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學常見辭彙(七畫)

陳義孝居士  2010/06/27  大字體  護眼色

【弟子】 徒眾對老師的自稱。

【伽藍】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2.指佛教的護法神。

【伽藍神】 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伽耶山】 華譯象頭山,有二處,一在靈鷲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場附近。

【但中】 離開空有二邊,但取中道,叫做但中,為天台別教的中觀。

【但空】 小乘人分析諸法時,但見空而不見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薩卻說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三衣】 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的三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 十妙之一。

【位不退】 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薩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墮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 安住於道的心。見十住心條。

【住劫】 四中劫之一。

【住果】 安住於所證得的果位。

【住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住持】 1.安住於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住持三寶】 佛滅後安住於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寶,木雕泥塑紙畫的佛像,即住持佛寶,三藏經典,即住持法寶,剃髮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寶。

【佛】 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遍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七】 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佛日】 1.(喻)佛能破除眾生的癡闇,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2.(喻)佛法慈悲廣大,普渡無私,如日之遍照大地。

【佛化】 佛的教化。

【佛母】 1.佛從法生,故法即是佛母。2.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3.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為佛母。

【佛地】 達到成佛的地位。

【佛印】 1.諸佛的印契,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2.佛心印的簡稱。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辯才,蘇東坡常向他請教。

【佛因】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佛位】 佛的地位。

【佛戒】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佛身】 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佛具】 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爐等是。

【佛事】 念經拜懺。

【佛會】 禮佛誦經的法會。

【佛教】 1.佛對世人的訓示。教即訓示之義。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主張慈悲平等,在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今盛行於世界各地。

【佛海】 (喻)佛法廣大如海。

【佛果】 佛的果位。

【佛經】 佛教的經典。

【佛界】 十界之一,即諸佛的境界。

【佛祖】 1.佛與祖師。2.佛教之祖,即釋迦牟尼佛。

【佛記】 將來必定成佛的記別。

【佛智】 佛陀的智慧。智度論說:‘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

【佛道】 佛所證悟的道法,即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新譯為覺,舊譯為道。

【佛說】 佛金口所說。

【佛慧】 諸佛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佛寶】 三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寶,故稱佛寶。

【佛陀】 簡稱佛,是覺者的意思。見佛條。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乘】 又名一乘,即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佛號】 佛名。

【佛境】 佛的境界。

【佛法】 1.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門是。2.佛所得之法,即無上之真理是。3.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是。

【佛法藏】 即如來藏,亦即真如之理體。

【佛法壽命】 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因為戒律若行於世,則佛法不滅。

【佛性】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佛性常住】 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性與真如。能覺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叫做真如。佛性與真如,同體異名。

【佛滅】 佛入涅槃。

【佛滅度】 與佛滅同義。滅度是滅煩惱和度苦海的意思。

【佛種】 能生佛果的種子,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佛種性】 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佛生日】 佛的生日,舊說是陰曆四月初八日,新說是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言量】 又叫做聖教量,即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準而決定是非。

【佛知見】 佛的真如灼見。

【佛臘日】 七月十五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為歲末。

【佛立三昧】 又名般舟三昧,因此三昧於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於其前,故名。

【佛四無畏】 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佛成道日】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具十身】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足頂禮】 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佛後普賢】 在成佛之後,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眾生的行法。

【佛歡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眾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

【佛前佛後難】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杜順】 陳隋間終南山人,為華嚴宗的始祖。

【作犯】 作殺生偷盜等惡事而毀犯所受的戒律。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覺。

【作觀】 閉起眼睛,默想一種相。

【作業】 身口意所作的善惡業。

【作法懺】 三種懺悔之一。見三種懺悔條。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種,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諸惡,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勵三業以造作眾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門和作持門,諸惡莫作是止持門,眾善奉行是作持門。

【作願門】 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初心】 初發心學佛。

【初地】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的第一地名。見十地條。

【初住】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見十住條。

【初位】 最初的階位。

【初果】 指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一預流果。見四果條。

【初果向】 即預流向。見四向條。

【初禪】 1.初禪定。2.初禪天。楞嚴經說:‘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初禪天】 四禪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禪定】 四禪定中之第一禪名。

