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須真天子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無畏品第五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何從造發道意?」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從一切欲而起道意。」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正作此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於愛慾中與欲從事,爾乃成道;不隨愛慾,則菩薩何緣得起一切道意?」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心從何所建立於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於諸佛法中建立道意。何以故?天子!道意本從諸佛法生。」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在何所起?」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佛法本無,無所起。何以故?天子!如虛空本無,從虛空本起一切佛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為幾何乎?可數知不?」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亦爾。所以者何?如一切法,如來從是最正覺故。是故,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之數等亦如是。」

天子復問:「云何?文殊師利!淫怒癡寧復是佛法耶?」

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淫怒癡是為佛法。何以故?愛慾無覺,以道之教教授故也。」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將無一切皆當得佛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皆當得佛,審當作佛。卿莫疑也。所以者何?天子!一切當得如來正覺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皆得佛乎?」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為入寂然、為入空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寂之與空云何得覺?」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不得空,何從得覺乎?用空無侶、無強無弱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來曉空便得道乎?」

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如所語!空則是道。佛說解空則為入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空之行,當云何行?」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色慾行是則空行。於欲界行,不為情行亦不香行,亦不色行亦不無色行,亦不身行亦不心行。何以故?不行是行是亦空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來為不行是本空行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之空亦如是空,彼無所有,於我亦爾。如無所行則如來行。」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無所有,當何等行?」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無所有,當行無所有,不他餘行,至於他餘亦無所有,如是行是亦無所有。」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假無所有,持何等來?」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至於淫欲而離於欲,則名曰無所有。於淫欲中習無所有,貪怒癡欲無慾不欲,是故名曰無所有也。於欲不習,名曰無所有。以吾我身而住空行,名曰無所有,習是無所有亦無所有。」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習而無所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習寂然則無所有,是空是閑、是不生、無所起,寂然則無所有習。」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施作而名為習?」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壞敗,是名曰習。明諸所有而無玷汙,是名曰習。不可限度等如虛空,是名曰習。離於貢高常照明一切,是名曰習。亦不多亦不少,是名曰習。」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不曉習者?」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不知法習者,是名不曉習。」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名曰曉於習者?」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知法習者是則曉習。」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意不妄信,何所是其相?」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無罣礙行是其相。」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意不妄信菩薩,云何報畢信施之恩?」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意不妄信者,是名曰眼見了一切諸法,不隨他人教有所信從也。意不妄信者,不復報信施之恩。何以故?從本已來悉清淨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下鬚髮菩薩不肯入眾、不隨其教,是名何等?當何所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除鬚髮菩薩不肯入眾、不隨他故,是名曰世之最厚也。何以故?天子!所作無為名曰眾僧。菩薩不住無為、不止無為,是故名曰世之最厚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設使菩薩正住於無為,有何等咎?」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設使菩薩住於無為,無益一切,便墮弟子習為滅度,是其咎也。」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無為則八道地,有為則凡人地。菩薩為住凡人地故,為世之最厚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不也。所以者何?菩薩亦不住於無為地,亦不住於有為地,是故名曰世之最厚。何以故?菩薩興發行者,會止於有為,不住無為、不造無為,是故為世作厚。住於有為,悉知可否處;住於無為,知諸慧處。已知有為可否便住其中,已知無為慧不止其中。天子!譬如勇悍健男子,張弓建箭仰射虛空,箭不住空亦不下墮。」文殊師利語天子言:「是為難不?」

