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虛雲老和尚《五戒開示》

虛雲老和尚  2011/03/20  大字體  護眼色

若別釋五戒義者。第(一)殺戒。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況學佛之人。豈肯萌其殺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迴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凌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於瞋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癡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豈知殺機若萌。仇懟自起。故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相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故有劫數難逃之報。豈獨殺人當償命。殺畜亦復然。如佛世時之琉璃王誅釋種。釋迦佛種族當為琉璃王所誅時。釋尊尚頭痛難忍者。果從何因耶。以琉璃王昔為大魚。釋迦種族是食魚肉者。釋尊昔為小童。曾以棍子敲魚頭三下。今故感頭痛。釋種是啖魚肉者。故為琉璃王之所誅滅。如是觀之。因果相酬。可驚可怖。故楞嚴經云。‘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食為本。’是故佛慈豈但及於人類。而慈及蟻子。佛法平等。無高下故。佛眼觀之。大地眾生皆能成佛。又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世間無知。互相吞啖。故如來制不得傷害生命。且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得害。況同類相殘。一切眾生既皆有佛性。未來必定成佛。既是過去父母。亦為未來諸佛。豈敢傷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顧人道之傷殘。如孟子云。「矢人惟恐不傷人。」但求鬥爭之勝利。故有水陸空中之殺具。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漩渦。相殺相誅。何時得了。若不圖挽救。竟成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戰時。遍世不寧。惟澳地僑居。得免諸難。皆由宿昔無深重殺業。或有遇難者。是其個人別業所感。當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議。若信此理。殺心自息。舉世若能持此殺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如來制此殺戒為首。無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證常樂而已矣。殺戒之義略釋已竟。

(二)明盜戒者。謂盜從貪起。佛制弟子於一針一草之微。他人不與。我不敢取。何況竊盜。但是眾生唯見現利。種種計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皆為貪盜所攝。盜之細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現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亂互用。雖針草之微。或自用或與人。皆盜中之至重。花首大士雲。「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盜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師長物。不與而取。尚犯重罪。況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絲毫莫犯。則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門。舉世皆成義讓之人。更何須監守牢獄哉。釋盜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當嚴守此戒。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凌貞潔。污淨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於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舉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牘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四)明妄語戒者。妄語之事。亦當制止。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言無妄出。細故之事。尚須真實。況事關重要乎。觀乎妄語之由。多為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作。昧心厚顏。如是乃至未得聖果謂得。未證佛心謂證。欺罔聖賢。誑惑世人。是名大妄語。大妄語若成。墮無間地獄。當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場。何不依之修學。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歸。釋妄語戒已竟。

(五)明飲酒戒。飲酒宜制者。酒雖非葷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論明有三十六過。梵網經云。‘過酒器與人。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昔有比丘能降毒龍。唯好飲酒。一日。醉臥途中。嘔吐酸臭難近。唯有蝦蟆舔其唇吻。適遇佛至其側。佛嘆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龍。今日醉臥。反為蝦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飲酒。酒戒從此始。以酒能亂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殺盜淫妄齊破。可不哀哉。故酒能為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盡量而飲乎。舉世若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釋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瞋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虛雲老和尚文章列表

佛說齋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維耶,早...

存什麼心太重要了,這是保持人身的條件

有人曾經問過一位僧人:人的身體為什麼是直的,站著走...

宣化上人:五戒十善消災難

世界災難的來源,皆因人人不守五戒、不修十善而成。因...

印光大師對《梵網經》的開示

《梵網經》者,如來陶煉一切若聖若凡,俾其究竟斷除三...

求生淨土的靈芝元照律師

靠持戒很難解決生死問題的,這個時代靠戒律很難斷見思...

受戒後犯戒,罪業是否比不受戒來得大

問: 是先受菩薩戒後再慢慢持,還是等持好了再受?如...

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

在家居士戒律問答

問: 對在家居士來說,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濟群法師答...

為什麼佛教會具有保佑的功能呢?

問: 我有一點不明白的地方想請教:不同的法師講法都...

積聚福德資糧

我們知道積聚福德資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不積...

無「我」讓心靈不受到傷害

人生在世,心靈常常受到傷害,傷心、傷感、傷痛經常折...

妄念是業障重的一種表象

人如果業障重,妄念(雜念)就多,平時心浮氣躁,不得...

一次喝醉,身體九個器官都受罪

幾杯酒下肚,你可能有一些自信滿滿,飄飄欲仙的感覺。...

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

我們中國人經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實這個是有道理的...

禍兮,福之所倚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上天在賜給你福之前,往往先...

印光大師開示佛七:打七該怎麼打

臨近年關,各大寺院都陸續開展起精進辦道的打七修行。...

法滅之際特留此經,獨留一百年

正入鬥爭者,前五百年,解脫堅固。漸次五百,禪定、多...

宣化上人:學佛的態度

佛教是出世法,我們不批評哪個政黨之好壞。因為法爾如...

夢參老和尚:相信眾生都可度

每一部經、每一部論,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像我們念《...

出家人之所以偉大,就是能把放不下的都放下

出家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能夠把別人放不下的東西...

四季都喝什麼茶

茶,是一種健身益體、老少皆宜的優良天然保健飲料。祖...

貪、嗔、癡

貪、嗔、癡: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

【佛教詞典】怨字語

【怨字語】 p0888   瑜伽八十四卷十八頁云:怨字語者...

【佛教詞典】諸相

(術語)諸差別之形相事物也。維摩經弟子品曰:法常寂...

【視頻】大安法師《楊傑與王仲回的念佛公案》

大安法師《楊傑與王仲回的念佛公案》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奕睆居士音樂唱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奕睆居士音樂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