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印法師:受三皈依的態度

2011/05/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三皈依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我認為這必須發十種心。

第一、信仰心:信佛有大智慧,有大福德,天上天下,無能過者;是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信法是佛所說,是一切賢聖之所修學,可以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是暗室的明燈,久病的良藥。信僧是佛弟子,是住持佛法,教誡眾生,於三寶所,深信不疑。這就叫做信仰心。

第二、希有心:諸佛出世,如靈瑞華,時乃一現;無上妙法,百千萬億劫當中難得遇上。我現在既值佛法,當生難遇之想,希有之心。佛經上說:「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知道佛、法、僧三寶難得值遇,叫做希有心。

第三、歡喜心:那樣難遇的佛、法、僧三寶都遇上了,況且諸根不缺,因緣具足,可以修行,依此修行將來可以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如飢渴得飲食,疾病遇醫藥,心生歡喜,感激慶幸,這就是歡喜心 。

第四、殷重心:受三皈依時候,感覺到這是件極為重大的事,因為百千萬劫已來,未曾皈依三寶,以致常在輪迴生死,受種種苦。今天受三皈,便是為超凡入聖、離苦得樂,奠定了鞏固的基礎,這是百千萬劫已來所沒有經歷過的事。因此對受三皈鄭重將事,絲毫都不敢怠忽,這叫做殷重心。

第五、真實心:受三皈依,是為了離苦得樂,為了自他成佛,並不是為了要人家讚許,也不是為了要有其他什麼作用,更不是隨隨便便就跟人家跑。從動機上考察,必使誠實無妄,這叫做真實心。

第六、堅固心:既受了三皈依,就要一心一意堅固受持,無論是在任何環境之下,都不得中途改信外道,也不得以無記心,忘卻了三皈依。這樣堅固受持,不退不失,叫做堅固心。

第七、清淨心:既受三皈就是正式的佛教徒,從此應該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凡有貪、嗔、癡等種種意惡,殺、盜、邪淫等種種身惡,妄言、綺語、兩古、惡口等種種口惡,都必須懺除淨盡,並且還要念佛求生淨土;令身心清淨,沒有一切障礙,這叫做清淨心。

第八、智慧心:既受三皈依,實行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已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如果能更追一步對於三皈依的理論,如四教六即之談,同體別相之義,明白通暢;轉凡夫、外道的知見為佛知見,適叫做智慧心。

第九、永恆心:受了三皈依,是要盡形壽來受持的。其實這還是方便的說法,受三皈依,是要盡未來際受持的。自從初受三皈依,中間經過三阿僧祗劫,直至成佛,在這樣的長時期中,終不為天魔外道之所惑亂,叫做永恆心。

第十、廣大心:受三皈依,不但為了自己離苦得樂、超凡入聖,更是為要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所以,自己受三皈依,也要教一切眾生受三皈依。這還不算,還要教一切眾生都能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究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自己發這樣的廣大心,也要教一切眾生髮廣大心。這樣才能夠使佛種不斷、法種不斷、僧種不斷。不過這是大菩薩的發心,初學佛的人一時恐怕很難做到,但決不可不知,也不可不隨分修學。

用以上的態度,也即是發如此十心來受三皈的話,可說真正受了三皈依,算是真正的如來弟子、佛教徒。

最後,奉勸有緣讀到適本小冊子的讀者,從此篤敬三寶、信仰三寶,做個光榮的三寶弟子,真實的佛教徒。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幸福煩惱都緣於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實也就是我們調節自己的身心,給自...

為何用大地來形容十地菩薩的內心世界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義:一、能生萬物;二、住持不動;...

【推薦】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你現在...

聖嚴法師《用平常心應試》

每年到了夏天,就是陞學考試、求職考試等最熱門的季節...

學佛是為了修心

進佛門是為了修行,不是旅遊,例如,以前有人辦禪定營...

心態重於環境

每天上午的同樣時間,一位富翁都會乘車經過一個公園。...

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

藥山禪師在庭院中打坐,身邊有云岩和道吾兩名弟子相伴...

聖嚴法師《幫忙保平安》

有次我去拜訪一位相當有錢的居士,他家門口有保鑣站崗...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被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

不看不知道,世界還真奇妙!原來我們平時所講的俗語,...

學佛首要就是聽聞佛法

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剛開始學佛...

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種品格

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樣東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十法界:六凡與四聖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嘆說:奇哉!奇哉!大...

念地藏菩薩聖號,為何能讓病好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

成功的秘訣

一、禪悟成功 有一高僧,弟子問其成功原因,答曰:吃...

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有名與有錢,都不是人生的大好事。但是世界上的人,都...

出家需要的條件與方法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以及國家...

眾生的罪業會跑到我們心中嗎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你們的因緣觀,你認為眾生的罪...

以捨為得,妙用無窮

漁人在捕魚,一隻蔦鳥飛下,叼走了一條魚。有無數只烏...

各種果蔬的營養功效

椰子 營養功效: 椰子汁液多,營養豐富,可解渴去暑、...

藐視淨土臨終多苦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

【推薦】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佛法教您改善人際關係

我們都知道,社會倫理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人...

沾到三寶的邊,為何都能都成佛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一、業的習氣,二、外...

【佛教詞典】涅槃不可施設有及非有

【涅槃不可施設有及非有】 p0933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

【佛教詞典】內怨

【內怨】 p0365 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頁云:內怨者。謂能引...

【視頻】淨界法師《念佛三昧為何是三昧中王》

淨界法師《念佛三昧為何是三昧中王》

【視頻】道證法師《從樂入樂--由一念入無限美好》

道證法師《從樂入樂--由一念入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