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五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五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此第八識。為定是真。是假。

答。是真。是假。不可定執。首楞嚴經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釋曰。梵語阿陀那者。此雲執持識。此識體淨。被無明熏習。水乳難分。唯佛能了。以不覺妄染故。則為習氣。變起前之七識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若大覺頓了故。則為無漏淨識。執持不斷。盡未來際。作大佛事。能成智慧海。真非真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說真。則眾生不復進修。墮增上慢。以不染而染。非無客塵垢故。又外道執此識為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則扶其邪執。有濫真修。我若一向說不真。則眾生又於自身撥無。生斷見。故無成佛之期。是以對凡夫二乘前。不定開演。恐生迷倒。不達如來密旨。以此根本識。微細難知故。

問。此第八識於真俗二諦中。俱建立不。

答。染淨之本。真俗俱存。不達真異熟正唯識人。多執俗有真無。強生異見。不知諸佛密意。執遣相空理。以為究竟。此乃破遍計情執。是護過遮詮。便撥依他圓成。悉作空華之相。若無依圓。本識及一切。法皆則無體。既非實有。成大邪見。論雲。外道譭謗染淨因果。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若一切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不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誰有智者。為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為軍旅。故應信有能持種心。依之建立染淨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識。又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謂眼等識有間斷故。非一切時是業果故。如電光等。非異熟心。異熟不應斷已更續。彼離命根等。無斯事故。眼等六識業所感者。猶如聲等非恆續故。是異熟生。非真異熟。定應許有真異熟心。酬牽引業。遍而無斷。變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離心。理非有故。不相應法。無實體故。諸轉識等。非恆有故。若無此識。誰變身器。復依何法恆立有情。釋雲。外道亦不謂染淨等皆無。現所見故。但執非實。染因不能感惡果。善因不能感善果。以非實故。如空華等。因果不無。可信此識總立三性。若於二諦中分別有無者。我真諦中。亦非無法。但不可說為因為果。言語道斷故。俗諦之中。依他圓成有故。遍計所執是無。真異熟心酬牽引業。遍而無斷者。真異熟心。一切時相續酬牽引業。非餘滿業者。有間斷者。是滿業故。餘轉識不能引業。但來滿善惡之業果。引果之識。遍三界有。六識不遍無色界。無心定等。五識及意無故。無斷者。言恆續故。所以經云。深信大乘。不謗因果。但真諦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語道斷故。心智路絕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義空。不可得空。非是外道斷空。小乘但空等。不可起龜毛兔角之心。執蛇足鹽香之見。

問。受生命終。既依本識。生時死時。復住何心。

答。夫論生滅之事。必住散動之心。經云。有念即魔網。不動即法印。魔網立生死之道。法印成涅槃之門。故知散亂寂靜二途。皆依本識而有。論雲。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不應有故。謂生死時身心惛昧。如睡無夢。極悶絕時。明瞭轉識心不現起。又此位中。六種轉識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無心位。必不現行。六種轉識行相。所緣。有必可知。如餘時故。真異熟識極微細故。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是引業果。一期相續。恆無轉變。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違正理。又說。五識此位定無。意識取境。或因五識。或因他教。或定為因。生位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識亦無。乃至又將死時。由善惡業。下上身份冷觸漸起。若無此識。彼事不成。轉識不能執受身故。眼等五識各別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識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恆相續故。不應冷觸由彼漸生。唯異熟心。由先業力恆遍相續。執受身份。舍執受處。冷觸便生。壽煖識三不相離故。冷觸起處。即是非情。雖變亦緣。而不執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識。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一一法。展轉相依。譬如束蘆。俱時而轉。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謂彼經中自作是釋。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束蘆。更互為緣。恆俱時轉不相舍離。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亦不可說名中識蘊為五識身。識。為第六。羯邏藍時無五識故。又諸轉識有間轉故。無力恆時執持名色。意說恆與名色為緣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問。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即是第八識。食約有幾種。行相如何。