【初禪梵天】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慾而得清淨,故名梵天。梵即清淨的意思。

【初發心】 初發求取菩提的心。

【初時教】 法相宗所立三教之一。見三時教條。

【初能變】 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變,其能變識有三種,以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

【初剎那識】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剎那,只有第八識。

【初頓華嚴】 華嚴教是佛最初成道時所說的頓教。

【初歡喜地】 菩薩十地之第一地。與歡喜地同。

【判教】 判別教相。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學者,各據己見,將其分為若干時,或若干類,使發心研究佛教者,較易探討了解,名為判教。

【判釋】 1.判斷經論的旨趣和解釋它的義理。2.判斷如來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深淺,叫做教相判釋。

【別報】 各別不同的果報。

【別圓】 指天台四教中的別教與圓教。

【別業】 各別不同的業因。

【別戒】 即僧尼戒,又名具足戒。

【別請】 在眾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絕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別願】 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別境】 各別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即欲、勝解、念、定、慧,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次念相應。

【別教】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教法。

【別教一乘】 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不談三乘,直顯一乘者是。

【別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別相三觀】 別教所說的三觀,即把空假中分開來作觀。

【別相三寶】 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

【別相念處】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

【別眾食】 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稱為別眾食,為佛制所不許。

【別解脫】 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故名。

【別解脫戒】 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別解脫律儀】 與別解脫戒同。

【別時念佛】 特別規定一個時間來念佛。

【劫】 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

【劫火】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

【劫水】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水災,由地下水輪湧出,大雨如車軸,二禪天以下,盡為大水所淹沒。

【劫初】 成劫之初,亦即完成此世界的初期。

【劫災】 指壞劫末期所起的火水風三災,此三災蕩盡整個世界。

【劫海】 (喻)劫數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

【劫燒】 指壞劫時的大火災。

【劫濁】 五濁之一。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後因德薄,而壽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即步入劫濁。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都是劫濁時代。

【劫簸】 見劫條。

【利他】 利益他人,為二利之一。

【利生】 利益眾生。

【利物】 利益眾生。物即指一切眾生。

【利使】 性質很銳利的煩惱。見五利使條。

【利根】 很銳利的根器。

【利養】 以利益保養身體。

【利樂】 利益和安樂。

【利樂有情】 使眾生獲得利益和安樂。

【利行攝】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條。

【卵生】 四生之一。見四生條。

【忘忍】 對別人所加的侮辱,如同未曾受辱似的,絲毫不在意。

【吠舍】 印度四姓之一,即商人的族姓。

【吠盧遮那】 又作吠路者那,舊作毗盧舍那,為法身佛的梵名,亦即大日如來。

【含生】 含有生命的動物。

【含類】 含識的眾類,即一切眾生。

【含靈】 含有靈性的動物。

【含中教】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叫喚】 又名啼哭號叫,為八熱地獄之第四,因在那裡受苦的眾生,不能忍受其處種種激烈的痛苦,於是發為號泣叫喚,故名。

【叫喚地獄】 見叫喚條。

【坐】 四威儀之一,即端身正坐的儀相。

【坐具】 坐臥的器具。

【坐夏】 安居的別名,即在夏季裡靜坐以修行佛法。

【坐禪】 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坐禪十種行】 坐禪的十種行法,即一、命觀處明淨;二、遍起看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

【妙】 不可思議、絕待、無比等的意思。

【妙土】 美妙的國土,即諸佛的報土。

【妙心】 美妙的心體,即如來的真心。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報身與報土都有不可思議的美妙色相。

【妙有】 表面像是有,實際卻是空,也就是非有之有。

【妙戒】 指菩薩所受的大戒,對於小乘的粗戒而言。

【妙理】 微妙的道理。

【妙果】 微妙的果實,即菩提涅槃。

【妙典】 說妙法的經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無漏的真智。

【妙門】 微妙的法門。

【妙祥】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慧】 微妙的智慧。

【妙德】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樂】 美妙的歡樂。

【妙觀】 天台宗謂圓教圓融的三觀為妙觀。

【妙觀察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第六意識,妙觀諸法之相,眾生之機,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

