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生之路,都如夢幻泡影

學誠法師  2016/01/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人生之路,都如夢幻泡影

現代人大多處於「茫、盲、忙」的狀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念和理想。很多人只相信看得見的、眼前的利益得失,不再追尋長遠的、深刻的生命哲理,以為這些「很虛」。可是,很少有人停下來反思:我們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做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精明選擇,為什麼快樂越來越遠?

人活在世上,不能去計較太多得失,計較付出與回報的比例。這樣就等於把自己的快樂寄託在外境上,總是被他人的言行所影響,忘記了自己要走的路。

「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我們與人比較高下、計較得失,都是為了保護「我」、利益「我」,讓「我」快樂,結果產生了嫉妒、憍慢、嗔恨等心態,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不理智的行為,把自己身心都推向痛苦的深淵。「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要有正知見,慢慢依據正知見去思維,才能不隨著情緒亂跑。做人做事要常常反觀自己,多想自己應該怎麼做,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而不要總是追逐外境、攀比得失。

無所謂「得」,也無所謂「失」,所謂的得失只是我們內心的感受,內心對外境的一種判斷:我們把它與自我聯繫起來,產生「我所有」的一種執著,就認為自己得 到了什麼,反之就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從而產生喜怒哀樂。譬如有人得到了一顆寶石,欣喜若狂,實際上等他死了,寶石還在,並不屬於他。

人走到一定的境界,都是自己把自己障礙了,計較太多得失、人我是非,人就過不去。要有無窮的發心,才能一直往下做,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

你說妄語欺騙他人,他人也會如此待你,永遠在「自欺、欺人、被人欺」中循環,實際上也沒有討到多少好處。學佛的人都是從很長遠的時間來看待是非得失,看待正確與錯誤,不是從眼前來看的。

心大了,煩惱就小了。凡事看得寬些,看到全局、看得長遠,不要只計較自己眼前一點利益得失,爭利鬥氣;凡事不要執著,善識無常、深信因果,坦然接受現實,積極為未來種因。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能容人、多付出、不計較得失,就是在積累廣大福報。

眼前一刻,既是果報現前之時,又是耕耘因地之機。只看到果報的苦澀就會痛苦,轉念看到因地就會擁有希望。外在的境界都是短暫的,是不斷在變化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內心就不要被它束縛住,不要執著於某一點的得失、成敗,而能夠回到自己的心念上來努力,解脫就在這顆心。

人生際遇由業力所感,眼前的果相不是我們想拒絕就能夠拒絕、想如願就能夠如願的;得到的東西也會一直在變動乃至失壞,一切都是如此。如果我們總是追逐外在的成就,時時刻刻都在衡量外在的得失,就會覺得很苦惱。要從自己的心上、業上來看待,在「能」、「願」、「因」上努力。

焦慮,是被妄想之火煎熬。外在的局面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而我們看待它的時候卻附加了許多分別之念、高下之別、得失之心,被川流不息的妄想包圍,心就焦躁、恐懼、不能安定。時時刻刻回歸當下一念心,不追憶、不幻想,讓心靜下來。

人來到世上的時候並沒有帶著錢來,走的時候也不會帶著錢走,整個一生中的盈虧得失,不過都是曇花一現而已。

看得更長遠、更全面。長遠,就是不要局限於眼前;全面,就是不要只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多想想對方的情況,更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

要把心量放大一些,多去發心,把自己一切好的,讓大家都能夠分享;不願意讓任何一個人受苦……常常串習這樣的念頭,心打開了,痛苦自然就減輕了。

一顆小石子,丟入小水坑中會濺起很大的水花;丟入大海中卻了無痕跡。心要足夠寬廣、足夠深邃,才能遇境平靜,不起波瀾。寬廣,是指心中能裝得下更多人、更多事,而不是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整天想著自己的苦樂、得失;深邃,是指內心有明利的智慧,看人看事長遠、透徹。

我們的心應該「敏感」,但不應「妄想」——看到什麼細節都往不好的方面去聯想,而且這種聯想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得失、苦樂,我們的目光總是比較短淺,角度總是比較單一,都是妄想與煩惱。正念就是心要常常看好的一面,多想辦法而不是想問題,多理解他人、幫助他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迷茫、看不清楚方向時,往往是因為陷於境界之中,被自己的利益、感受、得失、情緒所困。當置身事外,以旁觀者的心態去檢視,很多問題便能清楚明瞭。

人生之路,有上坡就一定有下坡,有頂峰就一定會有低谷,勝敗乃兵家常事。進一步說,無論是「得」還是「失」,都如夢幻泡影。得到了會失去,並不是真有;既然沒有真正的「得」,又何來「失」呢?得失只是我們心念上的起伏。

考慮他人的感受,是待人著想、將心比心,是慈悲利他之心;活在別人的看法中,表面上看起來處處照顧他人,但核心卻是希望討人喜歡、怕人否定,心裡緊緊抓住的是自己的苦樂。前者的心是溫暖柔軟的,後者必定充滿得失之念,痛苦不安,細省內心,即可分明。

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得高,即超越個人利益的得失;看得遠,即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意自己的苦樂、得失,多用心去關注一下他人的苦樂和需要,盡量做一些不求回報幫助別人的善行。善良的行為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非常巨大的,只要體驗過,就會懂得。

自私自利的人,處處處心積慮防著別人,用盡心思算計別人,一心為自己爭取利益,卻導致了親友的不信任。內心充滿陰暗,必定活在得失計較、孤獨恐懼之中,實可悲愍!願我們有朝一日能夠把陽光帶給他!

