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samyag-jñāna,巴利語 sammā-ñāna。(一)指契於正理之智慧,為「邪智」之對稱。即離凡夫外道之邪執分別及二乘人之偏執,契於中道妙理者。在因明中,則指真現量與真比量,係梵語 jñāna 之意譯。據因明入正理論載,即如實量知諸法的自性差別之智,為離染緣以到達涅槃之智慧。[大智度論卷三、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下、往生論註卷下(曇鸞)]
(二)指無學位所成就之無漏盡智及無生智。系無學十支之一。俱舍論卷二十五(大二九·一三三下):「正脫正智其體是何?頌曰:『學有餘縛故,無正脫智支,解脫為無為,謂勝解惑滅,有為無學支,即二解脫蘊,正智如覺說,謂盡無生智。』」此正智即以盡智、無生智為體,唯無學位能成就之。就見與智之寬狹而言,據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七所說,於有漏及無漏之十智中,盡智與無生智屬無漏智,其餘之世俗智、法智、類智等八智皆攝於無漏正見。成實論卷十六見智品則謂,正見與正智一體而無差別。[中阿含卷四十七「五支物主經」、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順正理論卷七十三、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五]
(三)三乘人所修之無漏根本智及後得智。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二載,正智有二種:(一)唯出世間正智,即聲聞、獨覺等二乘菩薩通達真如之根本智。(二)世間出世間正智,聲聞、獨覺以最初之正智通達真如後,由此後所得之世間的出世間正智,亦即能分辨一切差別相之後得智。[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唐譯攝大乘論釋卷五、三無性論卷上、辯中邊論卷中] p1999
上篇:正訛集 下篇:正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