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識」

大安法師  2019/03/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識」

現在來看第三「依智不依識」。

「依智不依識」,是說我們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識的妄想分別。

三乘佛法講「智」,聲聞、緣覺是得「一切智」,證得諸法空性的智;菩薩破「塵沙惑」,得「道種智」。眾生的「見思惑」像恆河沙、像灰塵那麼多(用塵、沙來形容,是說明量很大,但並不是說有一個實體的東西)。

菩薩破「塵沙惑」就是菩薩覺諸有情,破一切眾生的「見思惑」。它是從俗諦的層面來開顯分別智的,這叫「道種智」。

佛是斷盡一切無明啊,就得「一切種智」。

「依智」就是依這三乘的智慧。

不依識

「不依識」,「識」就是我們分別、攀緣的六識。它有個特點就是對待,能所對待、主客體對待,妄念紛飛。建立在妄念對待當中的,都不是正確的,都不能依靠。

佛教常常講萬法唯識,境由心生。一切的法,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心裡顯現出來的,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了解了這個智慧,你再觀察我們的待人接物。冤家對頭就很恨他,不想見他,甚至想怎麼怎麼樣……那你說這個冤家對頭從哪來的?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

跟你很有緣分的人,你很喜歡見他,很愛他,很親近他,他也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全體的境界都跟你的念頭、你的心有關係。

既然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變現出來的,那全體是你自己嘛!既然全體就是你自己,還有那麼強的愛憎心幹嘛呢?有那麼強的取捨心幹嘛呢?

你反而要思惟,既然都是我的心變現出來的,是我的一個組成部分,那我對所恨的人更要寬容,更要對他歡喜。要怨親平等,而且把冤家對頭放在前面,你對他要更好一點,來轉化他。

如果依這個「識」一分別,那我們對所恨的人就越想越恨,越恨就越要跟他對著幹,越要讓他難受。這就是隨著凡夫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去做,都在造業,造輪迴的業。

空性

這個「智」,是般若的智慧、諸法的空性。

我們天天念《心經》,但不一定懂《心經》啊!《心經》雖然很短,卻很深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空性當中,你首先要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你可以理解為一個菩薩的名稱——觀世音菩薩。但實際上這個名稱是要讓我們觀照的,我們要觀自在。

自在在哪裡?自在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法界心啊!當我們向內觀這個法界心的時候,我們就是菩薩了,就是有情眾生的覺悟者。因為你在觀那個超越對待法的絕待的清淨心、佛性。

這種人就不一樣了。我們一天到晚都是往外分別的,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你根本就不自在了,一天到晚都在愛憎分明當中討日子過啊!要觀自在。

在自在的心性當中是沒有聖凡、人我、邪正、是非的分別的,你的心不就清淨了嗎?

度一切苦厄

真正能達到觀自在的水平,那都是破無明的菩薩(法身大士)啊!因為我們每天都不自在,每天很痛苦,所以我們要訓練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那種甚深、細微的般若波羅蜜多,能夠引領我們到彼岸的智慧,具體要落實在「觀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緣起法,無有自性,了不可得,畢竟空,無所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十八空,你想想這是何等的境界?

我們就是執著五蘊的實有才在輪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啊!如果五蘊全空了,那就證到圓通常自性了——「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我們就契入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性。

在這種境界當中還有什麼「苦」,還有什麼「厄」呢?「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度的,不只是世間這些貧賤富貴、種種的不如意,更有終極關懷的生死之苦啊!

三界的分段生死和出世間的變易生死,你就全都超脫出來了,你就回到了自性光明的境界——佛的智慧。要依這個智慧來修行,來安立我們這顆狂躁不安的妄心,不要再在心意識裡面打轉了啊!

轉識成智

我們無始劫以來離不開心意識。心意識有三個層面:「心」,集起為心,第八識;「意」,恆審思量,第七識;「識」,分別,第六識。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就是第六識,「執著」就是第七識,修行就是要轉第六識和第七識,不要有那麼強的分別。

為什麼今年要寫「憨」字?就是要打破你的分別心:執著第七識即執著第八識阿賴耶的見分為「我」,執著前面六識為「我所用」。心意識在「我」和「我所」當中非常執著,沒有一刻的休息。

就是第六識、第七識把我們的心性遮蓋住了。所以唯識學講,你要修行,要轉第六識、第七識,要在因地上轉。

你因地轉過來了,把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了,前五識就自然地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就自然地轉為「大圓鏡智」。這就是轉八識為四智。

念佛轉識成智

不能在意這個「識」,因為依「識」就是輪迴不休的,永遠沒有盡頭的。無有窮盡的東西,一定要阻斷。

為什麼要念佛號?

念佛就如香象過河,截斷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為什麼供養佛菩薩,不能有慳吝之心

問: 供佛時為什麼要選擇最好的供具和供品呢?為什麼供...

如本法師: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

皈依三寶,僅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之忌諱,皈...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在本經當中,結集經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

宣化上人:皈依三寶

皈依,這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初步。可是這一初步,...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報恩為先,利...

佛學常見辭彙(八畫)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

淨土法門的修行一定要依照聖言量

問: 我聽元音老人講,修淨土法門行者念南無阿彌陀佛結...

為了讓你拜,我來做點怪

問: 有一些同修講,廣東某一寺院有某法師講自己隨時可...

【大藏經】【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在這個五濁惡世,唯有念佛才能解脫

宗門教下,純靠自力來解決生死問題。如果說在晉唐之際...

如何開發智慧增強記憶力

怎麼開發智慧呢?鈍根、無讀誦性的人,聞地藏菩薩的名...

信願持名,去極樂蓮華里安身

念佛法門雖然簡單容易,但卻是至圓至頓的。蕅益大師說...

臨終助念要避免「瞎張羅」

臨終助念是件好事,好事要好辦,要按印祖撰述的《臨終...

有人一輩子生病,但是帶病延年

有人問我,為什麼有的出家同學吃素修行,身體卻愈來愈...

凡夫念佛十疑

《彌陀疏鈔》中,蓮池大師指出凡夫念佛十疑,不如借此...

何謂學佛

學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學來的佛法、佛教、和研究...

一切障不離心,了心的一法

根機利一點的人,用功起來,不算一回事,不假修證,當...

「法華經」的十不思議事

本經有十事奇特,為眾經所無: 1、化主不可思議: 一...

食肉十過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記載食肉有十種過失: 一、眾生...

蕅益大師開示三種念佛

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

「一門專修」與「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否矛盾

問: 佛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現在都...

破壞親人往生正念,其罪過極大無比

汝母七十一歲,來日無多。須為家中眷屬說,大家日常在...

大安法師:破除對身體的執著

這個身體的這種污穢、不淨。我們每天都跟四條毒蛇相處...

一個善念躲過了危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天,歐洲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

明影法師的的學修經歷

我學佛20多年了,從1993年的下半年開始,基本上是全身...

【佛教詞典】草堂

(人名)宋處元之號。作義例隨釋六卷,破斥從義之纂要...

【佛教詞典】七種施清淨相

【七種施清淨相】 p0062   瑜伽七十八卷十一頁云:別...

【視頻】淨界法師《離越尊者的冤獄》

淨界法師《離越尊者的冤獄》

【視頻】阿彌陀佛心咒(藏音版)

阿彌陀佛心咒(藏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