外在的成敗得失帶來的滿足感只是煩躁的快樂,轉瞬即逝。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來自於煩惱的止息,並且得到了就永遠不會失去。

出家人並非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樣無所事事。如果說清閑,那是對五欲的心態:內心「清」淨,故氣定神「閑」,不會為外在得失而心浮氣躁;同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與行,卻是時刻不懈,精進不息。

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

高調低調,看胸襟;大事小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把握;是得是捨,看慾望;成敗得失,看堅持;淡然釋然,看心情;是非曲直,看度量。心小,小事則大;心大,大事則小。大其心,容天下之事;虛其心,賞天下之美;潛其心,究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內心不起煩惱是真正的消業,能夠戰勝內心煩惱的人,才是真正強大有力的人;愚癡是不懂得因果,只看到一時的是非得失。當自己認為受到不公正對待,狠狠地予以反擊的時候,已經落入了惡業的陷阱。反過來說,若能超越自我得失、不起煩惱,出於利他的心態,行為上採用反擊姿態也無不可。

懂得無常,心就不會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能夠看淡得失成敗;懂得無常,要好好珍惜生命的時光,勤造善業;懂得無常,要在一切境界中善待他人,溫暖自己。

對絕大部分人來說,「什麼都不為」而行善,是很難做到並堅持的,有可能一次兩次做到,但無法數十年如一日的精進而為,尤其是遇到挫折時,很容易動搖。而即使最朴素的「善有善報」的觀念,若能深信篤行,便能支撐人們超越許多眼前得失,用心專注行善。

太執著自己,總是想著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苦樂、自己的得失……最後心中就剩下一個自己了,所以就會孤獨。

世間一切得失禍福,皆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故君子求諸己,不願乎其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十根手指都不一樣長,為什麼老是要計較比較呢

每一個人都應該要不斷地陶冶鍛煉自己成長、進步,因此...

少年時捨其不能有,老年時捨其不必有

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

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陳永壽問結局。菩薩示偈曰:節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斂...

一棵芒果樹

對於一位以覺醒修行的人來說,並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

羅剎相爭 比丘證果

摩偷羅國有一位男子,向父母表明自己想要發心出家,隨...

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談人生

一日之計,始於清晨。 前人曾說過:能控制早晨的人,方...

人生的試金石

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在一次火災中被毀之後,人們在廢...

如何看待所謂的「完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沒有要求...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這不是證聖,若作聖解即受群魔

我們每天坐禪,每天念佛。障多眾生念佛觀:業障深重,...

女人補血的最佳時間與食物

月經過後七天內是補血的黃金期 根據中醫的說法,女性...

不管哪一宗都要見性,不見性你弄的還是生滅

禪宗沒有什麼語言,他的問話就是實際,問在答處,答在...

曇鸞大師與淨土法門

曇鸞大師(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時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推薦】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

莫讓「疑念」佔據自己的心

有一棵大樹,上面有個鳥巢住了兩隻鳥──一隻公的,一...

淨土行人早課功課之法

修行之方,亦有節次(程序、次序),如僧家功課之法,...

君子小人就在一念之間

呂新吾云: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

做義工是否影響修行呢

有些人厭離世俗的生活,到寺院中掛單做義工,希望能夠...

文珠法師《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各位,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與各位見面,共同研究佛學,可...

賺錢留給兒女好嗎

問: 我有一個朋友,和我一樣快五十歲了,他年輕的時...

三種層次的念佛人

我們可以這樣講,從一種願力來取代業力的角度,我們可...

五會念佛的念法與解釋

五會念佛的念法: 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

從佛法的角度,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最後...

淨土宗祖師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問: 淨土祖師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大安法師答...

不信因果的可怕

現在有許多知識份子激烈地反對因果報應和因果法則,他...

【佛教詞典】金光明懺法

(修法)或單名金光明懺。指金光明經所說之懺悔法,又...

【佛教詞典】古則

即古德所示之語句。於禪宗,舉凡佛祖之言句、古德所垂...

【視頻】《佛說八大人覺經》解析(音頻)

《佛說八大人覺經》解析(音頻)

【視頻】慧律法師《念佛人不要失去對佛的信心》

慧律法師《念佛人不要失去對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