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本煥老和尚:佛教與慈善事業

本煥老和尚  2011/07/23  大字體  護眼色

諸佛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救度一切眾生。我出家80年來始終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悲願行化於世間,並把這句話親自題寫成條幅懸掛在方丈室。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業,就是指從事慈悲善行的事業。佛教寺院本身就是一個慈善機構,因為任何一個人只要踏進寺院,見了佛陀的慈悲莊嚴,都能生起善念,而達到教化、救濟心靈的作用。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佛典中慈悲助人、護生救苦的思想與事例,比比皆是。

深圳弘法寺毗鄰港澳,珠江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外的香客到這裡來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問我這錢如何用?我一個百歲老人,睡覺只要一張床,飯有三頓,房有一間,穿衣有幾件袈裟就夠了,十方供養的還是要回報給十方。弘法寺的錢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用於建廟安僧,這是以道風建設為中心的需要;二是用於弘揚佛教文化和推進慈善事業。深圳弘法寺1985年始建,1992年建成開光迄今,我已在廣東、湖北、江西、山東等地恢復或新建、接管十多座寺廟;用於弘揚佛教文化和推進慈善事業的錢至少也在6千萬元以上。寺廟的錢來自四面八方,我們只是將這些錢用在了應該用的地方,為眾生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眾生得了寺廟慈善事業的照顧,改變了境遇,也意味著我們種了福田,報了眾生恩。同時,也為國家分憂解難,報了國恩。我經常告誡弟子:眼裡要有大眾的影子,耳裡要有大眾的聲音,心裡要有大眾的功德,身上要有大眾的恩惠。這就是我們出家人的慈善觀。

你們問我佛教與慈善事業有什麼淵源?憑我一個一百有一歲的小和尚的修行經歷來看,中國佛教慈善事業的理論依據大致有這樣四個方面: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業是其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飽受困苦折磨的生靈,並使其生命充滿永恆的快樂。佛教種種修持法門,乃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圓融運用,都與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人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薩道的基礎。二是佛教利他情懷的佈施精神,佈施為佛教徒實踐佛法的四攝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聖,到達涅槃彼岸的必經之路。對於佈施者——無論是法施(即傳播佛法)還是財施(救濟貧窮等福利事業及公益事業)而言,要求做到「三體輪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報,將佈施作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是我們成就佛道之必須。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種福田為了圓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圓滿的),大致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護持佛教,尊重人倫師道,對三寶父母師長的供養等。悲田是對病者、貧窮、孤老以及動物的愛護與佈施收養,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業等。四是佛教的報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與我有關的有情無情均予我有恩,析之為四恩,即三寶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國土恩(自然性)、眾生恩(社會性)。總之佛教認為慈善事業是報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門,是實踐佛陀教法的基礎,是傳播佛教的保障。

佛教主張悲憫眾生,提倡布恩施惠。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無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淨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於每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哪一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佛教是以佈施心去轉化貪慾心,佛教認為人世充滿痛苦,但佛教並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們必要的物質生活。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於物相,沉溺於物慾。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於全社會的,對於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求,更應發心施舍,還之於社會大眾。一個迷執於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於自築的牢籠中,終日用盡心計謀略,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於空虛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淨本性之自我的本來面目。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門。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容,是菩薩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是僧眾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的途徑。位於六度之首的是佈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佈施有三種之分:第一種是法施,即以清淨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令聞者得法樂,資長善根之功。第二種是財施,此中又分兩類:一是內財施,即以自己頭目腦髓,以至整個色身施於眾生,如釋迦如來在因地中行菩薩道,曾割肉餵鷹、舍身飼虎;二是外財施,以自己所擁有的衣食財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飢寒的痛苦。第三種是無畏施,即眾生若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能夠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免去內心的怖畏。財施僅能救急,不能救窮,只有治標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業必須能徹底解決受難者的痛苦。佛教基於世人迷昧因果,在煩惱苦海中輪迴不已,因而廣說緣起中道、因緣果報的道理,期望眾生在正知正見下,轉煩惱為菩提,化悲怨為力量,建立幸福快樂的人生。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惟有奉行三皈五戒,四攝六度,自淨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終圓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慈善事業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除了財物的佈施,我們還要協助教育受難者的道德、品格,從旁輔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努力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而我們更應該發揮宗教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的功能,救急不救窮,做好佛教六度圓融的慈善事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本煥老和尚文章列表

富人多做好事,有舍更有得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台灣佛陀紀念館歷經13年籌劃...

佛為長者說四種施

昔日,在舍衛國有一富可敵國的婆羅門長者,名叫藍達。...

把「謝謝」帶回去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時,...

佛誓斷眾生貪慾之因緣

世間狂逸之甚,莫過於貪慾,因此應當勤斷貪慾煩惱。 《...

宣化上人:出家是最徹底的佈施

菩薩中的大菩薩,他擁有最富麗堂皇的陳設,美輪美奐的...

粥有十利饒益有情

摩訶僧祇律云:粥有十利、饒益有情。佛住舍衛城時。難...

為你點盞燈,將我心照亮

有這麼一個故事:漆黑的夜晚,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

供養的時候,天上的宮殿也給你修好了

我們做善事沒有根,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度化母親學佛的歷程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充滿著智慧與善巧方便,最終目的都是...

龍樹菩薩:十二禮偈

稽首天人所恭敬,阿彌陀仙兩足尊, 在彼微妙安樂國,無...

在動中修行更為重要

用功的人,似乎靜中用功好用,坐下來用,工夫就現前。...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

當我們看到呱呱墜地的初生嬰兒,可曾想到這個小生命從...

入禪之門第六講:生活禪

今天是最後一講。我說過多次,禪是修的、證的、參的,...

出世法是身後事,何不等晚年再修習

問:淫慾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斷。但出世之法,乃身後...

【推薦】具足清淨律儀,有十種功德利益

戒為無上菩提本,世人應當持淨戒,若人堅持以淨戒,是...

目犍連救母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突然想起...

六大根本煩惱牽引著我們輪迴

我們講業障通常包括了三大類,哪三大類?就是煩惱障、...

人生,請適當低配一點

最近流傳著一個段子: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

五欲對我們的傷害

欲就是人類的慾望希求,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上的...

雞頭梵志得度本緣

昔時,世尊離開舍衛國,與五百比丘僧游化人間,到羅閱...

由於這個善因,感得九十一劫沒有病苦

舍藥材以拯疾苦, 就是修善的一個科目,要佈施藥材來幫...

學佛人應警惕的十大問題

一、法不契機、擇法不當: 三藏十二部部部是經典,八...

賣酒犯重罪

六根的功能沒有錯,錯在你內心的攀緣心什麼叫酒呢?只...

守戒太難,是否守住十戒就夠了

問: 祖師曾說受戒容易守戒難,尤其是末法時代要守清...

【佛教詞典】見雜染

【見雜染】 p0638   瑜伽八十八卷六頁云:見雜染者:...

【佛教詞典】高貴寺

屬日本真言宗寺。位於大阪府南河內郡葛城山中。初名香...

【視頻】淨界法師《舍利弗前世貪戀黃金寶瓶》

淨界法師《舍利弗前世貪戀黃金寶瓶》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