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經顯應錄

宋 宗曉編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經顯應錄卷下

四明石芝沙門 宗曉 編

洪州達禪師

禪師法達。洪州人也。七歲出家。誦法華經。剃髮受具已。往禮曹溪六祖能禪師。祖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觀汝心中。必蘊一物也。達曰。念法華經已三千部。祖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祖又曰。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愚鈍不曉。祖曰。此經以出世因緣為宗。唯一大事。佛之知見也。汝勿錯解。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當知佛之知見。只汝自心。更無別體。但為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勞他從三昧起。種種勸令寢息。汝但執念為功。何異牦牛愛尾。達曰。若如所說。不須誦經耶。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聽吾偈曰。心迷□□□。心悟轉法華。誦久不明己。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念成邪。□無俱不到。長御白牛車。達既蒙啟迪。歡喜說偈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祖曰。汝今方名念經僧也。達既領受玄旨。自此亦不輟誦持。委見傳燈錄。

牛頭山融禪師

唐續僧傳紀僧法雄。俗韋姓。潤州人也。家世業儒。博通書史。然無經世意。一日偶閱般若。曉達真空。乃棄儒。竄入茆山。改逢掖而披緇。探賾此道。二十年間專精匪懈。貞觀中於牛頭石室為四眾百餘人講法華經。是時積雪滿階。忽於凝冰中現華二朵。狀如芙蓉。粲同金色。凡七日方隱。又宰公蕭元善請講般若。感大地震動。鐘磬香案並皆搖颺至於寺外。恬然不知。又劉禹錫作師塔碑曰。師之神功。感旱麓泉湧。皓雪蓮生。巨蛇摧伏。群鹿聽法。矧師住牛頭日。□□銜華之□□□四祖信禪師望彼山有瑞氣。訪之果見□□□多有□□之跡。一言契悟。傳佛大法。自此應緣講經。皆致靈驗。是知古來禪教互相為用。於今則不然矣。

明州太白禪師

天童山景德禪寺。始西晉時。有學佛者立祠岩上。垂四百載。至唐開元二十年。高僧法璇按圖記披榛莽得故跡。造精舍於山麓之東。秘書省正字萬齊融首建多寶塔於西南隅。峭拔數仞。法璇居此。日誦法華。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天食來供。師遇夜則繞塔行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初母夫人夢吉祥天女引行摩利上宮。已而妊師焉。茲所謂太白禪師也。寺有范的撰記。備述其事(四明圖經)。

湖州跡禪師

尼諱道跡。號總持。不知何許人。得法於菩提達磨。考之傳燈。達磨不契梁帝。遂往少林面壁九年。一日告眾曰。吾欲西返天竺。汝等盍各言其所得。時道育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副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有一法。師曰汝得吾骨。慧可禮拜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達磨遂以法付慧可而起家焉。跡既未階於得髓。而履踐之志未忘。即遁居湖州卞嶺之頂峰。晝夜誦法華經。滿十萬部。幾二十年不下山。後歸寂。塔全身於結廬之所。至大同元年塔內忽有青蓮華一朵。道俗異之。因啟看見。尼肉身不壞。其華從舌根生。又於中獲蓮經一部。州郡錄實表奏。來置法華寺。是寺至今大宋改額觀音院。則以法華名山。尼之塔猶存。淳凞中住持僧淨然重立祖堂以奉香火。題石記雲。

湖州天下上座

師本名抱玉。姓唐氏。吳興安吉人。母梅氏。孕協靈祥。即惡葷穢。既誕。齕歲即思佛乘。遂於尼總持法華寺出家。願誦蓮經。三月通貫。自此日持七部。年登二十詣京受戒。時肅宗皇帝夜夢吳僧誦法華經。口出五色光。吳音清亮。洎翌旦升朝。敕京城僧能誦法華者二百餘人併入禁中。帝視之皆非所夢者。其抱玉方入關。關令問其遠來之意。答雲。善誦蓮經。持來受戒也。令奏。帝即降旨召見。帝曰。朕所夢者。音容宛若。遂來□□□賜坐誦經。至隨喜功德品。口角放五色光。帝大悅曰。朕夢中所睹之光即此也。經才畢。賜七寶湯。令別築香壇專為受戒。賜名大光。封天下上座。居京三年。專一持誦。又來千福寺行道。經四七日而梵音遍滿。當通聖聽。別居藍田精舍。復詔住資聖寺。光以慈親在吳。上表乞歸報恩。來不允。再嘉首飾。戴法華經誦念。尋有詔許還。光奏曰。臣歸鄉有三願。就養老母一也。乞度天下僧二也。欲增造法華寺三也。詔並許□湖州□官緡□□□□□□詔一道。多寶塔一所。彌勒像□□□□蓮經一部。□□□□一副。奴一人侍行。既歸。乃依法華寺松徑築庵以居。日持華偈報上大恩。至永貞改元季冬。往別刺史顏防善曰。餘去矣。人世無常。猶如夢幻。還寺恬然坐逝。感異香飄拂三日不消。葬於庵側。時眾咸謂師即梁朝尼總持後身。至人垂化孰得而議哉。上見然師所立之碑。若准大宋僧傳。傳則以大光抱玉為兩人。採訪之誤也。今更摭傳文補遺者。師居藍田日。寺僧先夢天童來降告曰。大光經聲。通於有頂。非聊爾也。光一日宴坐道場。自見神人從天而下。以手按摩於心。自爾功力彌著。形神不勞。師偶山行。忽墜龍井。即思多寶佛塔。願持此品十萬遍。恍然奮脫。有若神人捧出。後詔住資聖寺。寺文德皇后造。忽遭回祿。於瓦礫中得數部經。不損一字。以事奏聞。降旨重造。光覽其經。倍加精進。次乞歸吳地。既歸。即上烏程。相國李伸刺於吳興醉。於持□□覘光公宴坐持經。光起面門□□衲四十年不曾洗濯。而戒香郁然。一日一飯。七十年不犯非時。李相素於空門寡信。而篤敬於師。親著碑文。題曰墨詔持經大德神異碑銘。

西京大圓禪師

公諱楚金。生於京兆陳氏。母夢諸佛因而懷娠生。實法王之子。七歲厭俗。從本府龍興寺出家。洎禮藏探經。法華在手。即而誦通。聲韻如流。進具之後。陞堂聽講。寶藏頓收。嘗於靜夜敷詠是經。至寶塔品身心泊然。忽睹寶塔在前。釋迦分身遍列空界。從是不出禪房。聲誦六年。誓建斯塔以答靈應。誠懷一啟。檀信善來。即遂興葺。築基之所。每夜持課。大眾遽聞天樂之聲。異香芬馥。師既理契佛心。即感通於帝夢。玄宗睹法名之下有金字。升朝垂問。罔不有孚。師聲騰京輦。即符夢求。因賜五十萬錢。一千疋絹。以為興建。又御書多寶塔額。以奉□□□□□塔事□□□□□懺即感五色雲氣團於塔上。□□□□□□□□□□□□不遠。我欲拉僧七人。聿成一志。晝夜塔下誦持。使香煙不斷。法音無窮。眾樂從之。每至春秋集同行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聖旨許為常式。道場之內所獲舍利尤多。一日圖普賢像。感舍利一十九顆出於筆鋒。復刺指血寫法華行法等經。並以黃金書此妙經三十六部。以鎮寶塔。又寫千部散眾受持。化緣周畢。以乾元二年七夕右脅安然而逝。春秋六十二。天子慟焉。中使吊焉。塔於城西法華蘭若。師自髫年便甘淡薄。衣不繒纊。寒足艾絮。一食中餐。三冬苦學。德行繁多未易具錄。至貞元十三年竇文場奏雲。楚金於天寶年為國建塔。置法華道場。經今六十餘年。僧眾禮念經聲不絕。以歷四朝未曾旌德。聖旨俞允來謚在圓禪師(師事蹟。大宋高僧傳依飛錫之碑。靈瑞載岑勳之記。採訪不同。互有存沒。今並二文以成全美)。

蘇州遵法師

□□□□□□□□□□□□殊操潔志稱之。榮曜不關於□□□□□□□□□□□一心三觀。宗於佛乘。因廣寫法華經。於蘇州支硎山置看經院。一日發其心。二日規其趾。作不逾序。殿閣化成。大歷元年州將韋元甫等共睹殊勝。相與飛表。詔特署法華道場。自江以東建一十七所。皆遵之力也。復拉精行僧二七人常持此經以報上恩。又鑄舍那像。起多寶塔。造彌陀佛。寫三大部。溢於道場。後於靈岩行法華三昧。忽睹大明上燭於天。遵身正念。儼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師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又於本寺入法華道場。自睹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知是滌垢之相。師竟歸寂。此山寺有益翰二師。同夢大殿崩倒。實遵去之兆也(大宋僧傳)。

西河韻法師

貞觀中有法師曇韻。幼年拔俗。專誦蓮經。尚餘兩卷。乃投恆岳閑靜之地。訖此經部。忽偶隱禪師曰。誦經非不道緣。常誦□□□□□□□□□□□韻承此告。謹而行之。讀至五台□□□□□□□□□□□二十年。身著弊衣。日唯一食。前所誦經。心口不緣已三十年。念之一字無遺。後乃兼通兩卷。常欲潔淨寫是經一部。數年不辦。忽感一書生雲。善鈔寫。韻立規矩。就石室書之。旦入暮出。深怪所為。未盈旬浹。七軸俱了。師喜之。具膳以謝。忽然不見。後賊亂。以經藏於岩穴。賊平往收。乃委林下。箱幞已爛。經卷如初。後乃坐亡於西河平遙山。年八十餘。師隱山林六十載。不希名利。不畜淨人。不隸公籍。不行己任。真耿介清輕之上士也(續高僧傳)。

東京章法師

法師傅章。開封府人。厥父彭諲邑之上農也。塵務之外恆課佛經。又解詮旨。母邢氏。夢入法宇。手掬道器。因而娠焉。父知異子。指腹誓令出家。十一入道。師授法華.仁王.淨名。不久通利。及去周羅。便於朗法師所聽習法華。頗揭厲於法水章日□□□□□□□□□□徒向二十載。未嘗少輟一日。作偈□□□□□寂滅從茶毗。煙盡火滅。舌且不灰。先是厥父讀誦法華。亡後焚之亦舌不壞。子父同驗。實為罕有(大宋僧傳)。

并州倫僧錄

沙門繼倫。晉陽曹氏子。弱齒壯志。決求出家。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紙。時驚宿習。為僧已後。學通此經。義極幽跡。由是撰法華經鈔三卷。劉氏據並汾。醋重其道。署為右街僧錄。處眾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一朝示疾。述願生知足天。終後頂熱。半日方冷。闍維次。舍利瑩然。遠近爭請供養(大宋僧傳)。

五台英法師

唐開元中有僧神英。滄州人。諷誦經典。日夜匪懈。遍參知識至五台山。一日游寺之西林。忽見一院額曰法華。英徐步行入。見多寶佛塔一所。暐曄繁華一如法華經所說。又有玉石文殊.普賢之像。細妙光彩。神功罕測。院之規模狀台山十寺□□□□□竟。英出寺□逢。眾僧且非常所見者。行三十許□□□□□□□□□□無一物。英悲泣曰。此實大聖警悟於我矣。遂於彷彿多寶塔處結庵而止。乃發願曰。我當於化院之基建寺一所。以答靈應。既而日居月諸。檀信如林。乃於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二菩薩像。功侔所見。院既落成。還號法華。英說法住持。其整齊若剪截焉(大宋僧傳)。