答。識論雲。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為相。為欲界系。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二者觸食。觸境為相。為有漏觸才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麁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養勝故。三者意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於境希望勝故。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為食。段食唯於欲界有用。觸意思食雖遍三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遍恆時能持身命。謂無心定。熟眠。悶絕。無想天中。有間斷故。設有心位。隨所依。緣性界地等有轉易故。於持身命非遍非恆。乃至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異熟識。一類恆遍。執持身命令不斷壞。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釋雲。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者。此觸食體。皆通八識。雖通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以所觸之境相麁顯故。別能攝受喜樂受故。能生順益身之舍故。是偏勝義。七八俱觸境微細故。全不能生喜樂受故。雖生舍受。但不為損。而非益故。由此義顯觸生憂苦。非順益舍。即非食體。不資養故。增一經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以細滑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無放逸為食。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此妙法。夫飲食有九事。人間有四食。一段食。二更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復有五種。是出世間食。一禪食。二願食。三念食。四八解脫食。五喜食。是出世間之表。當共專念。舍除四種之食。求辦出世之食。所以維摩經云。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陰法。成涅槃食。

問。住滅定者。於八識中滅何等識。

答。但滅六識。以第八識持身故。論雲。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此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謂眼等識行相麁動。於所緣境起必勞慮。厭患彼故。暫求止息。漸次伏除。至都盡位。依此位立住滅定者。故此定中彼識皆滅。若不許有微細一類。恆遍執持壽等識在。依何而說識不離身。若謂後時彼識還起。如隔日瘧。名不離身。是則不應說心行滅。識與想等起滅同故。壽煖諸根應亦如識。便成大過。故應許識如壽煖等。實不離身。又此位中若全無識。應如瓦礫。非有情數。豈得說為住滅定者。又異熟識。此位若無。誰能執持諸根壽煖。無執持故。皆應壞滅。猶如死尸。便無壽等。既爾。後識必不還生。說不離身。彼何所屬。諸異熟識。舍此身已。離託餘身。無重生故。又若此位持種識。後識無種。如何得生。過去未來不相應法。非實有體。已極成故。諸色等法。離識皆無。受熏持種。亦已遮故。乃至無想等位。類此。應知。又滅定等位稱無心者。未必全無。成業論雲。心有二種。一集起心。無量種子集起處故。二種種心。所緣行相差別轉故。滅定等位闕第二心。名無心。如一足馬。闕一足故。亦名無足。

問。小乘入滅盡定。云何不能現其威儀。

答。小乘是事滅。大乘是理滅。如清涼疏雲。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者。謂五聚之法。皆當體寂滅故。斯即理滅。不同餘宗滅定。但明事滅。唯滅六七心心所法。不滅第八等。但事滅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滅故。定散無礙。由即事而理。故不礙滅。即理而事。故不礙用。是以經云。雖念念入。而不廢菩薩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獨明定散雙絕。但是事理無礙故。十地中雲。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淨名經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皆斯義也。又古師云。若大乘滅定。由具五蘊。有第八識。及第七淨分末那平等性智在。而能引起種種威儀。小乘唯有色行二蘊。前六識已滅。以小乘所現威儀事。須意識始能引起。既無意識。則無運用之功。與大乘有異。

問。大小等乘。皆從意識能起威儀。以第六意識是滅定所厭。即第六意識已無。縱有第七平等性智。且非起威儀之識。第八識雖許持緣。亦非能起威儀。如何說能引起威儀耶。

答。古釋雲。正入滅定之時。雖無意識。然未滅之前。加行心中。願。我入滅之後。若有眾生合聞我說法。見我威儀。我當教化。以此願故。入定之後。擊發本識化相種子。生起現行。以平等性智。而能現起威儀。然平等性智。雖與第六願樂所現威儀而不相應。若欲起於平等之化。須平等性智也。已上猶是約行相分別。若就理而論。威儀即定。定即威儀。以色心其已久如故。

