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見道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語 dar?ana-mārga。又作見諦道、見諦。為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為三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諦,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為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相對於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於已無所學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賢、四善根等之準備修行(七方便)為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則以初地為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為見道,第二地以上為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密教以始生淨菩提心之位,稱為見道。以無漏智明白判斷道理者,稱為抉擇(決斷簡擇),見道為抉擇之一部分,故稱為抉擇分。

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達到涅槃之聖道皆是正性,故特稱見道為正性。又因所有之聖道皆令離煩惱,稱為離生,見道令離異生(凡夫)之生,故特稱見道為離生;是故見道又稱正性離生、正性決定(決定必趣涅槃之意)。見道所斷(又作見道斷、見所斷)之煩惱,略稱見惑;修道所斷(又作修道斷、修所斷)之煩惱,略稱修惑。

(一)在一切有部,現觀見道苦、集、滅、道四諦之無漏智有二種,即能斷見惑之無間道智與證斷四諦真理之解脫道智。以其所觀察之對像,復可分為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即觀欲界苦諦所得之苦法智忍(無間道之智)、苦法智(解脫道之智),觀色界、無色界苦諦所得之苦類智忍、苦類智;觀欲界集諦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觀上二界集諦所得之集類智忍、集類智;觀欲界滅諦所得之滅法智忍、滅法智,觀上二界滅諦所得之滅類智忍、滅類智;觀欲界道諦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觀上二界道諦所得之道類智忍、道類智。以此十六心(剎那)現觀諦理,稱為聖諦現觀。其中以前十五心屬於見道,特稱見道十五心;道類智已一度觀遍四諦法,故屬於修道之範圍(如表)。對於三界九地之修惑,修道各分上上品、上中品,乃至下下品等九品,合為八十一品,乃指斷修惑之修道過程。對於次第證者而言,見道為預流向,故於第十六心(道類智)證初果(預流果);然對異生位(凡夫位)之超越證者而言,彼等以世俗智修有漏之六行觀,業已斷除修惑之一部分,故應其程度可於第十六心證得初果、第二果(一來果),或第三果(不還果)。修道,則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羅漢向之間之階段。

無學道,即證得阿羅漢果位,依其能力根機之高低,可分退法乃至不退法等七種阿羅漢,此外再加獨覺、佛,或慧解脫、俱解脫二者,稱為九無學。再者,無學之人可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等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十無學支)。又鈍根者於見道稱為隨信行,於修道稱為信解,於無學道稱為時解脫;利根者於見道、修道、無學道則分別稱為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

(二)經量部或成實論,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全屬見道,故主張十六心見道(又作十六心見諦)之說。而犢子部認為每一諦皆具有法智、法忍、類智三心,故主張十二心見道之說,至於第十三心,則指最後之道類智於前剎那再續起者,或於一剎那之際,再觀所有四諦之心,故第十三心以後為修道。此外,大眾部立頓現觀之說,即於一剎那間遍觀四諦,或立一時頓現觀說,先總括而觀,其次詳觀,故生二剎那之悟境;相對於此,有部說漸現觀。

(三)唯識宗分見道為真見道、相見道二種。真見道證唯識理,可引生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之理,為斷煩惱障、所知障之分別隨眠煩惱之位。以上謂一心真見道說(又作頓證頓斷說),以此為正義。相見道證唯識相,為於真見道後生後得無分別智,再觀真如理之位,分為三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二種。三心相見道,即作三心,觀非安立諦(觀二空真如,非觀四諦差別)之境,即:(1)觀察自己之肉體,體證我空。(2)體證法空,證諸法皆無實體。(3)觀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體悟我空與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見道,即作十六心,觀安立諦(觀四諦之別相)之境。三心相見道含攝於真見道,故稱三心真見道說(又作漸證漸斷說)。見道行人已斷見惑,得無分別智,然仍殘留餘障,故須於修道位再經數度修習無分別智,依序斷除十重障,以至於第十金剛無間道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種子,而證得無學果。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則見道當配於通達位,修道當配於修習位,無學道當配於究竟位。[俱舍論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論卷三、卷五十四、卷七十五、成實論卷一、卷十五、雜阿毗曇心論卷五、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三、成唯識論卷六、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顯揚聖教論卷十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參閱「三道」644、「四向四果」1683、「有學 」2458、「見惑」2997、「阿羅漢」3692) p3001

上篇:見愛煩惱 下篇: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俱生法

【俱生法】 p0926   品類足論六卷十五頁云:俱生法雲...

受歲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受歲,指夏...

四等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

伴寮

指在禪院中,能自由出入於寮舍之意。通常僅有首座有伴...

六法令他歡喜

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所列舉六種令人心生歡喜之...

救護眾生離眾生迥向

【救護眾生離眾生迥向】 菩薩修行歷經四十一階,此為十...

悉曇字 (ī)。又作伊、曳、縊、曀、意、藹、[口*垔]...

梵儀

(雜語)沙門出家之風儀也。...

無恚心

【無恚心】 p1055 瑜伽八十九卷十五頁云:於彼所緣,瞋...

飲蟲水戒制意

子題:限分中制、深防中制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波...

悉曇字 (aj)。又作庵、暗、唵、[口*庵]。悉曇十二韻...

究竟

【究竟】 p0701   大毗婆沙論三十三卷十六頁云:此中...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

虛雲老和尚的淨土思想

虛雲和尚(1840-1959)是近代禪宗泰斗、佛教領袖。當...

文珠法師《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各位法師、居士、聽眾,今晚本人...

印光大師談應對災難法語

即災殃翻為善導,轉熱惱直下清涼 (因鄰火延燒,物屋一...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無限的法身

如是之聖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

眾生云何發菩提心

善生言:世尊,眾生云何發菩提心? 善男子,為二事故...

若欲轉貧為富,應當多積陰德

報載台中市大榮汽車裝潢行店員柯吉安(家住彰化福興鄉...

低調才能長遠

低調,是一種品格、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謀略。職場中低...

為什麼你發了菩提心會退轉呢

他發了菩提心以後做些什麼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