸,  亦如猴著鎖。
 日夜常精進,  求實智慧故;
 是人佛法中,  能得清淨命。」

第五和眾章

「大德尼僧聽!今十五日布薩說波羅提木叉,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一心作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如是白。」

第六淨眾章

「諸大德!今共作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僧一心善聽!有罪者發露,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諸大德清淨。如一一比丘尼問答,是比丘尼眾中三唱亦如是。若有比丘尼,如是比丘尼眾中第三唱,憶有罪不發露,得故妄語罪。諸大德!故妄語罪,佛說遮道法。比丘尼於此中欲求清淨,憶有罪應發露,發露則安隱,不發露罪益深。」

「諸大德!已說波羅提木叉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八波羅夷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同入比丘尼學法,不捨戒、戒羸不出,行淫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若聚落、若空地,不與取,名盜物。如不與物取故,若王、若王等,若捉、若殺、若縛、若擯、若輸金罪、若言:『汝小兒!汝賊!汝癡!』如是相,不與物取,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若人、若似人,故自手奪命、若持刀與,若教死、若讚死,作是言:『人用惡活為?死勝生。』隨彼心樂死,種種因緣教死、讚死,是人因是事死,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不知不見,空無過人法,自言:『我如是知、如是見。』是比丘尼後時若問、若不問,貪利養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有漏心,聽漏心男子,髮際已下至膝腕已上,卻衣順摩、逆摩、牽推、按搯、抱上、抱下,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有漏心,聽漏心男子,捉手、捉衣,共立、共語、共期入屏覆處,待男子來,與身如白衣女。以此八事示貪著相,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重罪,覆藏乃至一夜,是比丘尼,知彼比丘尼若退、若住、若滅、若去,後作是言:『我亦先知是比丘尼犯如是如是罪,但不欲自舉、不欲向僧說。或有人言:「云何妹自污其姊?」』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知是比丘,一心和合僧,如法作不見擯,獨一無二、無伴無侶,不休不息,便往隨順。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是比丘尼:『是比丘,一心和合僧,如法作不見擯,獨一無二、無伴無侶,不休不息,汝莫隨順是比丘。』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捨是事故。第二、第三諫時,若捨是事善;若不捨者,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諸大德!已說八波羅夷法,若比丘尼犯一一法,是比丘尼不得共住、不得共事。如前,後亦如是,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行媒法,若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婦事、若私通事,乃至一會時,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惡瞋故,以無根波羅夷法,謗無波羅夷比丘尼,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尼後時若問、若不問,知是事無根,是比丘尼住瞋故作是語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惡瞋故,異分中取片若似片事,以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比丘尼梵行。是比丘尼後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片似片事,是比丘尼住瞋故作是語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有漏心,從漏心男子自手取食,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語比丘尼言:『若汝無漏心,從漏心男子自手取食噉,若隨意用,於汝何所能?』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若夜、若晝,若異聚落、若異界、若度水彼岸一身獨宿,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恃勢言人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知賊女決斷應死,眾人皆知王及主不聽,便作弟子,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和合僧如法作不見擯,不問比丘尼僧亦不取欲,便出界外與解擯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欲破和合僧,勤方便受持破僧事。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破和合僧勤方便受持破僧事,當與僧和合,僧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得安樂住。汝當捨是求破僧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是法至三,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求破和合僧,有餘同意相助比丘尼,若一、若二、若多,語諸比丘尼言:『汝是事中莫說是比丘尼。何以故?是比丘尼說法、說律,不說非法、不說非律。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是知說非不知說。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樂忍。』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是相助比丘尼:『汝莫作是語:「是比丘尼說法、說律,不說非法、不說非律。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是知說非不知說。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樂忍。」汝莫相助求破僧事,當助和合僧。僧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得安樂住。』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是法至三,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隨所依止聚落,作惡行、污他家,皆見、皆聞、皆知。諸比丘尼應如是言:『汝等作惡行、污他家,皆見、皆聞、皆知,汝等出去,不應住此。』是比丘尼語諸比丘尼言:『諸比丘尼隨愛、隨瞋、隨怖、隨癡行。何以故?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丘尼語是比丘尼:『汝莫作是語:「諸比丘尼隨愛、隨瞋、隨怖、隨癡行。」何以故?諸比丘尼不隨愛、瞋、怖、癡行。汝等作惡行、污他家,皆見聞知,汝當捨是隨愛、瞋、怖、癡語。汝等出去,不應住此。』如是諫時,不捨是事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有比丘尼惡性戾語,諸比丘尼說如法、如律、如戒經中事,是比丘尼戾語不受,語諸比丘尼言:『汝莫語我好惡,我亦不語汝好惡。』諸比丘尼應如是言:『諸比丘尼說如法、如律、如戒經中事,汝莫戾語當隨順語。諸比丘尼當為汝說如法如律,汝亦當為諸比丘尼說如法如律。何以故?如是者,諸如來眾得增長利益,以共語相教共罪中出故。汝當捨是戾語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彼修梵行。』諸比丘尼應諫是比丘尼言:『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彼修梵行。」汝應佛法中樂修梵行,當捨離自不樂心。』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何以故?比丘尼僧不隨愛、瞋、怖、癡行。汝當捨是隨愛、瞋、怖、癡語。』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二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等莫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汝等各別離行,別離行者增長佛法。汝等捨是隨順惡行。』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應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教二比丘尼言:『汝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若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教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佛法,同心行者便得增長。眾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汝當捨是勸邪行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諸大德!已說十七僧伽婆尸沙法,九初罪、八乃至三諫。若比丘尼隨犯一一罪,應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可二部僧意。二部僧各二十眾,應出是比丘尼罪。若二部眾中若少一人,是比丘尼罪不名為出,二部僧可呵,是法應爾。」「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衣竟已捨迦絺那衣,畜長衣得至十日。過是畜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衣竟已捨迦絺那衣,五衣中若離一一衣,乃至一宿,尼薩耆波夜提;除僧羯磨。