問。百法數中。雖名義差別。窮原究本。但唯一識。經中。云何於命根中。說為三法壽煖識等。

答。雖是一識。義別說三。論雲。義別說三。如四正勤等。釋雲。謂阿賴耶識相分色法。身根所得名煖。此識之種名壽。以能持識故。現行識是識。故言三法。義別說之。非謂別有體性。是則身舍煖時。有餘二不必舍。如無色界生。如餘二舍時。煖必隨舍。然今此三約義別說。但是一體。如四正勤已生未生善惡二法義別。說為四體。但是一體。如四正勤已生未生善惡二法。義別說為四體。但是一精進數。

問。識種即是命根者。以何義為根。

答。論雲。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釋雲。言此者。簡親生餘識種子。言識者。簡相應法種。唯取識故。言種者。簡現行。不取第八現。行為命根故。彼所簡者。非皆命根。今取親生之名言種上。由先世業所引持身差別功能。令色心等住時決定。依此功能。說為命根。非取生現行識義。以此種子為業力故。有持一報之身功能差別。令得決定。若此種子無此功能。身便爛壞。阿賴耶識現行。由此種故。能緣。及任持於眼等法。亦名能持。此種正能持於現行之識。若不爾者。現行之識應不得有。及無能持餘根等法。由此功能故。識持於身。現行內種力故。生。及緣持法。不名命根。非根本故。由種生故。此種不由現行有故。種為諸法之根本故。又現行識是所持故。從所持說。能持種識。名命根。命根之法持體。非命根。今六處住時決定故。故種子為命根。餘現行色心等非命根。不恆續故。非業所引故。然業正牽時。唯牽此種子。種子方能造生現行。非謂現行名命根故。唯種是根。又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生法師云。焚薪之火。旋之成輪。輪必攬火而成照。情亦如之。必資心成用也。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問。諸心法等。為有差別。為無差別。

答。法性無差。約相有異。雖然有異。互不相違。瑜伽論雲。如諸心法。雖心法性無有差別。然相異故。於一身中一時俱轉。如是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身中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如一瀑流。有多波浪。又如於一清淨鏡面。有多影像。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如是於一阿賴耶識。有多轉識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間。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色相。及耳鼻舌身識。乃至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並末那亦恆與阿賴耶識俱轉。常與俱生任運我慢等四種煩惱。一時相應。

問。淨名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本。即阿賴耶識。云何說此識為一切法本。

答。此識建立有情無情。發生染法淨法。若有知有覺。則眾生界起。若無想無慮。則國土緣生。因染法而六趣迴旋。隨淨法而四聖階降。可謂凡聖之本。身器之由。了此識原。何法非悟。證斯心性。何境不真。可謂絕學之門。棲神之地矣。瑜伽論雲。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餘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界互為增上緣。又即此阿賴耶識。能持一切法種子故。於現在世是苦諦體。亦是未來苦諦生因。又是現在集諦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間故。能生器世間故。乃至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抉擇分等善法種子。及眼識等。十八界。經云。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

問。若成就阿賴耶識。亦成就轉識不。

答。應作四句分別。瑜伽論雲。或有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無心悶絕。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或有成就轉識。非阿賴耶識。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住有心位。或有俱成就。謂餘有情住有心位。或有俱不成就。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入滅盡定。處無餘依般涅槃界。

問。至聖垂慈。覺王應跡。以廣長之舌相。出誠實之微言。於無名相中。布難思之教海。以假名相說。演無盡之義宗。且如第八識心。本無名相。隨位立號。因執得名。至何位次之中。而舍虛假之稱。

