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欲中哪一事為最妙

2017/02/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欲中哪一事為最妙

往昔,佛陀游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毗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這五大國王以波斯匿王為首,會集於園觀之中。

此時,五位國王聚集一處,各作此論:"諸位賢達當知,如來所說五欲,是哪五欲呢?如眼睛見到色境而產生非常愛樂之念,這就是世人所希望的。如耳朵聽音聲、如鼻子聞香氣、如舌頭嘗知味道、如身體能感受細滑,這五事即是如來所說的五欲。而此五欲中,何者最妙?是眼睛見到色境最妙?耳朵聽音聲最妙?鼻子聞香氣最妙?舌頭嘗知味道最妙?還是身體細滑之觸最妙?這五事到底哪一事為最妙?"

其中優陀延王說:"色境最妙。"優填王認為:"音聲最為妙。"惡生王論說:"香氣最為優勝。"波斯匿王則論說:"味道最為妙。"而毗沙王則說:"細滑的身觸才是最勝。"

這時五位國王說道:"我們共同論說五欲,然而卻不知哪個才是最妙?"於是,波斯匿王向四位國王說:"現在佛陀就近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我們可以一起前往世尊所在之處,詢問五欲之義。如果世尊有所教導開示,我們當共同依教奉行。"諸位國王聽從波斯匿王所說,一起來到世尊處所,頂禮佛足,各坐於一旁。波斯匿王將剛才他們共論五欲之事,具向佛陀稟白。

世尊便向五位國王開示:諸位國王都是隨著各自的喜好而作此論說。如果這個人的習性對色境染著甚深,怎麼看也不會厭倦、不會滿足,這種人會認為色境最妙、最上,沒有能夠超越它的,自然不會另外貪著於聲、香、味、細滑之法,於是在五欲之中,自然將色境當成是最妙的。

如果這人的習性對音聲有所染著,他聽到音聲便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會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音聲當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習性對香氣有所染著,嗅聞到香氣後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曾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香氣當成是最妙的。又,如果有人的習性對味道有所染著,舌頭嘗到味道後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知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味道當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習性對細滑之觸有所染著,對細滑的觸受感到極度歡喜,不會有所厭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細滑觸受視為最妙。

再者,如果那個人的心正染著在色境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聲、香、味、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音聲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香、味、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香氣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聲、味、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味道中,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聲、香、細滑之境上;如果那個人的習性正染著在細滑的觸受當中時,那時就不會住著在色、聲、香、味之境上。

於是,世尊便以偈頌宣說:

"欲意熾盛時,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欲,貪慾意不解,以此為歡喜,緣之最為妙。

若復聽聲時,所欲必可克,聞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聲,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嗅香時,所欲必可克,嗅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香,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得味時,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味,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得細滑時,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歡喜,所欲無疑難。

彼以得細滑,貪之意不解,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是故,大王!若說色境最妙,當平等而論之,怎麼說呢?因為對色境有貪愛的習氣。如果對色境沒有貪愛,就不會有所染著。由於貪愛色境,這種人便會認為在五欲當中,色境最妙。然而貪愛色境會產生種種過患,如果貪愛色境不會產生過患,眾生就永遠不會有厭離之心。正是因為貪愛色境會產生過患,所以眾生才會對它產生厭離之心。色境的過患具有啟發人出離的要義,若無法啟發人心生出離,那麼眾生不得出離生死苦海。因為色境的過患能讓眾生髮出離心,精勤修行得至無畏涅槃城中。如以上所說,色境在五欲塵境中就是最妙。

大王!如果說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是最妙的,都應當以平等之心而論。覺得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最妙,是因為對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有貪愛的習氣。如果沒有貪愛,就不會有所染著。由於貪愛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這種人便會認為在五欲當中,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最妙。

然而貪愛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都會產生種種過患,如果不會產生過患,眾生就永遠不會有厭離之心;正是因為貪愛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會產生過患,所以眾生才會對它產生厭離之心。

所以,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所產生的過患,也具有啟發人出離的要義,若這些過患的境界無法啟發人生出離心,則眾生不得出離生死苦海。因為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的過患,能讓眾生髮出離心,得至無畏涅槃城中,所以音聲,或香氣,或味道,或細滑之觸在五欲塵境中就是最妙。因此,大王!眾生所樂之處,心即受其染著,受其染著則受苦患,就是這個道理。大王!當以此為知見。

五位國王聽完佛陀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五王品第三十三(一)》

省思:

眾生將四大假合的色身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執以為我,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因貪著愛染心中不能作主,而動諸身口意造業、受苦,流轉輪迴。所以想遠離諸苦,須知六塵境界實為賊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媒,劫取自性功德法財,是故修行當以六根六塵為入處。六根接觸六塵之際,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反省檢討,收攝身心,起觀覺照,不起貪愛、煩惱、執著,如此收攝用功,生活中落實"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行持,身口意便得清淨,日久,就能夠回複本自清淨的菩提心,踏上解脫自在的涅槃路。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慳與捨

從前,有兩個兄弟,父母早亡,家產富饒,以不能孝養雙...

慾海漂流具眾苦

講苦,那佛說了種種方法,斷苦的方法,但是我們用不上...

毘舍闍鬼喻

從前,有兩個毘舍闍鬼共同擁有一個竹簍、一根木杖和一...

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情都不要貪戀

老和尚在客堂對大眾開示:出家了生死,是要去一切的慳...

阿闍世王五百妃失瓔珞記

釋迦牟尼佛有一段時間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中。當時...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是為向前

很多時候,得不償失,好好想一想;很多小偷,很多損人...

因小失大的商人

從前有一個生意人,借給人家半個銅錢,那個人好久都沒...

尋寶

一處山城裡住著一位大地主,他娶了很年輕的太太,併生...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藏經】【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東林高賢記——佛馱跋陀羅尊者

佛馱跋陀羅尊者,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其塔現存廬山東...

【佛學漫畫】「神」的真正名字

人類對世界的構建和認知,彷彿和遊戲編程很相似,遊戲...

苦水育青蓮

有人說,進入佛門的人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善根深厚,一...

遇到逆境才有機會消業障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佛陀這樣的聖者也有敵人。 活著...

大悲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

佛來到這個世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

做人三十六字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

【推薦】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業力的顯現

佛陀在經典上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眾生的依止...

千萬不要犯誹謗淨土法門的罪業

現在有些凡夫說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極樂世界,大概...

《南無寶勝如來》聖號講解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

真正智者,惜已有之福,佈施一切

一勸貧者施。 經濟不寬裕,捉襟見肘,往往貧者難施。但...

房門反鎖,念佛穿牆

⒈董子明居士,民國時期山東蓬萊人,學識淵博,曾經擔...

很有道理的60句

1,老鼠嘲笑貓的時候,身旁必有一個洞。 2,站在山頂...

徹底死絕「偷心」,了脫生死才有指望

在這條漫長、艱辛的修學路上,有時候往往雖經別人提醒...

情不附物

作為漢傳佛教的信徒,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福報,什麼福...

與各種人相處的秘訣

會與人相處,可以讓你少走彎路,盡早成功。其實,每一...

夢參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在還沒有開講《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之前,我先跟大家...

【佛教詞典】離車毗

梵名 Licchavi, Lecchavi,巴利名同。為中印度毘舍離城...

【佛教詞典】自恣五人僧法

亦名:五人自恣法、五人眾法自恣 子題:所為人不入僧數...

【視頻】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女聲唱誦)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女聲唱誦)

【視頻】大安法師《對淨土法門要有真實信心》

大安法師《對淨土法門要有真實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