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訣——一向專志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佛說無量壽經》
這一章主要是表達法藏菩薩建立大願以後的菩薩行——由願導行,用五大劫來設計了一個藍本——規劃設計圖。這一句非常重要: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一樁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進勇猛之心。在動經無央數劫——這個不可計數的時間長河裡面,就是做這樁事情,所以這就一向專心致志地來莊嚴、完成這個奇妙的剎土。我們說一位有成就的菩薩,這就是他的一個修行的秘訣——一向專志。大乘經典講阿鞞跋致(不退轉)的菩薩,他有個特點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恆常地修行一種法門。以這一法總攝一切的善法,這就是阿鞞跋致菩薩修行的特點。
那麼相比較凡夫眾生,他正好相反,喜歡多元化,搞得很多,心很散亂: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這正好是凡夫眾生的一個特點,他是很難成就的。
所以「一向專志」,不僅是出世間的佛法,就是修習世間的某個學問,或者做成某個事業,也得要有一向專志的特點,不能搞雜了。因為每個人他有宿世的一個好樂、一個特長,要抓住你的特點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
有很多企業家也談他成功的秘訣:他就專門做他擅長的事情。但有的企業家,當他賺了錢之後就不知所已,他就到處投資,對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資,搞得越來越大,最後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錢都虧進去了,就失敗了。所以要一向專志,不要分散。
三輩往生,也把「一向專志」的意思表達出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一向專念?由於法藏菩薩完成大願,完成淨土,他是一向專志;現在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相應,我們也要一向專念,要專修。
所以我們無論修淨土法門,還是做世間事業,要把「一向專志」作為我們做事的一個最高原則。我們無論在世間看那些成功者,還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實人和人之間,查他的稟賦,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後成敗的一個關鍵,就是他的意志力問題、他專心致志的問題。
向阿彌陀佛學習宣傳推廣
阿彌陀佛第十七「諸佛稱名讚歎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
「如果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中無量無邊的諸佛,都要稱揚讚歎我的名號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為什麼阿彌陀佛在法界當中知名度最高?來自這一願。法藏菩薩為什麼要發這一願?
如果法藏菩薩去謀劃一個企業,他是一個很好的企業策劃高手。企業有一個拳頭產品推出,這款產品怎麼能夠銷售得出去——你得要讓大家知道啊!所以很多企業產品沒有出來之前,先用大量的資金來做廣告宣傳。再好的東西,如果大家不知道,不是形同虛設嗎?那麼法藏菩薩知道宣傳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重要性,宣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的必要性,但是讓誰去宣傳?如果自己去宣傳,會招譏嫌,說你自賣自誇,而且不符合佛教的精神。哪有人天天說:「我很厲害,我很慈悲,我很有功德。」說不出口。但是為了眾生,要說出來。因為佛是無我的,他說這些自己的功德,都不是自己的虛榮心,也沒有任何利己心,都是純粹的利益眾生的心。
這裡也要善巧方便,所以施設讓十方諸佛來做宣傳員。這個推銷的概念是說得太庸俗了,但是我們勉強說,這就是讓他做宣傳名號功德的一個推廣者。你找聲聞、菩薩都不圓滿,菩薩宣傳的話,人家說:「你怎麼知道啊?」菩薩對一切眾生來說,信譽度雖然很高,也不是最高。信譽度最高的還是諸佛,所以就找諸佛來宣傳,這是最好的。那諸佛也願意宣傳,因為四十八大願是最稱十方諸佛本懷的。每尊佛都是無我的,只要利益眾生,大家都會去宣傳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就不斷地推出阿彌陀佛。他不會想:「這是我所住持的剎土,這些弟子都是我座下的弟子。我怎麼能夠介紹其他的佛呢?把我的徒眾都吸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不沒有了嗎?」那釋迦牟尼佛他也有淨土。但是由於這一願的傳達,十方諸佛都法爾自然地願意做阿彌陀佛名號的傳播者。所以無論是《阿彌陀經》,還是《無量壽經》,都會顯出十方諸佛各於本土出廣長舌相,遍及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語這樣的一些話語。
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無論男女老幼,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
「收斂安靜,是作家法。」——《西方確指》