京師鄰供奉

師俗范氏。兗州人也。其父不喜三寶。見僧必咄唾。師小名鄰兒。幼遇僧則慕之。因逃竄出家。依東都廣愛寺。及披染。法名子鄰。過十一年忽思親歸寧。父乃喪明。母亡已三載矣。師欲報鞠育。因詣泰山祠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具一意誦法華經。誓見天齊王。王憫其懇苦。現形以問。鄰曰。母王氏亡來已除服。今胡在。王唇簿吏對曰。王氏見系獄受苦。鄰問我母何罪所致。王曰生和尚時多食雞卵。又取白傅頭瘡坐是。汝由鄰□□□□□曰□縻有分。放釋無門。若往鄮山禮阿育王塔□□□□□□□□□□章山寺叩頭哀訴。禮至四萬拜。忽聞有呼鄰聲。望空。見雲氣中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故來報汝。言已而隱。今育王寺後峰頂上有翠微庵。即師棲止焉。師後廣解經論。美聲籍甚。肅宗皇帝乃召入禁中應奉。高其辯捷。賜紫服。充供奉官(大宋僧傳)。

廬山超法師

僧景超。素持戒。范性質直。不苟徇解。包廬山。唯誦妙經為常務。禮華嚴經。一字一拜已及二遍。乃燒一指為供。次禮法華。煉指亦然。自後身膚內隱隱出舍利。磊落圓瑩。或有求者。坐席行地皆獲之。石晉天福中卒於庵所(大宋僧傳)。

洛京真法師

法師名洪真。滑州淳于氏之子。少悟塵樊。決求出離。介然之性雲雞相高。師授妙法。一舉通利。生來所誦約一萬過。鎧甲□□□□□者。後詣朝上表。乞焚身供養佛塔。來不允。真嘆□善□□弱魔障尤強。遂退廣愛寺。罄舍衣盂。作非時施。忽恬然坐逝。經於數日顏貌如生。洎遷化。舌根儼在。益更鮮紅。伊洛之人重之如佛。劉漢時也(大宋僧傳)。

潭州亡名僧

漢乾祐中。潭州僧亡名。恆誦法華經。口無他語。長沙文昭王特加禮重。召入天策府湘西院供養。然其語事詭異。一旦召知殿僧。令急襞掠佛像。各就兩廂。眾皆謂為發狂。相目而笑。須臾自入正殿。據佛座。儼坐而化。舉州道俗敬而異之(大宋僧傳)。

宣城山神僧

錢武肅王時。有僧自新。止瑞應院。嘗入宣城山採藥。穿洞行數里。忽見溪側松下有草庵。一僧雪眉擁衲坐禪。有一磬新。擊磬。僧開目曰何緣至此。乃敲火煎茶為待日夕。新托宵顧其僧。即上松巔大巢內誦法華經。聲極清亮。令人樂聞。逡巡□□□□□苦。生人怖畏。速去速去。窺之乃虎豹也。翌日。新□□□□□□居此地。百見草枯。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又采□黃糧置食而送別。乃曰。公食此。平生不乏食矣。新回至院。已經月餘。及再往。則忘去路矣(大宋僧傳)。

成都府僧

成都府有僧誦法華經有功。雖王均.李順兩亂於蜀。亦不遇害。一日忽見山僕曰。先生來晨請師誦經在。藥市奉迎。至則已在。引入溪嶺。數重煙翠。見一跨溪山閣。乃其居也。僕出曰。先生請師誦經。老病起遲。若至寶塔品。乞見報。師報之。先生果出。野服藜杖。兩眉垂肩。嘿揖焚香側聽。而入齋則藤盤竹箸。秫飯杞菊。不調鹽酪。美若甘露。飯訖下嚫一鍰。僕曰。先生寄語遠來。不及攀送。僕即送行。僧於中途問曰。先生何姓。曰姓孫。何名。僕即於僧掌書思邈二字。僧嗟駭。僕忽不見。凡尋三日。竟迷路蹤。歸視嚫金。乃金錢一百。中五六金。一半尚鐵。由茲一膳身輕無疾。至大宋元禧中年一百五十歲。長游都市。後隱不見([箱]山野錄)。

相州昂法師

相州有法師道昂。止開元寺。常講法華經。一日講次。忽見眾聖幢幡音樂從空而下。告雲。兜率陀天特來相迎。昂。曰天道生死根本。從來不願。所願者西方耳。言訖不現。須臾即聞西方音樂嘹亮。異於前聞。師忻然曰。時既至矣。吾當行焉。諸人好住。勤念彌陀。同生淨國。言已香爐墜手。即於高座瞑目而終。四眾深嘉異之(往生略傳)。

杭州智覺禪師

師諱延壽。餘杭人也。自兒稚時知敬佛乘。弱冠習誦法華。五行俱下。才六十日而畢。時有羊跪而聽焉。嘗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鰕輒買放生盡。盜官錢並為放生用。事發坐死。錢王遣使視之。若懼即殺之。否即舍之。洎臨刃。其色不變。遂赧其罪。因投明州翠岩出家。文穆王賜與剃落。嘗於國清行法華三昧。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呵其擅入。神曰。久種淨業。方到此中。又中夜行道次。普賢前供養蓮華忽在手。因思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群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莫能自決。遂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誦經萬善莊嚴。於此二途有一功成者。須七返拈著。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七番並得誦經萬善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往天柱峰誦經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於口。從此發觀音辯才。初住雪竇。後選永明。眾至二千人。時號彌勒下生。勤大精進。日行一百八事。平生誦法華經一萬三千許部。著宗鏡錄百卷。來入大藏。至大宋開寶中示疾。焚香告眾。加趺而寂(師事蹟大宋僧傳.僧寶傳.寶珠集並委載。以官錢[市]放生。用見東坡大全)。

泗州德法師

太平興國中。江南僧懷德。自離俗謹願飾身。誦通法華。因以得度。自爾雖登講席。終以誦持為專務。晚游泗上。禮僧伽塔。 大宋遣使賚幡華上供。德誓欲焚身供養。先舍衣盂設齋。次衣以紙服。纏身灌蠟。禮辭眾僧。手執雙燭。登柴[廿/積]中。發火誦經。火焰熛高。其身聊側。猶聞經聲。觀者莫不悲悼。及收餘骨。室利尤多。使歸奏。 上為之動容(大宋僧傳)。

杭州岩法師

僧紹岩。雍州劉氏子。七歲入道。凡百經書覽同溫習。遊方至杭州。掛錫水心寺。恆持法華經不舍晝夜。俄感陸地生蓮華。舉城瞻矚。岩亟蹂之。因發誓仰效藥王焚身。時錢王篤重歸心。苦留乃止。尋復潛往投身曹娥江用飼魚腹。投而不沈。雲有若神人捧足。適漁者拯之。錢王即造上方院。召以居焉。開寶中感疾。不求藥石。即顧命曰。吾誦蓮經及二萬部。決以安養為期。今幸遂懷。言已坐亡。襄事官供荼毗於龍井山。獲舍利無算。骨猶玉瑩。乃以石函置於影堂。太師孫承祐制碑(大宋僧傳)。

衡岳雲上人

衡岳楚雲上人。生於唐末。有至行。嘗刺血寫妙法蓮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厚半之。作栴檀匣藏於福嚴三生藏。又刻八字於其上曰。若開此經。誓同慈氏。皇祐間有貴人遊山。見之。疑其妄。使人以鉗發之。有血如線出焉。須臾風雷震山。煙雲入屋。相捉不見彌日不止。貴人大驚。投誠懺悔。嗟乎願力乃爾。餘嘗經游。往頂戴。之細看血線依然。禪月貫休有詩詠之曰。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三會文。十指瀝幹終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事見林間錄。淳凞間參政范成大過其寺。請見是經。以偈讚之曰。佛子真法身。晃耀紫金色。散滿十方界。聚為七卷書。七卷遍河沙。震躍說妙法。非聚亦非散。是則法眼觀。

蘄州光法師

蘄州永樂寺僧道光。為人純素。裡[門@(工/卜)]所敬。嘗出血和墨寫蓮經一部。其行斜點畫。勻如空中之雨。整如上瀨之魚。皆精進力之所成。知見香之所熏。不然何以微妙如此耶。又復於一毫相之間見萬八千佛土。於一剎那之中入無量義三昧。名報佛恩。經行語默莫非受用。餘自北還。睹其所寫之經。觀其施為。以與佛菩薩語言酬酢。豈復有世間之念耶。華嚴曰。念念不與世間心合。是大精進。光其以之(石門文字禪)。

京師言法華

言法華。莫知所從來。遊行京師。初見之於景德俱胝院。梵相奇古。直視不瞬。口吻袞袞不可識。相傳雲。誦法華經。故以稱之。飲啖無所擇。道俗目為狂僧。

仁宗國嗣未立。因夜香默禱曰。翌日化成殿具齋請法華大士俯臨。明旦上道衣以待。俄奏雲。言法華自右掖門徑趍寢殿。呵止不可。上笑曰。朕請而來。既至。升御榻。加趺受供訖。上曰。朕以儲嗣未立。大臣咸謂侵尋嗣息有無。大士決之。師索筆書十三十三凡數十行。莫曉其意。後 英宗登極。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驗其言。師將化乃曰。我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言已而寂(僧寶傳)。

姚江恩法華

餘姚龍泉上方有僧紹恩。不知何時人。專誦法華經為德業。時虎丘有釋氏修雅者。作歌以美其事。辭意璀璨。卓絕古今。恩之行業雖未聞傳記。而諦觀此歌。足見誦習之功。其略曰。山色沉沉。松煙冪冪。空林之下。盤陀之石。石上有僧。結加橫錫。誦白蓮經。從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跡狼跡。十片五片。異華狼藉。偶然相見。未深相識。不知古之人今之人。是曇彥。是曇翼。至雲世人縱見師之形。誰人能見師之心。世人縱識師之心。誰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王行佛令。來為勞生治心病。能使狂者定。垢者淨。邪者正。凡者聖。如是則非但人恭敬。亦合動龍鬼讚詠。豈得背覺合塵之徒不稽禮歸命。

靈峰古禪師

建中靖國時有古禪師。道號靈峰叟。年十三時聞人誦法華經。恍然如宿歸。因念之。不數月通利。諸兄謂可教。止之令讀儒書。輒目病不愈。乃禱僧伽大士。忽夢雷擊於目。睡中大呼。眾驚視。其目已痊。遂求出家。果試此經。奏名落髮。續南參三十年。因爾輟誦。晚歲再思。洎誦之。不遺一字。復得洞究經旨。參會西來祖意。感佛恩深。即逐品提綱。成三十二頌。其賦首題曰。迥絕言思稱妙法。本來清淨喻蓮華。會權歸實真方便。普為人除眼裡沙。後總頌曰。不說說經超跡跡。不言言句顯玄玄。儻因擊節開心眼。一會靈山尚儼然。

廬山可禪師

釋祖可。字正平。西蜀蘇伯固之子。養直之弟。崇寧中止廬山。幼瞻家學。預江西詩派。雅思淵才。非古之下。一日猛省曰。眉宇向秋。專於吟詠。忽若死魔索。戰將何排歒。因扣一耆宿曰。藏乘秘典。何者為勝。宿曰。法華君於群經。固可信矣。可即躬覽已而告曰。此經可取。止有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一聯。頗協下意。可輕發此言。即感迦摩羅疾。舉身焦臭不可近。逾三十年方殞。故叢林中以癩可目之。經謂。若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此人現世得白癩病。以可校之。佛言不虛矣(注法華經)。

杭州日觀大師

師名善升。裔出錢唐仲氏。十歲出家。十五通蓮經。十七剃髮。訪道東京三十年。與高儒達釋游。深有佛學。天禧中詔下僧錄。簡長等註釋御製法音集。師乃預選。事畢。賜師號。即還鄉。康定中入天竺山。居式懺主日觀庵。不下山十餘年。誦法華經一萬過。餘至錢唐就山中見之。康強精明。話言如舊。一日置書曰。吾願足矣。將去世。人必藏吾浮圖下。願公記之。後日果化去。餘於是為作銘曰。山月亭亭兮師之心。山泉冷冷兮師之琴。其性存兮孰為古今。聊志之兮天竺之岑(范希文記。見聖宋文海)。

