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Madhyamāgama。音譯作摩地岩阿甘。凡六十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為北傳四阿含之一。關於中阿含之名稱,據分別功德論卷一載,中者,乃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事處中適之義。中阿含,即為不長不短經典之總集。又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中阿含,乃佛陀為利根眾生說諸種深義,為學問者所習。
全經共有五誦,十八品,二二二經。五誦即:(一)初誦,(二)小土城誦,(三)念誦,(四)分別誦,(五)後誦。十八品即:(一)七法品,包括十經。(二)業相應品,包括十經。(三)舍梨子相應品,包括十一經。(四)未曾有法品,包括十經。(五)習相應品,包括十六經。(六)王相應品,包括十四經。(七)長壽王品,包括十五經。(八)穢品,包括十經。(九)因品,包括十經。(十)林品,包括十經。(十一)大品,包括二十五經。(十二)梵志品,包括二十經。(十三)根本分別品,包括十經。(十四)心品,包括十經。(十五)雙品,包括十經。(十六)大品,包括十經。(十七)晡利多品,包括十經。(十八)例品,包括十一經。
本經以敘述佛及諸弟子所說之教義為主,間亦含有佛陀對弟子、異學、王者、居士等之教誡。本經較雜阿含作進一步之法相分別,視佛陀為三十二相具足之佛身。若雜阿含為經之正體,中阿含則具有論之味道。
於南傳五部中,中部(巴 Majjhima-nikāya)相當於本經。中部共有三聚,十五品,一五二經,即:(一)第一聚,包括五品,各有十經。(二)第二聚,包括五品,各有十經。(三)第三聚,包括五品,前三品各有十經,後二品各有十一經。又據日本學者姊崎正治之漢譯四阿含(The four Buddhist āgamas in Chinese),及赤沼智善之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所載,漢譯中阿含與巴利文中部僅有九十八經相同,且二者經品之順序亦不完全相符。
漢譯中阿含之同本異譯,有曇摩難提譯之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及僧伽提婆譯之中阿含經六十卷二種。
近時於我國新疆地方發現之梵文殘卷中,有相當於漢譯之中阿含經第一二一經請請經(梵 Pravāranā-sūtra)、第一三三經優波離經(梵 Upāli-sūtra)、第一七○經鸚鵡經(梵 ?uka-sūtra)。荷倫雷(R. Hoernle)於其著作 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I中收錄之。
另西藏大藏經所收之 Mdo Chen-po gzugs-can sñiv-pos bsu-bashes-bya-ba 相當於中阿含第六十二經頻鞞娑邏王迎佛經,Las rnam-par hbyed-pa 相當於第一七○經鸚鵡經,Khams-mav-pohi mdo 相當於第一八一經多界經,Mdo Chen-po stov-pa-ñid?es-bya-ba 相當於第一九○經小空經,Mdo Chen-po stov-pa-ñid chen-po shes-bya-ba相當於第一九一經大空經。
關於中阿含之部屬,據法華經玄讚卷一本、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八等所舉,四阿含均為大眾部所傳。然俱舍論稽古卷上則舉出,中阿含、雜阿含為薩婆多部所傳。現代學者亦認為中阿含系薩婆多部所傳。[五分律卷三十、譔集三藏及雜藏傳、長阿含經序、歷代三寶紀卷七、卷八、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卷六上、閱藏知津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印順)](參閱「阿含」3617、「阿含經」3619) p1020
上篇:中門 下篇:中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