「若比丘尼,衣竟已捨迦絺那衣,若得非時衣,是比丘尼須者當自手取,速作受持。若足者善;若不足者,更望得衣令具足故,停是衣乃至一月。過是停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除因緣。因緣者,奪衣、失衣、燒衣、漂衣,是名因緣。

「若比丘尼,奪衣、失衣、燒衣、漂衣時,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自恣多與衣,是比丘尼應取上下衣。過是取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非親裡居士、居士婦辦衣直作是言:『我以是衣直,買如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自恣請,便往居士、居士婦所,作同意言:『汝為我辦如是衣直,買如是如是衣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二非親裡居士、居士婦,各辦衣直作是言:『我以是衣直,各買如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自恣請,便往居士、居士婦所,作同意言:『汝等各辦衣直,合作一衣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若王、王臣、若婆羅門居士,遣使送衣直。是使到比丘尼所言:『大德!某送此衣直,汝當受取。』比丘尼應言:『我比丘尼法,不應受衣直。若須衣時得淨衣者,當自手受速作衣持。』使語比丘尼言:『大德!有執事人能為比丘尼執事不?』是比丘尼應示執事人、若僧園民、若優婆塞,此人能為比丘尼執事。是使往執事人所言:『汝取是衣直,作如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須衣時來,汝當與衣。』是使語已還報比丘尼:『我已語竟。大德!須衣時便往取,當與汝衣。』是比丘尼往執事所索衣,作是言:『我須衣。』至再三反亦如是索。得衣者善;不得者,四反乃至六反,往執事人前默然立。若四反乃至六反默然立,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若不得衣,隨送衣直來處,若自往、若遣使語:『汝所送衣直,我不得,汝自知物莫使失,是事應爾。』