湖州端師子

師名法端。俗丘氏。烏程人也。自離乳哺便不茹葷。年未及冠試經祝發。隸業吳山解空院。初從祥符淨覺法師學台衡三觀。後往遍參。得黃龍法道。出世三遷至西餘。每作師子吼。復作師子戲。人呼為端師子。後退居吳山歸雲庵。終日竟夜誦法華經。作詩曰。年老惶惶神更清。夜深幽室誦蓮經。兒孫睡覺應嫌我。石板時敲三四聲。有母冢在山前約一里許。晨朝徐步誦經一部而歸。湖人爭請誦經。必得錢五百乃開帙。目數句攜錢以去。遇飢寒者散之。好歌漁父詞。月明則吟之達旦。霅有僧名回頭。雖士夫亦安其妄。秀有狂僧號不托。說法誑世。師並勘破之。俞秀老作開堂疏曰。推倒回頭。趯翻不托。七軸之蓮經未誦。一聲之漁父先聞。師聞此。便登座引吟曰。本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大眾稱善。師曰。我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便下座。後因疾牙便遷化。壽七十二。東吳人祠之為散聖焉(師有語錄亦見僧寶傳)。

明州瑩教主

師諱瑩。不得上字。住明之江東廣嚴院。乃延慶法智尊者門弟子。稟承教觀。深造淵源。故人以教主稱之。嘗以銀子書蓮經七軸。內佛菩薩字則易以金書。筆法遒勁。殆超翰墨。玉軸琅函。見者竦敬。師竟歸寂是院。冢塔猶存。其經雖歷年所。而交收儼在。建炎中。院宇虜寇蕩盡。於瓦礫中獨獲是經。淳熙間有法蓮講主住持。一夜正睡熟。遽聞喧哄如千萬人聲。驚起乃見方丈別室遺火。火已穿屋。其經以小檯子閣於柱上。冒火捧下。略無所損。嗟夫此經兩經烈焰。遠由大乘功勳天龍翊衛。近則法師行願堅固所持。佛言。讀是經者。火不能焚。於斯驗矣(宗曉親見蓮講主說)。

明州久法華

明州開元僧可久。常誦蓮經。時稱久法華。平生迴誦持善利莊嚴淨土。元祐八年無病端然坐亡。過三日忽蘇雲。吾已神遊淨土。其土之相與十六觀經所說莊嚴一同。七寶池中所有蓮台皆標當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標雲大宋成都府廣教院熏法華。已生其中。又一金台標明州孫十二郎。又一金台標明州久法華。又一銀台標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坐去。至後五年。徐道姑果坐亡。亡時聞異香滿室。過十二年。孫十二郎卒。時聞天樂之聲。靈瑞重疊。人皆仰之(龍舒淨土文)。

蘇州梵法主

師名淨梵。嘉禾人。姓笡氏。母夢光明滿室。見神人似佛。因而懷娠。生甫十歲。依勝果寺出家祝發。從湛謙二法師學教。得其傳。初住無量壽院。凡講法華經十餘過。大觀中結二十七僧修法華懺。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連作三會。精恪上通。感普賢授羯磨法。呼淨梵比丘。名聲如撞鐘。時有長洲縣宰王公度。親目其事。題石為記。又嘗夢一黃衣人請入冥。見王者令撿簿雲。淨梵比丘累經劫數講法華經。即遣使送歸。一日禪觀中。合眾皆見金甲神人胡跪師前。又在佗處懺期。蒙韋馱天撿點大眾中有戒行不嚴淨者。先已預定。後果懺法不全。時姑蘇守應公有婢。為祟所惱。請師授戒。其妖即滅。葛氏請施戒薦夫。見夫繞師三匝而去。待制賈公睹師道行。即補為管內法主。師傳持四十餘年。亡後焚軀。舍利五色(寶珠集)。

湖州明悟法師

大師若觀。世烏鎮人。俗錢氏。從釋於嘉會院。立行卓爾。四眾欽之。紹興十八年嘗結十萬人修行淨業。其勸化榜子云。某伏念生死無際。輪迴不息。唯安養之歸則無退轉。某遁跡山間。生滅夢幻幾二十年。不入城市。常看法華.光明二經。日一百遍。計六十萬部。誓與法界眾生莊嚴淨土。入會者各念佛號十萬聲。先得道者遞相度脫。前後命終各執青蓮華往生淨土。一日空相講主見訪。齊次。食方三味。忽索筆書偈加坐而終。空相證明。大為勝異。荼毗正值日輪當午。舍利迸出。光瑩奪目。道俗競取。骨亦不存。嗚呼。師之誦持。世未嘗有。凡在見聞。莫不增上稱嘆(寶珠集)。

溫州褒法師

沙門契褒。育身徐氏。代橫陽人。幼懷出俗之志。得度於壽聖院。為人簡重有明識。洎乎參學。因憩百越。睹見天衣山曇翼禪師行業。慨然景慕。乃發心終身誦法華經。自是還鄉。不涉人事。一意宣持。至至和改元季冬念七日。澡浴更衣。稱佛號而終。師平日。其諸大乘經咒。佛菩薩名。或覽口誦。或刺血書。或逐字禮。並見乎別錄。茲不具敘。當時文士訪其塔者。率多留詠。今略謄三章。則師之功行可見萬一矣。永嘉周侃詩曰。飛霜飛露。寒空寒夜。夜夜半冰。欄干紫皇。天眾合指。掌聽誦字。字到日上。天台長吉曰。金猊香噴空閑堂。經聲松韻和清商。西風月落寒夜長。白芙蓉滿心地香。又有不記姓名人曰。應向鷲峰親得記。醍醐香味滿心田。人間劫石終須壞。難壞吾師舌上蓮(芝園集)。

南屏清辯法師

法師薀齊。生於錢唐周氏。為僧專習台教。深入法華堂奧。名稱普聞。七坐道場。其從如雲。主南屏日。樞使蔣穎叔贈詩曰。道人重演蓮華教。佛隴家風好諦聽。師嘗曰。吾觀法華一乘。先賢多事讚述。而未聞以偈敷揚者。昔善慧大士頌金剛殊不惡。餘早歲涉六籍百氏之學。喜為言句。今雖老憊。於此下語亦無愧也。因揭二十八品。各賦一頌。序品曰。一多深妙昔年稀。雲影飛華景像奇。彌勒文殊兩饒舌。始知躬稟舊威儀。方便品曰。重關無鍵嘆難入。妙手敲開處處通。密葉殘枝頓零落。卓然高格戰清風。此頌舊有印本流行。聊記一二。庶與同道者仰止焉。

湖州穎法師

大觀中。吳興有法師元穎。傳宗佛隴。義學宏深。餘嘗見師教典目錄著述甚多。內有所謂法華續靈瑞集。世未之見。後遍求。果得之。其文兩卷。以所錄一百餘人選為十科。一普賢證明。二妙因成就。三鬼神恭敬。四禽獸欽伏。五所願成就。六化佛來迎。七往生淨土。八果報生天。九舌根不壞。十香光表瑞。良由佛乘是一。感召隨機。瑞相茲多。非師括綜。世莫能知。師最後結唱曰。若以實相為法華。則諸經諸行莫非法華。若以稀有為靈瑞。則此身佗身莫非靈瑞。今特為是。集諸異跡。願與見聞。如佛子所應得者皆亦得之。

杭州雅闍梨

闍梨從雅。錢唐人。隸業淨住院。依天竺海月都師。得台衡三觀之傳。然無經世意。乃曰。慕虛名爭如修實行。言清行濁賢聖所呵。遂卜居南山天王院。專以讀誦為業。平生閱法華經五藏。金剛四藏。彌陀十藏。禮釋迦三十萬拜。禮真身塔十遍。每一字三拜。禮法華經三遍。禮彌陀佛一百萬拜。誦此佛號五千萬聲。時憲使楊傑嘉其精修。以所譔安樂國讚三十章贈之。師欲以此化導無窮。遂圖三輩九品真容。列以讚文。刊石淨住院。一生坐不背西。其精誠類如此。後無疾坐逝。感異香滿室。天樂盈空。人皆謂西聖來迎之兆矣(寶珠集)。

杭州渥法師

釋惟渥。錢唐金氏子。稚歲離俗。克勤妙經。考試中策。即預法流。立志深靜。杜門謝事。聲誦此經足五千遍。自康定二年起首閱藏。每卷終誦心經五卷。一藏告滿。五藏心經亦圓。如是者三過大藏。看華嚴經二百部。光明經五千部。心經一百藏。金剛.小彌陀.大悲咒各二十藏。楞嚴.圓覺.維摩各三千部。千佛名經二千部。彌陀尊號一千萬聲。所有善因一意莊嚴淨土。崇寧元年秋偶疾。捏印坐亡。壽八十九。火浴口齒數珠不灰。靈芝大智律師仰師之德。題曰。餘歷觀三代高僧唯習禪誦經。臨終異相豈非冥神空寂寓目聖境之所資也。出離要門。莫先於此。古德有言。為僧不應於十科事佛。徒消於百載。寄言來學。得不思齊乎(寶珠集)。

餘姚異闍梨

闍梨覃異。生姚江杜氏。脫素於龍泉寺。皇祐中普恩得度。習台教於兩浙。所業既遂。即還舊居。或以住持強之。皆確然不就。晚年掩關絕事。專修淨業。誦法華經滿五千部。普賢觀.彌陀經一萬卷。佛號不計數。崇寧改元。忽染疾。召徒屬焚香告曰。吾生淨土時已到矣。當乘金剛台隨佛西邁。願勉力進修。可得相見。言訖手結佛印泊然坐殞。荼毗舌根數珠不杇。人所敬嘆云(芝園集)。

錢唐聰上人

僧思聰。錢唐人。年十五。父母欲為納室。師深厭家獄。即逃入天竺靈隱山。就法安寺出家。立志勤苦。每日出城化僧供。夜而不寢。專誦蓮經。至二十歲。抱經投試。即預選僧。自此日持二部。餘則又稱佛號。或謂之曰。誦經足矣。何必更稱佛乎。師曰。命終欲生其國。安得不繫念在心。一日感氣疾。乃曰。某夜來已見佛菩薩眾。並雲同來接引。更兩日吾其行矣。弟子祖安曰。恐是魔境。不可擅隨。師曰。吾命終時。若於胸中生蓮華。則往淨土之驗矣。過兩日。天始拂明。命安聲磬。曰。佛及菩薩已滿虛空。眾共稱佛。奄然而終。探其身皆冷。唯胸前如掌許溫潤。有若蓮華敷榮之狀。果符所說矣(寶珠集)。

秀州照法師

法師靈照。東陽人也。生而傑異。志願為僧。自入空門未嘗偃臥。晝夜禮誦。未逾一月通法華.光明二經。年過弱冠。中試經第。進具以來負笈教庠。盡得台宗三觀之道。累尸名剎。晚止華亭超果。元豐間結二萬餘人為社。仰東林之風。慕西方之訓。嘗夢彌陀三聖。師跪而問曰。某一生誦經。期生淨土。為果願否。觀音指曰。淨土不遠。有願則生。勿復疑之。又於靜夜誦經。夢睹普賢。因即發心造菩薩像。誓誦蓮經一萬部。以嚴淨報。餘之所誦不計其數。忽臥疾。謂眾曰。吾病中見有異相。淨土之期決矣。遂累足而殂。闍維。舌根不爛。柔潤如生。舍利迸流。赤白相間。得不謂之精進力所持乎(芝園集)。