天子報言:「甚難,甚難。」

文殊師利言:「菩薩所作又難於此。所以者何?於有為中而不捨離,便得無為,故住於無為,於有為中養護一切。」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之畏,從有為致耶?從無為致乎?」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畏懼從兩因緣致,亦從有為,亦從無為。所以者何?從有為中畏於愛慾,在無為中畏於無慾。」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尚無愛慾,云何復畏?」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於三界不近,是則為畏。不近三界,為墮弟子地。」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無所畏?」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於有為中常行智慧之慧,以善權慧不墮無為,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以一切故不捨有為,以佛法故不墮無為,是為菩薩從得無畏。復次,天子!菩薩所有福施因緣近於有為!所有佛慧因緣不墮無為!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住於有為為已立禪,住於權慧為從禪還,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以道意住便起功德,以大哀住廣護一切,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於空閑住覺知魔事,已善權住降伏魔行,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以大慈住普而說法,以大哀住為行雜施,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住於生死殖泥洹本,住於泥洹殖生死本,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於不生中而為已生,於有為中為已出生,現所見法,不於五陰及與六衰有所稱譽,悉見知離而無所生,寂然已寂。不然不熾,於然熾中而無所生,悉持愛慾,不為愛慾之所玷汙。學者不學者皆為已伏,不以弟子解脫而為奇異,入於人身不捨法身,於魔界而現行,於法界無所放,以慧入於無為,以權從無為而還,多所分現,諸可不可皆而忍之。佛所示現常思樂見,法所示現而無狐疑,是為天子菩薩得無所畏。」

須真天子經住道品第六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云何得住於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說滅貪法,不於滅貪而求其證;說滅淫怒癡諸愛慾法,不於其中而求其證。是故,天子!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說空不以空為證,說無相不以無相為證,說無願不以無願為證,說不會不以不會為證,說無生不以無生為證,說無所起不以無所起為證,說無分際不以無分際為證,說離貪不以離貪為證,說離所作不以離所作為證,說滅事不以滅事為證,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無所施為具檀波羅蜜,不持戒為具尸波羅蜜,有瞋恚為具羼波羅蜜,以懈怠為具惟逮波羅蜜,憙亂忘為具禪波羅蜜,志愚癡為具般若波羅蜜。是故,天子!菩薩得住於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因作是說?」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有四事無所施。何等為四?一者,不捨一切;二者,不捨法;三者,不捨道意;四者,不捨諸功德。是為四法不捨,為具檀波羅蜜。天子!所以持戒,用心未調故;心已調,便捨戒。已捨誡出於冥,已出冥為已明,已捨明為得等,已捨等便得慧,已捨慧便得解脫示現慧。天子當知,如是是以捨戒為具尸波羅蜜。天子!設是菩薩形呰弟子乘、讚歎大乘,已讚大乘為至大乘,便具羼波羅蜜。天子!設是菩薩不為身口意所詭,則為無懈怠所作,如是法為具惟逮波羅蜜。天子!設是菩薩若於夢中心不念著兩際。所以者何?不樂弟子乘、辟支佛乘故。已不樂弟子、辟支佛乘,為至大乘。已至大乘,為具禪波羅蜜。天子!一切法皆癡,譬如草木牆壁瓦石,愚癡如是。見用久習羸劣癡義,是故一切癡法之本,以智慧慧備於道故,便具般若波羅蜜。天子!所作已應,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不捨生死跡,不求泥洹跡,於跡無斷、於跡無作,亦無所住。其入邪者為立正道,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索一切人、求一切法,亦不得一切人,亦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不捨菩薩道故。所說至誠而皆有效,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知弟子道無所悕望,知辟支佛道亦無所悕望,知菩薩道,具足其根滿諸功德,然後乃隨,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如生死所作會皆為之,所作果實不受也,合會之態不能玷汙,一切功德悉作道願,不見有不退轉之道。所以者何?悉具足故。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於道而求於道,而不滅度,是為菩薩得住於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於道而復求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以生死故名曰道。菩薩求道,欲脫一切故。一切無所有,亦無所求,亦無所度。」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世間所入道,是菩薩行耶?」

