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經律關於持戒的讚歎合集

2024/10/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經律關於持戒的讚歎合集

1、《遺教經》: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

2、《大報恩經》:

「欲報佛恩,當持禁戒,護持正法。夫能維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續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

3、《四十二章經》:

「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4、《大集賢護經》:

「出家之人,當先護持清淨戒行。戒行清淨,則能獲得現前三昧,成就無上菩提。」

5、《般舟三昧經》:

「棄絕情愛,作比丘僧。意欲學是三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犯。」

6、《六門教授習定論》:

「若求淨戒,有四種因。一善護諸根。二飲食知量。三初夜後夜能自警覺,與定相應。四於四威儀中正念而住。如是則戒得清淨。」

7、《阿含經》:

「無戒之人,當生三惡道中。比丘戒律成就,威儀具足,犯小律尚畏,何況大者。是謂成就第一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猶如彼城,高廣極峻,不可沮壞。」

8、《恆水經》:

「一時佛至恆水,月十五日說戒時,告阿難等曰。夫人生死五道展轉,不自識宿命本末,皆坐心意不端故。人身甚難得,經戒復難聞,聞已信入佛道難,入已守持戒律難。汝等皆應端心正意,念生死甚勞苦,當守經戒,不可缺犯。持五戒者,還生人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淨戒者,現世可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泥洹大道果」

9、《善見律》:

「一切作諸惡法犯戒,無人不知。初作者護身神見之,次他心通天神知之。於是轉相傳至梵天,至無色界天,無不皆聞。故世間有犯戒者,諸天咸知焉。有智慧人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持律有六德,一者守領波羅提木叉,二者知布薩,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蓄沙彌。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羅阿毘雲,不得度沙彌受人依止。以律師能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10、《楞嚴經》: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11、《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應自不殺生,亦教人不殺生。讚不殺生法。歡喜讚歎諸不殺者。乃至自不行邪見,亦教他人不行邪見。讚歎不邪見法。歡喜讚歎不邪見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是行。」

12、《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居家菩薩,當行八關齋戒,勤修十善,以集道業。」

13、《大寶積經》:

「佛告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三。父母不信三寶,勸令住信。父母毀犯禁戒,勸令住戒。父母慳貪,勸令住捨。讚歎無上正等菩提,為他說法。是為第一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14、《佛說五大施經》:

「佛告諸苾芻言:‘有五種大施,今為汝說。何等為五?所謂一、不殺生,是為大施;二、不偷盜;三、不邪染;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是為大施。以何義故,持不殺行而名大施?謂不殺故,能與無量有情施其無畏;以無畏故,無怨、無憎、無害;由彼無量有情得無畏,已無怨憎害,已乃於天上、人間得安隱樂,是故不殺名為大施。不偷盜、不邪染、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是。」

15、《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16、《大報恩經》: 「齋法以過中不食為禮。」

17、《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行作沙門,就無為道,奉行六波羅密,不當虧失經戒。慈心精進,不當瞋怒。不當與女人交往。齋戒精進,心無所貪慕。其人壽命終時,阿彌陀佛自與諸菩薩阿羅漢,飛行迎之。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18、《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若諸凡夫自不清淨,犯毀禁戒。雖說正法,勸他持戒,終不信從。是故當知先自檢身,離諸放逸,堅持禁戒。然後為人說正法要,便能信受。」

19、《華嚴經》:「於去來今佛所說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離捨,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20、《華嚴經卷第二十一華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

云何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為利益一切眾生。

云何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

云何為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恆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淨戒故。

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不以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於戒。

云何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學諸咒術,造作方藥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而持於戒。

云何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持出離戒。

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形彰己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

云何為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於戒。

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及貪嗔邪見,具足受持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毀犯淨戒,皆由顛倒。唯佛世尊,能知眾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毀犯淨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

21、《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五 淨戒波羅蜜多品第六 》:

「復次慈氏有是淨戒取相持戒,不為最勝之所攝受,但名淨戒,非波羅蜜多。何以故。但獲三界有漏果報,壽盡即無故。若普為一切眾生護持淨戒,觀第一義空,無人我相,而為有情護持淨戒,是則名為淨戒波羅蜜多,能令眾生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22、《大集月藏經》:

「持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此是世間戒行。以是戒行,則能成就清淨功德,降伏魔怨。不依色事。不依受想行識事。不依眼事。不依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愛取有生事。不依地界,水火風界事。不依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事。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事。不依現在及未來事。不依聲聞及辟支佛一切智事。不依聞事,禪事,智事。不依聞力,三昧力,陀羅尼力,忍辱力事。不依有漏無漏力,有為無為事。善不善力明暗力事。而持禁戒。此是出世間戒行,清淨平等梵路聖道,入無畏城。彼諸聖賢所依第一義諦,入清淨智。如是聖戒,清淨平等,修七覺分,力能障彼無明有為有漏之相不令得起。以是義故,名之為戒。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解脫戒是戒義,休息戒是戒義,盡義是戒義,滅義是戒義。此諸句義,名為戒義。」

2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發心菩薩,出家受戒而不迴向無上菩提,是諸菩薩定不成就菩薩淨戒,但有虛名,都無實義。雖處居家,而受三歸,深信三寶,迴向菩提。雖復受用樂具,而於菩薩所行淨戒常不遠離。亦名真實持淨戒者。」

24、《善生經》云:「若人受五戒,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五戒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25、《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功德不可思議。」

26、《大寶積經》:

佛告長者:「在家菩薩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學出家戒。何等為五?長者,菩薩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財物,與於一切智心相應,不望果報。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淨梵行,不習欲想,況二和合?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至於空處,修習四禪,以方便力不入正位。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應極精進學於智慧,一切眾生以慈相應。復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守護於法,亦勸他人。長者,是名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學出家戒。」

27、《五百問》云:

「佛涅槃日,阿難悲泣,佛問何以悲泣,乃至佛言,我不滅度,半月一來。又言,佛有二身,肉身雖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念法者,便是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見法身。若護法者,便為護佛。」

28、《佛說處處經》:「佛言。日中後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臥。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

29、《大智度論》持戒的微妙利益:

「人雖貧賤而能持戒,勝於富貴而破戒者。華香、木香不能遠聞;持戒之香,週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世常得種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取之不難;持戒清淨,所願皆得。

復次,持戒之人,見破戒人刑獄拷掠種種苦惱,自知永離此事,以為欣慶。若持戒之人,見善人得譽,名聞快樂,心自念言:「如彼得譽,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壽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脈斷絕,自知持戒清淨,心不怖畏。如偈說:

大惡病中,戒為良藥;

大恐怖中,戒為守護;

死暗冥中,戒為明燈;

於惡道中,戒為橋樑;

死海水中,戒為大船。

復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歲,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貴,欲令心之所願,一切皆得!」天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捨,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乏。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何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眾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見示,並所出物!」即為出瓶,瓶中引出種種眾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眾物亦一時滅。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復次,持戒之人,名稱之香,今世、後世,周滿天上及在人中。

復次,持戒之人,人所樂施,不惜財物,不修世利而無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脫。唯種種邪見持戒,後無所得。

復次,若人雖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淨,禪定、智慧,欲求度脫老病死苦,此願必得。持戒之人,雖無兵仗,眾惡不加。持戒之財,無能奪者。持戒親親,雖死不離。持戒莊嚴,勝於七寶。以是之故,當護於戒,如護身命,如愛寶物。破戒之人,受苦萬端,如向貧人破瓶失物。

30、《大智度論》破戒的種種過患:

復次,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應自勉勵,一心持戒。云何名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

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不喜見。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羅剎。

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瓜,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惡道難可得過。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惡賊難可親近。

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觸,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啖。

破戒之人,在好眾中,譬如惡馬在善馬群中。

破戒之人,與善人異,如驢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進眾,譬如儜兒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偽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蘭在栴檀林中。

破戒之人,雖形似善人,內無善法;雖復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為比丘,實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是熱銅鐵鍱以纏其身;若持缽盂,則是盛洋銅器;若所啖食,則是吞燒鐵丸,飲熱洋銅;若受人供養供給,則是地獄獄卒守人;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眾僧床榻,是為坐熱鐵床上。

復次,破戒之人,常懷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為佛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歲月日過,常不安隱。

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樂,是樂不淨;譬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尸,智者聞之,惡不欲見。

