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生活在無明中,假如我們沉迷於過去或未來,假如我們被貪、嗔、癡所左右,我們就不可能真正地過好我們生命的每一分鐘。我們將無法同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交流,我們同其他人的關係會變得越來越膚淺和貧乏。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空虛、疲勞和無聊,感覺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我們試圖跟其他人接觸,我們的努力也會徒然。我們愈努力,我們愈失落。當這種情況發生了,我們應當停止試圖跟我們的身外之物進行交流,而應當反求諸己,與自己進行交流,過著「獨處」的生活。我們應當關上通向社會之門,回到我們自身,練習在覺照中呼吸,深入觀察我們身內身外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接受我們觀察到的一切現象,向它們問好,向它們微笑。我們最好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專心致志地行禪或坐禪、洗衣服、拖地板、沏茶、清洗澡堂等等。假如我們這樣去做,我們將會恢復我們豐富的精神生活。
佛陀是人,他過著覺悟的生活,時刻安住在當下,輕鬆自在,安穩不動。他的內心永遠是充實的自在、快樂、富有智慧和慈悲。無論是坐在靈鷲山的危岩上,還是在迦蘭陀竹林的綠蔭中,或者是在祗樹給孤獨園他的茅草柵中,佛陀總是佛陀,安詳,自足,默然少語。每個人都會明白,他的存在給僧團帶來了巨大的和諧。
他是僧團的棟樑。對於比丘、比丘尼們來說,只要知道佛陀就在附近,這對僧團來說就已經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佛陀的很多弟子,其中包括數百名長老,誰要是看到了他們,都會在內心生起相類似的信任。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曾經告訴佛陀,諸比丘、比丘尼在佛陀的指導下修行,這種沉著、安詳、快樂的生活方式,大大地增強了他對佛陀的信仰。
假如我們安住於正念,我們就不再貧窮。因為修習安住當下使我們充滿了喜悅、安詳、智慧和慈悲。甚至,當我們遇到了精神貧困者,我們還能夠深入地觀察他,併發現他們的內心隱秘,從而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他們。當我們看一部糟糕的電影或小說時,假如我們自己的心靈很貧乏,覺照力很弱,那麼這部電影和小說可能會擾亂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變得愈加貧乏。
相反,假如我們的覺照力很強,我們將會發現隱藏在這部電影或小說中深層次的東西。我們或許能夠看透這部電影的導演或這部小說的作者的內心世界。用文學批評家或電影批評家的眼光,我們就能夠看出很多人看不到的東西,即便是一部糟糕的電影或書,都可以教會我們這一點。因此我們並不因為讀那種糟糕小說或看那種糟糕電影而變得精神枯竭。只要我們對當下每一個細節保持完整的覺照,我們就能從中獲益。這就是勝妙獨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