答。唯識論雲。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習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而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法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識。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偈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阿賴耶識名。過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舍。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舍。無垢識體。無有舍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釋雲。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或能熏種於此識中。既能積集。復起諸法。故說此識名為心義。阿陀那者。此雲執持。執持諸種有色根故。此通凡聖。所知依者。即三性與彼為依。名所知依。又古德雲。阿賴耶識。名為藏義。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隨熏和合。似一似常。故諸愚者。以似為真。取為內我。我見所攝。故名為藏。又能藏自體於諸法中。又能藏諸法於自體內。二種我見永不起位。即失賴耶名。又云。第八識名者。八地已上無阿賴耶名。唯有異熟識。第七但執異熟識為法。又第八識本無阿賴耶名。由第七執第八見分為我。令第八得阿賴耶名。若不執時。但名異熟識。第八或名為心者。由種種法積集種子。故名為心。雖受熏持種。積集集起義得名心者。唯自證分也。喻如倉庫能藏諸物。能持一切種子故。後令種子生起現行。與種子為依持生起二因也。即知第八受熏持種。得名心也。因中持新舊種子。故名為心。果位持舊種一切無漏種子。故名心也。此亦名持種心。或名質多。此名有為心。或名牟呼栗多。此雲貞實心。即是真如。此是無為心。或名阿陀那。此雲。執持識。能執持種子根身。生相續義。即是界趣生義。此通一切位。執持有三。一執持根身令不爛壞。二。執持種子令不散失。三執取結生相續者。即有情於中有身臨末位。第八識初一念受生時。有執取結生相續義。結者。系也。屬也。於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屬彼故。亦如磁毛石吸鐵。鐵如父母精血二點。第八識如磁毛石。一剎那間。便攬而住。同時根塵等種。從自識中亦生現行。名為執取結生故。在胎五位者。初七日內名雜穢。狀如薄酪。父精母血相和名雜。自體不淨名穢。二七日內名靤。猶如豌豆瘡。靤之形表裡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內名凝結。謂稍凝結形。如就了血。四七日內名凝厚。漸次堅硬。五七日內名形位。內風所吹。生諸根形。一身四支。生差別故。用此三十五日。盡其五根皆足。六七日內名發毛爪齒位。七七日內名具根位。以五根圓滿。漸次生識。即未具空明等緣。或名種子識。

問。此識與心義何別。

答。種子與心義別。即取第八識現行。亦名種子故。但是種。能生現行故。名種子識。此識現行。能起前七識。即有能生法種。功能義邊。第八識名種子識。前言心者。但是積集集起義名心。又第八識。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根本識。流轉因。還滅因。界趣生體。引果總報主。阿賴耶者。此雲我愛執藏。異熟識者。此是善惡業果位。以善惡業果為因。即招感得此引果故。前世業為因。因是善惡。今世感第八識。是無記異熟。即果異於因。故名異熟。又具四義。一實。二常。三遍。四無雜。是名真異熟識。

問。第八真異熟識。如何名引果。

答。為善惡業為能引。第八為所引。是能引家之果故。名引果。故是總報主。前六識名為滿果。有一分善惡別報來滿故。此滿業所招。名異熟生。非真異熟也。不具四義。唯第八是引果。真異熟識。具四義故。此通異生至十地。皆有異熟識名。至金剛心末。一剎那間永舍也。解脫道中。即成無垢識。名阿摩羅。即果中第八識。一純無漏。不攝一切染法種子故。不與雜染種現為所依故。唯與鏡智相應。名無垢識。又心之別名有六。一集起名心。唯屬第八。集諸種子起現行故。二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能熏積集諸法種故。或初集起屬前七轉識。現行共集熏起種故。後積集名心屬於第八。含藏積集諸法種故。此上二解雖各有能集所集之義。今唯取能集名心。如理應思。三緣慮名心。俱能緣慮自分境故。四或名為識。了別義故。五或名為意。等無間故。六或名心。又廣釋。一集起名心者。即第八識。集諸種子。起現行故。言集諸種子者。即色心人天三界有漏無漏一切諸法種子。皆是他第八識能集。猶如世間人庫藏。言起現行故者。為三界五趣有漏無漏一切色心等現行。皆從第八識生起。即第八識是能集起。一切色心等種子。是所集起。今但取能集起名心。今正取第八心王自證分。名集起心。相分是色。見分是用。證自證分落後邊故。為自證分。能集諸法種子。令不散失。復能起諸種現行功能。從無始來更不間斷故。獨有集起義。即知第八自證分。與識中種子為二因。便是此中集起二義。一為依持因。即是集義。二與力令生起因。即是起義。二積集名心者。亦第八識中持諸三界五趣種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積集。即第八自證分。能持舊種。故名積。又能集新熏。故名集。即知積集集起以解心。第八識獨名心。為正義故。唯識論雲。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法種故。是藏識義。即自證分。是能任持。能積集。一切種子是所任持。所積集。前七名轉識者。轉為改轉。是不定義。即三性三量三境易脫不定。方名轉識。今第八唯是一類無記。又唯性境唯現量故。名不轉識。又集起名心。亦屬第七轉識。集者為集前七現行。言起者。即前七現行。各自有力。能熏生新種名起。且如眼識緣色時。必假同時意識。共集熏種。餘四識亦爾。

