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經文上也說過「厭離女身」,佛子也知道摩登伽女害得阿難破戒的故事。那麼,佛教也重男輕女嗎?女性適合修行嗎?該怎樣做?
佛陀原本不允許女性出家修行。因為古印度時期社會落後,治安不好,出家人經過曠野時,會被搶走衣裳等物品。如果僧團中有女性,危險係數更高,住宿也很不方便。另外,女性情感豐富,敏感,聚居修行容易出現兩舌等是非。女性還特別貪戀男女情愛,放不下家庭,佛陀也擔心她們出家後會反悔。
大愛道比丘尼是聖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撫養佛陀長大。她率領五百女眾到達佛陀講法的精舍,表達心願:「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使得無上正真之道。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如是樂欲出家為道。」
她們長跪不起令佛陀的堂弟阿難非常感動。阿難對佛陀說了很多姨母辛苦撫養佛陀的往事,又替她們求情:「大德!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受八重法,盡形壽不犯。」
但佛陀卻更傾向於讓女性在家修行,認為僧團裡太多女人會影響修行:「譬如家中女多男少之時,盜賊夜盜易侵,如是,阿難!若女人得於此法、律,從家而出家,此梵行則不久住。」
但阿難還是一個勁地懇求,終於打動了佛陀。最終,在阿難的幫助下,大愛道比丘尼和跟隨她的五百女眾都出家了,成為女眾出家的起源,佛還專為女性製定了「八敬法」。
由於佛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允許女性出家,佛經上又有「厭離女身」的描述,所以很多人便認為佛教也重男輕女。但實際上,佛法最強調「眾生平等」,也是首先打破古印度種姓觀念,追求人人平等的「先驅者」。佛教的教義上也從未出現過歧視女性的內容。而且,在佛教傳播的兩千多年裡,女性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勝鬘夫人發菩提大願
勝鬘夫人從小在母親末利皇后的薰陶下,篤信佛法。後來,她嫁到很遠的地方,無法聆聽佛陀教誨。深具慧根的勝鬘夫人憑著對佛法的虔誠與歡喜心,不僅與佛陀感應道交,還得到佛陀授記成佛:「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
阿術達舌戰聲聞比丘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上說,阿術達是「阿闍世王之女,名無畏德,年十二」,雖然年紀小,卻「端正好潔,光色第一」,相貌非常端正莊嚴。她「與舍利弗,目連等諸聲聞論難,盡使屈服」,借與大菩薩們辯論,來弘揚菩薩精神,廣說經法。
《佛說法滅盡經》上說:「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男性反而不如女性:「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因此,末法時代,沒有女性的參與,佛法便很難繼續普及和發展。
正因為女性身上更多兩舌、情執等弱點,所以女性修行也面臨很多挑戰。
不能吃苦:相比於男性,女性體力差、身體弱、恆心差,比較「嬌氣」。一旦覺得修行苦,就容易放棄。
感情用事:喜歡相貌莊嚴、態度溫柔或口才好的師父,反之則興趣不大。太過情緒化。一旦與同修出現矛盾,師父忽略冤枉了自己,就生退心,「老娘不幹了」。將學佛與家庭對立,懶於俗務。如果家人不認同自己學佛,便認為對方障道,心生嗔恨。
斤斤計較:有些女性「小心眼」,容易計較得失。比如聽經聞法時計較座位是否靠前、能否跟師父互動;作義工時計較哪個工作比較愛幹,哪個工作能在師父面前「露臉」,拈輕怕重。
貪戀外表:對外表、衣著過於看重,甚至在道場裡也描眉畫眼,濃妝艷抹,穿著性感。
總之,雖然女性有許多天生的生理心理弱點,但佛法是心地功夫,只要精進勇猛,性別就不是關鍵。「誰說女子不如男」,那些出類拔萃的女性修行人就是很好例證。女性不但能彌補劣勢,也能反超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