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聖嚴法師  2010/08/18  大字體  護眼色

現代社會由於物質文明過度蓬勃、結構變化太快,造成人類價值觀念混淆,以致於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需要,什麼是貪求的想要,什麼是實至名歸的能要,什麼是責任所在的應該要。因為無法釐清這四要:「需要」、「想要」、「該要」、「能要」的分際,所以大部份人都是跟著社會風氣潮流而人云亦云,只要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而且現代人往往是:「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再加上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結果想要得不到,便會導致人心不安定,社會問題叢生。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麼?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陽光、空氣、水分、起碼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避風遮雨的房子,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的交通工具、電腦、電話也成為需要的,有這些必需品並不算是慾望。

慾望是什麼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裝飾品,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或撐場面用的東西。不過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位,為了配合當時的環境因緣,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莊嚴,那也可算是一種需要,但一定要有適度拿捏的分寸。

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只是從主觀的立場看,才覺得沒有了他生命很空虛、很無奈,覺得活的沒有意義,這純粹是個人的價值判斷。所以,如果只是講「需要」,定義非常模糊,在衡量與「想要」間的差異時,應該分別從自我觀點,以及總體客觀的立場同時來考量。

能不能要?該不該要?

「能要」的意思是說,在個人能力範圍許可下,以努力付出而獲得所需要的東西,但若能力不足,就該讓賢,不必強求。在我們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包括名、利、權、位、感情等,著實引人欣羨與渴求。但是在要想得到它時,必須仔細想想:自己的能力及付出是否實至名歸?是否已經水到渠成,而不是過度強求?如果付出不夠多,能力、因緣皆不具足,還希望能得到它,這便是貪圖非分,只會增加痛苦與傷害。

至於「該要」、「不該要」,若時下年輕人流行的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言,便是沒有分清楚該要、不該要的份際。一般人的慾望無窮,喜歡的、想要的事物太多了,應該要自問該不該喜歡?該不該取得?例如名位財勢,人人都喜歡,可是非分之名,是虛名;非分之財,是橫財、不義之財,非分之位是虛位,這些都不應該要。當然,如果是實至名歸,自是受之無愧,甚且是一種鼓勵。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東西並不多,想要的東西非常多;需要的東西應該要,想要的東西不重要。

我們應該從「心靈環保」的角度出發,一方面保護我們的心不受環境的污染,增強對環境的「免疫系統」;一方面內心不會有妒忌、憤怒、猜忌、自私等種種不好的心念,使得環境變得更糟糕。並從中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個人慾望的「想要」。在人生的過程中,若能清楚明白這「四要」,便能有明確的方向感,而且也會過得很平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三惑之害,不可不慎

財色與酒,名為三惑,臣耽喪家,君重亡國。《法苑珠林...

弘一大師的惜福

弘一大師是近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俗名李叔同。他的惜福...

貪著名聞利養,世世隨業流轉受生死苦

往昔無數劫時,有一人行大佈施,供養外道梵志無數千人...

追求名利的心永遠都沒有盡頭

許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隻老鼠意外地掉進一個半...

把福報留在法界將來好修行

要修行,不要求世俗樣樣都要。很多人念經,做功德很多...

節儉讓孩子健康成長

這是一個真實的發人深省的故事:北京市一對年輕的父母...

證嚴法師:心不爭,自圓滿

修行學佛前應先學做人,能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再去照顧...

不能達到無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念

作為一個修道人,我們現在還不能達到無念,但一定要保...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想賺錢要靠努力與福報

世間的人之所以貪財,因為財富是安全的保障,是身份、...

聖嚴法師:震醒了人性的光輝

在大震災中,我們見到了許多感人的救災事蹟,如許多人...

聖嚴法師《不可能讓人人都滿意》

在做事的過程中,常會面對很多的批評與指責。 想要讓...

包容的尺度

包容別人可以減少自己的煩惱,增加智慧,但是包容應該...

念佛一法,有事念與理念

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何謂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

如何克制內心的浮躁

問: 如何克制內心的浮躁? 明證法師答: 修定,內心...

焦芽敗種

人有善良的人,也有兇惡的人。有仁慈有德的人,也有奸...

不受戒,犯了錯是否就不嚴重

有些人聽說受戒後所犯的罪要比不受戒所犯的罪還要大,...

【推薦】念佛人被人認為孤僻被嘲笑,該怎麼辦

問: 我是台灣台北三十三歲的念佛行人。請問,出離心...

品味智者的境界

一、最困難的事。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你認為...

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云何臨終十念即得往生

問: 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

菩薩十八重戒之毀滅正法

《集頌》: 譭謗、背舍、滅正法,聲聞、緣覺、菩薩乘...

原來一切都在

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到了那個地方就...

淨土法門與通途法門的不同

淨土法門跟通途佛法不一樣。首先通途佛法講信,淨土法...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佛遺教經》中講: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關於...

開智慧的妙法--夢參長老的親身經歷

你要是能夠天天誦持〈普賢行願品〉,能開智慧!能消業...

【佛教詞典】阿羅漢

略有二種阿羅漢性。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云何有為阿羅...

【佛教詞典】童女

梵語 kumārī 或 dārikā。即未成年之少女。法華經卷...

【視頻】淨界法師《恭敬抄寫法華經的故事》

淨界法師《恭敬抄寫法華經的故事》

【視頻】《佛說七知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七知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