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天子!審如所說,一切世間所入則菩薩行也。何以故?如是,天子!行於世間,不為俗法之所玷汙也。隨愛慾現無慾,不墮無慾;於生死而示現知一切法不生不起;為無榮冀,於無榮冀而不求證;持於五陰六衰,離於五陰六衰非我所;見知持五陰六衰者,一切而為說法。五陰六衰空無所有,亦不可見。已知無所有,便逮禪惟務。三昧三摩越合以為一,便得意止,心便堅住。已得堅住,便能遍入一切人心。其心不止,為樂於魔眾。菩薩不為魔事之所污,不捨於佛界,於魔界隨所作為,於法界處而不動還,於人界處施護眾生,是為菩薩精進隨一切世俗之行。」

菩薩行品第七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菩薩為精進行?願為說之,吾等欲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行是為甚清淨所敬之行。皆已得住是菩薩行,於諸所有無所缺減,於空閑所作應意已辦。意存於道是不忘行,心意平等是施與行,心意已調是為戒行,心意已寂是為忍辱行,意不懈惓是精進行,身意靜默是禪思行,於法界行不著所有是智慧行,不為不可是慈心行,一切不有是大哀行,愛慾非我、所為已空是則喜行,廓然無念是則護行,不願天人是寂定行,了知眾事是苦智行,計陰如幻知緣起行,無黠等類是滅知行,分部以滅是道慧行,不樂合聚是因慧行,了知陰然是緣慧行,於義決律是俱會行,無處所義、默無所語是依法行,法界無所壞是依滅行,名色無所有是依報行,如音如響依上義行,示現具好依身慧行,身情嚴好具依經空行,有罪自悔是依戒行,知人心是天眼行,罪淨是耳聰行,戒甚淨是知他心行,眾罪已畢是宿世行,計三塗等是神足行,心得自在是堅強行,無所壞敗是為要行,不動不搖是安造行,不震不駭是為等行,常念無怙是虛空行,觀而悉知是為幻行,莊嚴相是夢行,邊幅相是炎行,不聚相是影行,不貪相是響行,義決律相是野馬行,恍惚相是空行,身份部相是無想行,意分部相是不願行,三界分部相是無相逢行,相逢分部相是降伏魔行,心意識不有不相是不斷三寶金剛行,一切增益是行之相。如是之心,天子!菩薩行道之行。」