烏鎮湛法師

師姓焦氏。名惟湛。世永嘉人。母夜夢吞寶塔因而妊身。幼年離俗。專課法華。考試得度。聽習東靈欽公.慧覺玉公.普慈深公。爐[牖-片+韋]嚴密。盡得其奧。建炎中說法壽聖院。著光明.護國等記。凡作佛事必致應驗。日誦法華一部。佛號二萬聲。平日少睡。每至盛暑黃昏時。於草莽際停扇端坐誦法華經。施蚊蚋食。弟子以師年高。請罷苦行。師曰。蠢動之類安能自結法華勝緣。使噆我血者種大乘種。願世世解脫。後退居庵室。數載精修淨業。一日染疾。儼坐而化。荼毗煙所至處悉有舍利。士庶請求。如願皆得。端師子嘗參學於師。有偈哭之曰。山僧何事也悲情。為憶林間善友人。萬部蓮經猶未滿。十方緣熟已分身。庭前老樹飄黃葉。雲外蟾光素滿輪。若問我師何處去。無邊界內已棲神(寶珠集)。

明州明智法師

師諱中立。鄞之陳氏子。母夢日輪貫懷而生。幼年傑異。遂令出家。才九歲。師授蓮經。一披已入神矣。嘉祐中試開封府得度。從本郡延慶廣智之門。服勤受道不曰所造之深乎。後請住是寺。始末十年。大開法席。每歲擇其徒修法華懺。一日禪觀中忽睹大舟。眾欲乘之不可。師獨往來其中。自是慧解泉發。講法華玄.句.止觀各數十過。平居似不能言。而講辯雄毅。聽者忘疲。所誦蓮經一生萬數。餘之行門未易具載。一時抱疾。乃兩聞異香。遂悉召其徒曰。宜各進修。再相見於諸佛會中。言已面西坐殞。待制晁說之作紀德碑。實四明之文寶也。

明州無畏法師

師名法久。俗鄭氏。姚江人也。七歲出家龍泉寺。政和中中蓮經第。祝發。閱壽五十。歸寂於明之清修山。師風儀翹秀慧利過人。與物亡喜慍。談笑春生。初聽習於廣嚴智湧之席。次遍參至蘇台慧覺之門。孜孜游刃。不憚寒暑。盡得台宗不傳之妙。續包腰雲水。見大慧於雙徑。深蒙印可。無何本宗挽之出世。住清修院凡七稔。辟黌堂。延海眾。師徒雍肅。雅有古叢林風度。山有師子岩。建無畏室。安住其中。常課十經。法華一部計二萬遍。幽深境界不曰無人到也。雪溪希顏師嘗以詩悼之曰。紗龕明滅篆煙殘。七軸蓮經在舌端。槁木身支窗幾冷。流泉聲落齒牙寒。險夷一節終無變。伏臘三衣更獨難。猶恨犀枝從此始。談玄無復口瀾翻。時有吏部何圭以師道望。結為方外友。嘗以親老忌辰。命師陞座誦蓮經。事有感恪。為作一乘庵記。紀師之德雲。

杭州照闍梨

思照。錢唐人。為僧已後。遍歷教庠。研究宗乘。解既有聞。便即立行。每夕四更。即起熏煉淨業。稱誦佛名。懈怠比丘聞師之聲。不遑安寢。昔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師亦仰效。即秉爐白曰。古佛不奪今佛之願。今佛豈違先佛之願乎。其自信也如此。嘗刺血書法華一部。每一字一禮。至於十遍。如是乃至華嚴.楞嚴等經。共禮二百七十餘卷。讀法華經一千部。觀經五藏。彌陀十藏。又化道俗結繫念淨業會僅三十年。一日感疾。夜夢丈六金軀。自此每日輪請七僧助成十念。至滿七日。踴身合掌。同眾厲聲稱佛。良久。屈指作印。奄然坐逝。闍維。齒及數珠不壞。眾所具瞻。固非佞妄(寶珠集)。

衡州南上人

紹興初。衡州有僧祖南。居止本郡法輪寺。自剃度來。唯專苦行。刺指血寫法華經十餘部。金剛經一百卷。彌陀經五萬卷。如是書寫。歷二十七載。始終如一。常念彌陀。期生淨土。晚年血盡形枯。無病猶能行坐。一日謁方丈。相見並無語。忽端然瞑目坐逝。詳其意。蓋欲堂頭證明後事也。火化次。眉間湧出五色舍利。顆數無算。道俗請求。如願皆得。大哉。佛子克苦。乃摩今古。罕有其儔。坐脫之際。寧不為西方之歸乎(寶珠集)。

明州誴大師

在城廣福院。僧可誴。俗楊氏。鄞人也。七歲出家。誦通法華。二十二策經落髮。師風骨清聳。志趣不群。接威儀。謹言語。課誦佛書。日有常度。餘閑則披閱外典。善詩章。工草聖。晚景一日去之。恪修淨業。一覽大藏經。九載熏修法華懺。行住坐臥常在其中。不見世間過患。一日寢疾。召弟子曰。吾大事將至。汝當精進行道。毋忽吾言。吾平生進修未嘗犯戒。若實得道。死必有異。過數日。俄而床足上上產芝草一本。其色白。其紋如蓮華。師見而言曰。吾居現此。去時至矣。即書偈曰。無經可誦。無佛可念。今日臨行。大家證驗。投筆跏趺而逝。郡人接足睹之。雖大守待制秦公亦傾心願見。乃鑿土盛華以上。且見土幹而華茂根幹異狀。嘉嘆良久。贈香以歸之。昔賢有讚之曰。經看一大藏教。懺摩九載熏修。已證法華三昧。白蓮平地生秋。實紹興十六年也。院有記狀。其華猶存。今並傳摹之。

明州實禪師

四明石門饒益禪院住持傳法僧彥實。幼年出俗。誦法華經。弱冠試中。承恩披度。自是六十年不忘心口。昨居紹興天衣寺首座寮。乾道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忽於經案下地簟縫中生異華一朵。其色青白。二葉纖脈。全似蓮華。日增盛。高一尺許。洎除去之。復於六月十四日又出一枝。亦二葉。長四寸。靈瑞異常。世盛傳美。郡有武康丞曾迅。好事重道。述其本緣。鋟木印施。僅三千本。今復登載之。庶托不朽雲。

明州澄照法師

法師世裔慈溪。姓陳氏。名覺先。澄照賜號也。生而敏銳。脫素乎精進院。師授蓮經。一讀成誦。披緇已後。首入延慶明智之室。復升天竺慧覺之門。切問近思。一家教觀莫不洞曉。眾請住寶林院。法華三大部聯環講貫。授道無虛日。靖康春大旱。師對龍天講經。即為三日之霖。百里歡呼。道俗感其神異。為樹光明幢。永奉標識。次遷延慶法席。恢揚祖教。戶外履滿。紹興八年退歸寶林。作終焉計。師化導外。唯以法華為心要。日課未嘗輟。通誦一萬部。方丈向深處築室。號妙蓮堂。安住其中。唯此一事實也。志在西歸。彌陀經持四十七藏。三心淨業。可謂專注。後感微恙。為眾說法。安然而化。廉布作紀德碑雲。師主延慶日。月堂師始至參學。師識其瑚璉之器。即語之曰。汝必住此山。後果符其言也。月堂將終。乃告門人曰。澄照老塔在寶林草莽中。常有人於深靜夜聞誦法華經聲。此事尤奇。況師住此山。傳持甚力。吾沒後當就祖隴別築一塔以遷之歸。洎往啟迎。乃見師靈骨栓索一萎。色如青銅焉。

明州月堂法師

師諱惠詢。道號月堂。俗陳氏。其先永嘉人。乃祖寓居明之朐山。母嘗夢一僧到家緣化。繼而有妊。及在童齠。舉止傑異。因舍從釋。隸業祖印院。師授法華。登案數遍即背讀。人偕駭異。披緇已。歸省親。祖母諭之曰。汝既出家。當如吾溫州忠佛子之為僧。無事勿得戀父母之室。師承此告。挺志於學。初止延慶澄照法席。師一見而器之。時草庵居第一座。乃北面諮承。博盡其要。復欲傍求異聞。遍參兩浙。旋歸。值圓辯師鎮南湖。拻張宗旨。師智解嶄然。當鋒領悟。紹興末中選住持。凡四遷而至延慶。巍巍法座。萬指森圍。人以恣辯宣揚同富樓那。豈不然乎。師雖被緣接物。而內行愈勤。蓮經七軸日課為常。縱祁寒隆暑寢病亦復不懈。十載於茲。言行俱滿。一日屬疾。氣色將行。弟子請說法。師曰。法豈有說耶。即索筆書偈告眾。驟稱佛號。垂乎兩結彌陀印。跏趺而終。遺言依五天佛制火浴。法骨分為二。一祔朐山親壟。一塔南城祖原。議者以諸祖皆窆全身。遂剃頂發以表師志。將一歲猶未往。偶學者至。啟發瞻禮。忽睹舍利盈掬。光彩陸離。紀此則有提舉陸公(沅)制為之讚。茲括其要云爾。

明州和法華

宋奉化廣濟。有僧曰法和。生於江氏。幼歲離俗。毓性平易。布衲被身。凜有古之風度。常誦妙經。旦暮不息。由此人以法華呼之。院有講僧可依。一日摳衣請問藥王焚身事。師不悉其用心。即為說是真法供之旨。和聞其言。喜躍而去。時當上元二十四日夜。方中院東北隅。巨火連天。一眾奔救。忽睹師合掌跏趺於火中。口囁囁猶誦經。其前設香燈供蓮經。又安辭世頌發願文。頌曰。急水裝舟。到岸不流。殘雪已隨紅焰盡。清身足步聖前游。願文其略曰。法和願焚此幻軀。成無價香。先奉十方三寶妙法上乘。次供天龍八頭。先冀 二聖回鸞重興社稷。然後願我再出世來。常演大乘。廣度群品等。其火爂高。間有五色光耿耿於空。是夜絕風翳。俄聞凜裂鼓震之聲。又有異香芬馥。既而翌日本師斂骨於房外。有四信女趍禮化所適。見餘灰湧動。試拂尋之。偶得舍利二十餘粒。眾復擁觀。其骨珠顆絫絫然。自此聲馳。請者愈多。應現愈繁。骨與灰竟而撤盡。有人得一齒。藏於篋。富室願樂之。授三十千。其為人篤敬也類如此。院門首營停塔以奉標識。無何四眾瞻禮絡繹而來。有若蜂屯蟻慕者焉。時玉幾峰禮真身者有妨。即以興妖訟其事。太守少保郭公蒞政嚴毅。追主僧囚之。過數日呈案次。忽一蠅子飛住筆端。其聲哀泣。驅去又來。帥知遺身者感通。擲筆以釋之。即紹興四年甲寅歲也。院無碑誌。宗曉訪。寺之耆宿尚存親見聞者。因得敘。摭庶補佗日僧史之求雲。

明州佐法華

僧雲佐。出家鄞之海慧院。素持法華經。策試得度。自是參學台宗。雖往返江山多歷年所。而不廢所業。晚歸延慶。四十餘年隈廊靜室清誦琅然。日以四部為率。年八十餘。偶老病。不至困瘠。即索湯沐浴更衣整肅。召同袍諷四安樂行。少選之間。端然坐逝。洎從火化。煙焰上作金色。或五色芬芳。至收餘骨。得黑色堅固。其相內空外圓。狀似槵子數珠。人頗異之。