問。若明瞭意識。與五同緣所名共集。且如獨頭意識緣十八界時。不與餘識同緣。亦熏起種。何有共集之義。

答。由第七為所依。第六方轉熏種。亦名共集。三緣慮名心者。謂能緣慮自分境故。即八箇識。各能緣慮自分之境。緣謂緣持。慮即思慮。若緣慮以解心。是通名。前五識唯緣五塵。是自分境。除諸根互用。及佛果位。第六識緣十八界及三世法。並一切有漏無漏世出世間法。為自分境。第七識緣第八見分。為自分境。第八識緣三境。為自分境。是頓常緣三境。以第八是常識。境常有故。不同前六識有間斷。所緣境又非常有。其第八正義。若欲界系者。即緣欲界根身器界為自分境。若種子。即通緣三界為自分境。上二界亦爾。只除無漏種不能緣。以有漏無漏種。不相順故。由是但能持而不能緣。以持義通。緣義狹。喻如赤眼人把火。亦如頂上戴物。但持而不緣。只持令不散。不離識故。第四名了別識。即八箇識見分。皆能了別自所緣境。即眼識能了別色。乃至第八識能了別根身器界種子。即了別以解識。八識通名識。若了別麁境以解識。即於六轉名識。第五或名為意者。等無間故。即前念八識。與後念八識為依止。今取前念八識名意。若前念心不滅者。後念無因得生。依前滅處後方得生。於等無間。自類心不間隔。名等無間。大乘有二種。一思量意。即七識。二無間意。通八識。意者。是依止義。即如第七與第六為依止。故名意。若為等無間以解意。八識通名意。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獨名意。第六名心者。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第六名識。此第六義。是約勝彰名。謂積集集起以解心。第八獨名心。思量以解意。第七獨名意。了別麁境以解識。前六獨名識。即於八識。各具通別二名。為第八具二義名心。一積集集起義。二緣慮義。第七亦二。一思量義。二等無間義。前六名識亦二。一了別義。二了別麁境義。具四義名麁。一易可了知。乃至兒童亦知。二共許有。即三乘共許。三行相麁。為了別行相顯故。四所緣麁。即五塵是麁境。又九識中總分四段。每識別立十名。一第六識十名者。一對根得名。名為六識。二能籌量是非。名為意識。三能應涉塵境。名攀緣識。四能遍緣五塵。名巡舊識。五念念流散。名波浪識。六能辯前境。名分別事識。七所在壞他。名人我識。八愛業牽生。名四住識。九令正解不生。名煩惱障識。十感報終盡。心境兩別。名分段死識。二第七識十名者。一六後得稱。名為七識。二根塵不會。名為轉識。三不覺習氣。忽然念起。名妄想識。四無間生滅。名相續識。五障理不明。名無明識。六返迷從正。能斷四住煩惱。名為解識。七與涉玄途。順理生善。名為行識。八解三界生死。盡是我心。更無外法。名無畏識。九照了分明。如鏡顯像。名為現識。十法既妄起。恃智為懷。令真性不顯。名智障識。三第八識十名者。一七後得稱。名為八識。二真偽雜間。名為和合識。三蘊積諸法。名為藏識。四住持起發。名熏變識。五凡成聖。名為出生識。六藏體無斷。名金剛智識。七體非靜亂。名寂滅識。八中實非假。名為體識。九藏體非迷。名本覺識。十功德圓滿。名一切種智識。四第九識十名者。一自體非偽。名為真識。二體非有無。名無相識。三軌用不改。名法性識。四真覺常存。體非隱顯。名佛性真識。五性絕虛假。名實際識。六大用無方。名法身識。七隨流不染。名自性清淨識。八阿摩羅識。此翻名無垢識。