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識」

大安法師  2019/03/02  大字體  護眼色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識」

現在來看第三「依智不依識」。

「依智不依識」,是說我們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識的妄想分別。

三乘佛法講「智」,聲聞、緣覺是得「一切智」,證得諸法空性的智;菩薩破「塵沙惑」,得「道種智」。眾生的「見思惑」像恆河沙、像灰塵那麼多(用塵、沙來形容,是說明量很大,但並不是說有一個實體的東西)。

菩薩破「塵沙惑」就是菩薩覺諸有情,破一切眾生的「見思惑」。它是從俗諦的層面來開顯分別智的,這叫「道種智」。

佛是斷盡一切無明啊,就得「一切種智」。

「依智」就是依這三乘的智慧。

不依識

「不依識」,「識」就是我們分別、攀緣的六識。它有個特點就是對待,能所對待、主客體對待,妄念紛飛。建立在妄念對待當中的,都不是正確的,都不能依靠。

佛教常常講萬法唯識,境由心生。一切的法,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心裡顯現出來的,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了解了這個智慧,你再觀察我們的待人接物。冤家對頭就很恨他,不想見他,甚至想怎麼怎麼樣……那你說這個冤家對頭從哪來的?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

跟你很有緣分的人,你很喜歡見他,很愛他,很親近他,他也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全體的境界都跟你的念頭、你的心有關係。

既然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變現出來的,那全體是你自己嘛!既然全體就是你自己,還有那麼強的愛憎心幹嘛呢?有那麼強的取舍心幹嘛呢?

你反而要思惟,既然都是我的心變現出來的,是我的一個組成部分,那我對所恨的人更要寬容,更要對他歡喜。要怨親平等,而且把冤家對頭放在前面,你對他要更好一點,來轉化他。

如果依這個「識」一分別,那我們對所恨的人就越想越恨,越恨就越要跟他對著幹,越要讓他難受。這就是隨著凡夫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去做,都在造業,造輪迴的業。

空性

這個「智」,是般若的智慧、諸法的空性。

我們天天念《心經》,但不一定懂《心經》啊!《心經》雖然很短,卻很深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空性當中,你首先要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你可以理解為一個菩薩的名稱——觀世音菩薩。但實際上這個名稱是要讓我們觀照的,我們要觀自在。

自在在哪裡?自在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法界心啊!當我們向內觀這個法界心的時候,我們就是菩薩了,就是有情眾生的覺悟者。因為你在觀那個超越對待法的絕待的清淨心、佛性。

這種人就不一樣了。我們一天到晚都是往外分別的,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你根本就不自在了,一天到晚都在愛憎分明當中討日子過啊!要觀自在。

在自在的心性當中是沒有聖凡、人我、邪正、是非的分別的,你的心不就清淨了嗎?

度一切苦厄

真正能達到觀自在的水平,那都是破無明的菩薩(法身大士)啊!因為我們每天都不自在,每天很痛苦,所以我們要訓練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那種甚深、細微的般若波羅蜜多,能夠引領我們到彼岸的智慧,具體要落實在「觀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緣起法,無有自性,了不可得,畢竟空,無所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十八空,你想想這是何等的境界?

我們就是執著五蘊的實有才在輪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啊!如果五蘊全空了,那就證到圓通常自性了——「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我們就契入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性。

在這種境界當中還有什麼「苦」,還有什麼「厄」呢?「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度的,不只是世間這些貧賤富貴、種種的不如意,更有終極關懷的生死之苦啊!

三界的分段生死和出世間的變易生死,你就全都超脫出來了,你就回到了自性光明的境界——佛的智慧。要依這個智慧來修行,來安立我們這顆狂躁不安的妄心,不要再在心意識裡面打轉了啊!

轉識成智

我們無始劫以來離不開心意識。心意識有三個層面:「心」,集起為心,第八識;「意」,恆審思量,第七識;「識」,分別,第六識。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就是第六識,「執著」就是第七識,修行就是要轉第六識和第七識,不要有那麼強的分別。

為什麼今年要寫「憨」字?就是要打破你的分別心:執著第七識即執著第八識阿賴耶的見分為「我」,執著前面六識為「我所用」。心意識在「我」和「我所」當中非常執著,沒有一刻的休息。

就是第六識、第七識把我們的心性遮蓋住了。所以唯識學講,你要修行,要轉第六識、第七識,要在因地上轉。

你因地轉過來了,把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了,前五識就自然地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就自然地轉為「大圓鏡智」。這就是轉八識為四智。

念佛轉識成智

不能在意這個「識」,因為依「識」就是輪迴不休的,永遠沒有盡頭的。無有窮盡的東西,一定要阻斷。

為什麼要念佛號?

念佛就如香象過河,截斷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聖嚴法師《智慧100》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聞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星雲大師《如何認識益友和損友》

世間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所謂的益友與損友。什...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

大安法師:只供一尊阿彌陀佛還是供西方三聖

問: 在家裡只供一尊阿彌陀佛還是供西方三聖? 大安法...

宗舜法師:念經的簡單儀軌

誦完《涅槃經》後,我寫了點東西,談了一下誦經的心得...

聖嚴法師《我正在學習》

當你在做義工時,得到的不一定都是讚美,很可能也會聽...

文珠法師《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各位,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與各位見面,共同研究佛學,可...

證嚴法師靜思語

001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 002 福.來自一顆懂得佈施的心...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為什麼一念佛就邪念頓生

問: 請問法師,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邪念頓生,為什...

憶佛念佛,自得心開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大安法師:光明徹照十方願

第十二願光明徹照十方願。法藏菩薩是這樣發願的:若我...

阿彌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念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念功德包含身、口、...

印光大師論念佛人如何對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

【推薦】如何增強對淨土法門的信心

淨土法門,唯信能入。信根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珍貴的...

父母為你點亮的那盞燈

總有一些故事讓人心動,總有一些文章讓人淚流。請看下...

佛陀度化眾生的方法

佛陀度化眾生的方法有兩個: (一)機緣未至,默然待時...

為什麼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問: 為什麼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大安法師答: 其實不...

靜波法師:慾望少一點,快樂就多一點

前語 釋靜波: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佛...

有此三淫,當受三途苦報

淫因者,無量劫來,行淫之事,納識田中,愛水潤生,今...

印光大師: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

念誦地藏菩薩名號能離一切障緣

淨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現前的體...

印光大師為何對女眾出家甚是反對

問: 弟子在《印光法師文鈔》中讀到印祖對女眾出家甚...

學佛修行人應有的心態

蕅益大師開示曰: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

南海普陀山靈感故事三則

普陀山自從開山以來,已有一千多年,從沒有聽說過什麼...

【佛教詞典】不受學轉

【不受學轉】 p0328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一頁云:不受學轉...

【佛教詞典】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p0623   大毗婆沙論四十一卷十...

【視頻】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男聲108遍)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男聲108遍)

【視頻】心定法師《佛陀時代的破邪顯正》

心定法師《佛陀時代的破邪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