「若比丘尼,自手取寶、若使人取,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種種用寶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種種販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所用缽破減五綴,更乞新缽,為好故,尼薩耆波夜提。是缽應比丘尼僧中捨,眾中最下缽,應與是比丘尼,如是教言:『汝比丘尼!畜是缽乃至破,是事應爾。』

「若比丘尼,自乞縷,使非親裡織師織,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使織師為織衣,是比丘尼先不請,便往語織師言:『汝知不?是衣為我故織,汝好織、極好織、廣織、淨潔織,我當多少益汝。』是比丘尼,若自語、若使人語,後時若與食,若與食直,為好故。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比丘尼衣,後瞋恚嫌恨,若自奪、若使人奪:『還我衣來不與汝。』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十日未至自恣,有急施衣應受,比丘尼須是衣者,當自手取乃至衣時畜。過是畜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物向僧,自求向己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病,聽服四種含消藥:酥、油、蜜、石蜜,共宿至七日得服。過是服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長缽乃至一夜。過是畜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貿衣,後到比丘尼所,作是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眾多非親裡居士、居士婦,各各辦衣直作是言:『我等以是衣直,各買如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請,後到眾多居士、居士婦所,作是言:『汝等以是衣直,共買如是一衣與我,為好故。』得是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為乞金銀,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乞是已,更索餘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為僧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為多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乞重衣,應乞四錢直衣。過是乞,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乞輕衣,應乞二錢半直衣。過是乞,尼薩耆波夜提。」

「諸大德!已說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百七十八波夜提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故妄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形相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兩舌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如法斷諍竟,還更發起,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句法教未受具戒人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實有過人法,向未受具戒人說,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有惡罪,向未受具戒人說,波夜提;除僧羯磨。

「若比丘尼先自勸與,後作是言:『諸比丘尼隨親厚迴僧物與。』波夜提。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是言:『何用是雜碎戒為?半月說時令諸比丘尼疑悔惱熱愁憂不樂生反戒心。』作是輕呵戒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斫伐鬼村種子村,波夜提。(一十)

「若比丘尼,瞋譏僧所差人,波夜提。

「若比丘尼,用異事默然惱他,波夜提。

「若比丘尼,露地敷僧臥具,麁細繩床、被褥,若使人敷,是中坐臥,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尼房中敷僧臥具、若使人敷。是中坐臥,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尼房中瞋恨不喜,便自牽出、若使人牽:『癡人遠去!不應住此。』波夜提;除因緣。

「若比丘尼,比丘尼房中知他先敷臥具,後來強敷、若使人敷:『不樂者自當出去。』波夜提;除因緣。

「若比丘尼,比丘尼房閣中,尖腳坐床、若臥床,用力坐臥,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水有蟲,自用澆草和泥、若使人用,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覆處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病住福德捨過一食者,波夜提。(二十)

「若比丘尼,往白衣家,自恣請多與餅麨,諸比丘尼須者,應二、三缽取。過是取者,波夜提。二、三缽取已出外,與餘比丘尼共分,是法應爾。

「若比丘尼,別眾食,波夜提;除因緣。因緣者,病時、作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集時、沙門請時。

「若比丘尼,非時噉食,波夜提。

「若比丘尼,舉殘宿食食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受食著口中,波夜提;除水及楊枝。

「若比丘尼,知水有蟲取用,波夜提。

「若比丘尼,有食家中強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食家中獨與一男子捨內強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裸形外道、若出家男、出家女,自手與食,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往看軍發行,波夜提;除因緣。(三十)

「若比丘尼,有因緣往軍中宿過二夜,波夜提。

「若比丘尼,二夜軍中宿時,往看軍陣器仗、牙旗旛幢、兩陣合戰,波夜提。

「若比丘尼,瞋打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瞋舉手向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僧殘罪,覆藏乃至一夜,波夜提。

「若比丘尼,語餘比丘尼:『來共到諸家。』是比丘尼不教與食,便作是言:『汝去!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欲惱彼故,以是因緣無異,波夜提。