分別品第八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住於道菩薩,其行已過諸聲聞、辟支佛上?」

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天子!審如所言。菩薩之行實過諸聲聞、辟支佛上。何以故?亦無信證,亦不持法,亦不八行,亦不須陀洹,亦不斯陀含、亦不阿那含、亦不阿羅漢,亦不辟支佛,亦不多陀竭、亦不三耶三佛、亦不世多羅。如是,天子!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亦不俗法,亦不淫法,亦不怒法,亦不癡法,亦不生死法,亦不泥洹法,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如此?何因菩薩而得信證至泥洹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了信諸法,一切遠離,於欲無著,不信於餘道。所以者何?信六波羅蜜道故。信已便持,所可縛著者而度脫之。常求未然之慧,於生死亦不懼,於泥洹無所畏,是故菩薩得持信要。」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持法要?」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諸佛所說法教皆悉持之,不甘世味、以法為飲食,立於法義、不住愛慾,則得法力、不為俗力,得法義、不尚俗義,得法尊、不為俗尊,得依怙法、不怙於人,說中正法、不說非法,住法法處、不處非法,以法徹見審無蔽礙,悉知諸法,得陀羅尼諦識不忘,以七珍事於寶具足,猗一切法便得住於自在之法。是故,天子!菩薩得持法要。」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是八事?」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出於八邪,以淨功德行八直行,滿於所願便得入道。一切世人在八難處,皆悉住之。於無難處為得男子八覺之念,常願道意而不放捨,得八惟務禪,是故菩薩得是八事。」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須陀洹?」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視一切人,皆如墮海隨水下流。有多力者逆水上行,斷生死流不毀其本行,而得等斷於三惡之道。一切使得安隱之處,遠離於猶豫,諦住佛法藏,過於凡人跡,樂立佛法跡,了生死際便向泥洹門。於諸世界第一之厚,常立於人志泥洹行,使人向道得會道場,審現教授遠離生死,在有為中示現無為而嗟嘆之,等樂於阿惟越致。是故菩薩得入須陀洹。」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斯陀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知一切當來未然之法,來入生死中,護於一切而為說法,令至無為。不見有法至無為者,亦不見來,亦不見住,雖示現來而無愛慾,去則畢於所作。來則不違於本要,來則不隨於魔教,來則到於道場,來便持諸佛教而示現,依怙諸法來護一切令度生死淵,已得堅強神通之道無能壞者。是故菩薩得入斯陀含。」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阿那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所見而不復還,不隨諸陰蓋,不墮諸顛倒。於是不復還,亦不來亦不去;於是不復還,亦不從非法之教,亦無所畏,亦無所貪淫,亦無瞋恚,亦無愚癡。不復還,所作事常勝,具滿於佛法,去來功德等而無異,一切所作已畢無會。為已受決,所可造而不起,所不自在者以慧而度之,黠不從他人侍。是故菩薩得入阿那含。」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阿羅漢?」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悉棄所有,降伏貪慾,而為一切說法。諸瞋恚者而降伏之,以法教授,使除惡態,伏諸愚癡以法而化。已得空聚悉見諸法,不捨一切,精進於諸佛法,心不樂世間,一切合會皆無有常,於供養中常為之最。譬如蓮華不著泥水,無我無持亦無所有,等持諸法常念為之,以慧分別空,隨人所樂而立其志。宿命所願皆已滿足,意之堅住不隨他人教,諸語之好惡一切無所受,歡喜而得決,以決轉度一切。是故菩薩得入阿羅漢。」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聲聞?」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所不聞法而為說之,是為聲聞。於聲聞乘而無有信,於諸著法已不生不起法界,使未聞者聞。緣諸因緣者,以無我無人使習聞之。於空法教不限佛法,其所作法譬如虛空造諸法要。聞常精進無所罣礙,從他聞法不受行,自是於禪不隨他教,去來現在所有音聲悉曉知之。已斷所作不可盡,以為得具足,復得無盡譬喻法義,悉知一切人意所行。以慧示現而導利之,隨其所欲而為說法,令到其處而不貢高。常行本願。是故菩薩得入聲聞。」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辟支佛?」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得因緣便,知諸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有主而自莊飾者,偽而無實、無所屬,其因緣相譬亦如是。諦見諸因緣,以道為飲食,於律法而不捨,是諸波羅蜜之侶,一切道證則法之侶。