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在煩惱攝受範圍的執著是貪嗎

宏海法師  2017/06/2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問:我們做事情,如果所執著的事情,不在"煩惱"的攝受範圍,算"貪"嗎?比如我們執著於西方極樂世界,和執著於世間種種一切的差別?懇請法師開示。

宏海法師答:阿彌陀佛。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提出來所執著的是這種不在煩惱所攝受,就是對於法的追求。那麼首先跟大家說的是佛法裡面有個概念叫做"善法欲",就是說去好要、去攀緣無漏法而起的這樣一種慾望。就是為了修習佛法起的這種好樂之心。因為欲在佛法裡面,從教義上比如從唯識宗解釋來講,就是說這個欲,他是通於善、惡兩性的。

那麼這個善法就是說為了修善棄惡,比如說就求解脫啊出輪迴啊等等這些,我們都把他叫做善法欲。我們一般通常意義概念上的慾望是指惡的性質的,對人有害的。比如說世間的錢財,名利啊,妄想啊,等等這些,這都是我們說的貪瞋癡的貪。那麼善法欲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三十七道品"裡面的"四如意足:欲、勤、心、觀"。就是說一開始你就要對佛法升起好樂渴仰之心,那麼這種慾望呢,對於我們身心走向解脫是有利益的。不論在論典和經典裡面都寫到說,比如說貪慾的生起的話,就讓人身勞心也苦,身焦心也焦,在這個經典裡面有時候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種種貪慾,故有輪迴"。是這樣讓人生憂惱的。但是這個善法欲呢是讓我們走向解脫的,而且是學佛上路相當一段時間,一定要有的這樣的心勢,如果沒有對法的渴求,那麼我們怎麼去走到一個修法的狀態呢,這是必要的!

當然,如果說一定要從大小乘的角度來分的話,那麼善法欲還是立足有小乘的本位。大乘的角度就是凡所有求皆是染污的,一切欲都要斷盡才能究竟成佛。就像《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金剛經》裡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說修行到一種甚深的境界,就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時候,在進行回小向大,就說根本上不管善的惡的,只要有一念欲還是會障道的。這是從大乘的角度。那麼在我們修行具體的操作上呢,還是要看我們的本位。現在我們還在凡夫的狀態,所以我們還是以小乘的立足為基礎,先升起善法欲。就是對法的慾望,開始邁步,不能自認為高妙就一開始連地基都不要了,就說那些大乘的不執著啊,對佛法也生不起恭敬,甚至剛剛入了佛門就覺得佛也沒有,法也沒有,一切都是空,這些等等都墮入到斷滅空見中,這都是不好的現象。最好還是從高處著眼,知道佛法最高的目標,是畢竟空性,那麼從低處著手,還是升起對法的渴求,這是一個正常的心態,也是一個比較端正不容易出問題的狀態。

具體這個同修講到說極樂世界來比喻說善法欲。我個人認為極樂世界還應該另據眼光來衡量一下。因為淨土法門是圓滿的、第一方便的無上圓頓的大乘之法。所以極樂世界淨土法門的這種取捨,比如說為什麼要求生極樂,好像這也是種慾望。我們不是說有個取捨依照大乘你就會有煩惱。那麼理上是這個樣子,但是極樂世界恰恰是為了契合這個理,從具體操作行為上反而更加的痛快直接。但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意義上來說,那麼求生極樂不是還要有個慾望嘛。極樂世界的修法是這樣子的:就是對這個善法欲的要求,直接把他調到終極地步。因為我們在修善法欲的時候最後還是為了斷欲,好比我們站在一個充滿荊棘的草原裡面,往左的時候把右邊這些粘在褲腿上的這些荊棘抖乾淨了,可是往右邊弄左邊褲腿的時候,又把之前弄乾淨右邊粘上了,怎麼也捨不下這些慾念,不管好的壞的都捨不下這些慾念。這個時候突然間天上掉下來一根繩子,你不管不顧的把這繩子一拽,往上一攀,所有草上的荊棘就沾不到你的褲腿了,這是打一個比方。淨土法門的修法是要立足於具體的操作角度來契合無所得的這個大乘空性的佛法。