「若比丘尼,無病露地燃火,若草木、牛糞、木皮、糞掃,若自燃、若使人燃,波夜提。

「若比丘尼,如法僧事與欲竟,後悔言:『我不應與。』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未受具戒人同室宿過二夜,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是語:『我如是知佛法義,行障道法不能障道。』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法義,行障道法不能障道。」汝莫謗佛、謗佛者不善。佛不作是語,佛種種因緣說障道法能障道。汝當捨是惡邪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不捨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波夜提。(四十)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作如是語,不如法悔、不捨惡邪。如法擯出,便與共事、共住、共同室宿,波夜提。

「若有沙彌尼作是語:『我知佛法義,行淫欲不能障道。』諸比丘尼應如是教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法義,行淫欲不能障道。」汝莫謗佛、謗佛者不善。佛不作是語,佛種種因緣說淫欲能障道法。汝當捨是惡邪見。』諸比丘尼如是教時,堅持是事不捨者,當再三教,令捨是事。再三教時捨者善;不捨者,諸比丘尼應如是語:『汝沙彌尼,從今不應言:「佛是我師。」亦不應隨諸比丘尼後行。餘沙彌尼,得共比丘尼同房再宿,汝今不得。癡人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尼,知是滅擯沙彌尼,便畜經恤共事共宿,波夜提。

「若比丘尼,若寶、似寶,自捉、教人捉,波夜提;除因緣。因緣者,若寶、似寶,在僧坊內、若住處內,如是心取:『主來當還。』是事應爾。

「若比丘尼,得新衣,應三種色中隨用一一種壞是衣色:若青、若泥、若木蘭。若比丘尼,不以三種壞色著新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減半月浴,波夜提;除因緣。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病時、風時、雨時、作時、行時,是名因緣。

「若比丘尼,故奪畜生命,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令比丘尼疑悔,使須臾時心不安隱,以是因緣無異,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指擊攊他,波夜提。

「若比丘尼,水中戲,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男子同室宿,波夜提。(五十)

「若比丘尼,自恐怖比丘尼,若使他恐怖,乃至戲笑,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藏比丘尼衣缽、戶鉤、革屣、鍼筒,種種隨法物,若使他藏,乃至戲笑,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衣,他不還便強脫取,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男子共期同道行,至一聚落,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賊共期同道行,乃至一聚落,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手掘地、若教他掘,作是言:『汝掘是處。』波夜提。

「若比丘尼,受四月自恣請,過是受者,波夜提;除常請、數數請、別請。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是言:『我不受學是戒,先當問餘比丘持修多羅持毘尼持摩多羅伽者。』波夜提。若比丘尼欲知是法者,應從此戒中學,當問餘比丘,持修多羅持毘尼持摩多羅伽者,應如是問:『是語云何?』是事應爾。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已,盜往立聽,『彼比丘尼所說我當憶持。』波夜提。(六十)

「若比丘尼,僧斷事時默然起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恭敬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飲酒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非時入聚落,不白餘比丘尼,波夜提;除急因緣。

「若比丘尼,許他請僧,中前中後行至餘家,波夜提。

「若比丘尼,入灌頂剎利王家,夜未過未藏寶,若過門闑及闑處,波夜提;除急因緣。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是言:『我今始知是事入戒經中半月次來所說。』諸比丘尼知是比丘尼先曾再三聞說此戒,何況復過!是比丘尼非以不知故得脫,隨所犯事應令如法悔過,應呵令厭:『汝失無利,是惡不善。汝說戒時不尊重戒、不一心聽。』以是事故,波夜提。

「若比丘尼,用骨牙齒角作鍼筒,波夜提。

「若比丘尼,欲作床者,當應量作,足高八指,除入梐。過是作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以兜羅貯臥具、若使人貯,波夜提。(七十)

「若比丘尼,如佛衣量作衣、若過作,波夜提。佛衣量者,長佛九磔手,廣六磔手,是佛衣量。

「若比丘尼,噉生熟蒜,波夜提。

「若比丘尼,剃大小便處毛,波夜提。

「若比丘尼,洗時以指刺女根中,過二指節,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掌拍女根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煮生物作食,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食時在前立待,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波夜提。