於四恩事而無貢高,是神通之侶。知因緣法而不斷著,不信餘業,得平等覺道。信見知處,不以為異意,而不隨壞敗小乘功德,為立大乘,以因緣行一切諸法。是故菩薩得入辟支佛。」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於佛?」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悉覺知一切法本皆空寂,覺知一切本無所有,覺知諸行。於惡處人中天上,意悉遠離眾所安樂。所以者何?悉曉了諸慧故。自意覺智慧,知諸欲空、自身亦空,以一時念則覺道。次不為餘轉,便現無數若干之事。是故菩薩得至於佛。」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多陀竭?」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以如來道來。如者為諦,無一道忘。如者為造立,如者為施與,如者為戒,如者為忍辱,如者為精進,如者為一心,如者為智慧,如者為善權,如者為慧,如者為人亦不人,現立為人習斷生死行,於諸行中等出其上。度恐畏者至於彼岸,所度無彼亦不在彼,至於在此亦不在此,用本淨故過於二處。遠離於冥平等見明,於冥無冥而度於冥。如來從空來,壞散垢穢使歸於空。是故菩薩得至多陀竭。」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匐迦波壞生死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破壞愛慾,得度三界生死之處。於有處示現無處,凡一切人皆擔重擔降壞魔眾,於諸處所樂喜著者皆遠離之,令放重擔絕離其處。遍見所生善惡眾處,已去所處樂捨貪淫,以柔軟心用定身意定於戒智,悉見惡處離而不著,悉入諸身知一切態,正生死處導利福施,廣設橋樑常樂供養,滿覆三處未曾厭廢,為三界人之所戴仰。是故菩薩得至匐迦波。」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三耶三佛平等覺?」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心於五逆、若於正道其意平等,是故無不等覺。等於所見及四顛倒,等於陰蓋諸所覆蔽於道無異,是故無不等覺。等淫怒癡及於諸欲亦等於道,是故無不等覺。於凡人法、習法不習法、辟支佛法、菩薩法悉等於道,是故無不等覺。是故菩薩得至三耶三佛。」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世多羅世尊?」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教誡世人,使得功德、瞋恚不生。聞法教者則皆奉持,教非法教,為轉法輪。甘教、慈教、三千世界教、為一切世尊教。為受一切自歸,為一切作燈明,為一切明中最明,為一切作寂然之寂,令一切人無有思想滅而不熾。為一切人解諸狐疑,狐疑諸難皆為已斷。為一切人長益功德,為轉輪王、四天王、釋梵之所禮。為愚所輕不以恚恨,為智所嘆不以歡喜。心恆平等常若虛空,世尊為最等於世間。是故菩薩得至世多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缽遬禪陀嵐凡人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人民所行,以善權示現一切凡人行,而知之無所著。是故菩薩得入凡人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勒迦陀嵐貪淫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常愁悲泣欲得佛法,常貪樂成身如如來身,慈向一切而無恚怒。是故菩薩得入貪淫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雨/對]陀嵐瞋恚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於一事中見十八事,於聲聞,辟支佛乘譬如冤家,不勸發人使起是業。於有為中而現愛慾,於愛慾中心無所著。所以者何?欲養一切故。是故菩薩得入瞋恚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瞀訑陀嵐愚癡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識知是名曰癡。於無識習習等定法,亦不知亦不曉,亦不喘亦不息,亦不作亦不壞。是故菩薩得入愚癡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僧薩陀嵐生死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於生死而不動。所以者何?求佛道故堅住不動,一切眾魔不能得其便,一切諸行得無所著,等於生死亦等佛法。於小道而不樂,於大道而等見,不動亦不轉。是故菩薩得入生死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泥洹陀嵐滅度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隨諸習俗現泥洹道,知一切法習而滅之,於泥洹行不般泥洹,於泥曰行不永泥曰。是故菩薩得入滅度法。」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三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頌偈品第九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童子:「云何菩薩得持權慧自在所入隨俗教化?」

