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在煩惱攝受範圍的執著是貪嗎

宏海法師  2017/06/29  大字體  護眼色

問:我們做事情,如果所執著的事情,不在"煩惱"的攝受範圍,算"貪"嗎?比如我們執著於西方極樂世界,和執著於世間種種一切的差別?懇請法師開示。

宏海法師答:阿彌陀佛。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提出來所執著的是這種不在煩惱所攝受,就是對於法的追求。那麼首先跟大家說的是佛法裡面有個概念叫做"善法欲",就是說去好要、去攀緣無漏法而起的這樣一種慾望。就是為了修習佛法起的這種好樂之心。因為欲在佛法裡面,從教義上比如從唯識宗解釋來講,就是說這個欲,他是通於善、惡兩性的。

那麼這個善法就是說為了修善棄惡,比如說就求解脫啊出輪迴啊等等這些,我們都把他叫做善法欲。我們一般通常意義概念上的慾望是指惡的性質的,對人有害的。比如說世間的錢財,名利啊,妄想啊,等等這些,這都是我們說的貪瞋癡的貪。那麼善法欲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三十七道品"裡面的"四如意足:欲、勤、心、觀"。就是說一開始你就要對佛法升起好樂渴仰之心,那麼這種慾望呢,對於我們身心走向解脫是有利益的。不論在論典和經典裡面都寫到說,比如說貪慾的生起的話,就讓人身勞心也苦,身焦心也焦,在這個經典裡面有時候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種種貪慾,故有輪迴"。是這樣讓人生憂惱的。但是這個善法欲呢是讓我們走向解脫的,而且是學佛上路相當一段時間,一定要有的這樣的心勢,如果沒有對法的渴求,那麼我們怎麼去走到一個修法的狀態呢,這是必要的!

當然,如果說一定要從大小乘的角度來分的話,那麼善法欲還是立足有小乘的本位。大乘的角度就是凡所有求皆是染污的,一切欲都要斷盡才能究竟成佛。就像《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金剛經》裡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說修行到一種甚深的境界,就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時候,在進行回小向大,就說根本上不管善的惡的,只要有一念欲還是會障道的。這是從大乘的角度。那麼在我們修行具體的操作上呢,還是要看我們的本位。現在我們還在凡夫的狀態,所以我們還是以小乘的立足為基礎,先升起善法欲。就是對法的慾望,開始邁步,不能自認為高妙就一開始連地基都不要了,就說那些大乘的不執著啊,對佛法也生不起恭敬,甚至剛剛入了佛門就覺得佛也沒有,法也沒有,一切都是空,這些等等都墮入到斷滅空見中,這都是不好的現象。最好還是從高處著眼,知道佛法最高的目標,是畢竟空性,那麼從低處著手,還是升起對法的渴求,這是一個正常的心態,也是一個比較端正不容易出問題的狀態。

具體這個同修講到說極樂世界來比喻說善法欲。我個人認為極樂世界還應該另據眼光來衡量一下。因為淨土法門是圓滿的、第一方便的無上圓頓的大乘之法。所以極樂世界淨土法門的這種取捨,比如說為什麼要求生極樂,好像這也是種慾望。我們不是說有個取捨依照大乘你就會有煩惱。那麼理上是這個樣子,但是極樂世界恰恰是為了契合這個理,從具體操作行為上反而更加的痛快直接。但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意義上來說,那麼求生極樂不是還要有個慾望嘛。極樂世界的修法是這樣子的:就是對這個善法欲的要求,直接把他調到終極地步。因為我們在修善法欲的時候最後還是為了斷欲,好比我們站在一個充滿荊棘的草原裡面,往左的時候把右邊這些粘在褲腿上的這些荊棘抖乾淨了,可是往右邊弄左邊褲腿的時候,又把之前弄乾淨右邊粘上了,怎麼也捨不下這些慾念,不管好的壞的都捨不下這些慾念。這個時候突然間天上掉下來一根繩子,你不管不顧的把這繩子一拽,往上一攀,所有草上的荊棘就沾不到你的褲腿了,這是打一個比方。淨土法門的修法是要立足於具體的操作角度來契合無所得的這個大乘空性的佛法。