【妙法】 微妙之法。

【妙法宮】 如來以妙法為宮殿,時常住在其中。

【妙法 輪】 謂佛所轉的法 輪,殊勝而不可思議。

【妙法藏】 貯放妙法的庫藏。

【妙法蓮華】 經名,簡稱法華經,以蓮華的明淨來形容大法的微妙。

【妙幢】 菩薩名。

【妙幢相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

【妙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為佛果的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的人,被稱為佛。

【妙覺地】 證得妙覺的地位,即佛的地位。

【妙音天】 妙音樂天的簡稱。

【妙音樂天】 辯才天的別名。

【妙音大士】 妙音菩薩。

【妙音菩薩】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所說的菩薩名。

【妙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

【妙高山】 須彌山的譯名,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妙蓮華】 (喻)佛的真知灼見,在染亦不污,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妙喜世界】 維摩居士的國土。

【妙喜足天】 兜率天的譯名。

【妙有真空】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希法】 十二部經之一,梵名阿浮達磨,即說希奇不思議事的經典,亦名未曾有。

【形色】 有形的物質。色即物質的意思。

【忌日】 又名諱日,即人死亡的日子。因追懷其人,而忌作逸樂之事,故名忌日。

【忌月】 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見三長齋月條。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於理而不動搖。

【忍土】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又名堪忍世界。

【忍行】 忍辱之行。

【忍地】 覺悟無生法忍的地位。

【忍位】 1.七善根中忍法之位。2.總稱證悟真理之位。忍即安忍,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動搖的意思。

【忍法】 1.七賢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忍界】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或堪忍。

【忍智】 慧心安住於法,叫做忍,於境決斷,叫做智。

【忍調】 以忍辱調伏瞋恚。

【忍辱】 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瞋恚惱恨,為六波羅蜜之一。

【忍辱衣】 袈裟的總稱。

【忍辱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見波羅蜜條。

【成佛】 成就佛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成佛。

【成實宗】 印度小乘中最後成立的宗派,亦即小乘的空宗,酷似大乘,因以訶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為依據,故名成實宗。

【成住壞空】 見四劫條。

【成所作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眼等五識,成就利益一切眾生的作為。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說我們通常所執著的我是假我,因為這個我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離開了五蘊,根本就沒有我存在。

【我見】 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叫做我見。

【我所】 我所有的簡稱。有我見的人,對於身外之物都認為我所有,叫做我所。

【我相】 實我之相。四相之一。

【我愛】 愛著自己所妄執的我。

【我論】 法我見和人我見的二種邪論。

【我癡】 癡是愚癡,愚癡的不明白我之真相,叫做我癡。

【我人】 我與他人。

【我人四相】 一、我相,即在五蘊法中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有我之所有;二、人相,因為執著有實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人為人;三、眾生相,與我對待的眾生不止一個,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別相,是為眾生相;四、壽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執著壽命的長短。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眾生雖然都有一個心身,但那是五蘊假合而成的,沒有實在常一的我體,叫做我空。

【我空真如】 無我的真理。真如即真理的意思。

【我執】 又名人執,即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

【我執習氣】 隨著我執而熏成的種子。

【我慢】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我慢定】 又名慳執定,即取著禪定中所現的種種異境以為特殊微妙。

【我語取】 執著種種我見的言語。

【戒】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戒力】 1.戒律的力量。2.持戒的力量。

【戒刀】 比丘所佩的小刀,此刀乃割切三衣之用。

【戒行】 恪守戒律的操行。

【戒名】 在受沙彌戒時,師父所賜給的法名。

【戒法】 佛所製定的戒法。

【戒香】 戒行莊嚴,以德為香。

【戒品】 戒的品類。

【戒相】 戒的相狀差別,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師】 又名戒和尚,即授戒的師父。