爾時文殊師利便為天子歌頌偈言:

「心於欲無所著,  常志求無上道,
 意所習眼悉見,  以是故智慧相。
 令一切皆發意,  常使願於此道,
 心於道無所捨,  如是者善權相。
 一切人亦無人,  智慧者曉了是,
 悉已淨諸空寂,  以是故智慧相。
 悉合聚一切人,  諸受身有著者,
 以道德成熟之,  如是者善權相。
 身本空亦如是,  於本無無所見,
 猗三場為已淨,  以是故智慧相。
 諸所有悉惠施,  頭目身及珍寶,
 為一切立所願,  如是者善權相。
 樂清淨於寂默,  不於戒自貢高,
 身口意悉俱寂,  以是故智慧相。
 自身戒悉已備,  亦勸讚持戒者,
 佛亦皆從戒成,  如是者善權相。
 無吾我而得忍,  一切大亦皆空,
 身口意無缺漏,  以是故智慧相。
 亦不身口所說,  心於是不起亂,
 一切法皆寂淨,  如是者善權相。
 常忍於一切人,  若罵詈加捶杖,
 愍一切護不捨,  以是故智慧相。
 悉了信一切福,  皆勸勉一切人,
 常審行於道軌,  如是者善權相。
 常等行於三昧,  皆悉滅於愛慾,
 於習著而不為,  以是故智慧相。
 所樂禪皆棄捐,  於城郭而現行,
 欲愍導一切故,  如是者善權相。
 不在此不在彼,  已正住於中間,
 所不可見便離,  以是故智慧相。
 常於空無厭足,  如是者為曉空,
 便哀護一切人,  如是者善權相。
 無相法乃見佛,  等視之如虛空,
 於色像無所住,  以是故智慧相。
 已供養萬億佛,  為一切供養雄,
 悉已得佛相好,  如是者善權相。
 法淨無淫欲塵,  平等視如虛空,
 如此法無所持,  以是故智慧相。
 於法界為已住,  所造立常究竟,
 於是而不動搖,  如是者善權相。
 一切人無能知,  其法義亦皆如,
 察視之本端空,  以是故智慧相。
 無所生亦不滅,  悉曉知一切法,
 亦不去無從來,  如是者善權相。
 所在生常安隱,  於五陰無色慾,
 常悉護於一切,  以是故智慧相。
 常習在於空閑,  無我法不造立,
 常奉修禪三昧,  如是者善權相。
 於丘聚及城郭,  柔軟音以教授,
 所說法無厭極,  以是故智慧相。
 於三世無恐懼,  於苦樂無所住,
 自調身根已寂,  如是者善權相。
 於大眾心等定,  於憂慼意亦爾,
 悉現身於其中,  如是者善權相。
 悉已行無礙慧,  常不住於名字,
 如空等無所語,  以是故智慧相。
 於欲縛現其中,  法教授於人民,
 常讚歎於三寶,  如是者善權相。
 於神通行功德,  常調心寂三昧,
 自處中不高卑,  以是故智慧相。
 神通具飛變化,  便去到億剎土,
 悉供養巨億佛,  如是者善權相。
 視陰蓋譬如幻,  於愛慾無色著,
 便得滅諸魔眾,  以是故智慧相。
 於諸魔而示現,  示現已便捨離,
 於其中度一切,  如是者善權相。
 常親近度脫門,  便得空無思想,
 願施於所當施,  以是故智慧相。
 於瞋恚無怒害,  不愚癡慧之聚,
 無長益栽不生,  如是者善權相。
 所當作信已辦,  常奉行於眾慧,
 悉過諸波羅蜜,  以是故智慧相。
 雖現於貪慾癡,  喻忤之非黠根,
 用是護於一切,  如是者善權相。
 得平等若泥洹,  便能滅於叢聚,
 已降伏於三界,  以是故智慧相。
 於是世生死聚,  一切人是朋友,
 所作福無厭足,  如是者善權相。
 因八直而空寂,  是則為菩薩慧,
 智慧及權方便,  順此乘得世雄。
 行善權智慧俱,  亦不生亦不有,
 智慧與善權俱,  至得黠無貢高。
 智慧及善權慧,  常相隨與併行,
 如兩牛共一轢,  覺法田無有上。」

道類品第十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童子:「道為何等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我所處是道類。」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處是道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寂靜是道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道之相?」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虛空是道相。」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何所住止而為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住止於虛空是則為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誰之所立?」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從諸法立。」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道之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平等則道之本。」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法何所持而為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持無我、無人,是故為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而與道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生、無所起則與道等。」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去至何所?」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去至一切人心諸所行中。所以者何?無所行亦無所至。」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何所出生?」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大哀則道所出生。」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大哀是道之所生?」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度於一切是則大哀,道之所生。」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從何求?」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從一切愛慾中求。」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愛慾而能出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淨八直行是故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八直行與愛慾俱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爾八道與愛慾俱,卿將讚道之淨乎?淫怒癡盡是故道,如行愛慾,行道亦爾。」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於此行中,何所為作而與道合?」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於此行中,亦不得愛慾,亦不得生死,亦不得泥洹,是故道。道之所行得合於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六十二見、四顛倒、五陰蓋,一切無功德輩,是菩薩行。」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是事云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以善權方便,廣隨所入,欲救度一切。一切所求,惟因諸見、愛慾、四顛倒中求。所以者何?一切從是中生故。於此求索,一切不可得見,亦不見所見,愛慾亦不可見,四顛倒亦不可見,亦非一切亦非不一切。所以者何?護脫一切故。如是,天子!當作是知,菩薩道於愛慾中求。」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不從三脫門而求道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不可從空而成道,亦不可於無相、亦不可於無願而成道也。所以者何?於是中無心意識念亦無動故。有心意識念動者乃成其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施行而名為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愚癡與道等,道與愚癡等。施行是等,則名曰道等。於直見等、於邪見等,於直念等、於邪念等,於直語等、於邪語等,於直活等、於邪活等,於直業等、於邪業等,於直方便等、於邪方便等,於直意等、於邪意等,於直定等、於邪定等。」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直見與邪見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等於虛空,等於寂靜。」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空與寂靜有何差特?」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虛無等、虛空等,是寧有異不也?」

