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二因緣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語 dvāda?āvgapratītya-samutpāda。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緣、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經所說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梵 avidyā)、行(梵 sajskāra)、識(梵 vijñāna)、名色(梵 nāma-rūpa)、六處(梵 sad-āyatana)、觸(梵 spar?a)、受(梵 vedanā)、愛(梵 trsnā)、取(梵 upādāna)、有(梵 bhava)、生(梵 jāti)、老死(梵 jarā-marana)。據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載,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故說無常、苦、無我。

在阿含經典中,除十二緣起說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緣起說,廣義而言,彼等皆含攝於十二緣起說中。又雜阿含經卷十二謂,緣起法乃永恆不變之真理,佛觀察此真理而開悟,並為眾生開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價值與意義方面觀察十二緣起之意義,則指人類生存之苦惱如何成立(流轉門),又如何滅除苦惱而至證悟(還滅門)。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識(精神之主體)之活動開始,識之活動成為生活經驗(行),復由活動之蓄積形成識之內容。然識之活動乃識透過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接觸認識之對像(即一切心、物[名色]),此係主觀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識以無明(對佛教真理無自覺)為內相,以渴愛(求無厭之我欲)為外相,渴愛即識之根本相,且發展而取一切為我,成為我執(取),故由此染污識之活動所薰習之識,必應經驗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間苦、無常苦。反之,聖者因滅無明及渴愛,故人間苦亦滅。

(二)對十二緣起,俱舍論卷九舉出如下四種解釋:(1)剎那緣起,即一剎那間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貪心而起殺生之瞬間,在彼時剎那間心中充滿愚癡、無明,故有行殺之意願產生。(2)連縛緣起,即此十二支連續不斷,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3)分位緣起,例如三世兩重因果之解釋,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轉之過程及其狀態。(4)遠續緣起,指十二支之連續緣起可遠隔多世。有部採用分位說(三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與行是於過去世起煩惱造業時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蘊)而言。依此過去世之二因,心識始託生母胎之剎那,其有情之分位為識;託生之第二剎那以後,六根未備之分位為名色;胎內六根具足之分位為六處;出胎後但有接觸感覺以至二、三歲為止,其分位為觸;四、五歲至十四、五歲間感受性極勝,分位為受;以上從識至受,稱為現在世之五果。

其後,愛慾強烈之十六、十七歲以後為愛;貪著心勝之三十歲以後為取;如此造業之分位為有;以上三者,稱為現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來世之分位為生;此後至死為老死,以上二者屬未來世之二果。類此,分為過現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謂三世兩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攝惑、業,果即是苦,故十二緣起攝於惑業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斷,無始無終。經部不贊同有部之說,主張無明絕非單指過去之無智,亦非指五蘊而言。

(三)據成唯識論卷八所載,無明至有為因,生、老死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與果必須異世,從而立二世一重因果。無明與行兩支系由識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為能引支,五支為所引支,此七支亦總稱牽引因。以愛、取、有三支為因,能生未來之生與老死兩支,故三支稱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稱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等四種十二因緣,以此配於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圓教稱十二因緣為佛性,即表示依緣而生之現象無非是中道之理。

觀十二緣起,與四諦觀同為佛教重要之觀法,據傳釋尊因觀此而開悟證果。據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依無明而行等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為雜染順觀;於老死等支各立苦集滅道四諦,從老死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為雜染逆觀。由無明滅則行滅等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為清淨順觀;由老死滅而生滅等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為清淨逆觀。

據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四所說,觀迷生起之流轉門系除無明、行外之十支,觀悟現成之還滅門則系觀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轉門為順觀,還滅門稱為逆觀,至今仍采此說。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兩重、二世一重、剎那一念三種十二因緣觀,各依序可破斷見(包含常見)、著我見、性實見等三種見解。[中阿含經卷十涅槃經、卷二十四大因經、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華玄義卷二、法界次第初門卷中] p337

上篇:十二合掌 下篇:十二因緣異名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那含

阿那含的簡稱,為小乘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即不再...

空性無境心

又作一道無為心。乃日僧空海所立十住心之第八。謂於真...

赭時

【赭時】   西域記云:唐言石國。...

書記

(職位)禪林之書寫僧也。...

三子

(譬喻)第一子孝順父母,且有智慧,能知世間之事,第...

破僧犍度

巴利名 Savgha-bheda-khandaka。又稱調達事。二十犍度...

慧明

【慧明】 p1319 瑜伽八十三卷五頁云:言慧明者:謂他所...

凡夫妄語五位

戒本疏·四波羅夷法:「凡夫妄語,隨緣無量,以罪定名...

天柱集

全一卷。又作竺仙和尚天柱集。元代臨濟宗楊岐派僧竺仙...

勤策律儀

梵語 ?rāmaneraka-sajvara。音譯作室羅摩拏洛迦三跋羅...

僧伽陀

(術語)Samgata,譯曰習種性。位名。仁王經下曰:能以...

四善根勝利

【四善根勝利】 p0449 俱舍論二十三卷七頁云:得此善根...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餓鬼報應經 失譯附東晉錄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說九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菩薩為什麼要坐在蓮花上

蓮花表徵清淨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釣魚,殘忍的雅致

佛子們,盡量勸別人不要釣魚。曾幾何時,釣魚,一直被...

癌細胞是我們自私基因的孽種

癌症是絕症,是目前世上最恐怖的病,這是共識。為什麼...

以法寶為對境修恭敬

所謂的法寶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記錄佛菩薩、祖師大德...

有一念的大悲心,就可感得無邊的果報

種種的方法,個人的用心不同,經常用這個心,你就是菩...

四聖諦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

遇到事情,先觀察自己很重要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跟別人沒關係。就是不管你遇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