【戒珠】 (喻)戒律潔白,可以莊嚴人身,好像晶瑩可愛的寶珠。

【戒場】 授受戒律的道場。

【戒善】 持戒的善根,如前生受持五戒者,今生得生人間,前生受持十善者,今生得生天上,此皆持戒的功德所致。

【戒單】 受持比丘戒的證明書。

【戒經】 說戒律的經典,如梵網經、優婆塞戒經等是。

【戒牒】 又名度牒,即受戒的證明書。

【戒學】 戒律的修學。三學之一。

【戒壇】 修戒法的壇場。

【戒臘】 受戒的年數。

【戒蠟】 與戒臘同。

【戒擖】 與戒臘同。

【戒器】 堪能受戒的人。

【戒體】 授受戒法之後,受者體中,得到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謂之戒體,此戒體雖屬色法,但外表無相,故又名無表色。

【戒取】 與戒禁取見同。

【戒取見】 與戒禁取見同。

【戒定】 持戒與禪定。

【戒定慧】 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淨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對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無漏學。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惡,定者使心不亂,慧者破妄證真,解脫者離諸繫縛而證涅槃,解脫知見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為修因,後二為結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說明戒律的經典,為三藏之一。

【戒禁取見】 執行邪戒卻以為是正戒。

【戒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扶習潤生】 天台宗說通教的菩薩,以誓願力,扶餘殘的習氣,受生於三界以利益眾生。

【扶惑潤生】 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菩薩為濟度眾生而不斷煩惱,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闡提的行為。

【折伏攝受】 折伏惡人,攝受善人,此二門乃是佛道大綱,折伏是配智慧門,攝受是配慈悲門。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圓寂的人,即沙彌。

【求化精進】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決定信】 決定的信心。

【決定住】 六種住之一,即菩薩自八地以上,得不還不退之位。

【決定業】 簡稱定業,即必定受報的業。

【沉冥】 沈於生死和冥於無明。

【沉檀】 沉香與旃檀香。

【沙劫】 恆河沙數的劫數。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沙界】 恆河沙數的世界。恆河沙數是形容數目很多。

【沙彌】 華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譯作勤策,即為大僧勤加策勵的對像。沙彌有三類:七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沙彌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見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於聲聞乘的預流果。

【見思】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瞋癡等五煩惱,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見惑】 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見惑品數,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見行】 見愛二行之一。見二行條。

【見流】 謂見惑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為四流之一。

【見結】 邪見的煩惱,為九結之一。

【見愛】 見是見惑,愛是思惑。見二惑條。

【見網】 謂種種的邪見纏縛身心,好像網兒羅身不得出離。

【見論】 二種戲論之一,即我見邊見等之戲論。戲論是無意義與無利益的言論。

【見障】 四障之一,即邪見能障礙菩提。

【見諦】 見到真理。聲聞乘要在預流果以上才能見諦,菩薩則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諦。

【見縛】 謂見惑能纏縛人們使不得自在。

【見濁】 五濁之一,即末世的時候,眾生的邪見紛紜,因而濁亂世間。

【見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為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於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見道位】 菩薩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達少許二無我理,體會真如,乍見中道,故名見道位,又名通達位。

【見性】 見到自己的真性。

【見性成佛】 見性是見到一切眾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見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

【見取見】 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舍,而且強非為是,即近於普通人的成見。

【見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見所斷】 三所斷之一,即於見道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

【見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教】 佛以言語垂示的教法。

【言詮】 以言語來詮釋義理。

【言詮中道】 中道之理,本離言說,但為了要說,就非用言語不可,這種言語所顯的中道,叫做言詮中道,與離言說的中道不同。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又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貝】 螺貝,在招集大眾時吹之。

【貝葉】 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舍利弗的譯名。梵語舍利,華譯為身,弗多羅華譯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與土,乃凡聖的依正二報,身為正報,土為依報。

【身光】 從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來的光。

【身見】 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為五見之一。

【身戒】 身體所應受持的戒行。

【身受】 二受之一。見二受條。

【身苦】 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有老病飢渴寒熱等的痛苦。

【身相】 眾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體作笑。智度論說:‘經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論問曰:笑從口出,或時言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身根】 五根之一。見五根條。

【身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身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身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身燈】 藥王菩薩燒身為燈,以供養佛。

【身識】 五識之一。

【身心】 身與心,為有情的正報,在五蘊之中,色蘊是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心。

【身心受業】 身受業與心受業。身受業是欲界的惡業,由眼耳鼻等五根產生感覺相應的異熟苦果;心受業是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的善業,能產生與意根相應的異熟果。

