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餘秋雨:佛教的四大魅力

2012/11/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餘秋雨:佛教的四大魅力

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固有門類相比,佛教究竟有哪一些特殊魅力吸引了廣大中國人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在學術上很冒險,容易得罪很多傳統的文化派別。但我還是想從存在方式上,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佛教的第一特殊魅力,在於對世間人生的集中關注、深入剖析。 

其他學說,也會關注到人生,但往往不集中,不深入,沒說幾句就「滑牙」了,或轉移到別的他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上去了。它們始終認為,人生問題只有支撐著別的問題才有價值,沒有單獨研究的意義。 

唯有佛教,決不轉移,永遠聚焦於人間的生、老、病、死,探究著擺脫人生苦難的道路。

乍一看,那些被轉移了的問題遼闊而宏大,關及王道社稷、鐵血征戰、家族榮辱、名節氣韻,但細細想去,那只是歷史的片面,時空的截面,人生的浮面,極有可能釀造他人和自身的痛苦,而且升沉無常,轉瞬即逝。佛教看破這一切,因此把這些問題輕輕擱置,讓它們慢慢冷卻,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導到與每一個人始終相關的人生和生命的課題上來。 

正因為如此,即便是一代鴻儒聽到經誦梵唄也會陷入沉思,即便是兵卒縴夫聽到晨鐘暮鼓也會怦然心動,即便是皇室貴胄遇到古寺名剎也會焚香敬禮。佛教觸及了他們的共同難題,而且是他們誰也沒有真正解決的共同難題。這便是它產生吸引力的第一原因。 

佛教的第二特殊魅力,在於立論的痛快和透徹。

人生和生命課題如此之大,如果泛泛談去不知要纏繞多少思辨彎路,陷入多少話語泥淖。而佛教則乾淨利落,如水銀瀉地,爽然決然,沒有絲毫混濁。一上來便斷言,人生就是苦。產生苦的原因,就是貪慾。產生貪慾的原因,就是無明無知。要滅除苦,就應該覺悟:萬物並無實體,因緣聚散而已,一切都在變化,生死因果相續,連「我」也是一種幻覺,因此不可在虛妄中執著。由此確立「無我」、「無常」的觀念,抱持「慈、悲、喜、捨」之心,就能引領眾生一起擺脫輪迴,進入無限,達到涅槃。 

佛教的第三特殊魅力,在於切實的參與規則。

一聽就明白,我是在說戒律。佛教戒律不少,有的還很嚴格,照理會阻嚇人們參與,但事實恰恰相反,戒律增加了佛教的吸引力。 

佛教的戒律步步艱難,卻步步明確。初一看,與佛學的最高境界未必對應,但只要行動在前,也就可以讓修習者慢慢收拾心情,由受戒而入定,再由入定而一空心頭污濁,逐漸萌發智慧。到這時,最高境界的純淨彼岸就有可能在眼前隱約了。佛教所說的「戒、定、慧」,就表述了這個程序。 

如果說多數受戒的信眾未必能夠抵達最高境界,那麼,他們也已經行進在這個修煉的程序中了,前後左右都有同門師友的身影,自然會產生一種集體歸屬感。 

這本是它的優越之處,但到了中國化時期,有的宗派過於依憑悟性不尚苦修,輕視戒律教規,固然也幫助不少高人完成了精神騰躍,卻也為更多未必能真正開悟的信眾打開了過度的方便之門。與此相應,在唐代特別流行的淨土宗也顯得「易行」。這種勢頭積累到後來,已出現了禪風虛浮的嚴重後果。這也從反面說明,對佛教而言,持戒修行還是重要的,不能過於聰明、過於寫意、過於心急。 

由此我想到了弘一法師。他從一個才華橫溢的現代文化人進入佛門,照理最容易選擇禪宗或淨土宗,但他最終卻選擇了戒律森嚴的南山律宗。我想,這是他在決意違避現代文化人過於聰明、過於寫意、過於心急的毛病。這種選擇使他真正成為一代高僧。 