天子報文殊師利言:「虛無等、虛空等,實無有異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空寂適等亦復無異。」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所說等而復有稱譽讚歎之差特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思想因所作而自貢高,便有異而致稱譽讚歎。設使無思想因所作而自貢高,解知是義相者,是無有異也。譬如,天子!萬川四流各自有名,盡歸於海合為一味。所以者何?無有異故也。如是,天子!不曉了法界者便呼有異,曉了法界者便見而無異也。」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法界乎寧可得見知不也?」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法界不可得見知也。所以者何?總合聚一切諸法故。於法界而不相知,於是法界而等念得三世之慧,是則法界之處。棄捐煩亂猶豫之心,是則知處所。亂語者終不受之,則知其處。譬若,天子!於無色像悉見諸色,是色亦無,等如虛空也。如是,天子!於法界為甚清淨而無瑕穢,如明鏡見其面像,菩薩悉見一切諸法。如是諸法及於法界,等淨如空。」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辯才慧?」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以空身慧而無所斷,於諸所見自現其身,為一切人說無常法令離是身,是為菩薩得辯才之慧。知所有空,於一切皆無所有。」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得分別諸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知空寂,於有身無身而不作異,是故菩薩得分別諸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為導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法亦不住,亦不不住。是故,天子!菩薩得為導師。」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知一事了無數事?」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於無思想而不動搖,是故菩薩得知一事了無數事。」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寧能有要現入三品不?何等為三?等於正要、入於不要、入於邪要。」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於正要入佛法,於不要入聲聞、辟支佛地,於邪要入度一切。」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寧有住於閑、復住於懅不?」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有閑務。」

天子復問:「何以正爾,何故得入於懅?」

答言:「以諸懅故而住示現,育養眾生而令得閑。所以者何?瞻視一切故。天子!聲聞解脫自為身故。所以者何?是為得閑。菩薩不於是中而示現。復次,有懅者皆來得道,菩薩而往示現。」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仁者今得閑耶?而懅乎?」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吾亦不懅,亦復不閑。」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故如是乎?」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吾未有所至,亦無所得,不閑於閑。亦不須臾,亦不一時,以生死為拘。」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說是法言,為降伏魔場已?」

文殊師利答言:「實爾。天子!如仁者所云,說是法言為降伏魔場。何以故爾?天子!如是法言不識五陰,亦不於愛慾有所棄,亦不於解脫有所起,亦不近於解脫、降伏於異道。何以故爾?天子。一切異道行不在其中,為堅立法英。所以者何?無冥皆悉明故。為轉法輪,為斷一切諸所見已。」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說是法言,為有幾人得知法世?」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世為不冥,是則法世之所作。」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世人聞是法言而得解脫,甚哉難值!」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其不厭於世縛者,乃信是法,無不解脫。」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厭於世縛為何所是?」

