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藏傳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索達吉堪布  2014/03/05  簡體字  大字體  護眼色

藏傳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我為各位講講藏傳佛教心靈教育中的四條主要通則:賢善人格、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

1、賢善人格

人格賢善很重要。不論你在校學習也好,今後工作也罷,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學問、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場。

我的上師是法王晉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將一生奉獻給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偉大卓越的人物,在總結一生修行經驗時卻說:「無論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還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於世,就一定要有賢善的人格。」

賢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時能隨順別人,與人和睦相處,有顆真誠的利他心……這些都是。具有這樣的人格有什麼意義?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賴於賢善人格。哪怕你擁有再高的學歷——碩士、博士、博士後,但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也很難達成自己的心願。

賢善的人格,往往體現在一些小小的行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學新生入校。有個學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學校門口,他想去辦手續,但東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動。這時,他看見一位老人,便跑過去問:「您能不能幫我看包,我去辦一下手續?」老人點頭答應了。

這一去就是一個多小時。等他回到校門口,老人依然規規矩矩地為他守著包。他取了包,說句「謝謝」就走了。

開學典禮上,他再次見到了那位老人。此時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標牌寫著: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一個人之所以令大眾景仰,因為他會默默秉持高尚的行為,平等地尊重每一個生命。

有了這種賢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實基礎。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人成,則佛成。」

2、出離心

出離心,是想脫離輪迴、獲得解脫之心。

對你們來講,也許專業了一點,但這樣也好,就像有個同學講的:「佛法本身的涵義,總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釋,不一定與之切合。」因此,不妨把術語講出來。這樣的出離心,低一點來說,就是對財物、親人等不過分貪執。

要知道,無止境的貪婪只會帶來痛苦。一套房子不夠,兩套;一輛車子不夠,兩輛……急速膨脹的慾望,讓城市的道路越來越堵,人也越來越擠。更嚴重的是,按佛教觀點來說,還會引發水災,近年來各地水患頻頻跟人的貪慾有莫大關係。

因此,人不可過於貪婪。若以隨緣心對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這樣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師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和藝術家。雖然他的出家讓很多人深感詫異,但豐子愷卻理解自己的老師,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

對這三種層次,他認為,住在一層樓的人佔絕大多數,能住進第三層樓,進而能享受靈魂生活、考慮生死並為長遠的來世作準備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師就是這樣的人。

從這裡看,出家人其實並不消極,世人若能借鑒他們的知足少欲——簡陋的小屋、朴素的生活,能借鑒「低貪」的理念,那麼砍伐森林、破壞自然的現象,必將大大減少,這對環保、對人類的和諧生存,不是最大的貢獻嗎?因此,這個出離心,即使你從淺的層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義,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認為:出家人是寄生蟲,不勞而獲。

這種想法自古就有。佛經裡有一則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緣,有一個正在耕種的農民看見了他。農民對佛說:「我是農民,靠種莊稼過活,但是你呢?你天天無所事事,在人前乞討,這合理嗎?」

佛陀告訴他說:「你這樣勞作很好,但我也並非無所事事。你種莊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種,以後你會收穫果實;而我對人說法,是在人們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種子,他日後會獲得解脫之果。」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佛教中的偉大上師們,雖然不像世人一樣在物質上忙忙碌碌,但他們在心靈方面提供的教育,遠遠超過了農工商及一般官員的貢獻。他們將彌足珍貴的佛教思想傳播在人間,啟發我們的善心,也驅除我們心靈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離心,讓出家人甘心於簡單的衣食住行。因為在他們看來,名聲、財富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毫無實義;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脫輪迴的束縛,利益一切眾生。

總之,出離心主要對治貪心。如果不能對治這顆貪婪之心,想讓世界有一種和平氣氛,是不可能的。

3、菩提心

所謂菩提心,就是為令天下一切有情獲得究竟圓滿正等覺佛果,而發願修行、成佛之心。

菩提心表現出來是大慈心與大悲心,有了這種心的推動,你會自發地為一切生命去除痛苦、賜予安樂,而且是無條件的。用世間的話講,也就是無私奉獻。

無私奉獻很多人做得到。所以,不是大乘修行人才需要菩提心,社會各個層次的人都需要有,有了它,就能化解人群中強烈的自私理念。昨天下午一位發言人的話很犀利,他說:「現在的人為了利益自己不顧一切,對利他卻嗤之以鼻。」我想他說得對。不過站得高一點來看,越是如此,越需要利他,因為不論是理念還是經驗都告訴我們:利他才是利益自己。

一則報道中說:有人對美國的1000名富翁做過調查,談及財富的獲得時,10%的人認為,自己的一切是依靠勤奮努力掙來的;10%的人認為是憑藉機遇;而其他80%的人都相信,這是自己行善利他的果報。

且不說利他的好處,如果你從小受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成長中心裡裝的都是自己,做什麼想什麼也只為自己,這種毒藥般的心態終究會害你一生。

每個人都很聰明的。別人跟你合作,會先看你的人品怎麼樣,自利心太強的話,別人就不敢合作了。不說合作,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一方只愛自己,不考慮對方、不關心家庭,那對方只有離開了。為什麼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事業失敗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多數就是這個問題——太關心自己了。

有一則故事很有深意:兩個朋友同去爬一座高山。到了山頂時,氣溫驟降,於是他們便往山下跑,途中見到一個人昏死在路邊。

其中一個說:「我們去救他。」

「救他,我們自己就沒命了,」另一個說:「算了吧。」

那個好心人不忍,過去救他。

「你要救就救,我不管。」自私的人拋下他們,逕自下山了。

好心人背起垂危的人,從山腰上慢慢地往下走。本來他上山的時候穿得很單薄,但此時因為背了個人,倒好像裹了件厚衣服,增加了許多溫暖。盡管一路上比較吃力,但終究還是安全下山了。

