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讓你愉快的四種能力

2011/06/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個能夠處處放開心胸、放開耳目的人,也必然能夠積漸而成地具備了使得「人間愉快」的四種能力,那就是擔荷力、化解力、包容力、觀賞力。

1、擔荷力

一個能放開心眼的人,一定能了解人生在世,必有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是盡責任和義務,須先估量自己擔荷的能力,須知站在什麼崗位服什麼務,只要衡心量力,都算擔荷人生的責任。

孫中山先生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聰明才智足以造福十人者,就服十人之務;足以造福百人者,就服百人之務;足以造福千千萬萬人者,就服千千萬萬人之務。否則只能挑百斤的,卻要挑千萬斤,結果不是志大才疏,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便是尸位素餐,尸居餘氣,徒然廢物。禍國殃民,莫此為甚。

古來讀書君子,如果懂得「服務的人生」,不必人人以「澄清天下」、「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為己任,就很容易找出人生正確的路途,更不會一失意便牢騷滿腹、怨天尤地,或故作清高、隱居山林。而如果一個人對其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能夠擔荷得起,那麼庶幾可以無愧無憾了。

2、化解力

而一個能放開心眼的人,也一定能了解,在擔荷人生義務和責任的旅程裡,可能遭遇障礙、睏頓,乃至災難,也因此要為自己涵養能夠化解障礙、睏頓乃至災難的能力,如此才能好好地把人生的擔子挑到盡頭。

而我認為「化解」的方法有三部曲:最好能像莊子所說的藐姑射山的神人那樣,將「礙難」見於未萌,如此就很容易超越化解於無形;但這要有極高的智慧。其次要能轉移境界,像蘇東坡於沙湖道中那樣「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像王摩詰遊山玩水那樣「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努力於趨吉避凶,盡管否極,也必會泰來。萬一「礙難」直衝你而來,無可閃避,你只好奮足精神、鼓足力氣,像《戰國策》齊君王后以鐵椎敲擊秦王無端挑釁的「連環」那樣地「突破」它。這三種「化解」的方法,前二者看似消極,其實更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如此可以使我們有限的生命力,省去許多無須的浪費,而能將義務和責任擔荷得更多。至於最後一種「突破」的方法,那是最無可奈何的事,因為自我也要傷損不少。如果能養成這三種化解的能力,那麼妨礙「人間愉快」的事,就會少之又少了。

3、包容力

而一個能放開心眼的人,由於不偏不執,通達無礙,必然也能涵養能包能容的能力。而隨著歲月的開擴拓展,有朝一日定能成就「博大均衡」的襟抱和「真摯自然」的性情。性情自然真摯,定能不矯揉、不造作,對於萬事萬物致其精誠,其所塑造完成的自身,也定是有血有肉有骨有氣、鬚眉畢張的真我。而襟抱博大均衡,有如滄海不擇細流、泰山不厭土石,陽春流佈其德澤、化兩廣被其滋潤,則其以天地為心、為生民立命所躍動的脈息,也定能推動時代的巨輪。權位越高越重或文學藝術成就為不世出的人,越要有此涵養。

古來聖君賢相姑且不論,求諸中國文學:靈均之香草美人,淵明之采菊東籬,太白之飛揚跋扈,稼軒之郁勃豪縱,莫不真摯自然,各任其性,所以風調不同,獨具可觀。而若謂博大均衡,則子美、東坡蓋可以當之:子美悲天憫人,以雙肩盡挑世間愁苦;東坡光風霽月,以懷抱化開大千紛擾。而其博大均衡,莫不源自真摯自然。由學識、由品德,致力涵養,然後達成。所以子美為「聖」,東坡為「仙」;聖賢神仙,境界雖殊,而其古往今來,萬民同仰則一。