所以說有些表面矛盾並不代表真正矛盾本身存在,這位同修打極樂世界的比喻他並不屬於前面善法欲、惡法欲所涵蓋的範疇。因為淨土法門重在行和信、願。他強調的是既然你捨不下這欲,那麼你就取那個就解脫自在樂。捨的時候,捨不到究竟,那麼你只能取,取到究竟,這就是太高難度的修行訣竅了。當我們沒到那一步,很難理解就是說無取捨的時候到了究竟的地步都放下。怎麼會取捨到究竟的時候跟無取捨到的境界是一致的。這就是佛法講的不二法門,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進行說明就打比喻說我們修行要把慾念全部放下,就等於我們人的眼睛看見滿目的東西,想遠離他。

滿目的東西就是慾望,眼睛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那麼我們眼睛怎麼也遠離不了這些東西。老是想睜著眼睛看他。割捨不開的時候,這時候還有一種情況就這把這所有的東西,慢慢的走近再走近,因為我們什麼時候把他捨去的時候等於說這個景物離眼根越來越遠最後走出視線,模糊看不見了。就是等於我們成功的修行,把慾望放下了。那麼具體的情形,我們現在人很難放下,索性就把這個東西往我們的眼睛越來越近,剛才是捨,現在是取,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一直近到眼根的前面的時候,雖然特別近,其實也看不清楚了。

這就是淨土的祖師講淨土的取捨的問題的時候他說:"捨,捨至究竟,沒有一個可捨。取,取至究竟,也沒有一個可取"。所以取捨到極致的時候跟無取捨完全是一個境界。但是凡夫很難理解。特別是信心或者是教義沒有到的人很難理解,大概我們就給大家做這樣一個比喻,看看能悟到幾分算幾分,不能悟到呢平常多念阿彌陀佛,慢慢就會悟到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

有一個人想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上帝就對他說,清早,...

一切都是幻化不實,若執著即生煩惱

修行須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一天過一天,無掛無礙、無憂...

惟賢長老《實修問答集》

1.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與佛在涅槃境界上是否有程度上的...

有願往生而念佛未切,能否往生

問: 淨土法門實在穩當,但有願往生而念佛未切,又沒...

一心不亂須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往生

問: 為何懺公師父常常在佛七法會的時候,鼓勵大家要證...

星雲大師《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大自然與生物之間,原本是和諧共存的,但是,隨著人類...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放生是否屬於著相

問: 放生是否著相? 大安法師答: 持戒,戒律的開遮持...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所謂的善惡,都不是本來面目

修行的第一個就是靠語言文字的佛法產生觀照,所以叫做...

毀擊神像與塑造神像的兩種過失

【原文】 僧有毀擊天神,自謂崇正闢邪,此訛也。如來說...

臨命終惡業起現行的情況

「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

如何用佛法來提高生活質量

第一個方法:以慈悲心來開啟快樂的源泉。 很多時候,我...

香花與臭魚

在佛經中說到一段譬喻,一群捕魚之人,一天,賣魚以後...

超度的含義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請僧尼為...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

無念、無相、無住

徹底覺醒不空過此生 在禪堂裡面七天,可能每個人都能有...

一切是無常的,不好的事情終究會過去

即使你的人生,現在遇到很多的狀況,有很多的挫折障礙...

有哪些方法可以很實效地入佛知見

問: 請問法師,有哪些方法可以很實效地入佛知見? 大...

關於施食的看法

關於施食的看法許多師兄因為害怕鬼神,不敢施食,甚至...

佛家之孝與儒家之孝

儒家講孝為至道,至德要道。而佛說的戒律,最終歸結到...

佛在你那兒睡著了

師父說:什麼是佛?可以有很多種答案,那我試舉一種。...

順治皇帝出家的故事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嵋山高峰結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

印光大師與諦閑大師的蓮友緣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1861~1940)和諦閑大師(1858~19...

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問: 法師,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宏海法...

【佛教詞典】花林窟

梵名 Kareri-kutikā,巴利名同。又作迦梨隸、迦利羅石...

【佛教詞典】附佛法外道

(術語)如小乘之犢子部,大乘之方廣道人佛法內之外道...

【視頻】懺悔的意義與功能(聖嚴法師)

懺悔的意義與功能(聖嚴法師)

【視頻】供養舍利的功德利益

供養舍利的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