「若比丘尼,棄屎尿著生草上,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八十)

「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露地共立共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露地共立共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闇中無燈與男子共立共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男根著女根中,波夜提。

「若比丘尼,語比丘尼言:『善女來!共我房住。』後瞋不喜,若自牽出、若使人牽出,作是言:『汝遠滅去!莫此中住。』以是因緣無異,波夜提。

「若二比丘尼共一床臥,波夜提。

「若二比丘尼共一敷具臥,波夜提。

「若二比丘尼共一衣覆臥,波夜提。

「若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比丘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尼,求閑便故,波夜提。(九十)

「若比丘尼,入白衣捨,獨與一白衣男子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尼,欲獨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相瞋,自打身啼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法咒、泥梨咒,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審諦看物便嫌恨,波夜提。

「若比丘尼,夏中無因緣遊行他國,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恣竟不遊行餘處一宿,波夜提。

「若比丘尼,國內疑處畏處遊行,波夜提。

「若比丘尼,國外疑處畏處遊行,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往看畫捨,波夜提。

「若比丘尼,先住惱後住者,波夜提。(一百)

「若比丘尼,後住惱先住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活比丘尼病不供給,波夜提。

「若比丘尼,見比丘來不起,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問比丘輒坐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問主人便敷臥具、若使人敷,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滿十二歲畜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十二歲,未作畜眾羯磨,畜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未滿十二歲已嫁女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十二歲已嫁女,不作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與止羯磨復畜眾者,波夜提。(一百一十)

「若比丘尼,弟子不二歲學六法,畜為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弟子二歲學六法,未作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受大戒已不二歲隨和上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弟子不與財法,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淫女為眾,不遠本處五六由旬,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未滿二十歲童女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二十歲童女,未作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孝女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將男女自隨女人為眾,波夜提。(四十即不共中第四十)

「若比丘尼,畜惡性女人為眾,波夜提。(一百二十)

「若比丘尼,滿二十歲童女,不二歲學六法,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二十歲童女、二歲學六法,不作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是言:『汝與我衣缽戶鉤、時藥、時分藥、七日藥、盡形藥,我當度汝。』波夜提。

「若比丘尼,女人夫主不聽,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語他言:『汝二歲學六法,後當畜汝。』若不畜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歲歲度弟子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宿作乞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浴衣者當應量作。量者:長五修伽陀磔手、廣二磔手半。過是作者,波夜提。(五十)

「若比丘尼,數數易衣服,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衣極久乃至五夜。過是成者,波夜提。(一百三十)

「若比丘尼,五夜不看五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衣與白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月病休止,浣病衣已淨不起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遮與僧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所望得衣弱,而受迦絺那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舍迦絺那衣時不隨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分衣時不隨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斷事時不隨順者,波夜提。(六十)

「若比丘尼,不以房舍囑他,至聚落中,波夜提。

「若比丘尼,讀誦種種咒術,波夜提。(一百四十)

「若比丘尼,教白衣讀誦種種咒術,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白衣作,波夜提。

「若比丘尼,坐白衣床,不還付主便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問主人坐他床上,波夜提。

「若比丘尼,無病乘乘,波夜提。

「若比丘尼,紡績,波夜提。

「若比丘尼,著腰絡,波夜提。

「若比丘尼,捉蓋入白衣捨,波夜提。

「若比丘尼,離有比丘住處安居,波夜提。

「若比丘尼,安居竟,不二部僧中求三事自恣說見聞疑,波夜提。(一百五十)

「若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波夜提。

「若比丘尼,無病不往受教誡,波夜提。

「若比丘尼,有比丘住處外門,不問便入,波夜提。

「若比丘尼,喑嗌向比丘,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惡口,恐怖他言:『某王大臣鬪將,是我知識,當以彼力治汝。』波夜提。

