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入菩薩行論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入菩薩行論》,是說明菩薩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國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積,依據迦濕彌羅國本,譯成藏文(約在公元 750~850)。在後弘期初起(980~1015)印度法祥賢同西藏寶賢又重譯和校改。後來寶賢同釋迦慧,又依中印度本修改一次。再後,俄·羅敦喜饒到迦濕彌羅國求法(1076~1108)又同印度善慧稱(賈曹傑注中說是尼泊爾人),依照迦濕彌羅國本,經過修訂和潤文,成為現在流通的藏文頌本。

  在漢文譯典中,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天息災翻譯,名為《菩提行經》共四卷,八品,七百八十六頌,較藏文本缺兩品,少一百二十七頌零三句,文義也有出入。本文據藏文頌本略作介紹。

  作者寂天(約在650~750),為南印度梭羅修多羅國德鎧王之子,原名寂鎧。他成長以後,不願繼承王位,在登位前夕,逃出宮廷,行至一片森林地帶,遇見一個婦女,把他帶到森林深處,見到一位瑜伽行者,傳授他許多甚深教法,依法修習,獲得禪定和智慧。後到中印度那爛陀寺從勝天出家,取名寂天,著有《學處要集論》(漢譯名《大乘集菩薩學論》)和《諸經要集》,後來又為大眾說了一部《入菩薩行論》。由在座的學者們,聽後記誦下來。

  關於本論頌文有多少,當時各地學者說法不一。迦濕彌羅人說共有一千多頌,在論的前面增加了皈敬頌;東印度人說有七百頌,論首加上了中論的皈敬頌,但少懺悔頌和智慧頌;中印度人則說無皈敬頌和作者誓言頌,共有千頌,因而引起了爭論。於是有三位學者到迦憐伽城去見寂天,請問他《學處要集論》和《諸經要集》收藏的處所及《入菩薩行論》共有多少頌。他回答說:《學處要集論》和《諸經要集》用樹皮親筆寫的小字,放在住室的窗戶上。《入菩薩行論》頌文,中印度人所說是正確的。

  本論文體全以頌文寫成,所以又名千頌。但現在通行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頌零三句。除第一頌皈敬三寶,第二第三頌說明造論的因由外,其餘的頌,共分十品,分別說明發菩提心和修菩薩行的方法。說發菩提心的有四品,說修菩薩行的有六品。其內容略述如下。

  第一,《讚菩提心功德品》,共有三十三頌,分兩大科。一、菩提心的勝利,說明一切被業和煩惱所繫縛的眾生,衹要能發菩提心,一剎那間,就能稱為佛子,就可受人天的供養,廣讚勝利,無量無邊。二、菩提心的種類,說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為利他故願成佛"的心是願心,為施等波羅蜜多向著成佛的路上走去的心是行心。

  第二,《懺罪品》,共有六十五頌,分四大科。一、供養。是用大自然中的無主物山水森林等和有主物乃至自身為供物,供養三寶。二、禮敬。以觀想我身變為無量身,到諸佛剎土而作禮拜,並於現前塔廟、和尚、阿闍黎前,也作恭敬禮拜。三、皈依。從今日起,直到獲得菩提果位,皈依一切如來、正法、菩薩眾會。四、懺悔。由具足四力門懺悔業障。(一)能破現行力。即從無始以來直到今生,由於愚癡,對"殊勝境"--父、母、師長等所作的一切罪業,現在發至誠心,於導師(佛)前,發露懺悔。(二)依止力。思維所造罪業,即從今日,皈依佛、法、僧三寶,如教而行。(三)對治現行力。說三毒的大病,唯有大醫王佛所說的教法,才能醫治。應從今日,依佛說法而修對治。(四)遮止罪惡力。
  對所造的性罪或者遮罪,心生追悔,於佛菩薩前,恭敬禮拜而作懺悔,以後,決定不造。