所以說有些表面矛盾並不代表真正矛盾本身存在,這位同修打極樂世界的比喻他並不屬於前面善法欲、惡法欲所涵蓋的範疇。因為淨土法門重在行和信、願。他強調的是既然你捨不下這欲,那麼你就取那個就解脫自在樂。捨的時候,捨不到究竟,那麼你只能取,取到究竟,這就是太高難度的修行訣竅了。當我們沒到那一步,很難理解就是說無取捨的時候到了究竟的地步都放下。怎麼會取捨到究竟的時候跟無取捨到的境界是一致的。這就是佛法講的不二法門,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進行說明就打比喻說我們修行要把慾念全部放下,就等於我們人的眼睛看見滿目的東西,想遠離他。

滿目的東西就是慾望,眼睛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那麼我們眼睛怎麼也遠離不了這些東西。老是想睜著眼睛看他。割捨不開的時候,這時候還有一種情況就這把這所有的東西,慢慢的走近再走近,因為我們什麼時候把他捨去的時候等於說這個景物離眼根越來越遠最後走出視線,模糊看不見了。就是等於我們成功的修行,把慾望放下了。那麼具體的情形,我們現在人很難放下,索性就把這個東西往我們的眼睛越來越近,剛才是捨,現在是取,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一直近到眼根的前面的時候,雖然特別近,其實也看不清楚了。

這就是淨土的祖師講淨土的取捨的問題的時候他說:"捨,捨至究竟,沒有一個可捨。取,取至究竟,也沒有一個可取"。所以取捨到極致的時候跟無取捨完全是一個境界。但是凡夫很難理解。特別是信心或者是教義沒有到的人很難理解,大概我們就給大家做這樣一個比喻,看看能悟到幾分算幾分,不能悟到呢平常多念阿彌陀佛,慢慢就會悟到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善業不能改變煩惱,但善根不一樣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

禪的最高境界是不著相

禪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謂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間一切...

大安法師:往生是靠佛力還是靠自力

問: 臨終往生完全是靠佛力,所以都說淨土法門是他力...

修淨土的人是專修好,還是圓修好

問: 有法師說,淨密雙修的功德最大,單修淨土念佛法門...

聽經就會打瞌睡,是業障重嗎

問: 有時一聽經就會打瞌睡,是消業障嗎?還是業障重...

大安法師:寺院辦超度,是否捐錢多功德就大

問: 有些寺院辦超度大法會,分內堂外堂,裡面收費千...

【推薦】從醫學的角度看「我」在哪裡

在《入胎經》、《住胎經》這兩本經典裡,非常詳細地講...

對娑婆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

家庭和諧的十個要點

一、當家庭的啦啦隊長(多鼓勵),不要當辦案的審判官...

【推薦】先求認命,再求改造命運

《唯識學》上說:我們凡夫的執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

住持佛教其責在僧

記得十六年前的今天,我才剛到佛學院來求學。十六個春...

怎樣才能看淡得失,輕鬆瀟灑的生活呢

人活在世上,追求快樂的生活是每個人的心願。但是,擁...

勝利之道

從前,有一個青年在家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客棧。由於青...

念佛難於往生的原因

【原文】 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

佛說貧窮老公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精舍中坐。與二千比丘俱。時有...

改變現實人生的三步驟

生命很寶貴,在寶貴的生命裡卻有很多痛苦,而這些痛苦...

讓你靜心的34條法語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

以身作則,反求諸己

人活在充滿罪惡的世間,自身又有私慾偏情、妒忌佔有等...

【推薦】每個人都是賊

偉大的聖者龍樹菩薩,曾全身赤裸地生活,僅有的家當就...

把自己的家庭顧好,不就可以了嗎

問: 人活著,只要把自己的家庭照顧好,不就可以了嗎...

慧律法師《修行是享受,不是負擔》

對這世間的天地萬物,要先學放得下,修行不能有如下的...

為什麼一念佛就邪念頓生

問: 請問法師,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邪念頓生,為什...

【佛教詞典】廂衛

即門廂之護衛。全稱夾門廂衛。又稱廂曲。指密教曼荼羅...

【佛教詞典】地獄

梵語 naraka 或 niraya,巴利語 niraya。音譯作捺落迦...

【視頻】宏明法師《佛教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

宏明法師《佛教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

【視頻】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