「若比丘尼,護惜他家,波夜提。

「若比丘尼,受請都不食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不聽,便問經、律、阿毘曇,波夜提。

「若比丘尼,裸形露地洗浴,波夜提。

「若比丘尼,著白衣嚴身具,波夜提。(一百六十)

「若比丘尼,故往觀聽歌舞伎樂莊嚴妓兒,波夜提。

「若比丘尼,有瘡,使男子解系,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男子共行說俗事,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塗香胡麻滓屑揩身,波夜提。

「若比丘尼,使他以塗香胡麻滓屑揩身,波夜提。

「若比丘尼,著頭光,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語餘比丘尼出遠門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刷刷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使他刷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梳梳頭,波夜提。(一百七十)

「若比丘尼,使他梳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編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使他編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生草上大小便,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出精,除夢中,波夜提。

「若比丘尼,飲精,波夜提。

「若比丘尼,男子洗處浴,波夜提。

「若比丘尼,在門中立,波夜提。」(一百七十八)

「諸大德!已說百七十八波夜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八波羅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無病,自為索乳,是比丘尼應向餘比丘尼說罪:『我墮可呵法不是,是說罪法。我今說罪悔過。』是初波羅提提舍尼法。

「若比丘尼無病,自為索酪、生酥、熟酥、油、魚、肉、脯,是比丘尼應向餘比丘尼說罪:『我墮可呵法不是,是說罪法。我今說罪悔過。』是名八波羅提提舍尼法。」

「諸大德!已說八波羅提提舍尼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眾學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不高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下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參差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如釘頭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如像鼻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如多羅葉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如麨團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細襵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著耳泥洹僧,應當學。

「不併襵兩邊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著細縷泥洹僧,應當學。

「周齊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高披衣,應當學。

「不下披衣,應當學。

「不參差披衣,應當學。

「周齊披衣,應當學。

「好覆身入白衣捨,應當學。

「好覆身白衣捨坐,應當學。

「善攝身入白衣捨,應當學。

「善攝身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高視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高視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呵供養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呵供養白衣捨坐,應當學。

「靜默入白衣捨,應當學。

「靜默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蹲行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蹲行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覆頭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覆頭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幞頭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幞頭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肘隱人肩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肘隱人肩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叉腰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叉腰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左右反抄衣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左右反抄衣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偏抄衣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偏抄衣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以衣覆右肩全舉左肩上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以衣覆右肩全舉左肩上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掉臂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掉臂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搖肩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搖肩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搖頭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搖頭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搖身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搖身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攜手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攜手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翹一腳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翹一腳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累腳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累腳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掌扶頰白衣捨坐,為白衣笑故,應當學。

「一心受飯,應當學。

「一心受羹,應當學。

「不溢缽受飯食,應當學。

「羹飯等食,應當學。

「不刳飯如井食,應當學

「不摶飯食,應當學。

「不大摶飯食,應當學。

「不手把食,應當學。

「不張口待飯食,應當學。

「不含食語,應當學。

「不齧半食,應當學。

「不吸食作聲食,應當學。

「不嚼食作聲食,應當學。

「不味嚥食食,應當學。

「不吐舌食,應當學。

「不縮鼻食,應當學。

「不舐手食,應當學。

不膩手受食器,應當學。

「不振手食,應當學。

「不指捫缽食,應當學。

「不病不得為身索若飯若羹,應當學。

「不得以飯覆羹更望得,應當學。

「不呵相看比坐缽,應當學。

「端視缽食,應當學。

「次第食盡,應當學。

「不應洗食缽水棄白衣捨內,除語檀越,應當學。

「騎乘人,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比丘尼在後,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中、比丘尼在道外,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坐、比丘尼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處、比丘尼在下處,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比丘尼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覆頭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幞頭,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肘隱人,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叉腰,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左右反抄衣,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偏抄衣,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以衣覆右肩全舉左肩上,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著革屣,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著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杖,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刀,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弓箭種種器仗,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應生草上涕唾,除病,應當學。