明州岳林寺蓮經

明之奉化岳林宗福寺。敕賜崇寧閣。乃奉安布袋師真像處。紹興三十一年遺漏並而蕩盡。於瓦礫中得妙法華經一部。不損一毫。真法門靈端矣。時月堂法師慧詢有詩讚之曰。玉軸金文起梵宮。信知妙偈亦難同。幾層樓閣隨煙墨。一部蓮經出火紅。香捧瑞光分寶鑒。月含真色射寒空。可憐法末人憍慢。重顯摩騰築范功。一雲。昔泉州淨因禪院有寶閣遺火。煨燼之餘。獨法華經一部儼然如舊。四眾莫不仰嘆佛法神功。曾朝奉遂作此詩。然二處人物懸遠。訪問無由。今茲兩存。俟知端的者刊正之。

明州鑒宗師詩

紹興末。明州慈溪東寺韻監寺房。有山童洪志。一七歲出家。師鞭策有度。誦徹蓮經。每至靜夜繞普賢殿誦之。音聲清雅。聽者奇之。寺有雪庵宗師鑒公贈以詩曰。楚楚山童情自閑。未知身世兩相干。時將碧篆搖窗下。每把青蓮味舌端。湖月飛來雲屋冷。松風吹落蘚床寒。此時流水聲淒婉。側耳天仙怕夜闌。

明州全法華

元祐中。明州慈福院有全法華者。誦經三十年。以部計之一萬五千矣。平居蕭然一室。隱幾而坐。念珠在手。誠誦在心。門外紛紛。彼且不動。晝於是。夜於是。無一毫惰意。師有弟子梵容。參學至上京。時左街僧錄淨照禪師道臻。住十方淨因禮寺。聞師之德。賦詩以寄之。朝賢一見。光賀盈軸。左朝散郎大理寺簿徐耘撰序。刻石於院。今紀六首。聊傳師德。僧錄曰。幾回七軸斷韋編。持誦由心久愈堅。聞說高年倍精進。舌根應似一紅蓮。左朝議太夫尚書屯田郎中李之純曰。去裡為僧脫戶編。精持妙法久彌堅。身心清淨將何並。大華峰巔玉井蓮。左朝奉太夫尚書戶部郎中林邵曰。隱幾蕭然誦寶編。真如不動此心堅。清晨數卷聊遮眼。好對匡廬社裡蓮。左朝散太夫尚書刑部郎中莫君陳曰。大事因緣誦七編。一爐香火老彌堅。師應悟入身清淨。願效當年讚碧蓮。左朝奉郎行秘書省著作黃庭堅曰。攝意持經盡劫灰。人間處處妙蓮開。佗年誦滿三千部。卻覓曹溪一句來(石刻載二十首)。

明州親法華

僧智親。俗薛氏。鄞縣萬齡人。丱歲出家棲心寺。從師授蓮經。誓以背讀。紹興初國朝開場策試。中選為僧。自爾遍學教律。開發本心。已而歸隱舊所。杜門一室。絕去名利。日持一部為率。時城東集眾誦習此經。願請師為教授。師不獲已。力為主之。其號曇華社。至今猶存焉。晚年加功進行。日宣兩部。或至於三。師十科供職。無忝講持。時多禪講。遂播為聲。詩積三十家。亦一時盛事。弟子法侔猶藏真墨。今撮其要。庶幾傳遠。滄洲禪師慧普首唱曰。舌上青蓮噴異香。功成萬部可揄揚。未嘗安寢長精進。個是僧中真棟樑。蘿月禪師曰。經簾終日對爐香。流水清聲自抑揚。有道只應生間世。高僧不獨在齊梁。慧耘師曰。密室蓮芳遠透香。三週大事廣敷揚。茆茨下有擎天柱。大廈高堂空棟樑。智心師曰。竺墳供課飽聞香。舌卷潮音遍舉揚。鵲鼎有懷熏淨凡。燕泥無復涴雕樑。

明州純法華

鄞水慧燈院僧道純。俗王氏。政和中入道。至於建炎兵寇入境。戕害良民不可勝數。師見而深懷惻隱。唯念佛法可以升濟。因發大心專課法華。僅二十載滿一萬四千部。爾前誦習不在其限。年登七十。營齋慶懺。次得阮山珣禪師制疏。其略曰。爰自國嬰烽火之變。人遭塗炭之憂。是以感發丹衷。增修白業。受持一乘之秘誥。克勤精進之餘風。篆煙不斷於明窗。貝葉長敷於淨幾。春秋過眼。幾番之葉落華紅。事物虛懷。萬境之水流雲散。睹龍女成佛則了知非相。慕藥王煉臂則誓欲亡軀。三沐三熏。消白日於七千二百。一舒一卷。翻黃卷於九萬八千。獲無難緣。惟深慶幸。師壽八十七。紹興二十七年十月望日沐浴盥掌更換淨服。告眾坐馳。荼毗次。競收設利。罔知厥數。佛化增光不在斯人歟。

明州戒講師

鄞川管江法慶院。有僧法戒。俗杜氏。正因出家。行業真實。平生茹素。不顧形骸。嘗於院造大佛殿。建多寶塔。浚築巨塘灌溉南畝。眾受其賜非一日。紹興二十年法堂弊漏。發心翻蓋。即偏走人。間刺血書蓮經一部。積施利以成之。翻蓋次。乃以是經析為三分。褁以三重夾幞。外纏油單。奉安三道火珠內。意以鎮院宇永為不朽耳。後過二十年。棟脊又損。戒復重修其火珠並而取下。及觀其經。絕不見片幅。道俗深嗟其異。識者以謂師之誠意感天龍迎去崇奉矣。其僧後傳台教。住持此山。宗曉嘗親訪之。因得其詳。

高尼(凡一十三人)

洛陽馨法師

東晉時有尼竺道馨。生於泰山羊氏。立性專謹。與物無忤。在沙彌時為眾所使。甘苦無倦。年二十誦法華.維摩二經。研求理味。老而益勤。比丘尼誦經自馨始也。住洛陽東寺。秉節戒行。為人所宗。時有一女名楊令辯。專行黃老服氣之術。人亦敬事。而嫉馨為人。密以毒藥納其食。馨中之。弟子問病所得。乃曰。成不道也。皆酬夙緣耳。遂卒(大藏高尼傳群字函)。

司州賢法師

尼諱智賢。俗趙氏。常山人。戒行修謹。曠然不雜。時司州太守杜霸信服黃老。嫉忌釋宗。符下簡汰。制格高峻。非凡所能。以格試賢。賢則有餘。逼賢獨住。賢識其意。誓不外犯。及符堅立。特敬之重。為造織繡袈裟。後住西寺。洪顯大法。誦正法華經晝夜一遍。其所住處常為眾鳥依棲。經行隨逐(高尼傳)。

江陵壽法師

宋元嘉中有尼道壽。不詳何許人。清和恬寂。以孝恭稱。幼受五戒。未嘗毀破。因丁父憂。遂成瘦疾。年深不差。乃嘗願曰。吾若疾愈即往出家。病果愈。因從剃落。晚住江陵祇洹寺。勤苦絕倫。誦法華經滿三千遍。每見光瑞。不以為稱。一夜忽見空中寶蓋垂覆頂上。時以為持誦之驗(高尼傳)。

江陵玉法師

尼慧玉。長安人。勤行戒善。道德通備。教化遊行不避寒暑。住江陵牧牛寺。誦法華.楞嚴等經。旬日通利。世以為奇。宋元嘉中為苦行。齋誓曰。吾若誠心有感。舍身之後必見佛土。七日之中願見佛光。至於五夜。寺東樹林忽現光相。形色赫然。眾見歡喜。即於發光之地起立禪堂以安清眾(高尼傳)。

山陰宣法師

法宣尼。剡川王氏女。幼抗志離俗。七歲即蔬食。十八誦通妙法。兼能解其指歸。坐臥之時輒見帳蓋覆上。驟有媒娉。誓而卻之。年至二十。父母攜就齊明寺從釋。即於是日帳蓋不現。自爾博覽經論。探頤奧理。晚遷山陰昭明寺。經律迭講。聲高禹穴。所得嚫施。造像寫經。梁衡王元簡到郡請為母師(高尼傳)。

高郵華手尼

尼高郵縣人。志節霜淨。言行冰清。誦妙蓮華不舍晝夜。初誦一卷。忽於右手爪上生一華。狀如綾系。次第誦至第五。五指爪上皆生一華。誦徹六七。掌上併生二華。大過爪上。由是聲傳帝闕。陳武皇敕入看之。從此郡人競呼為華手尼(靈瑞集)。

河東尼信師

唐武德中有尼法信。通持法華經。謹願始終。仍欲精寫一部。遂訪書人。倍酬其直。別置堂戶令書之。每一起一浴。更著淨衣。仍於案上鑿壁通外。如一竹筒。書生凡出息。輕含竹筒吐息於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終。設齋慶懺。立淨道場。香華崇奉。至貞觀十三年。有龍門寺僧法端常講是經。以此尼經本精至。遣人往請。尼固辭不已。而自送去。及法端開讀。唯見黃紙。了無一字。端慚懼。即還之。尼知有所犯。即以香湯灌滌其函。頂戴繞佛行道凡七晝夜。及開視之。還復如故(法苑珠林)。

東京法忍二師

晉陵黃氏。生二女。姊五歲。妹三歲。適有人於庭誦蓮經。姊妹聽之乃曰。吾解此矣。從此遂能談實相之義。後俱於京師安國寺為尼。長名持法。次曰慧忍。二人同志修法華三昧。忽有一尼自號空姑。詞貌甚異。與共止宿。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三年而去。或者問之。二尼皆笑而不答。識者案經即普賢也。由是名動京師。雖一行禪師亦復欽敬。梁肅為作行狀雲。

荊州姊妹二尼

貞觀初。荊州有姊妹二尼。同誦法華。深厭形器。俱欲舍身求無上道。從此漸斷粒食。服諸香油。預告道俗剋日焚然。即於城大街置二高座。以蠟布纏身。唯出面目。誦法華至藥王品。姊先以火炷妹頂。妹即以火炷姊頂。清夜兩炬炳曜同輝。火沿至眼。經聲尚明。至於明旦。合座同燒。骨肉並銷。二舌俱在。眾為起塔以旌萬世。見續高僧傳遺身科。

潤州潤法師

尼法潤。住丹陽三昧王寺。自少入道。精修禪慧。通誦蓮經。日夕不替。至七十四而化。遺言令露尸施生。命弟子遵承。蟲獸啖盡。唯心舌俱存。舌猶赤色。心稍黑焉。眾即起塔緘奉(靈瑞集)。

京師尼通師

宋元嘉中京簡靜寺有尼智通。年貌姝美。信道不篤。罷嫁為梁群甫妻。後生一子年七歲。家貧無衣。為尼時有法華等數卷經。皆素絹書之。即浣搗為衣。兒著之病作。恍惚驚悸。變體剝爛。狀若火瘡。生白蟲。日去升餘。燥痛煩毒。晝夜號叫。忽聞空中告雲。壞經為衣。得此劇報。旬餘而死(法苑珠林)。

信男(凡三十二人)

廬山劉遺民

劉程之。德號遺民。漢楚元王之裔。墳典百家。尤好佛理。義照公候。辟命皆遜免之。廬山遠公結十八賢蓮社。推公為上客。自是卜居西林。十二年中修念佛三昧。一日縈疾注念次。見佛白毫光。又見彌陀身紫金山。毫光散彩。程之請佛摩頂。覆我以衣。佛即為摩頂。引衣覆之。又見身入七寶池。飲八功德水。飲已甘美異香發於毛孔。因告眾曰。此相現時。吾淨土緣至矣。即對尊像焚香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西方淨土。先持此香奉上釋迦。次供彌陀。願必折攝。三奉持妙法華經。所以得生。功由此經。言已向西合掌而逝。劉得如此。全是法華經力。因請眾僧共轉此經數百遍以助其行雲(遠法師廬山集)。