不止如此,能包能容,也可以助長化解的能力,因為胸中在現實裡所引發的窒礙,也往往在包容力中自然消釋了;若此,其於「人間愉快」,是頗具推動之功的。

4、觀賞力

如果「擔荷」是挑起自家的責任,「化解」是排解遭遇的困難,「包容」是承受人間的紛歧,那麼一個放開心眼的人,更能涵養豐富人性情味的「觀賞力」。

因為擔荷也好,化解也好,包容也好,所用的身心之力相當的多。如果心力之源的「心靈」,沒有一分餘裕讓它汩汩然的滋生,那麼必有衰竭和閉塞的時候。而鮮活的心靈源泉,莫不得自對宇宙萬物的關愛和欣賞。首先將自家的生命之流,注入宇宙萬物之中,於是宇宙萬物也照樣會煥發華彩,迴映於自家心靈之上。也就是先要同一於宇宙萬物,然後超然物外,才能觀察萬物所蘊涵的情趣。萬物情趣入我胸中,則心靈的源泉汩汩生髮,欣欣然的可以增添擔荷,可以助長化解,可以豐沛包容,而人間愉快自在其中。

以文學為例:詩家詞客,一些可欣可悅的句子,莫不從天地自然,用藝術家觀賞的眼光攫得。「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上天如此垂布光彩。五色一何鮮明,便是曹丕「乘輦夜行遊」所眼見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田園如此優美安閑,物物一何相得,便是王維「秋雨輞川莊」所領略的。而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物我兩忘。此時此際,東籬之菊悠然,南山之境悠然,淵明之性悠然,所以不辨菊花、南山與淵明者,盡在悠然之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極樂世界有十種樂

慈雲懺主說:極樂世界有十種樂: (1)無不常值佛苦,...

有好的心態才能得到快樂

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偉人說:要麼...

快樂不在環境,而在於心境

一位哲人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

天乘四種禪定之三禪

我們看三禪。 三禪,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復厭二禪之...

什麼樣的素質才容易感受到幸福喜悅

要獲得幸福人生,首先你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和素質。獲...

施與受,何者比較快樂?

問: 施與受何者比較快樂? 惟覺法師答: 幫助人、救...

就算痛苦,也要快樂去承擔

有一位居士跟我講,他特別希望他這個地方的人生意興隆...

每天三呼快樂

世間的名利就像枷鎖一樣,會縛住我們的身心;不破名利...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不要跟著感受走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問題。那...

在科學時代如何生起對佛法的信心

凡夫眾生根基陋劣,慧淺信薄,通常對佛法難以生起決定...

為何無量壽經把人道天道也判為惡道

問: 為何《無量壽經》把人道、天道也判為惡道? 常敏...

心開意解(法語短語)

親近善士 學佛依止考察善知識,要有證德像恵能大師這樣...

臨終提不起正念,阿彌陀佛能把我救走嗎

問: 我們都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然後一定要相信阿彌...

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今天我們學習《淨行品》偈頌的第一〇七願: 入其家已 ...

息滅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禪師有參禪三重境界說:禪之初,看山是山,看...

聖嚴法師《話夢人生》

古代中國曾有一則做夢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輕人,在赴京...

印光大師:八字、命運不好的人如何求得好因緣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

【推薦】教化獵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對須菩提說了一個他過去生轉世為六牙白象...

許止淨居士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許止淨(1876 1938),本名業笏,字子晉,號止淨,止淨...

如何確定亡者的往生去處

問: 現在社會上流傳用摸溫度來判斷亡者的往生去處,...

【推薦】你有什麼樣的心量,就有什麼樣的六根

我們從六根的相狀來看,我們的確看到每一個人的六根不...

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

東林寺為何確立兩大參照系

問: 東林寺為何確立淨土五經一論的聖言量和中國淨土...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1.生平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諱際醒,一字訥堂,...

【佛教詞典】斷律儀

【斷律儀】 p1415 俱舍論十四卷五頁云:靜慮無漏二種律...

【佛教詞典】口稱三昧

指口稱佛名,不雜餘念,依此而聲聲相續,一心不亂,發...

【視頻】成都文殊院之宸經寶樓

成都文殊院之宸經寶樓

【視頻】善慧童子授記成佛

善慧童子授記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