「不應淨用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應當學。

「不應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樹過人不應上,除大因緣,應當學。」

「諸大德!已說眾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七滅諍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應與現前毘尼人,當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人,當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人,當與不癡毘尼。

「應與自言治人,當與自言治。

「應與覓罪相人,當與覓罪相。

「應與多覓罪人,當與多覓罪。

「種種僧中諍事生,如草布地除滅,應當學。」

「諸大德!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已說戒序、已說八波羅夷法、已說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已說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已說百七十八波夜提法、已說八波羅提提舍尼法、已說眾學法、已說七滅諍法,是事入佛經中半月半月戒經中,說及餘隨道戒法,是中諸大德一心歡喜不諍,一學一道和合,如水乳合安樂行,如是應當學。」

毘婆尸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六百二十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忍辱第一道,  涅槃佛稱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式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八十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譬如明眼人,  能避嶮惡道;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諸惡。」

隨葉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十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不惱不說過,  如戒所說行,
 飯食知節量,  常樂在閑處,
 心淨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拘樓孫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四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落,
 不破壞他事,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諦視善不善。」

拘那含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三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欲得好心莫放逸,  聖人善法當勤學;
 若有知寂一心人,  乃能無復憂愁患。」

迦葉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二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釋迦牟尼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千二百五十未曾有僧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護身為善哉,  能護口亦善;
 護意為善哉,  護一切亦善。
 比丘護一切,  便得離眾苦;
 比丘守口意,  身不犯眾惡,
 是三業道淨,  得聖所得道。」

「若人撾罵不還報,  於嫌恨人心不恨,
 於瞋人中心常淨,  見人為惡自不作。」

「七佛為世尊,  能救護世間;
 所可說戒經,  我已廣說竟。
 諸佛及弟子,  恭敬是戒經;
 恭敬戒經已,  各各相恭敬,
 慚愧得具足,  能得無為道。」

「諸大德!已說波羅提木叉意,僧一心得布薩。」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一卷


上篇: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下篇: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

律二十二明瞭論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 正量部...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計七十二頌) 西天譯經朝散大夫試...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

佛說阿闍世王經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高峰原妙禪師禪要

高峰和尚禪要 侍 者 持 正 錄 參學直翁居士 洪喬...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佛說本相猗致經

佛說本相猗致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淨譯本)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淨譯本)...

大乘入道次第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 沙門智周撰  稽首無等善調御  能...

佛治身經

佛治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言:「當學。工語不?...

【佛教詞典】道位

(術語)修道之位次。如菩薩之十地,聲聞之七方便位等...

【佛教詞典】毗奈耶斷超越

【毗奈耶斷超越】 p0863   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頁云:毗...

五惡業所感的五臟五根病

佛教所說的業病,就是指由宿業而感的疾病,又作業障病...

痛苦和外境沒有關係,是自己內心生起的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

父母生前,及時盡孝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人母者,十月懷胎、一...

宏海法師:學佛答疑(洛杉磯)

性仁法師致感恩辭: 在沒有請法師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講...

寧可我被騙 不能再騙他人

宋朝人陶禹錫的高祖被人稱為陶四翁。他開了一個染布店...

能折伏情慾稱為善,能滅除情慾稱為聖

【原文】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養情為惡,縱情為賊。...

佛法的重點在於智慧的觀照

正確聽聞佛法的三要素:專心、信心、恭敬心。 龍樹菩薩...

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裡要辨識幾個概念: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菩提正...

果真法師:心念轉變病就能痊癒

科學日新月異,醫學也隨之不斷進步,而人類的疾病卻相...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

外財佈施與內財佈施

我們要知道,財佈施有兩種,一種是外財佈施,一種是內...

老年人應追求的五種境界

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社會,我也是老年人了,不免經常...

【視頻】普門頌(演甫居士)

普門頌(演甫居士)

【視頻】晚課(福鼎平興寺)

晚課(福鼎平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