并州誦經靈舌

北齊武成皇帝朝并州東罕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黃白相間。忽得一物。狀如兩唇。中有一舌鮮紅赤色。州縣異之。以事申奏。上問臣僚。皆無答者。即詔沙門大統法上。上奏曰。此是持法華經者六根不壞報也。其誦千部。征驗如此。帝遂來中書高珍曰。鄉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珍承命而往。乃集諸持法華經僧。執爐旋繞。宣誦此經而告之曰。菩薩涅槃已經像法流行。欲無謬者。請現靈瑞。言已聲誦。此之唇舌一時鼓動。有如讀誦之相。四眾睹見莫不毛豎。珍回奏。詔以石函緘之。立塔旌表(梁高僧傳)。

長史張暢

晉有張暢為譙王長史。王與暢因事系庭尉。暢夙有正信。便即發心誦法華普門品一千遍。以求脫免。念言之至。枷鎖尋即斷壞。二人俱得出。晉謝敷觀音傳紀此。天台別行義疏引。

貞節處士庾詵

梁庾詵。字彥寶。新野人。幼聽警。篤學經史。賦性夷簡。特愛林泉。蔬食弊衣。不事產業。少與武帝相善。及起兵。署為平西府記室。又詔為黃門侍郎。併稱疾不起。晚年專志釋教。宅內立道場。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每日一遍。忽於後夜。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寢病驚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顏色不變。遽然而化。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詔謚貞節處士。以顯高烈(南史)。

魏州刺史崔彥武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受職行部。至一邑。忽謂從者曰。吾昔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舊住處。因乘馬循巷屈曲至一家。命扣門。主人老翁開門相迎請入。武陞堂而坐。老翁曰。官人何事至此。武即言。吾前身是汝之妻。老翁曰憑何為驗。武曰。吾昔所誦法華經並金釵五隻。藏東壁上。去地六七尺。其隆高處是也。其經第七卷後一紙火燒。失去文字。吾今誦此經。其後恆忘失也。因令人穿壁高處。果然得經。火損後紙。並獲金釵。一如其言。主人泣曰。亡妻在日。常誦此經。金釵亦其所有。彥武又曰。庭前槐樹。吾昔產時解頭髮置樹空中。試令人探之。果得其發。主人見已悲喜交集。彥武即留衣物賜之而去(靈瑞集)。

并州書生

并州城西有一書生。未及而立之年。誦持蓮經。得佛法意。誓願焚身供養大乘。乃集數百幹蒿疊成一樓。問其故。秘而不言。忽於中夜把火自燒。迨人往救。已噬臍矣(靈瑞集)。

江陵岑文本

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懷正信。常誦法華普門品。偶沿幹乘船過吳松江。中流風作。人船俱沒。文本浮在水面。聞人語曰。但念佛誦經必不死也。如是者三。自此隨波達於北岸。後於江陵設齋。雲徒併集。有一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遇害。當逢太平致富貴也。言已而去。文本忽一時食碗中得舍利二顆。獲太平富貴。皆如僧言(靈瑞集)。

臨沂王梵行

開皇年。臨沂有王梵行。少瞽兩目。其母慈念。口授法華經。誦計一萬七千部。其後目雖瞽。其日夕往返。織簟縫衣等事皆無礙。人疑其別有所得。問之終不肯說。布衣蔬食。終身不娶。年七十一而終。遺言令送尸林野。任禽獸啖食。肉盡骨存。舌則不壞。色如蓮華。有弟慧義以[土*尃]函盛之。香燈崇奉(靈瑞集)。

臨沂王淹

王淹。琅玡臨沂人。祖父皆顯宦。淹官至黃門侍郎。生而魯鈍。專樂大乘。法華一部終始誦通。後病亡。有弟固。即新安太守。亦誦蓮經。忽夢兄曰。吾生西方在鐵葉蓮華胎內。五百年華開始得見佛。以苦志誦經。故得西方之生。以魯鈍故。尚受胎報。告汝等知。當思來報。勤心經典。勿懈怠也。言已而別(靈瑞集)。

吳郡陸淳

陸淳。吳郡人。雖居俗舍。心常慕道。法華一部。日夕誦持。後忽病。一向仰臥。開眼看屋。了不暫眴。有知識僧來問疾。君何仰臥視屋耶。答曰。佛記陸淳當生夜摩天。今見彼天宮殿城闕及諸天眾。以故我今顧盻不倦。過四日遂終。大業年也(靈瑞集)。

楊州嚴法華

大隋時有嚴恭。丹陽人。舉家信向。常誦法華經。一時誦至寶塔品。輟經嘆曰。寶塔之內有二如來。分身諸佛。其數不少。我今何為不能感見。慨嘆良久。至夜忽夢一胡僧。自稱法脫。語曰。若誦此經。欲見諸佛。當解說書寫流通供養。斯願可諧。恭因發心造經一百部。未及成辦。忽得重病。乃更發願增造千部。病既愈。即於楊都住宅起造經堂。若紙若筆必以淨心。不行欺詐。隨得便營。書生常十數人。如法供給。恭親撿挍。勞不告倦。嘗有人從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已與之。其人得錢。船過中流。忽爾沉覆。錢失人活。恭是日入庫見元錢俱濕。頗怪之。後見貸人。方知沒溺。一日忽有異僧年八十許。自云。從龜茲國來。今往羅浮山去。聞君造經。願請一部。恭授與經。僧贈金一瓶。重四十兩。願助造經。言已而退。恭再尋訪。莫知所止。又有候志。從鄱陽來。至宮亭遇風。船伴沉溺。唯志獨存。有人引入廟。見神人案劍而坐。問志。還識蔣山造法華經嚴恭否。我欲寄錢一萬入其功德。語已便隱。志次日至當塗。忽見一人自言姓許來覓候志。乃留錢一萬。逼令受之而去。志思惟。方知是神錢。才到江寧。以錢付恭。恭志更彌堅。造至三千部。又有漁人夜見江中火焰焰浮來。以船迎之。乃是經一函。即嚴恭所造。後發願雲。無一字而不經眼。無一字而不用心。然嚴恭造經之多。至於子孫猶傳其業。世號恭法華也。隋季盜賊縱橫。聞其積善。皆相約不入其裡。里人賴之(見靈瑞集並南山三寶感應錄)。

京師史呵誓

唐京城西南禮谷鄉史村史呵誓。少懷善道。秉節清高。常誦法華四安樂行品。時刻不輟。悲忍在懷。誓不乘馬。以經云哀憫一切故也。虛約為心。名沾令史。往還京省。心懸持誦。恐逢相識。行必支經。至臨終日。感異香充室。親裡同聞。埋殯十年。妻亡合葬。乘便啟看。乃見舌相鮮紅。因以別遷顯所(珠林)。

馮翊李山龍

左監門校尉李山龍。馮翊人。唐武德中暴亡。揖其心猶溫。家人不忍葬。至七日乃穌。說雲。初被一使追至閻王殿前。見囚徒數千。王問龍曰。汝作何福業。答曰。誦得法華經二卷。王稱大善。王即命敷座。請誦之。龍唱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且止。龍便下座。顧諸囚徒皆乘空而去。王稱誦經之功。使聞者皆得解脫。王即遣龍再生。又敕使者引游諸獄。龍見一鐵城高大。上有屋覆。傍多小窗。男女皆飛入。不復得出。龍悲懼。稱南無佛。請使求出。又見鑊湯湧沸等事。使者曰。汝今得免。皆經之力。汝歸當設我食。龍即許之。既穌。乃見親屬經營殯具。即遣備食於水邊祭之。忽見三人謝曰。君不失信也。言已而隱(太平廣記)。

隆州令狐元軌

貞觀五年。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信重佛法。寫法華.金剛.涅槃等經。恐致訛誤。遂憑土抗禪師撿校。寫已即帶往岐州莊所。一日佗行。其莊為外火延燒。一時蕩盡。元軌回嗟嘆莫窮。因令人撥灰取金銅軸頭。忽見諸經宛然。潢色猶不改。但金剛般若首題焦黑。自言所因。乃初寫時。有官人能書。其人行急。不暇潔淨直爾書之。由是被焚。其人現在。瑞經亦存。乃京師西明寺主神察師目見說之(出南山三寶感通錄)。

河東董雄

董雄。河東人。唐貞觀中為大理丞。正信奉佛。蔬食彌年。後因事與同列李敬玄.王欣俱被囚縶。雄專念法華普門品滿三千遍。以求脫免。忽於一夜枷鎖自落。獄吏驚怛。又重鎖封札而去。雄更諷誦至五鼓時。鎖仍脫落。敬玄素不信佛。及見雄此事。方知佛法之靈。王欣亦念八菩薩尊號三萬遍。與雄等俱得免罪(法苑珠林)。

隴城袁志通

袁志通。隴城縣人。幼年便持齋戒。誦法華.金剛二經。年二十點入軍。差征八蠻。去家萬里。在路持誦不絕。至南界。軍敗。多被損傷。恓惶不已。忽有五人乘馬在前。最後一人謂通曰。汝修善果。誦念經文。餘等善眾守護。不能為害。汝行七里許。有一塔。可入中隱。蠻即還營矣。又見二僧謂通曰。檀越以讀誦力。故適遣五人衛護。汝當精進。恆有善神匡讚。言已乘空而去。自爾凡經三陣。不被寸鐵。蠻平得歸。貞觀八年抱疾命終。見使者追至閻王殿前。王問作何善行。通曰常持法華.金剛二經。齋戒禮懺。王聞合掌稱嘆善哉。追勘虛實將來所由。奏天曹撿報。王又索案自尋曰。此人更有六年壽在。告取金床玉幾至殿。安設氈褥。請通上座。誦二經各滿一卷而止。指令典藏使取功德案至內曰。志通誦法華.金剛各一萬遍。禮佛齋懺一一在中。王曰。汝之德業甚深。應更觀地獄。令知罪福不差。使領西行五里。見一大城。樓櫓卻敵。鐵網垂下。門有獄卒。身形長大。手持鐵叉。左右兩立。銅狗在門口吐洋銅流注罪人。十八地獄並在其中。通見戰懼。復詣王所。王曰。汝見地獄。應更勤修。是故我今乞汝長年也。通穌。述之如上(靈瑞集)。

秦州慕容文策

大業中。秦州有慕容文策。誦法華.金剛晝夜不息。一日忽有二人持文帖一通示雲。閻羅大王遣追。汝可便行。策驚怕。隨使至一大城。牆郭六重。門戶黑闇。過已便見宮殿。閻王正坐。部衛威嚴。下有男女。諸國殊形。一一唱名。至文策。王問行業。策答以能誦金剛法華齋戒等事。王合掌。令所由勘典雲。未合死。王判放還。策西去不知途路。忽偶一沙彌雲。可隨吾後來。過六重門。遇黑闇處。沙彌手執明炬遂得出而復生。策由此精苦念誦(靈瑞集)。

絳州癩人

唐絳州孤山陷泉寺有法轍禪師。山行見一癩人在土穴中從師乞食。師憫之。引歸寺中。仍鑿土穴安之。授與衣食。教令誦法華經。其人素不識字。加又凡鄙。師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之將半。忽夢一僧指教。自後漸覺聰慧。及五六卷。身瘡漸安。一部通利。四大全穌。佛言。經是病之良藥。斯言得矣(靈瑞集)。

京師高文

龍朔年間。京師高表仁孫子高文。嘗讀法華經。一日乘馬出順義門。忽見兩騎追捉。問之。乃曰我是閻王遣來追汝。文慞惶逃避皆不免。即被拽下馬。挽卻頭髮。如同刀割。家人輿歸。至晚穌雲。閻王問我何故盜僧果子。因何說三寶之過。遂依法伏罪。無敢措言。王判盜果之罪。合吞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說過之罪。合耕其舌。因令放釋。遂穌。少選還絕。口如吞物。通身疱赤。有苦楚相。又經一日醒雲。某在地獄四日。吞丸乃盡。苦毒不可復言。方欲㧞舌耕之。㧞而不出。勘案所由。乃曰嘗讀法華經。舌不可出。遂放得活。今見在化度寺圓滿師處聽法懺悔雲(南山三寶感通錄)。

