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做自利利他的佛弟子

2012/12/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開始轉向精神層面,在追求精神昇華方面,宗教當是首選,而承載著諸多國家及世界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更是毫不遜色。既然佛弟子承擔著如此重要的使命,那麼應該遵循的行為軌範及任務又是什麼呢?

我想無論是一個宗教還是一個團體,首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就是這個教團的信眾與弘法人士,那麼做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應該具備哪些最基本的素養與能力呢?如果從站在佛法修行與實踐的方面來說,依止佛陀的教誨認真努力精進的修學,即依教奉行,才不愧為佛弟子;另一方面,佛法還需要傳播給那麼多沒有聽聞過聖教的人們,這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導,否則很難讓人們接受佛教,即佛法的弘揚。

此文主要說明,身為一個依教奉行的佛弟子,如何代表佛教的形象,以身作則的弘范佛陀的真實教法:

一、素質與修養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可以體現出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佛教無論從文化、道德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和完善的,所以造就出來的佛弟子,也一定是行為言談都合乎禮節的。身為佛教徒,在接受良好佛教思想教育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貴在踐行佛陀所告誡我們的教誨。一個佛弟子的言談舉止,包括自身氣質的形成,都與內在有著一定的關係,因為從行為上即可反應出一個人的所思與所想。那麼佛弟子的素養也是與佛教的思想與精神相符的。所以若想成就非凡的素養,就必須在日常的行為上按照經教的指示去行事,這樣才能反應出一種佛教徒應有的外在形象。

記得一句詩曾提到「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佛法的修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佛子無論出家在家,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行為約束,例如尊照戒律如法過著律儀生活、依止經論的要求來與人交往。果真依著行住坐臥四威儀來行事,那麼所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就一定會是一個如理如法的合格佛弟子。

佛教提倡慈悲、智慧,若具備這兩點的話,在日常的為人處事方面,也一定是柔和的、彬彬有禮的,同時也會運用善巧方便來化解與處理一些不必要的衝突。慈悲與包容的人,本身就會散發著一種人格魅力,記得有一句名言說: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每當看到出家師父們,都會外現那種慈悲的光茫,讓人覺得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其實慈悲與寬容的人格,不僅是佛教提倡,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也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有過許許多多的記載,如《老子》第四十九章中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如,《論語》中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由此可見,無論是從世間做人的角度,還是從出世間修解脫的方面,都很注重人格的培養。

記得太虛大師曾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句話重點在於「人成即佛成」,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句切入點非常之高的話。試看,在現在這個物質氾濫、道德感日益淡化的今天,人們對道德和自身素養的的追求與重視遠不及幾十年前。殊不知,佛陀即是人格達到了圓滿、道德達到了圓滿的人啊。我們修佛即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現有並且存在殘缺的人格品質,最終的目標便是達到佛陀那樣圓滿的品質。成佛即是為了解除一切眾生的苦難,讓一切眾生明白生命的真諦,從而解脫輪迴和束縛,難道世間有什麼比這個道德理想更高尚的人格品質嗎?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佛弟子對於自己的道德觀會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及增強,因為每一位佛子都代表著佛教的形象,同時也關係佛教在良好氛圍中的傳播及健康的發展。

二、淵博的佛學知識

身為一個合格的佛教徒,無論是在行儀及渡化眾生的實踐上,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與接觸佛法,從而弘傳佛法。

佛教有著內涵豐富的教理及教義,並非自相矛盾的迷信,若要對佛教是什麼、佛教的存在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了解,那麼自身必須要具備豐富的知識與傳播的能力才可以。

弘揚佛法需要有條理性、思想清晰,這樣才能讓他人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不然就是誤人子弟。獲取正確知見的前提是聽聞善知識開示、深入研修經論、在實踐中歷練身心。有了實踐修行的基礎,才能掌握一套正確的修行方法,從而與所學的知識融合,最終不至落於空談理論。學佛就是要實修,總結自身的修學心得,才能更好的指導後學或者與他人分享自身修學的心得體會。

如今全國各地都在舉辦著很多青年佛學班或是對外的佛學培訓,這也是一種很好獲取佛學專業知識的途徑。因為佛教領域的文獻和經論卷帙浩瀚,而人生無常苦短,若要在有限的一生當中去掌握很多的佛法,這就要求有針對性有目的的學習。通過在佛學院或佛學班的系統學習與法師們的細心引導,按照一整套如理如法的修學方式來學修,一定在短時間內掌握正確與較多的佛學知識,或可以在某一宗派獲得正知正見。