「作」就是造作,做某件事業,「家」是到家、成功的意思。就是你做世間的事業——無論做什麼事情,心性一定要收斂,要安靜,才能成辦事業。大家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奔波就能辦成事,實際上一定要安靜下來。安靜下來就能汲取我們心性的能量,開發我們的智慧,然後你做什麼事情就非常到位,非常有力量,就能成辦這件事情。港台包括日本那些企業家,他們知道這個道理,基本上每年再忙都得抽一個月到寺院去進修一段時間,或者坐禪,或者念佛。你一年到頭都在外面忙,沒有一刻回到內心安靜下來,它最終就好像你的拳頭打到外面都是散的。你要有力量,往往要收回來再打出去一樣。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要做一定程度上收攝心性、安定心性的工作,你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企業家能夠來到寺院就很好,都是有善根的。其實還是要學學佛。大家在市場上拚搏很不容易,在夾縫中求生存。有個企業家到我這裡,感慨自己做得很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對幸福理解是這樣的:說自己願說的話,見自己想見的人,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這就是幸福。
講真話是一個人品格的通行證。一個人是要真誠的,真誠才能開發智慧。他太假了以後,自己的心性都被蒙住了。孔孟之道也很強調「誠」,他們也知道人的劣根性當中就有自欺欺人的一面,於是就得靠文化、宗教來化解它。如果沒有這種文化,沒有這種信仰,只是一種利益上的追求的話,就會把這種欺騙的劣根發展到極致。在建築行業裡就存在還沒有建完就倒塌了的事情,還有的在大堤水泥裡面不是放鋼筋,而是放竹竿子。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文化,一種信仰,這個太重要了。如果有因果的觀念,你叫他這樣做,他都不敢,因為這是要下地獄的。通過學習佛法,智慧就會提高,就會知道怎樣使我們這一生福慧圓滿,最終走向解脫之道。在這個世間,不管有錢、沒錢,成功、不成功,本質上都是苦的。
我們死了之後是要生的,是生在三惡道裡面去,是在做虧本的買賣。做企業的人連打個平手都不能做,更何況是虧本的呢?所以要做個賺錢的買賣,就是死了至少要保持人身,這是打了個平手;死了到了天堂去,賺了點錢;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是投資一塊錢賺到一百萬的收穫,投資要有眼光!
平時多念南無阿彌陀佛。自己工作很累的時候也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得到積極的休息;要是失眠的時候,晚上坐起來念南無阿彌陀佛,然後能睡著;生氣的時候多念南無阿彌陀佛,氣也可以消掉了;生了病在配合正常治療的情況下,也多念南無阿彌陀佛,病也可以好得快。要多念佛。
淨土法門的修行和生活
淨土法門雖然是有很終極的出世間的關懷,但是它是不離開世間法的,實際上它是能夠幫助世間法的,所以淨土法門為什麼講淨業三福?是你首先要從孝敬父母開始,要從孝開始。對你的兄弟要敬,要做到孝敬,孝敬就是孝悌兩個字,這是成就人格的重要基石。由孝的展開,他就會有那種天下大同的這樣一個胸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把對自己父母的那份孝,擴展到其他年老的人。你把對自己子女的那份慈愛,擴展到其他幼小的人,那你就是君子的胸懷、賢人的胸懷甚至聖人的胸懷。
一個人他的福報的大小、智慧的淺深,就看他的胸懷。胸懷越大,福報越大,智慧越大。你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智慧就會淺,福報也會小。佛法修行為什麼談佈施,佈施就是打開心量,因為眾生都是與生俱來就有慳、貪的毛病。慳就是慳吝,自己有的東西不肯給別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你看小孩,給他個東西他緊緊地抓住,眼睛還要盯著其他的東西。貪就是什麼?別人的東西想佔為己有,這就是貪。就是這種意念的慳貪心讓我們的人際關係、種族關係就形成了很多矛盾鬥爭,為了一點土地,可以不惜大規模的屠殺。慳貪是病,佈施是藥,這個藥一下去,慳貪就沒有了。無論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實際上你佈施出去會反彈回來,是利益了自己。
一個人能得到財富、富貴,怎麼來的?是從財佈施裡面來的,越佈施越富有。一個人的智慧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法佈施裡面來的。在世間法中,把你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無條件地教會給對方,你就開發了你的智慧;在出世法中,把你了解的佛法無條件地傳授給他人,你就開發了你的智慧。修無畏佈施,比如別人處在恐懼當中你給他安慰,走夜路不敢走,你陪他走一段。這能影響人的身心,趨向健康安樂長壽。所以這個佛法對於世間的道德人格健全,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你在世間把人做好了,你的人際關係就和諧,家庭就和睦,心量打開了,你就有智慧。智慧它是種能量啊!這個能量你在從事一家企業,或者做一個公司,或者教書育人,或者從事治病救人這種醫療的工作,你就能把它做的很好,因為你有智慧。你做的很好,你成功了,你的福報也就在裡面了。那麼這樣的智慧是從哪來的?是從我們對心性的一種顯發,從修心養性裡面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