蕭鏗並婢素玉

龍朔三年。有司元少常伯崔義起夫妻。大不信佛。法其妻之父蕭鏗。辛酒不入門。專誦法華.般若數千遍。一日妻亡。為修三七。齋次。乃附婢使素玉曰。我生時雖聞有地獄而不之信。今受苦不可言。茲由汝等為我轉經然燈遂得暫歸。我過幾日更來將素玉去冥司矣。至期果然素玉暴死。乃見一大城官府。夫人入別院。須臾火鑊鐵床總至。夫人受諸苦楚。忽見父蕭鏗坐蓮華台語素玉曰。我女生時不用我語。不信善惡。常多瞋妒。今受此苦。汝歸可語兒女作諸功德。使之解脫。爾時又見一婆羅門僧從空中下。教素玉誦法華.金剛.藥師經一遍。並作梵聲而誦。素玉並解言音。如是三日。素玉乃穌。具言上事。時有薛將軍聞而敬之。設齋迎素玉。令試其經。及陞座誦之。一字無遺。座中有梵僧合掌嘆曰。一如西域。語音無異。合眾驚訝。薛遂申奏天子。天子嘆曰。百僚亦有不信佛法者。冥道若此。可不懼焉。朝貴並聞。咸生正信(咸通錄)。

撫州優婆塞

撫州有華藏寺。在縣南七十步。於昔李唐朝號光度寺。蓋唐有優婆塞於此地專誦蓮經。一日忽見老叟言。是潭陂七郎君(潭陂七郎君廟在郡祀典)告曰。願輟誦持少頃。假道以過。且曰當為營建精舍。是夕雷電風雨大作。曉霽遽見棟樑椽桷萃疊其上。爾後優婆塞歸寂。以全身塔於寺南。至本朝祥符年中。塔內忽生蓮華七朵。舉郡異之。太守申奏。改賜今額(撫州圖經)。

冀州張秉

張秉知冀州。日有盜劫民財。又奸其女子。父母告訴。公怒。命設架釘盜於門。三日即醢之。議者快焉。後數歲。忽被攝至陰府。聞殿上珠箔下厲聲曰。張秉爭得非法殺人命。引到獄面對之。即見一囚血肉淋漓。泣曰。爾非法殺我。今無受生處。公方憶是冀州之賊。即詬之曰。糜汝萬軀未足雪彼父母之恥。尚敢訴乎。旁有一吏曰。五刑自有常典。亦不得憾其訴矣。公視之。乃從事河陽日一幕典。公曰為之柰何。曰幸公算未盡。但遣其受生即可。公窘怖叩吏所遣之術。吏曰遣功之大無如妙法蓮華經。公即許誦百部。添至千部囚亦不舍。吏曰不必爾多。但貴長久。何似日持一部終身不忘耶。秉依言諾之。囚忽釋去。秉既再穌。即畢世不忘持誦矣(樂善集)。

無為軍李遇

紹興二十八年。無為軍指使李遇迎新郡太守於城西。既行十餘里。聞尚遠。遂還家。忽見百許人從路傍出。皆如三五歲兒。大呼而前。合圍擊之。李初不懼與相歐。每奮拳必十數輩仆地。才僕即起。已散複合。如是數四。有躍而登肩取巾搊發者。李益窘走不可脫。且擊且前。俄一老叟布袍草屨。不知自何來。厲聲咄曰。此官人常持法華經。若損他豈不累我。叱令退。鬼遂散。老人亦不見。李回及門。不能行。門卒扶以歸。至家惛不醒。諸子揭衣視之。但青痕遍體。即就其處招魂。請僧誦蓮經。涉半年餘。始能策杖而行。老人疑土地神雲(夷堅丁志)。

台州左伸

左伸。台之臨海人。謙恭端直。治家不以非義取毫芒之利。年未及壯。即從東掖神照法師受菩薩戒。自是堅持。凡臨齋日中食外。湯劑亦不進。刻西方聖像。專勤香火。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般若二萬遍。起橋甃路。賑恤孤窮。紹聖三年臥疾。乃強起厲聲稱佛。將啟手足。命子僧淨圓開法華大義。增受戒法。尋夢三人顏色瑩潔。立於江皋相召登船。瞥然西邁。夢覺即請僧諷彌陀經經。未徹乃曰。吾已見佛光。生淨土必矣。遂起沐浴更衣。告以勿泣。即稱佛捏印怡然而逝(寶珠集)。

臨安府范儼

范儼。仁和縣人。常時蔬食。不涉世緣。其子不能治家。儼不之顧。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於是日讀法華經。專心不懈。復書寫是經一部。大觀中年七十餘。偶呼甥徐侃曰。汝當為吾治後事。吾秪三兩日在。侃續聞儼在佛堂中高聲呼普賢菩薩。應諾數番。多雲固是兩字。侃問之。答曰我見普賢乘六牙白象。光明射我。純作金色。以謂我看法華經念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相報。汝明日卯時當行。吾與彼佛同來接引。我從此應諾也。至時儼即念佛菩薩。便睹眾聖授手。自稱儼是何人。得佛菩薩接引。連言實是難當。遂就座合掌瞑目而去(寶珠集)。

嵩山晁待制

徽宗皇帝朝中書待制晁說之。字以道。文元公四世孫也。文元以太子少傅歸老清豐。心逸日休。歸向佛乘。著法藏碑。金道院集行於世。明理之妙。儒墨宗之。待制家學有素。遍閱釋典。因官至四明。參延慶明智法師中立。得台教淵邃。宗曉嘗讀公嵩山集中有數篇盛演天台一念三千境觀等法。觀其所造。非梁敬之再出無以為併駕也。公之孫。名子健。有記曰。先祖學天台智者之教。日誦法華經。道號天台教僧。又曰老法華。睹茲所謂。足知公受用圓妙佛乘薀藉其不淺矣。

明州陸郎中

陸沅道。號省庵居士。住明之橫溪。文章左丞陸佃之孫。官至刑部都官郎中。任福建提舉。丁母憂而歸。中交代鄭興裔之言。閑退於家。客至必合爪而言曰。某與鄭無隙。此歷劫中冤耳。果此心不忘。必彼此酬酢無了時也。餘謹當以善法而解之。遂一志持蓮經。每晨起即澡浴更衣。入淨室中焚香加趺。目不佗瞬。首唱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佗斷。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後開卷而讀。不緩不急。聲如貫珠。日一遍者三十年。年登八帙。增至三部。賦詩見意。有清晨三度到靈山之句。即以紙界方窠劃滿百部為一圖。子積成巨軸。總其數則九千四百八十五矣。計其卷則六萬六千三百九十五矣。餘暇又閱毗盧大藏。凡是台教.律部.少林心宗無不博究。復誦彌陀佛號。一意西馳。紹熙五年壽八十五。四月六日索湯淨身冠服整容就寢而逝。洎殮入。忽聞蓮華馥郁之氣。偕不知來處。迨挹之蓋。噴之於口鼻中也。是時女人多不聞香。豈五障之所蔽乎。弟華文閣學士陸游。撰公墓誌。具言其事。

明州杜信

鄞之翔鳳鄉。地名管江。有杜信。結倍復社。誦法華經。乃辟屋兩間為眾集之所。後時偶一不肖術人蔚遲者居之。因廢其處為烹炮殺戮之地。乾道八年。秋霖大作洪水泛漲。信邊溪而住。雖五架高堂並而漂蕩。土石亦不存。其所誦之經隨波而去十餘里。止南海塗地上。過三四日水下。有管山姓金人得之。初啟其袱。則涴以泥水。次觀其經。則表裡清淨無一點沾濕。大哉。佛說讀是經者。水不能漂。睹茲祥異。真為可孚。叔世魔毀佛經者。眾豈知有如是不可滅絕處乎。

明州吳振

慈溪縣有奉公吳振。心務善道。嘗以墨手寫蓮經一部。讀誦不輟。紹熙壬寅歲六月二十日遺漏。眾人奔救。什物流散。火後思其經。次日方得之於鄰舍。無何欽失第四卷。知已被焚。過七日。男興宗屏瓦礫次。是經端然居其下。但卷初微有所損。四眾睹見。再嘆希奇。其經子孫猶珍奉。一日佛照禪師赴召。過其所振扣。請因留一頌。延陵四一居士。種姓純篤。願力堅剛。親寫蓮華。回祿不壞。聊成山偈。為作證明雲。劫火中存七卷經。唯憑一念契天真。騰今輝古渾無變。盡是靈山會上人。育王拙庵德光書。

明州陳世禋

紹熙中。明州西門外巡撿司後有陳世禋。夜夢一異人。冠裳雄偉似王者。呼世禋曰。我有明珠七顆賜汝。禋曰。我家粗如。不敢貪取。王曰。此珠無價寶也。我既賜汝。汝但領去。禋即簽書捧歸安置卓上。俄然放大光明。家人莫不歡喜。覺而思之。雖不知來由。心終以為善相。明辰忽一善友踵門。乃糾人誦蓮經也。遂即發心預會。書名次。忽記所夢七珠與王。將非法王賜我七軸蓮經也。心神感召有如此者。其授經師乃童行謝文彬。由茲一夢。社會翕然。遂得為僧。今猶在也。時多以偈讚之者。延慶慈室法師妙雲曰。得珠七顆夢分明。天曉逢人勸誦經。未動齒牙先感應。方知妙法本圓成。報恩退堂禪師慧英曰。夢裡明珠七顆圓。全該妙法匪心傳。只今會得個中意。盡在春風百草邊。

慶元府汪敬

鄞縣雷峰有汪敬。其子名隆專。屠業治家。敬年八十八。素有善心。自乾道中入法華社。至慶元改元仲冬十七日遺火。茆舍兩間一爇而盡。佛堂中蓮經。鄰人救取。止得一半。餘者於煙焰中驀然而起。近看謂素練之飛。遠觀言白龍之掛。飄飄然直至慈溪隩十餘里住練樹上。有樵夫姓章者得之。乃自方便品已下七品經也。次有山婦盛氏。於田野間又拾得序品。敬一一請歸。唯少一弘傳序耳。(宗曉)庵居不遠。傳聞不的。一日親訪汪敬。請觀其經。乃進士汪鐸所施之本。

明州王文富

鄞縣西廣德湖上有王氏兄弟二人。業游絲網罟。兄文富微有善心。暇時讀法華經。經安佛堂中。淳熙五年四月內。時雨大作。忽雷霆震死弟婦。天火繼焚草屋。獨留三柱擎四椽覆佛堂上。其經儼在其下。迨師巫辨卜。四遠來觀。咸稱神異也。

信女(凡一十四人)

陝右馬郎婦

馬郎婦。不知出處。大唐隆盛佛教。而陝右俗習騎射。篾聞三寶之名。婦憫其愚。乃之其所。人見少女風韻單孑。欲乞為養。女曰。我無父母。亦欲有歸。然不好世財。但聰明賢善人能誦佛經則願事之。男子眾皆聚觀。女即授與普門品。若能一夕通此則歸之。至翌日。誦徹者二十餘輩。女曰。女子一身。家世貞潔。無以一體事多人也。可更別誦。因授以金剛般若。至旦背者十數。女更授與法華經七軸。約三日通之。至期獨馬氏子能徹。女曰。君既能過眾人。可白父母。具媒娉迸禮然後成姻。及馬氏以禮迎之。女將至門且曰。適以應接。體中少不佳。願求別室。俟安與君相見。因頓之他房。筵客未散而女命終。已而壞爛。乃卜葬之。未數日有僧紫伽黎姿貌古野來尋女子。馬氏引至葬所。僧即以錫撥開沙土。見尸已化。唯金鎖骨存焉。僧取就河浴洗。挑於錫上謂眾曰。此聖者憫汝等不信正法。方便誘化。當思善因。免墮苦海。忽然陵空而去。眾見悲泣。瞻禮不已。自爾一境奉佛誦經。由女之力也(釋氏編辛錄)。山谷道人觀音讚曰。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又平江萬壽體禪師頌曰。十分美貌誰家女。百倍聦明是馬郎。堪笑金沙灘畔約。始終姻婭不成雙。

