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持戒與犯戒

星雲大師  2012/09/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戒,梵語「尸羅」,《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無受戒行善,皆名尸羅。」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處。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實踐,佛陀於遺教中告誡弟子們當以戒為師,經典中也常以各種譬喻來說明「戒」的重要性。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做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悟證最高的真理。戒律因應各種根機對像,可分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彌(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則適用於任何發心受持的眾生。

以具足戒而言,因戒品具足故名之,依性質不同可分為八類:

一、波羅夷:屬根本極惡戒,犯則喪失比丘(尼)的資格,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復生。例如:殺人、搶劫等。

二、僧殘:是次於波羅夷的重罪,犯此罪者,如同殘廢一樣,但得於清淨大眾中,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則此罪可除。例如:譭謗、造謠等。

三、不定:有犯罪嫌疑,但尚在懷疑判斷之中(嫌疑犯)。例如:比丘夜宿寡女家。

四、捨墮:因貪財或貪物所犯之罪,犯則罰以沒收物品,並於大眾中懺悔。例如:不法向人需索衣物。

五、單墮:捨墮和單墮都屬「波逸提」(懺悔罪),意譯:墮、令墮、能燒熱、應對治、應懺悔。乃輕罪之一種,謂所犯若經懺悔則能得滅罪,若不懺悔,則墮於惡趣之諸過。須捨財物而懺悔之墮罪,稱為「捨墮」;單對他人懺悔(於大眾前)即可得清淨之墮罪,稱為「單墮」。例如:惡口辱罵、令人斗亂、打人傷害等。

六、波羅提提舍尼:簡稱提舍尼(悔過罪),意為向彼悔、對他說、可呵法。犯此過者,必須向其它之清淨比丘發露懺悔,是輕罪的一種。例如:飲食不當(強人所難、不如法食品等)。

七、眾學:有關生活禮儀等細則,條目眾多,應常學習,故稱眾學。屬「突吉羅」(粗魯)的輕罪。例如:食衣住行之威儀端正、身語意三業之清淨和雅等。

八、滅諍:止滅諍論所設的方法及規定,當大家意見不合,起爭執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由上述可知,佛教講究自製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惡因果則是持戒,破戒猶可藉發露懺悔、積善結緣來化解,將功贖罪;破見(沒有因果觀念)則無可救藥,萬劫不復。

一般人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凡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

由五戒再擴而充之,有十善戒,可概分為身、口、意三業。意業為身、口二業的根本,因此受持五戒,遵行十善法,應從心(意)出發,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同時也帶給他人和平、尊重。菩薩戒則是聚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法門的一切佛法;不僅要消極的不作惡,更要積極的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佛法,以救助無量的眾生。

世間的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佛教的戒律則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受持者皆為自願求授。持戒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而自願受持的「自通之法」。

有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反而比不知懺悔者輕。不受戒並不表示做錯事就沒有罪過,犯了過失,一樣逃不過因果的報應;好比一個人不懂得國家的法律,觸犯了國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律藏中有些戒條是佛陀因應印度的社會風俗習慣而定,並不適合應用在中國。佛法的戒律具有寬容、自由的精神,在守持戒律時,應當把握戒的基本精神,以饒益有情為本,不拘泥於形式化的戒條,因應時代,與時俱進,發揮安頓身心、淨化社會的功能。

現代社會需要積極為善的佛教,我們應該規範出人間化的戒法,視八正道、四攝法、六度萬行、饒益有情為真正的戒律。人間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一方面更應該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唯有依循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的戒行,才能讓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持戒清淨者能得五種功德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

三種持戒之人

智者大師將持戒清淨的相貌分為三種: 第一種上品持戒...

持戒的功德

佛陀住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國中的須達長者有七個兒...

犯了根本罪如何才能重新受戒

受菩薩戒,有些人他可能會有質疑,他曾經受了五戒,或...

受了菩薩戒,造罪時罪加一等嗎

有人說,受了菩薩戒,造罪時罪加一等。這個觀念是錯誤...

戒律的作用和意義

真正邁向解脫,必須通過戒、定、慧的修行。佛陀製定的...

誠哉在我,不關業障事

參禪人,第一要守清規,方能參禪。 清規者,公正清嚴為...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問: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大安法師答: 大家都知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註音版】佛前上供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星雲大師《人有沒有來生呢》

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那有來生?這是迷的斷...

爭取一分鐘,可能成就一件大事

一分鐘的時間有多長?說短很短,說長很長。榮辱、生死...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賢惠的妻

一個家庭裡,丈夫要能幹,妻子要賢惠,才能共創幸福的...

星雲大師: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

我的一生都是在苦難中成長,在我呱呱墜地時,一九二七...

熏習的好處,我是自己證明的

《大乘起信論》講熏習修。你感覺你哪一樣煩惱重,你就...

要能心安神寧地念佛

記得第一天大家來的時候,我告訴大家,要心安神寧念佛...

在惜福的心性中,讓道念自然而然地提升

在佛門中的衣、食、種種資身的東西,都是由十方施主們...

面對業力如何把握當下的自己

什麼叫過去?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生命無量...

日常生活的發心與行道

我們一般人學佛,目的是什麼?圖現前的利益,怎麼樣能...

發心往生者,皆得無量諸佛護念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

宗舜法師:災難來時你的佛號還能提得起嗎

我們大家不要面臨災難的時候卻又懷念一些所謂美好的時...

念佛一定要「念茲在茲」

我們很多人念念佛,念念佛這個心就會像野馬,就往外跑...

念佛別怕妄想

我常引用佛國禪師描寫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兩...

字體潦草易誤事

【原文】 書信一事,關係甚重。若常用草體,或成習慣,...

臨產可念觀音聖號

印光大師這種菩薩的心腸。作為一個比丘,有些事情沒有...

【推薦】先求認命,再求改造命運

《唯識學》上說:我們凡夫的執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

【佛教詞典】因明處

【因明處】 p0592   瑜伽十五卷四頁云:云何因明處?...

【佛教詞典】護世四天王

(天名)又云護國四王。四天王居須彌山半腹,各護其一...

【視頻】慧律法師《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怎麼辦》

慧律法師《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怎麼辦》

【視頻】惠空法師《免惡道苦》

惠空法師《免惡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