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金明法師  2012/03/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是極注重於道德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努力去做好事,盡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成完善的人格。

那麼到底要避免些什麼過失?而又怎樣努力去做好事呢?

從佛教的觀點說,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

諸位聽到這兒,心裡必然會打個問號:「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這樣做?」那麼請大家平心靜氣,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殺生而仁愛呢?諸位!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是什麼?是吃的、穿的、住的嗎?是金錢、珠寶嗎?都不是。這些東西雖然可貴,但有時還可以毫有顧惜地拋棄了,惟自己的生命,怎樣也捨不得丟掉!甚至割去了一隻手,或鋸去了一隻腳,犧牲了身體一部份,還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就應該愛惜別人寶貴的生命;我們不願別人傷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人「不殺生」。

假使有一個地方,隨便殺人是沒有罪過的,那麼,住在那個地方的人,隨時隨地都有被殺的危險,生命一點保障也沒有,大家都會墮在驚惶恐怖的深坑裡,過著憂慮痛苦的日子了。所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人類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夠共同遵守「不殺生」;因此,「不殺生」不但是佛教第一的戒條,同時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法律了。

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其他一切動物,也和人類一樣的有生命,一樣的害怕死亡,一樣的知道愛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動物,也應該愛護,不要故意去傷害它們。

我們能夠愛護人類,愛護動物,不作故意的殘殺與傷害,就可以養成一種慈悲仁愛的心靈,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最寶貴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和存在,卻又不是簡單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穿衣,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質上的資給營養,生命才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命」;而把這些生命所需的物質財產叫做「外命」。因為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質財產,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份了;如果沒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會發生問題了。所以這些物財產,如果給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搶劫、侵佔、剝削了去,那麼直接間接地,就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命」——「不殺生」以後,接著又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移,必須經過合法的手續,付予相當的代價,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於我,而我為了貪心的驅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為己有,那是多麼可恥和行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那麼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第三,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邪淫而有禮呢?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設施,從個人說,原是為要養成貞節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為人類生生不絕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結合,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與社會的禮節。如果沒有通過法律與禮節而亂行非禮,則有乖於國家的法律,亦破壞了社會的禮節。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許在家的佛教徒,有正當的夫婦配偶,但是對於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許可的,因為此種邪淫,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的和諧,傷害社會的風化。

第四,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妄語而誠信呢?我們知道,社會國家是由許多「個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個社會的許多「個人」,彼此要傳達情感,交換意見,完全是靠著語言;可以說人類的社會關係,完全是由語言構成的。假如我們的語言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負起傳達情感與交換意見的任務了,這好像兩岸之間,折斷了橋樑,人與人間的聯絡被破壞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語」,要說誠實、正確而有意義的話。

進一步說,文學是語言的記錄,它的傳達情感,溝通意見的功用,和語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們在語言上不可撒謊、在文字上也同樣的不應該虛妄。

第五,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飲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後,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因為酒一下肚,由於酒精的刺激,性亂起來,既大膽,又衝動,神經系統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麼天大的罪惡都幹得出來,所以佛教教人「不飲酒」。

上面所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五種道德行為,在佛教稱為「五戒」,是釋迦牟尼佛陀教導每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為。人群社會,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殺生」和「不偷盜」,那麼每個人的「內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邪淫」,那麼每個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諧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妄語」,那麼整個社會國家,也都能夠和平安樂了。所以,不但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到和平安樂,也非大家一齊來實行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行這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德不孤,必有鄰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 德薄...

教育子女應當從根本上著手

原文: 教子女當於根本上著手。所謂根本者,即孝親濟眾...

人與人之間的5%差別

一位內地企業家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談到了他去李嘉誠辦公...

惟賢長老《五戒、懺悔、發願》

一、五戒十善是基本 菩薩戒,以五戒為基礎,什麼是戒...

打妄語才能去學佛,這樣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問: 因為家里人反對,所以總是要打妄語才能去學佛,這...

人有實德,天必有奇報

乾隆辛巳年間,河南省境內黃河決堤,陸地水深一丈多(...

父子尋金

過去,有父子二人一起居住。兒子入山砍柴時,看見泉水...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菩薩如何成就利他菩提心

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 由戒波羅蜜多故,...

修行中種種的不順障礙,跟我們的福報是有關係的

我們都在學習佛法,在研究佛法的道理的時候,都是唯恐...

安土地真言和普供養真言有哪些作用

問: 我們在念誦經典之前一般要念誦一些真言,如淨口...

今聞地獄心驚毛豎,發露懺悔願罪消滅

敬白道場說眾等,今為施主某甲及諸眾生,歸命十方諸佛...

「六大根本煩惱」是眾生輪迴之根本

煩惱濁,天台宗稱之為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以貪瞋癡...

玉米怎麼吃最營養

1、玉米熟吃比生吃更佳。烹調盡管使玉米損失了部分維...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氣質變,品格...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土豆的營養價值與烹調竅門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名洋山芋、洋蕃薯、山藥蛋。它和...

【推薦】虛雲老和尚《用功的入門方法》

1.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

《楞嚴經》裡辨別邪師的方法

1.譭謗出家,輕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

父母是心中最大的佛

問過許多人,佛祖在哪裡?都不知說什麼才好。 佛說:如...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處處埋怨

有一句話說「恩將仇報」,一般人往往記怨不記恩,能夠...

助念對往生西方起什麼作用

問: 助念對於往生西方到底起什麼作用? 本源法師答:...

藥師法門感應力強大的原因

一、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藥師二字包含健康、長壽...

透過無分別智遠離五種過失

哪五種過失是透過無分別智可以次第遠離的? 一、遠離外...

【佛教詞典】箬庵通問

(1604~1655)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江蘇吳江松陵人,俗...

【佛教詞典】覺心

(術語)本覺之妙心。一心之靈性,本來離迷妄,故云覺...

【視頻】藥師佛灌頂真言(萬佛城108遍)

藥師佛灌頂真言(萬佛城108遍)

【視頻】佛教卡通:寶篋印陀羅尼經的故事

佛教卡通:寶篋印陀羅尼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