  第三,《總持菩提心品》,共有三十三頌零兩句,分三大科。一、加行。是在發菩提心以前先集順緣資糧,隨喜一切善法,見有作世間功德和修解脫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無上菩提的善法,都心生歡喜隨喜讚歎。二、正行。是正發起菩提心的方便。為作眾生的現時和究竟的利益,發起菩提願心和行心,並依次學習菩薩學處等。三、結歸。是總結發心以後的功德。想這一生,能發菩提心,從此生於佛的種族中,得名菩薩了。願望得到實現,心中歡喜,常受安樂。

  本品上半品所說的隨喜功德等,就是集積順緣資糧,結合第二品的《懺罪品》,就是淨違緣障。由修習這兩個前方便以後,下半品才說明發起二種菩提心的方便。這樣正適合於三士道的修習次第,先修共下中士道,然後才修上士道。

  第四,《不放逸品》,共有四十八頌,分三大科。一、棄舍菩提心的過失。說明發菩提心,是經過多次思維其功德以後,才發起的。如果棄舍菩提心,就是欺騙諸佛和一切眾生,應墮惡趣。經常思維這些道理,不令菩提心衰退。二、應勤舍罪業。說明菩提心衰退的主要因素,就是不喜作善而喜造惡業。現在既得難得的人生,就應勤修善法,三、應斷除煩惱。說明惡業是由煩惱生起的,所以應當勤求斷除煩惱。對於煩惱,如對死敵作戰一樣,不怕艱苦,勤修善法,勤學菩薩行來對治它。

  第五,《守護正知品》,共有一百零九個頌,分三大科。一、守護心的方便。說明要守護心住於善所緣時,必須守護正念和正知。若離正知,則妄念生,不僅將已生的善財奪去,並且障礙未生的善法,不令生起,甚至摧折能得解脫的慧命。守護正知還須正念,要以正念之繩,係心象於善所緣的柱上,不令散亂。二、怎樣生起正念。說明生起正念,須要依止善知識,聽從善知識的指示和教導,激發自羞的慚和怖畏他人譭謗的愧,並且相信異熟果報。由具有這些善因,就能生起正念,然後由正念守護正知,以正知防護自心,不令散亂。三、怎樣守護三聚戒。先說守護律儀戒,就是觀察身語的行為及造業前的等起心(動機),不令有過失(煩惱)。其次說明守護攝善法戒,應思維身是不淨,不應貪著,但可用作修善的工具,依此得渡輪迴大海,到達彼岸而成佛。其次說明怎樣守護饒益有情戒,應當常以財、法施與有情,隨護有情心,不令三業染罪。

  第六,《安忍品》,共有一百三十四頌,分兩大科。一、瞋恚的過失。常懷瞋恚的人,身心經常是痛苦的。一念瞋心,即能摧毀善根。二、修忍的方法。當思在輪迴中,苦多樂少。若因不忍小苦而造惡業,則將來生於惡趣的苦,更是不可想像。瞋恚是不順善法的,當以修忍的方法,防止瞋恚的為害。

  第七,《精進品》,共有七十六頌零三句,分兩大科。一、思維精進相違品的過失。說明懈怠就是精進的相違品。懈怠有兩種,一是對於善法能做而不去做。二是貪著庸俗無義利的事,空過時日。二、修習精進的方法。當思維已得的人身,終歸死亡,應當常時警惕,不要貪著睡眠懈怠。現在為求菩提,成就自他大利,當勤精進。

  第八,《靜慮品》,共有一百八十七頌,分三大科。一、靜慮相違品的過失。靜慮的相違品就是世間憒鬧和顛倒分別。即顛倒分別對於五欲受用執以為樂,不淨之身執以為淨。思維這些過失以後,當於靜處生起愛慕。二、住於靜處的勝利。說明住於森林靜處,資具簡單,少欲知足,修習靜慮與菩提心。三、修自他相換的菩提心。先修自他同等,然後修自他相換。修菩提心的菩薩,當給一切人以安樂和除一切人的痛苦。自他既是同等,是可以相換,以愛執自己的心轉移到他人身上,將自己的身財善根,布施給一切有情。