總之,學佛是一生的事情,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對佛法達到非常的精通,重要的是長久的堅持下去,通過積累實現量到質的變化,最終形成自身對佛教知見的掌握。

三、適當的弘法方式

佛弟子具備自身素質及正確知見之後,如何通過恰當的方式去弘揚,讓人們接受並學修,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佛法能千百年來在不同的地域及國度盛行,都是各地的僧人們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所弘揚的結果,我們今日的後學,也是沐浴在那些古今大德們的弘化光茫之下,享受著甘美的法乳。

在對一件事物非常陌生的時候,人們總是有種慣性的心理,即神秘而又排斥。神秘在於想了解這個事物,排斥點在於不敢接受,不願於接受,那麼佛弟子如何對待人們這種矛盾的心理來傳播佛陀的甘露妙法呢?

佛陀的教法之所以這麼廣大、豐富,其原因之一也在於為了適應不同根器的眾生。那麼我們傳播佛法也就需要選擇與所弘揚對像相適應的教法來宣講與引導。佛法是圓融的,並非死板僵化的。但我們的宗旨都是引領眾生止惡向善,脫離煩惱,趨向正覺。

初弘法時,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與身份,來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弘法對像來加以施教,例如自身也是對佛教了解不太深入,但完全可以指導一些對佛法完全不懂的人,那麼就可以選擇那些對佛法感興趣的群體加以施教,例如教導他們佛教的基本禮儀、佛教的基本功課念誦等等。弘法的過程也是利益自身的過程,可以對自己所學知識加以梳理和貫通,這樣也利益了他人。所以說這是個自利並且利他的過程。

總之,在弘法過程中要逐漸摸索經驗,根據自身能力,選擇適當的地對像加以施教,才能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何引導家人學佛

問: 對於不肯學佛,而且我執又很重的家眷,如何引導...

學佛人要如何發起道心

每天講可能也有人不喜歡聽,從下個七開始就隔一天講一...

在家學佛方便談

一、 四句口訣 很高興與大家見面談心,溝通思想。今天...

應該念阿彌陀佛還是觀世音菩薩

問: 我學佛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示現了一下。我現在應該念...

這樣的學佛觀念是否正確

問: 有些學人認為現世學佛沒有辦法得到解脫,唯有依...

太虛大師:我的宗教體驗

我初出家,雖然有很多複雜的因緣,而最主要的還是仙佛...

學佛的好處與利益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多達十餘億,而其教義...

好姻緣如何求

我學佛的因緣是源於算命,在我學算命的幾年裡,我漸漸...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比丘尼談出家後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很多朋友問我,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這確實是...

別在煩惱當中浪費自己的生命

光陰就是這樣快得很,我們現在明白應該使勁地抓住它,...

如何才能有好人緣

人緣,其實就是人際關係。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如何,即是...

惟賢長老:佛教對素食傳統形成與發展影響

一、 素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禪修

一、身心合一 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身體在做什麼...

佛陀僧團論苦的根源

人生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根本沒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

文珠法師《佛教與人生》

何謂佛教?何謂人生?佛教對人生的看法如何?佛教與人...

認識釋迦牟尼佛(圖)

兜率說法 觀緣下生 聖善慧菩薩功行圓滿,住兜率天內...

極樂世界是物質世界還是心靈世界

可能我們學哲學,往往他就把它分成二分法,或者是唯物...

不廢世間法而成就佛法

問: 師父好,我的困惑是,都說只要一心不亂專念阿彌陀...

首富只靠一粒米

台灣首富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 ...

念念不離阿彌陀佛

一個參禪開悟的人,他是要選擇求生淨土的,這是一個反...

蕅益大師病中念佛的感悟

蕅益祖師五十六歲,這一年臥病靈峰,整個夏天,大病發...

省一法師證念佛三昧的過程

省一法師,俗姓高,揚州江都縣人,世代務農。 省一大...

財祿乃前世佈施而來,非強力之所能求

人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

誠敬二字在念佛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

問: 誠與敬在念佛法門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 大安法師...

【佛教詞典】八道支次第

【八道支次第】 p0081 大毗婆沙論九十六卷十一頁云:問...

【佛教詞典】七趣

謂七種所往。即:地獄趣(梵 narakagati)、餓鬼趣(梵...

【視頻】搶不走的福報

搶不走的福報

【視頻】慧律法師《臨終時善惡俱時頓現》

慧律法師《臨終時善惡俱時頓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