【身忍行】 三種忍行之一。

【身清淨】 三種清淨之一。

【身惡作】 身體所造作的惡業。

【身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一,即身離十過而安樂的修行法華之法。

【身如意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身語心輪】 (喻)世尊的身語意三業,好像車輪能夠摧破眾生的一切妄見。

【身器十二】 指人身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身器。

【那含】 阿那含的簡稱,為小乘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即不再還來欲界的意思。

【那律】 阿那律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那伽】 華譯為龍、象、無罪、不來等,稱呼佛或阿羅漢作摩訶那伽,以喻他們都具有大力以及不再來受生死。

【那吒】 毗沙門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

【那由他】 數目字,相等於今天的億數。

【那落迦】 地獄名,華譯為惡者,即造惡的人所投生的地方。

【邪外】 邪魔與外道。

【邪宗】 凡不以見性為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邪淫】 指夫婦以外的淫事。

【邪扇】 (喻) 以邪道去煽動人。

【邪執】 固執不正當的見解。

【邪觀】 不正當的觀法。

【邪見】 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邪見網】 (喻)邪見好像羅網,入則不能解脫。

【邪見使】 五利使之一。見五利使條。

【邪命】 從事不正當的事業來維持生活。

【邪命說法】 指為求衣食而說法。

【邪性定聚】 簡稱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為三聚之一。

【邪魔外道】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為邪魔外道。

【妓樂】 又作伎樂,或技樂,即是音樂。

【技樂】 見妓樂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佛教教你發財的方法》

財富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的, 不過君子取財,取之有道。...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問: 弟子熏習道德教育多年,今方聞正宗佛教一年,倍有...

初次見到師父應如何親近

問: 請問親近師父有何注意事項以及初次見到師父應如...

香與佛教的淵源

一支香,青煙裊裊,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馨香,成為了人和...

佛門敲鐘的含義

佛門、佛事,鐘用於祈壽、感化、超度眾生。在一口佛鐘...

傳喜法師:初學佛從何學起

問: 我是一個在校大學生,因為我剛接觸佛法,不知從...

學佛之簡明標準

然於佛法,各人當有理解與行為之簡明標準,庶可無所歧...

何謂五眼

在佛教的名詞裡,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大藏經】【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學常見辭彙(十七畫-十八畫)

十七畫 【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

五戒與十善的關係

十善含攝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併稱。修五戒十善...

明暘法師:禪宗史話

第一節 禪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傳 禪學是佛教根本教...

禪宗五家七宗——楊岐派

楊岐派為臨濟宗之支派,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稱楊岐宗...

心裡放不下是自己沒有智慧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

石頭變成佛

有一個沙彌耐不得禪院的寂寞,老覺著修行得太慢,感覺...

【推薦】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忍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法門,具有深刻...

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實了

我們若學菩薩,想離苦得樂,在你供養三寶的時候,下施...

如何消除怕鬼的心理

問: 請問如何消除怕鬼的心理?我很怕自己一個人的時...

慧遠大師感得山神運木建殿

慧遠大師一生充滿著很多感應的故事。比如我們有個出木...

一隻雞的血淚史

你是否可以想像這樣一種人生:在你出生沒幾天的時候你...

肉體不過是幻化的因緣,為什麼要貪著

以前也和大家一起學習過龍舒居士的淨土文。再讀一遍,...

「快餐式」的修持

淨土念佛法門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

如何改變第八意識

問: 師父慈悲,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

將憤怒的垃圾轉化成慈悲的花朵

懂得使用有機肥料的園丁一定不會丟掉垃圾,因為她需要...

文珠法師《佛教與人生》

何謂佛教?何謂人生?佛教對人生的看法如何?佛教與人...

【佛教詞典】順後句

順後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後法以答所問。如有...

【佛教詞典】復飾

(雜語)還俗也。一次落飾出家者,再蓄髮為俗人也。...

【視頻】慧律法師《面對未來很恐懼焦慮該怎麼辦》

慧律法師《面對未來很恐懼焦慮該怎麼辦》

【視頻】萬億彌陀(依林法師唱誦)

萬億彌陀(依林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