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欲中哪一事為最妙

2017/02/07  大字體  護眼色

五欲中哪一事為最妙

往昔,佛陀游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毗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這五大國王以波斯匿王為首,會集於園觀之中。

此時,五位國王聚集一處,各作此論:"諸位賢達當知,如來所說五欲,是哪五欲呢?如眼睛見到色境而產生非常愛樂之念,這就是世人所希望的。如耳朵聽音聲、如鼻子聞香氣、如舌頭嘗知味道、如身體能感受細滑,這五事即是如來所說的五欲。而此五欲中,何者最妙?是眼睛見到色境最妙?耳朵聽音聲最妙?鼻子聞香氣最妙?舌頭嘗知味道最妙?還是身體細滑之觸最妙?這五事到底哪一事為最妙?"

其中優陀延王說:"色境最妙。"優填王認為:"音聲最為妙。"惡生王論說:"香氣最為優勝。"波斯匿王則論說:"味道最為妙。"而毗沙王則說:"細滑的身觸才是最勝。"

這時五位國王說道:"我們共同論說五欲,然而卻不知哪個才是最妙?"於是,波斯匿王向四位國王說:"現在佛陀就近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我們可以一起前往世尊所在之處,詢問五欲之義。如果世尊有所教導開示,我們當共同依教奉行。"諸位國王聽從波斯匿王所說,一起來到世尊處所,頂禮佛足,各坐於一旁。波斯匿王將剛才他們共論五欲之事,具向佛陀稟白。

世尊便向五位國王開示:諸位國王都是隨著各自的喜好而作此論說。如果這個人的習性對色境染著甚深,怎麼看也不會厭倦、不會滿足,這種人會認為色境最妙、最上,沒有能夠超越它的,自然不會另外貪著於聲、香、味、細滑之法,於是在五欲之中,自然將色境當成是最妙的。

如果這人的習性對音聲有所染著,他聽到音聲便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會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音聲當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習性對香氣有所染著,嗅聞到香氣後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曾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香氣當成是最妙的。又,如果有人的習性對味道有所染著,舌頭嘗到味道後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知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味道當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習性對細滑之觸有所染著,對細滑的觸受感到極度歡喜,不會有所厭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細滑觸受視為最妙。

再者,如果那個人的心正染著在色境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聲、香、味、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音聲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香、味、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香氣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聲、味、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味道中,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聲、香、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細滑的觸受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聲、香、味之境上。

於是,世尊便以偈頌宣說:

"欲意熾盛時,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欲,貪慾意不解,以此為歡喜,緣之最為妙。

若復聽聲時,所欲必可克,聞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聲,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嗅香時,所欲必可克,嗅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香,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得味時,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味,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得細滑時,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歡喜,所欲無疑難。

彼以得細滑,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是故,大王!若說色境最妙,當平等而論之,怎麼說呢?因為對色境有貪愛的習氣。如果對色境沒有貪愛,就不會有所染著。由於貪愛色境,這種人便會認為在五欲當中,色境最妙。然而貪愛色境會產生種種過患,如果貪愛色境不會產生過患,眾生就永遠不會有厭離之心。正是因為貪愛色境會產生過患,所以眾生才會對它產生厭離之心。色境的過患具有啟發人出離的要義,若無法啟發人心生出離,那麼眾生不得出離生死苦海。因為色境的過患能讓眾生髮出離心,精勤修行得至無畏涅槃城中。如以上所說,色境在五欲塵境中就是最妙。

大王!如果說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是最妙的,都應當以平等之心而論。覺得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最妙,是因為對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有貪愛的習氣。如果沒有貪愛,就不會有所染著。由於貪愛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這種人便會認為在五欲當中,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最妙。

然而貪愛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都會產生種種過患,如果不會產生過患,眾生就永遠不會有厭離之心;正是因為貪愛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會產生過患,所以眾生才會對它產生厭離之心。

所以,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所產生的過患,也具有啟發人出離的要義,若這些過患的境界無法啟發人生出離心,則眾生不得出離生死苦海。因為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的過患,能讓眾生髮出離心,得至無畏涅槃城中,所以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在五欲塵境中就是最妙。因此,大王!眾生所樂之處,心即受其染著,受其染著則受苦患,就是這個道理。大王!當以此為知見。

五位國王聽完佛陀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五王品第三十三(一)》

省思:

眾生將四大假合的色身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執以為我,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因貪著愛染心中不能作主,而動諸身口意造業、受苦,流轉輪迴。所以想遠離諸苦,須知六塵境界實為賊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媒,劫取自性功德法財,是故修行當以六根六塵為入處。六根接觸六塵之際,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反省檢討,收攝身心,起觀覺照,不起貪愛、煩惱、執著,如此收攝用功,生活中落實"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行持,身口意便得清淨,日久,就能夠回複本自清淨的菩提心,踏上解脫自在的涅槃路。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為富不仁待人刻薄者的悲慘果報

筆者有一位家住南部的教授朋友(姑隱其名)有一次告訴...

貪婪欲已取代了感恩之心

乞丐:能不能給我一百塊錢? 路人:我只有八十塊錢。...

應切實佈施於別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

當我們給人以好處,做有利於人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存在...

如何才能活得坦蕩

假如說,一個人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以至於沒有約束自...

看著是幸福,其實是災禍

為什麼要受苦?我們招感來的。為什麼招感苦?因為沒有...

不屬自己的東西絲毫不可強求

作為一個學佛的人,應該知道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因...

五欲不能給人真正的快樂

五欲就是前面講的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

攀緣妄境,造業輪迴

在商朝,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王有一天,有一...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佈施飲食獲得五種福報

過去,佛陀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裡。當時,佛陀為比...

鴿子的未來世

西邊天際的夕陽,放射出最後的餘暉,將與大地吻別。就...

虔誠一念包含無限

《阿含經》裡有一則故事,是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

水牛含淚下跪求饒

一群目瞪口呆的屠宰場工人,拒絕宰殺一隻跪地求饒的大...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所謂放下執著,並非指不生活了,...

心無染著名為少欲

過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優婆塞,他的親友很認同婆羅門的...

面對誘惑,孿生兄弟不同的命運迥異

今天這則故事,出自《人鑒》,編者為李圓淨。李圓淨(...

目犍連-神通第一

佛陀最初的侍從 目前大部分寺院的大雄寶殿的中央,蓮...

淨土弘法的第一步

在淨土法門的修行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是我們佛教徒...

五辛為什麼不能吃

佛經記載,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海底龍宮正入甚深禪定...

怎樣斷煩惱

問∶ 怎樣斷煩惱? 慧律法師答∶ 斷煩惱比較難的並不...

肉食與癌症結成死黨

1976年,美國成立由參議員喬治麥高文主持的營養與人類...

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

淨土的眾生每天都在幹什麼

問: 在淨土的眾生還造孽嗎?阿彌陀經中說淨土世界的...

聖嚴法師《大悲咒與大悲懺的修行入門》

經懺,種類繁多,以觀音為主的《大悲懺》僅是其中之一...

淨土法門應謹防兩種誤區

目前須謹防兩種誤區:一是說末法眾生是持不了戒的,阿...

【佛教詞典】教相三意

又作三種教相。天台宗認為法華經與法華以前其他經典相...

【佛教詞典】禪門撮要

凡二卷。朝鮮僧清虛堂休靜(1520~1604)編,朝鮮隆熙...

【視頻】淨界法師《偷吃常住食物的果報》

淨界法師《偷吃常住食物的果報》

【視頻】晚課(妙嚴精舍)

晚課(妙嚴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