文殊師利答言:「遠淫怒癡、棄於愛慾,覺知苦者而欲求脫,是則厭於世間縛。」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誰復不厭世間縛者?」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等於淫怒癡、等於愛慾、等於解脫,是故不厭世間縛。」

於是眾會聞說法言,莫不踴躍皆得歡喜。爾時雨於天華及栴檀香。諸天亦復持衣裓盛花香,散於佛上及文殊師利上,鼓樂絃歌來供養佛。億百千諸天以柔濡聲讚歎於佛,復於虛空奮振衣服,喜踴加倍僥倖乃聞是法。

爾時眾會一切人民見是變化,皆以華香及與衣服,散於世尊及文殊師利童子上,便說是言:「世尊!聞是法言而不信解者,為不值見佛。云是法言非佛所說者,為非除鬚髮及持大戒者,亦不諷誦復不信樂,亦非沙門婆羅門。而不隨是,是輩無四德,亦無名字。所以者何?用恐畏故。聞是有信菩薩摩訶薩最上菩薩種種功德者,為盡生死底、斷絕諸惡道,於過去當來今現在佛世尊所,得持是法而堅住。聞是法因是皆當解脫,有受持諷誦廣為一切解說其義者,是為持戒清淨而完具,是為值見佛,是為轉法輪,是為沙門,是為婆羅門,是為除鬚髮,是為受大戒,是為有所得,是為有名字。」

爾時世尊於眾會中讚言:「善哉,善哉!」於是佛語彌勒言:「受持是法,當諷誦讀廣為一切說之。」

說是經時,十二那術人眾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八千比丘漏盡意解;三萬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佛語彌勒:「仁者得佛時,一切菩薩及諸會者,皆當逮得奉持是法。其聞受持是深經者,彌勒皆當授與其決。」

爾時世尊語賢者阿難:「書持諷受是法言品,廣為一切說之。」

阿難白佛言:「唯受持之。」

阿難問佛:「是名何經?云何奉行之?」

佛言:「是經名『須真天子所問』,是名『文殊師利童子所報』,是名『斷一切諸法狐疑』,是名『一切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別照明教授之、持當持審持持而諦持』。」

說是法言時,三千大千不可計剎土六反震動。

佛說經已,文殊師利童子、須真天子、彌勒菩薩等,賢者阿難及大眾會,諸天人民及犍沓和,阿須輪、阿須輪人民,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四


上篇: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下篇:佛說魔逆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真諦義品...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達摩多羅禪經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夫三業之...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等集眾德三昧經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教詞典】恆娑迦

(動物)Haṁsaka,譯曰鳩。見大威德陀羅尼經六。此恐...

【佛教詞典】三億家

(雜語)舍衛城三億之家不見聞佛之出世。智度論九曰:...

落實在動真格的行為中,命運就能改變

《了凡四訓》,我想學佛的人大概都比較明白。這裡我們...

昌臻法師《七佛通戒偈》淺釋

這首偈語是過去七佛教化眾生用的,非常重要。實際上只...

天下第一大傻瓜

有一首偈說: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

祈求功德不如尋求斷惡之道

現在,人們四處求功德,似乎總是會於往返的路程間在巴...

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

離相是談空,離一切相,當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門下的...

從敲門聲看出你的修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赫拉別恩曾提出過一個公式:信...

無我淺談

一切法都是依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相對的,彼此相...

心的五種歸納

佛教把我們的心歸納為肉團、緣慮、集起、含藏、真如五...

這一句佛號是方便,也是究竟

這個息滅貪瞋癡,它很重要的,諸位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

婚姻美滿之道的三個步驟

佛在《玉耶女經》裡說到,上等的夫妻關係是互相欣賞,...

持戒與作善,功德果報天壤之別

戒法跟善法的差別。這是論它的性質,要是討論它所成就...

善良才是最好的護身符

有這樣兩個故事: 一說某地一輛班車開往甲城,路遇4名...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李姍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李姍殷

【視頻】《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吒》男聲念誦

《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吒》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