當然,歷來一直有很多人只是為了追求安心、自在、放鬆而親近佛門,本來就不存在修行的自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佛教的第四特殊魅力,在於強大而感人的弘法團隊。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廣大民眾對於佛教的認識,往往是通過一批批和尚、法師、喇嘛、活佛的舉止言行、服飾禮儀獲得的。一代代下來,僧侶們的袈裟佛號,成了人們感知佛教的主要信號。他們的德行善舉,也成了人們讀解信仰的直接範本。佛教從釋迦牟尼開始就表現出人格化的明顯特徵,而到了遍佈四方的僧侶,更是以無數人格形象普及了佛教理念。 

在僧伽這麼一個團體之內,又規定了一系列和諧原則,例如所謂「戒和」、「見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的「六和」;再加上一些自我檢討制度和征問投籌制度,有效地減少了互相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增加了整體合力。 

這樣的僧伽團隊,即便放到人世間所有的精神文化組合中,也顯得特別強大而持久,又由於它的主體行為是勸善救難,更以一種感人的形象深受民眾歡迎。 

佛教的以上四大特殊魅力,針對著中華傳統文化在存在方式上的種種乏力,成為它終於溶入中華文化的理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名人學佛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初學佛從何學起

問: 我是一個在校大學生,因為我剛接觸佛法,不知從...

佛教和中國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是世界人...

這樣的學佛思路對不對,能真的幸福嗎?

問: 我的母親接觸佛法後,大事小事忙不停,把自己搞...

淨土初學者能夠拜佛是最好的

淨土宗初學者,你如果能夠拜佛是最好,我覺得拜佛對初...

星雲大師《佛教的物質生活》

(一)從《阿彌陀經》裡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

【圖】佛教常用法器的持用姿勢

在早晚功課和日常佛事當中,有幾樣法器比較常用,其持...

阿彌陀佛是誰?為何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轉自騰訊佛學) 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騰訊的網友們,...

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等日期...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歌神張學友堅持吃素

張學友吃素吃上癮,對山珍海味毫不垂涎,打算長期茹素...

首善曹德旺的人生境界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是一條路,而路的盡頭就是智慧...

林清玄:感動殺手的學佛作家

30歲前,林清玄已是報社一級主管,文學創作也得遍大獎...

游本昌:演濟公是我一生的榮幸

近日,在某研討會上,該著名表演藝術家游本昌表示,演...

【推薦】地獄五條根,財為第一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為什麼把財放在第一位,因為...

向佛要錢

佛陀帶領眾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儀...

【推薦】念佛人被人認為孤僻被嘲笑,該怎麼辦

問: 我是台灣台北三十三歲的念佛行人。請問,出離心...

遺忘別人的「不好」

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們牢記於心頭,而又有另外...

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相隨心轉,這個很重要。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我們又會...

以這種心態來拜懺,是不能滅罪的

稱情愛戀,違意憎嫌,此不淨心,未足除罪。 這是說明在...

淨土宗是他力還是自力呢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

古人教你怎樣識人不走眼

通則觀其所禮 一個人發達了,要看他是否還謙虛謹慎、彬...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

聖嚴法師《什麼是佛法?》

佛法就是解脫法。但是有很多層次,有淺、有深、有更深...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精進程度取決於對苦的了解程度

在初轉法 輪的時候,悉達多教導了我們四諦:苦諦(什麼...

【佛教詞典】異見

(術語)差異之見界。善導之經疏四觀曰:不為一切別解...

【佛教詞典】大紅蓮

(界名)地獄名。以洹寒而身裂如大紅蓮之地獄也。...

【視頻】夢參老和尚《鵝珠草系,比丘持戒的故事》

夢參老和尚《鵝珠草系,比丘持戒的故事》

【視頻】律宗初探

律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