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崇拜、信仰眾多神祇之宗教。此類多神教,始於原始社會後期,當時的人類經由生活上之學習,而對大自然產生恐懼或歡喜之心理,並將大自然之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石樹木、河海湖沼等皆予以神格化,而加以崇拜。此外,尚有神靈崇拜、精靈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皆為多神教者所信仰之對像。然眾多神祇中,通常有一神祇為最高之主神,其他神祇之間亦有一定之等級關係,諸神之神通、威力亦各不相同,由此遂導致「一神教」之產生。
我國自古即為多神教之信仰,認為大小諸神皆具有特定之職司,如由家中之灶神開始,往上為管轄一地區之土地神、城隍爺等,再上為各天界之諸神,乃至宇宙中至高無上之主宰,如此層層守護,祈求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此外,一般之民間信仰,亦有將眾多神祇人格化之傾向,如於諸神之誕辰或慶典時,殺雞宰羊、歌舞作戲以祭祀之,是皆以「諸神亦需享受歌舞酒肉」之假想而有如是之風習代代相傳,惟近年來,此種祭祀方式,於政府大力宣導下,已大有改進。然其人格化之信仰基礎猶焉存在。又或以世人之稱謂來稱呼諸神,如稱土地「公」、財神「爺」、觀音「娘娘」等,此亦為將神祇人格化之例證。
古代之印度,亦為多神教之信仰,當時一般人認為每一自然現象皆有神性,而創造出多種神祇。如天空有特尤斯天神(梵 Dyaus),蒼空神則為婆樓那(梵 Varuna)。至於太陽(日神),一般稱為修利雅(梵 Sūrya),然自其對人類之親切而言,稱「友」(梵 Mitra);自其對萬物之鼓舞而言,稱「鼓舞者」(梵 Savitr);自其令萬物繁榮而言,稱「繁榮者」(梵 Pūsan);另由於其光照作用,故予以神格化之名稱「毗濕奴」(梵 Visnu),並視其為女神「無限」(梵 Aditi)之子日天(梵 āditya)等。其他另有雷神因陀羅(梵 Indra)、暴風神魯達羅(梵 Rudra)、風神風天(梵 Vāyu)、雨神帕魯嘉尼雅(梵 Parjanya)、水神阿普(梵 Ap)、地神地天(梵 Prthivī)、河神辯才天(梵 Sarasvatī)等無數諸神。
上述之每一神,皆為古印度人虔誠信仰之對像,而此種多神教之傾向,亦反映於佛教之信仰中,尤以其後之大乘佛教時代為然,如「佛的應化身」之說,出現無數之佛;又如「賢劫(梵 bhadra-kalpa)的千佛」之說等,皆為此例。所謂賢劫,指現在之住劫之意;未來之住劫,稱為星宿劫;過去之住劫,稱為莊嚴劫。現在之住劫二十增減中,最初之八增減中佛未出生,至第九之減劫時,始有千佛之第一佛拘留孫佛(梵 Krakucchanda)出現,其次有拘那含牟尼佛(梵 Kanakamuni)、迦葉佛(梵 Kā?yapa)、釋迦牟尼佛等出生,第十增減之減劫中則有彌勒佛(梵 Maitreya)出生。此外又有師子佛等九九四佛,及最後第二十增減之增劫中樓至佛之出生。又除三千佛名經等經典外,於佛典中亦列記無數之佛名。凡此,皆可視為印度人多神教之傾向所給與佛教之影響。又大乘佛教基於一切生物皆有佛性之觀點,亦被部分學者視為多神信仰之表現。 p2328
上篇:多念滅罪 下篇:多跢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