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Kucīna。為漢代西域(今中央亞細亞)古國。又作丘茲、歸茲、屈支、俱支曩、拘夷、曲先、苦叉。今名庫車(Kucha),乃位於新疆天山南路之重要都城。於三世紀起,當地佛教盛行,居民屬於雅利安人種。王室以「白」為名,勢力強大,文化進步。唐置龜茲為都督府,安西都護亦曾駐治於此。自南北朝以迄唐朝,活躍於外國之出家人中,姓「白」及「帛」者,多為該國出身,其中最著名者為鳩摩羅什。
大唐西域記謂該國盛行小乘教,然由該國東來之三藏所譯出之經典包括大乘與密教典籍,故知該國亦弘傳大乘教。十世紀左右以後,成為土耳其族領地。
近年,曾發掘出許多龜茲語(Kuchean)經典及古代遺物。一八九○年,英籍之包爾(Bower)上尉在此地發現貝葉形樺皮梵文佛典古寫本,韋伯(F. Weber)亦發現有關醫藥之龜茲文寫本,依次稱為包爾文書、韋伯文書。其後,日本、蘇俄、德國等學者即多次發掘,出土之龜茲語佛典斷片如大般涅槃經、法句經、古城比喻經、悲華經、十誦比丘戒本等。又西方諸學者對龜茲語之名稱互有異議,或稱吐貨羅語(Tokhārī),或稱吐魯番語(Turfanisch),亦常為與于闐語區別而稱之為 Sprach I。
於漢譯佛典之音譯中,若干梵語之音譯語,毋寧系龜茲語之音譯,如沙門一語,梵語為 ?ramana,龜茲語為 samāne;波逸提,梵語為 pāyattika,龜茲語為 pāyti等。又就意譯而言,如外道一語,梵語為 mithyādrsti,意為謬見;龜茲語為 parnaññe,意為外。故知佛典中若干漢譯並非由梵語原本直譯而來,乃經由譯自梵語原本之龜茲語等中亞之土語轉譯而來,或直接由此類土語譯出。[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十力經序、法華經序、梁高僧傳卷一、宋高僧傳卷三、出三藏記集卷七首楞嚴後記、卷八正法華經記、卷十三安玄付傳、卷十四鳩摩羅什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大唐西域記卷一、玄應音義卷四、梵語雜名、後漢書班超傳、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明史列傳第二二○、欽定新疆識略、龜茲于闐の研究(羽田亨,史林第二之三)、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I; S. 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I](參閱「包爾文書」1579) p6400
上篇:龜毛兔角 下篇:龜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