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過

2016/08/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過

心光明,照己之過

曾國藩說:「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

心底無私天地寬。人的內心本有良知光明的種子,有追求道德完善的願望,而其動力則是知恥、悔過之心,這一點內心的光明催人反省和上進。

早年的曾國藩覺察到自己與人相處「言多尖刻,惹人厭煩」,又有自傲態度,「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他通過深刻反省,立志徹底改正,在日記中寫道:「前日雲,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今忘之耶?以後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並求不棄我者,時時以此相責。」

曾國藩反省、改過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是不多見的。要保持內心的光明不滅,時時觀照自己的過錯,曾國藩認為首要在於「不自欺。」

他認為人有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而不肯下功夫去做,之所以做事無恆,修身不力,就是因為自欺,自欺就是一種逃避,非大丈夫所為,由自欺而終至於欺人。

做人只要能做到不自欺,首先捫心自問,不感到羞愧,那麼做任何事都可以堅持到底並取得成績。因此,曾國藩要求自己絕不能自欺欺人。

為了能及時發現和改正缺點毛病而不自欺,曾國藩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讓親人好友時時督促,請他們及時指出自己的過錯;二是記日記,對自己每天的言行進行總結和反省。

清醒做人,洞達人情

曾國藩說:「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自律固然要嚴,待人不妨從寬。內心的光明要時時燭照自身過錯,也要洞察人情事理,引導自己培養做事的才幹。

曾國藩認為能做事的人都有脾氣,同時也不忘強調,還是不能由著性子來。曾國藩沉浮官場幾十年,由早期的不適應到後來的如魚得水,可以說深知官場的人情世故,他有一句概括官場人情的話:「交情離合,有在情理,有不在情理。」

曾國藩舉了毛鴻賓和郭嵩燾恩怨的例子。毛鴻賓早年在京城時,看到郭嵩燾的文章很有文采,就想與他結交,後來毛出任湖南巡撫,又屢次請他做幕友;等到毛鴻賓擔任兩廣總督,就保舉郭做廣東巡撫。本來毛鴻賓對郭嵩燾有恩,但是毛的能力平平,郭到任後,毛以恩人自居,兩人又彼此爭權,終至由恩生怨。

又舉了自己的例子,和曾經被自己參過的李元度,終久還是重歸於好,而對始終善待的左宗棠則始終無法關係親近。

人與人之間,或親近或疏遠,有的是利益使然,也有的是不同個性脾氣和不同處事態度造成的,洞達人情有利於做事,也讓人對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保持一種豁達的心態。

曾國藩一針見血地指出,傳聞中關係密切的胡林翼和官文,其實只是敷衍而已,並不是真心相交,官文城府極深,表面上推讓,觸及到其地盤則必定力爭,幸好官文只是為了保自己的官位,沒給胡林翼造成很大的麻煩。

可以說曾國藩對當時的形勢及周圍各色人等都洞若觀火,他洞達人情而又能寬厚待人。

內心光明,良善正途

曾國藩說:「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人間良善是正途。人生百態,世相萬端,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一枝花一點露。所有的社會行為標準規範都是相對的,但人性中的真誠、善良、慈愛、親情等一些普世追求的內涵,卻不會因為外部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別。

心懷美好,內心光明,身處紛擾複雜之俗世,不礙有著出塵物外之清淨心。因了這內心的一片光明,一片澄澈,不惹塵埃,所謂的困苦與劫難,都不過浮雲罷了。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只是一段旅程而已,這段旅程是否美妙,是否有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於自身心靈的感悟和觀照,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總想著不如意,那一生過的就黯淡無光。

內心光明,就是每個人都能由此內心光明啟發而去修身、做事,錘煉真實的性靈,如此世界才是絢麗多彩的,良善和諧的,我們的短暫人生才是美好從容的。

清醒做人,泰然處事

曾國藩說:「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

曾國藩以一介書生,領兵打仗,出生入死,戰功赫赫,出將入相,可謂功勳卓著。可是他多次感嘆道:「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天意恆居十分之七。」

這些話語重心長,卻不是什麼宿命論,而是閱世至深,深知做事之不易,「盡人事,聽天命」,不是過來人,難以體會其中真意。

曾國藩處事泰然,由此批評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性子急,遇事缺乏耐性,曾經對幕僚趙烈文提到自己兩三年的時間裡,被參七次,總是以不變不動來回應,若是李鴻章恐怕沒有這樣的耐性。

曾國藩有一次閑談時,對趙烈文說自己臨事只是一股不怕死的精神,把生死置之度外,剛創辦湘軍那會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懷疑,非議和誹謗也很多;

靖港之敗後,更是受到湖南地方官僚的指責和謾罵;咸豐四年以後,在江西作戰數載,遭遇挫折,經歷了各種磨難,更是成了眾矢之的;咸豐八年重新出山後,朝廷忽而讓進兵四川,忽而讓援助福建,自己絲毫不能做主;到了咸豐九年,因為得到湖北巡撫胡林翼的支持才有後來的發展。

曾國藩就是在長期艱苦的磨練中,形成了泰然處事的態度,內心的修為已經達到化境,做事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每個人的終極歸宿,你了解多少呢

(一) 思維死決定會到來,我決定要死的,無有能退卻者...

人體基因與業力信息

現代生物科學說,人的基因(DNA)決定其體型、相貌、膚...

讀花識人生

1.有一位花販告訴我,幾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

想要做大事,既要任勞更要能任怨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大家常說,做事要任怨,經驗告訴我...

始於立心,得於人和,順於天道,成於勤懇

一、始於立心 立心就是立志,立下志向,心也就有了方向...

【推薦】別讓想像破壞美好的一切

太虛大師說我們所有的步驟,都是為了人生改善,後世增...

人生應該做到的十件事

一:孝敬供養父母師長。 一切善法都建立在孝道上,對...

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國佛教泰斗太虛大師提倡的;但是人...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有三種事可招致社會上對你的怨恨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

臨終的五趣相

眾所周知:六道輪迴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你沒有突破障礙,如何能見到阿彌陀佛

佛教的因緣觀,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

少些打工心態,多點兒事業心

為了錢,這個班我總是要上。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就試著...

玄奘大師的生死觀

子午嶺沿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之間的邊際徐徐東進,南折...

佛教四眾弟子的稱呼及含義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

昌臻法師法語

○ 佛法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法則。人生就是我們自...

依《地藏經》修行,功德利益無量

我們講地藏經之前,先講講地藏經的大意,還有地藏經修...

盂蘭盆會的由來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出自《佛說盂蘭...

持名念佛的勝妙功用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幹,...

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中

有一個母親她跟她女兒住在一起,那麼這個女兒她領薪水...

佛陀說做到這四個標準,你就是「大丈夫」

世尊!怎樣才能堪稱大丈夫呢?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教:...

印光大師談女性的做人與修行

一、篤盡己分 1.女人本分在於孝親相夫教子 所言盡職分...

二鬼爭尸

曾有人遠行時,獨自夜宿在一空房子。半夜有鬼肩扛著死...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

《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

你跟哪部經有緣,對你機就是好的

我們好多過去的父母等我們救度。一子得道,九族升天。...

【佛教詞典】因能變

(術語)對於果能變之語而言。八識種子在第八阿賴耶識...

【佛教詞典】禪杖

坐禪時,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葦作成,一端用布...

【視頻】《顯無邊佛土功德經》風柯月渚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風柯月渚

【視頻】《大般若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大般若經》平興寺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