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只有讓父母徹底離苦得樂,才成就真實的孝道

索達吉堪布  2017/09/08  簡體字  大字體  護眼色

只有讓父母徹底離苦得樂,才成就真實的孝道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這樣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春秋時期的郯子 ,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古代有這樣孝子,而現在有沒有呢?很罕見。2004年有個人把腎捐給了母親,這在當時轟動一時,感動了很多人。但古代並不是這樣,那時人人對父母都特別孝敬。

或許有人問:「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後世有《二十四孝》等許多故事。可這孝順之舉,佛教有嗎?」

佛教不但有,而且遠遠超勝,更不可思議。如虛雲老和尚,他為報答亡母深恩,吃盡了千辛萬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發願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迴向母親早脫輪迴。在這個過程中,他兩次凍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薩化身救他脫險,三年後才到五台山。後來又念未見母親現身,不知是否離苦得樂,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見母親一面。結果一天在夢中見母現身,得知母親已轉生淨土。

以這種偉大的行持報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難見到。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應以禮承事;死後,要以禮埋葬,並於逢年過節時,以禮祭奠。所以,他們對父母的報恩僅限於此。然佛教可謂更上一層,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讓父母徹底離苦得樂,才成就了真實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個人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要條件就是:「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見,「孝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應深入佛經,像《父母恩重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都可以稱為「佛門孝經」,經中詳細描述了父母恩重難酬,做兒女的應如何報答父母深恩。佛陀還親口說:「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因此,人想學道,孝順非常重要。

而孝順方式,佛教的與世間的有很大不同。佛經云:「飲食及寶,未足報父母之恩。唯導父母向於正法,便為報二親。」意思是說,以金銀財寶、飲食衣物供奉,不能圓滿報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導他們行持正法,才是真正報答了雙親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讓父母不高興,也做了讓他們傷心的事,現在懂佛教的道理後,就應該行持善法,並把善根迴向給他們——這是我們的報恩之舉,是最圓滿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索達吉堪布文章列表

【推薦】清明節佛弟子應該怎麼做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兒女「五不怨」與父母「七不責」

為人子女時做到五不怨,為人父母時做到七不責,請您試...

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問: 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大安法師答: 要了脫分段...

眾生都當過我們的母親

虛空徧佈的地方都充滿眾生,每一眾生相續當中都充滿業...

在無常的謗讚中解脫

在一切對境中,心都要保持平靜。即使有人讚嘆,也沒有...

蕅益大師勸母念佛

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蓮池、蕅益)之...

隨順世緣離糾纏

前幾天寫了日記《隨順世緣喫茶去》,講了我們要安住當...

惟賢長老讀誦《大般若經》的感應事蹟

我二十三歲的時候,在開縣大覺佛學院教書,那時,剛從...

肉食重金屬超標原因何在

一對夫妻到北方某海濱城市去旅遊,吃了一隻2斤多重的螃...

居士披僧衣,不但沒功德反而有罪過

【原文】 圓頂方袍,則知三衣①,僧服也。發其首而僧其...

你殺過多少生命?

殺生之欲,最開始源於簡單的動物本能,弱肉強食,為了...

死亡到來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

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是否能保...

利益他人,所獲得的幸福就越多

如果有人向你說,跟我一起做菩薩吧?你會怎麼回答?你...

阿修羅界的因果相

本經的修學重點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簡單的講就是要破妄...

婆羅門尋子記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年邁得子。對於這位獨生子,婆...

往生彌勒淨土的修行方法

一、廣行佈施 《大成佛經》中講到,彌勒菩薩在人間成...

小孩念佛可以消災解難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

大安法師:怎樣做到凡事都能隨遇而安

問: 怎樣做到凡事隨緣,隨遇而安? 大安法師答: 要...

二六時中該怎麼念佛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

「愛聽佛經的鱷魚」與「吃素的貓」

700公斤大鱷魚愛聽佛經性情溫馴 中國台灣網消息據台媒...

德國兒童的「善良教育」

德國的善良教育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

宣化上人答問錄節選

問:如何辨別善知識,惡知識?誰是真正的明師? 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