淮寧姑娉二人

淮寧近城河北岸有華台寺。其始乃一大姓家有室女能誦法華經。其兄娶妻。心亦樂。未幾姑與嫂俱能背之。每至更闌靜夜月白風清。二人同聲以誦。雖世之戛玉鏘金。無以並其韻矣。一時病。姑嫂並殂。異日嫂墓忽生紅蓮一朵。開敷妙盛。人悉異之。啟看乃見蓮根自嫂之口連貫姑墓。又發姑墓。其根蓋出於姑之舌本焉。蓋嫂之經從姑以授。表相因由也。州郡知聞。遂申奏。乃賜華台寺額以建立焉(靈瑞集)。

南宋王慧稱

宋元嘉十四年孫彥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慧稱。少而信向。長誦法華經。一日忽睹浦中有雜色光。使人掘之深三尺。得金佛一軀。連光趺高二尺一寸。趺有銘雲。建武元年歲在庚子。瓦官寺道人法新等造。即加磨鎣以供事焉(三寶感通傳)。

蘇刺史女使

唐武德中都水使蘇長授巴州刺史。帶家族赴官。因渡嘉凌江。中流風作。船帆頎沒。男女六十餘人一時喪失。唯一女使常讀法華法經。浪入船。女乃頭戴經函。誓與俱沒。既而女即不沉。隨波泛泛。頃刻至岸。捧函而上。開視其經。了無沾濕。此女後嫁於揚州。其篤信讀誦愈於舊也(法苑珠林)。

長安陳氏

長安通軌坊劉公信。妻陳氏之母因病先卒。陳氏忽暴亡。見一人引入地獄。備睹諸罪相。後見一獄石門忽開。母在其中受極重苦。母見女曰。汝可為吾寫法華經一部。使吾脫免。言已門閉。陳氏再穌。說之。公信。即憑妹婿趙師子寫是經。忽有經生持新寫蓮經一部來質錢。趙言幸有此經可贖之。不必寫也。劉從之裝束訖。授與陳氏。陳氏一日設母食。乃夢母曰。吾先令汝寫經一部。何不為之。女曰已為贖一部訖。母曰。吾為此經。增受重罪。獄卒打吾脊破。以不合取范家經為己有故。女夢覺。急請人書之。經成。又夢母報曰。吾承經力已脫冥司。好處安身。今來報汝。汝當信心。好住世間。及詢前經。果是姓范人寫。唐龍朔中也(法苑珠林)。

寧州費氏

宋朝羅璵。妻費氏。寧蜀人。父諱悅。守寧州。費信敬三寶。誦法華經。數年之間勤苦不懈。俄而染患心痛。浸成極勢。闔門惶懼。費作念言。我誦經勤苦。必有善祐。終不因此至死地也。既而睡臥。即夢佛身舒手過窗以摩其心。內外皆睹金光滿室。又聞異香襲人。自此病癒。見者莫不生信(太平廣記)。

台州任徵君女子

台州臨海縣湧泉寺。先是唐時有任徵君。礪行清白篤志堅高。而又深信佛道。多修善果。有女子專課蓮經。一時經室中生青蓮華七本。舉世希奇。徵君見已善心內發。即欲舍宅為寺。事尚冥密間。時有高玉禪師卓庵於樓石山。相去不遠。師於禪定中飛錫而來。正遷徵君之庭。君盡力挽出。錫入地三尺。泉水湧高三尺。由此即以宅造寺。請禪師開山說法住持。因此額號湧泉院。有記存焉。此得之於奉化淨明講師師寶蓋。寶嘗親至是寺見碑刻雲。

高安太守嫂

朝奉太夫孫於之嫂。年十九而寡。自誓一飯。終身誦法華經。不復再嫁。於守高安。嫂已七十餘。面目光澤舉止輕利。政和六年夏六月忽收經帙。料理服玩。分付侍妾。於問其故。笑曰。我更三日死矣。至期無病果安然而逝(洪覺范智證傳)。

穎州妓盧媚兒

歐陽文忠公知穎州日。有官奴盧媚兒。姿貌端秀。善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散越。滿坐人皆奇之。但莫測其由。俄有一僧自蜀中來。頗能知人前生事。公因語之。僧曰。此女前身嘗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誤遂至於此。公未之信。後見奴問曰。曾讀法華經否。奴曰某失身於此。所不暇也。公命取是經示之。一覽輒誦如素熟者。易以佗經則不能也。僧言其謬乎見遁齊閑覽。嗚呼。為尼三十年讀誦。是亦精進之儔也。以一念之差便即失路。世人此念可不正乎。今之為妓者。以人中最貴之身受人下劣不清淨事。其能迴光返照厭其所作。於大乘經專誠讀誦。則龍女一剎那頃而成種覺。人人有分矣。如其不省。惡境現前。地獄三塗無逃避處。

湖州妓楊韻

湖州有倡妓楊韻。手寫法華經。每執筆必先齋素盥沐更衣。後病死之夜。其母忽夢韻來別雲。某以書經之力。今得託生烏程縣廳吏蔡家作女子。時蔡妻方娘是夜夢有肩輿及門者。迎之則楊韻也。雲來寄宿。寤而生女。其母佗日往尋視之。女為之啞然一笑(聧車志)。

臨安府郭道人

道人郭氏。法名妙圓。仁和縣人。少歸安溪聞氏。其夫好佚樂。不理家業。因此別歸。道裝素衣。立願長茹。誦法華經。修法華懺。誦彌陀經號。常時面西。諦觀落日。一日空中告雲。郭妙圓。如汝所修。定生安養。從此益加精進。心不暫息。及臨行時沐浴更衣。請僧念佛。端坐而亡。紹興乙丑歲也(寶珠集)。

明州沈氏

紹興初。石鰍伍氏有新婦姓沈。定海江南人。稟性貞淑。善果自修。其姑每旦誦蓮經。婦則謹於事奉。凡展卷則來聽受。或一二品乃至一卷。久而不倦。一時感疾。即白姑曰。婆婆誦經。新婦獲聽。世緣告謝。不及奉侍。願他世諸佛會中相見。漫成一頌乞傳之。平生快活。死也風流。最後一著。分付柴頭。言已聳身加趺而殞。乃姑見其超脫。往白天童宏智禪師。師聞讚喜。遂以己龕與之。洎從火化。餘骨中所謂堅固子者瑩然無數。四眾見聞稱嘆希有。此湖心寺法政宗師親見聞。因得傳世。

明州趙氏使

紹興末。奉化縣有姓趙人。其母安人重佛齋戒。誦法華經。房下有一女使。每竊聽。久久忽記得四句。所謂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自此動靜施為常吟詠不絕。人聞之謂為笑語。殊不知此女亦有用心處。一日作事乖主意。陵遲至死。遂以其尸潛瘞後園。異時忽於其上秀出青蓮華一朵。香色可愛。餘人不知其因。獨安人默而識之。蓋所誦四句經感應之如是也。安人復不匿其德。密說與虛堂法師本空。空每舉似以化人。宗曉嘗親聞其說。聊記於此。

明州朱如一

朱氏名如一。四明薛君之室也。裔出欽成皇后。 淵聖宮中兩世之孫。自歸於薛。視世味如塵泥。年二十餘即告其夫。清淨自居。道裝素服。潔齋如也。嘗以黃絹命經生書蓮經七軸。手以碧茸繡其上。線蹊針孔去來綿密。如墨新閱。十年而成。復繡彌陀.觀音。無異繪畫。自經首題致敬八萬四千拜。一句一字。凡唱禮者三。法華一部三月而能背誦。又勸二十萬人念彌陀佛。鋟木為圖。滿十萬聲而止。即貿奩具建三日會。會道俗萬計。飯千苾芻。造寶幢貯法華經及念佛人名。迎歸於延慶寺。忽感微疾。至瞑目時。即起跏趺。薜君曰。吾家無是法。請就寢。乃右脅而終。年三十七。橘洲禪師寶曇贊云。

法華經顯應錄卷下(終)

刻法華經顯應錄序

法華經者。諸經之王。究竟極說也。故持誦最盛。而得靈驗者不可勝計。但其事蹟散出簡籍。不可卒見。或有匯輯。亦多不備。遺憾寔不少矣。宋石芝曉法師有顯應錄二卷。采古今感應已載簡冊昭灼顯著。與其親所聞見者。纂輯大成。誠足以徵信往世垂勸將來焉。嘗傳本邦而久閟僻地。餘偶訪獲而讀之。乃欲梓刻廣佈。而其緣未臻。邇山中淨業社諸老宿見而謂餘曰。五種妙行。淨土勝因也。茲書流通。豈不隨喜乎。遂勸同社使分香資共襄其事。餘喜。重為較仇。以登棗梨雲。

享保丁未仲秋上浣 東睿沙門(亮典)謹敘


上篇:華嚴經持驗紀

下篇:法華經持驗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卷第一併序 傳教沙門 常謹 集 敘曰...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北天...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歷代法寶記

歷代法寶記 (亦名師資眾脈傳。亦名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

釋迦譜

釋迦譜卷第一併序 梁沙門釋僧祐撰 蓋聞。菩提之為極也...

釋迦方誌

釋迦方誌序 終南太一山釋氏 惟夫大唐之有天下也將四十...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序 太原王隱客字少微撰 若夫雞渾起...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卷上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三...

阿差末菩薩經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淨土決

淨土決前引 溫陵李卓吾曰。維摩大士雲。隨其心淨。則...

無明羅剎集

無明羅剎集卷上(或為一卷、或為二卷,今此三卷) 失譯...

【註音版】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皇明名僧輯略

明雲棲寺比丘袾宏輯 △楚石琦禪師 行 實 師諱梵琦,楚...

僧伽羅剎所集經

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上並序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佛說文殊悔過經

佛說文殊悔過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說滿願子經

佛說滿願子經 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摩鳩羅無...

【佛教詞典】勝流真如

【勝流真如】 p1103 成唯識論十卷二頁云:三、勝流真如...

【佛教詞典】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書名)五十卷,唐義淨譯。薩婆多部比丘之根本大律藏...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我廣東東莞一位朋友的親戚,結婚那年,正好趕上地下六...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

念佛不出聲心裡默念可以嗎

問: 請問師父,我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先去想厭離娑婆...

大安法師:什麼是根塵脫落和大光明境

問: 我一直在家念佛,也沒有什麼成績,據說有人念佛...

天眼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我們再看什麼是天眼。天眼是修學五戒十善所感招的果報...

為亡者助念,怎樣確定亡者生到哪裡

問: 現在很多居士為亡者助念,有時候看見亡者坐蓮花升...

修不淨觀,累積往生的力量

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為什麼要修不淨觀...

聖嚴法師《看清執著和固執》

我們常說堅持己見的人太固執或是執著,到底什麼是執著...

煩惱和生氣有意義嗎

大士閣有一副含義非常深遠的楹聯:上聯是 若能轉念無須...

與同行們一起賺錢

台灣企業家郭台銘曾接到一筆大訂單,就在集團上下摩拳...

天下萬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許未受戒者看,一則恐其未明遠理之人,...

人生的目標該如何設定

設定目標當中有二個內容:第一個是自利的功德,第二個...

【視頻】《金剛經》達觀法師閩南語教念

《金剛經》達觀法師閩南語教念

【視頻】《法華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法華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