  第九,《般若品》,共有一百六十七頌零一句,分兩大科。一、二諦的建立。由破其實事師等所說的實有而成立中觀性空的說法。否認經部師說色等境是現量所得是實有,以及唯識師所說心為實有,主張心境等一切法,都是假立的,自性本空。二、廣說修二種無我的方法。分為二, (一)廣說修補特伽羅無我。說明補特伽羅有兩種,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以觀察六大非我的方法來破除我執。(二)廣說修法無我。先由四念處說明法無我,其次用緣起為因,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第十,《迴向品》,共有五十七頌零一句,分兩大科。一、總迴向,願以造論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共同趣入菩薩行。二、別迴向分三。(一)為利他迴向。(二)為自利迴向。(三)為安樂的生源,廣弘教法迴向。

  本論梵文註釋很多,僅從西藏大藏經中由梵文譯成藏文的註釋就有下列十種:一、《入菩薩行論釋難廣釋智品》,作者慧生。二、《入菩薩行論釋難》,作者不明。三、《入菩薩行論釋千九百七十五頌》,作者善天。四、《入菩薩行論難解處抉擇》,作者黑論師。五、《入菩薩行論釋難》,作者遍照護。六、《入菩薩行論智品釋難》,無作者名。七、《入菩薩行論智品及迴向品釋難》,無作者名。八、《入菩薩行三十六義略攝》,作者金洲。九、《入菩薩行論十一要義略攝》,作者金洲。十、《入菩薩行密意釋殊勝光顯疏》,作者畢補底旃陀羅。本論譯傳到西藏後,又為迦當派宗為六論之一。以後各派都有註釋,其中以宗喀巴的上首弟子賈曹傑所著《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津梁論》為最著稱。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未問世以前,本論是修菩薩行的代表作。宗喀巴也非常珍視這部論,他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用了本論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句。西藏行者有以本論作為課誦本每日分段念誦。尤以本論最後第十《迴向品》列為藏族佛教徒課誦的"五大願文"之一《入菩薩行願》,影響巨大。

上篇:菩薩本生鬘論 下篇:摩訶止觀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妙法蓮華

(術語)法華經中所說之法也。光宅謂妙法者,一乘之因...

蘇息處

(術語)謂小乘所說灰身滅智之涅槃。勝鬘經曰:言阿羅...

表制集

凡六卷。唐代圓照編集。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又稱代...

阿梨呵

(雜語)Arihan,阿羅漢之誤用。坐禪三昧經上曰:阿梨...

阿輸迦

【阿輸迦】   或名阿輸可,大論翻無憂華樹。因果經云...

瑜祇經

梵名 Vajra?ekhara-vimāna-sarva-yogayogi-sūtra。全...

無量光佛

即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

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真如之一。為菩薩於第九善慧地中,斷利他中不欲行障...

第二七日說

(術語)華嚴經之說時,華嚴宗依十地論定為佛成道後第...

五大尊根本印

即交腕而作外縛五股印。或於左腕上置右腕,合手之脊而...

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

【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 p0289 瑜伽六十四卷一頁云:...

逆觀緣起齊識轉還

【逆觀緣起齊識轉還】 p0928   瑜伽九十三卷七頁云:...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轉劫濁成淨土,莫過於放生

一方面,佛教認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眾生平等,我們不...

淨土行人如何對待兒女婚嫁問題

【原文】 今之兒女婚嫁,一本於自主,只可隨他去。否...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講看破、放下、念佛。因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

聖嚴法師《聞聲救難,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宛然是與娑婆有情,別具深刻因緣的菩薩。人...

障礙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性是有無量的可能性,障礙是我們自己...

宗舜法師:佛教相信2012會到來嗎

鳳凰網: 剛才宗舜法師也解釋了在從佛教當中如何來去...

人一忙起來就會糊塗,過去的習氣種子就會起現行

前面第一段講的是凡夫眾生求取世間的聲名,到最後聲名...

五種食物助你去口氣

口氣難聞,口氣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交際。那口氣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