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31、《戒香經》云:「佛告阿難,世有眾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千方,咸皆稱讚,諸魔遠離。」

32、《長阿含經》云:「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33、《四分律》說持戒十種功德:

1.滿足志願,能持禁戒,則身心清淨,慧性明瞭,一切智行誓願,無不滿足。

2.如佛所學,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能堅持戒,是亦如佛所學。

3.智者不毀,戒行清淨,身口無過,凡有智人,喜樂讚歎,而不毀訾。

4.不退誓願,堅持禁戒,求證菩提,誓願精進,得不退轉。

5.安住正行,堅持禁戒,三業清淨,而於正行,安住不捨。

6.棄捨生死,受持禁戒,則無殺盜等業,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迥之苦。

7.慕樂涅槃,堅持禁戒,絕諸妄想,故能厭生死苦,慕涅槃樂。

8.得無釐心,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皆悉解脫,無釐縛患。

9.得勝三昧,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則得三昧成就,定性現前,超證有漏。

10.不乏信財,持守戒律,於諸佛法,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不匱。

34、《大集賢護經》云:「出家之人,當先護持清淨戒行,戒行清淨,則能獲得現前三昧,成就無上菩提。」

35、《四天王經》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齊日觀察人善惡,以啟帝釋,若持戒人帝釋即喜,敕諸善神擁護是人,隨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護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護之,是人生得安隱,死生天上。前來總說持戒功德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解脫成佛的路上,要以持戒為舟航

有人說,受了戒就有了束縛,而且還有犯戒的危險,犯戒...

貧女一燈福報無盡

在《阿闍世王授決經》中,記載一段貧女佈施一燈,得佛...

普賢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妙用呢

我們先解釋普跟賢這兩個字。因為名以召德,一個菩薩的...

女眾到寺院,為何戒律中會有特別的戒法

問:女眾到寺院,律中會有特別的戒法,為什麼呢?女眾...

出家人持金錢戒會障礙財佈施嗎

《解深密經》中,觀音菩薩請問佛:菩薩修行時,有幾種...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佈施佛法的功德利益

《發覺淨心經》講:如果不是為了貪求果報,也不是為了...

念佛這件事,所求都能如願

原文: 念佛一事,所求皆得。為現在椿萱求福壽,為過去...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快樂或不快樂,這都是不確定的

無論出現何種心境快樂或不快樂,都別在意,我們應經常...

高慢心的過失

高慢心的活動,一般來說,它不太可能出現在初學者,因...

如法放生需要遵循的行為原則

放生是指解救處於生命危險和恐懼之中的眾生,使它們免...

沒能力斷煩惱,要持佛號求往生

這裡得生,就是往生,能夠往生四土,從四個土來判,因...

【推薦】依止真實信心念佛,才會把光明顯現出來

我們手去摩頭的時候,產生那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呢?看...

生死心切,將一句話頭看到底

昔者有一學人參南泉老人,問: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

演培法師《學習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

諸位居士!每個夏曆月之初一,本堂舉行金剛法會,都對...

烏龜與野狗

有一次,釋尊在舍衛國祇園精舍弘法利生。 有一個修行...

四土裡面分淨穢

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

身體多病的十個原因

1、喜歡打人、虐待動物。當老師或為人父母的人,如果...

抗衰老的蔬菜和水果

醫學研究證明,與機體老化相關的疾病及基因的突變,都...

生意不好該如何改變

問: 師父,最近幾年生意不好做,我想著改變,但又不...

佛什麼時候說過這麼多心靈雞湯

問: 阿難曾說願化身石橋,經歷風吹雨打,只願那所愛...

如何勸導病人臨終正念不失,得生善趣

第三課 瞻視病人甲三、說法斂念 說法斂念 是關於如何...

念佛時有佛的形象出現,你先不要太高興

作順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

看看有幾位鬼神在保護你

長阿含經(卷第二十)原文: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

【佛教詞典】三言聲

為梵語文法中之特殊術語。言聲,梵語 vacana。在梵語文...

【佛教詞典】自明

清代僧。湖南常德人。持戒習禪,真誠無偽。游參訪道,...

【視頻】佛說玉耶女經白話

佛說玉耶女經白話

【視頻】佛、菩薩、羅漢、天王、有什麼區別

佛、菩薩、羅漢、天王、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