山下停了一輛救護車,他走過去,發現裡面躺著一個人——他的同伴,已經凍死了。

怕連累自己而舍棄別人的人死了,不顧自己而救護別人的人卻活著,也許這是杜譔的,也許是個真事,但反覆思索之後,聯繫現實生活,我還是想勸那些好心人:要堅持自己的利他心、慈悲心,暫時遇到些不理解、誤解也不要緊,最終會好的。

在大乘修法中,利他心或菩提心對治嗔心。修菩提心時首先要知道,從無始以來,任何一個眾生都曾當過自己的父母;為了報答這份生養撫育的恩德,一定要從現在開始,為他們的快樂和解脫奉獻一切。

可能是藏傳佛教的熏陶,我發現我的很多老師和同學都具有這種認識,這在我們商量做事的過程中看得出來。他們為自己想的不多,心裡裝的都是別人,都是利他的事情。我相信,這樣的人很多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在座的學者中也肯定有。

當然,利他心也分層次。如果不能具有最高尚或中等的利他心,有顆相似的利他心也可以。比如,你實在拿不出真實燦爛的笑容,但考慮到別人的存在,該笑的時候笑一笑,即使是表面上的,也應該是有益的。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最珍貴,我會說:利他心最珍貴。利他的心就像金子一樣,它總是閃閃發光,而且具有永恆的價值。如果是一件時尚的衣服、一種時興的文化、一段流行的音樂、一本暢銷的書籍,也許暫時會受到追捧,然而時過境遷,也就沒人聽、每人看,沒什麼價值了。但利他心卻不會,它永遠不會貶值,不會過期,也不會被任何時代所淘汰。

你們有些人來一趟香港,想買些名牌衣服回去,認為不虛此行,然而在我看來,如果你這幾天收穫到利他心或菩提心這樣的人生理念,才是真的不虛此行。

4、無二慧

剛才大家一起念了《心經》,昨天很多學者也再三引用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裡面所表達的就是無二慧,或者叫無我智慧。

這個無我智慧,即使不從解脫上講,生活中稍微懂一點也有相當大的利益。很多人是被執著捆縛了,被捆縛以後,不大的事情也總是感到憂慮、顧忌或不平,這樣的人生只有痛苦,沒有快樂。

如果我們想過得從容一點,最好學學空性,像《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般若攝頌》、《大般若經》,這些經論應該學。學的時候要深入,只會背一兩個詞句可能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在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所有教法中,無二慧是最深的智慧,憑藉它可以斷除一切煩惱愚癡,所以一般人是說不出來的。「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不比我們差,他比我們聰明多了。」這是潘宗光教授昨天說的,我認為,這是對知識分子很中肯的提醒。

潘教授是一位化學家,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多年,引導著3萬多人。作為一名從事教育事業的科學工作者,他是在多年觀察之後皈依佛門的。

科學家信佛不會是盲目信仰。當佛陀在2500多年前將真理留在人間後,千千萬萬的科學家對此作過了解,了解中他們發現,他們的所有研究和思索,不過是對這一真理作了印證,沒有駁斥的能力。他們也注意到,和他們不同的是,佛教歷代心靈大師們是在思索之上,更以親身修證領受了佛陀的教義。

而在大師們所領受的真理中,最核心的就是無二慧。獲得無二慧有兩條途徑:一是在潛心聞思、研究之後,一心修行;二是在正確指導下參禪或修持竅訣。

無二慧對治癡心,也就是無明,能將最細微的所知障遣除。當然這需要長期修行。如果有機會、有興趣,你們可以到藏傳寺院作些系統了解,甚至親自去聞思修。有了聞思修,最終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超越一切的境界,那是真正的灑脫與自在。

(節選自第二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主題演講;2012年8月3日上午,香港教育學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索達吉堪布文章列表

聖嚴法師《擁抱孤獨,擁抱親密》

有時候,接觸到一些人,他們對我訴說著「人在江湖,身...

從有形看到了無形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容人呢?年輕人問。 因為有的人心太小...

心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

最近在武漢的月湖畔看到了這個知音的故事,第一次面對...

看到別人的缺點,是因為自心不清淨

觀察他人的缺點幾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習慣,我們從來...

你一生中最後悔的是什麼

比利時有一本雜誌,把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作為調查對像...

【推薦】這樣的考驗荒誕且不道德

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

替母親打掃心房

小雅的父親去世一年多了,母親還是沒有從悲傷的情緒中...

找對自己的位置

不少孩子會被老師說成是笨小孩,家長為他們擔心,他們...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因為想的太多

一位搞研究的學者問:整天在緊張忙碌地工作,研究做課...

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還是會得大便宜的

天道是什麼呢?《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

修行不是苦的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訴我們,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

又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

五種食物讓腸道年輕化

腸道美,人就美!這句可愛的廣告語引起了很多女人對於...

螞蟻的哲學

光滑的牆壁上,一隻螞蟻在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

承事善知識應發的二十一種心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 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

人有福德,鬼神護佑

《印祖文鈔》提到過一個公案:有一位夢庵居士,談當地...

學佛人的人際交往21法

我們接觸到的人可以分為:富貴者、貧苦者、初交者、久...

印光大師顯神通感化黑老大

顧竹軒,名如茂,生於1886 年,因在家中排行第四,鄉人...

關於香疤起源的說法

影視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有某人看破紅塵,落髮受戒為僧...

在家居士如何修學淨土

問: 修淨土的居士,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認識與實踐...

邪師騙子都是利用我們貪婪的慾望

問: 法師吉祥,我最近遇到一位活佛,他能知道每個人...

禮佛有無量的功德

如果按照要求如理如法進行頂禮,則有無量的功德。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