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有人種了許多白草。這種草需於特定時節採收,一旦錯過了,就會失去美好的色澤,乃至枯萎。
時至收割時節,這個種白草的人請來許多工人,命他們日以繼夜趕工採收,一刻也不得休息。後來,這名僱主體恤工人們工作勤苦,便準備了美味料多的羹湯招待大眾當羹湯快煮好時,香氣四溢,有一隻老鴟鳥盤旋其上,爪中的糞便正好掉入羹湯裡。廚師一看,立即想把糞便取出,然而在熱騰騰的羹湯中,糞便一下就消散了。廚師心想:「應當要重煮羹湯,可是時間已晚;若要請大家吃,裡面卻有不淨物。考量這一點糞便不足以壞了羹湯的美味,還是可以請大眾食用,只要自己不吃就好了。」
當工人們來到僱主家中,大家都餓了,紛紛添取羹湯,並留了一大碗,喊著廚師一起來吃。廚師知道羹湯是不淨的,又怕辜負工人們的好意,只好勉強吞了下去,卻一點也不覺羹湯有什麼美味。
世尊透過這個故事,譬喻三界眾生若要脫離對美好色相的貪著,莫過於觀察色相的本質皆是不淨。眾生輾轉起惑造業、沉淪三界,猶如這些飢餓的工人吃著美味羹湯,卻不見羹湯是不淨的。菩薩大士為度眾生入於生死,示現受於色相,了達一切色相都不清淨、不甘美、無可愛樂,如同廚師勉強吞下羹湯,一點都不覺得美味。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 卷第二》
省思:
《雜寶藏經》云:「欲如狗嚙枯骨,涎唾共合,謂為有味,唇齒破盡,不知厭足。」眾生愚迷顛倒,耽着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境界,以為清淨、快樂,猶如故事中的工人,津津有味地享用羹湯,不知道自認為美味的羹湯,實則為糞所染而不清淨。
菩薩行者欲得出離生死,成就佛道,應當正念觀察五欲境界皆無常、非樂、無我、不淨,勿生貪著;進而能於五欲境界中,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發勇猛心,修一切善行度化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