九體非一異。名真如識。十勝妙絕待。號不可名目識。解節經云。佛告廣慧菩薩。此識或說名阿陀那。何以故。由此本識。能執持身故。或說名阿梨耶識。何以故。此本識於身常藏隱。同成壞故。或說名質多。何以故。此識色聲香味觸等。諸塵所生長故。廣慧。此本識。是識聚得生。謂眼識。乃至意識。依有識。眼根。緣外色塵。眼識得生。與眼識同一時共境。有分別意識起。若一眼識生。是時一分別意識生。與眼識共境。此眼識。若共二識。或三四五共起。是時一有分別意識。與五識共緣境生。如大水流。若有一能起浪因至。則一浪起。若二若多能起浪因至。則多浪起。是水常流。不廢不斷。復次於清淨圓鏡面中。若有一能起影因至。則一影起。若二若多能起影因至。則多影起。是圓鏡面不轉成影。亦無損滅。此本識猶如流水。及鏡面等。又成業論雲。心有二種。一集起心。無量種子集起處故。二名種種心。所緣行相差別轉故。天台淨名疏雲。一法異名者。諸經異名說真性實相。或言一實諦。或言自性清淨心。或言如來藏。或言如如。或言實際。或言實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嚴。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畢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淨涅槃。如是等種種異名。以皆是實相之異稱。故大智論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字。大涅槃經云。如天帝釋。有千種名。解脫亦爾。多諸名字。又云。佛性者。有五種名。故皆是赴機利物。為立異名也。而法體是一。未曾有異。如帝釋千名。名雖不同。終是目於天主。豈有聞異名故。而言非實相理。如人供養帝釋。毀憍尸迦。供養憍尸迦。毀於帝釋。如此供養。未必得福。末代弘法者亦爾。或信賴耶自性清淨心。而毀畢竟空。或信畢竟空無所有。毀賴耶識自性清淨心。或言般若明實相。法華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豈不慮禍。若知名異體一。則隨喜之善。遍於法界。何所諍乎。又諸經內逗緣稱機。更有多名。隨處安立。以廣大義邊。目之為海。以圓明理顯。稱之曰珠。以萬法所宗。號之曰王。以能生一切。詺之曰母。但是無義之真義。多亦不多。無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華嚴私記雲。取決斷義。以智言之。取能生長。以地言之。取其高顯。以山言之。取其深廣。以海言之。取其圓淨。以珠言之。此上約有名。尚乃無數。更有無名。豈可測量。如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告諸菩薩。汝等勿謂。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餓鬼定餓鬼也。乃至如一事有種種名。如一人有種種名。如一天。乃至餓鬼畜生。有種種名。亦復如是。亦有多餓鬼全無名字。於一彈指頃。轉變身體作種種形。如是眾生。於一時間現無量色身。云何可得呼其名也。若餓鬼等。有生處名字。受食名字。及壽命名字。若地獄眾生無有名字生處者。則其形亦無定。彼中惡業因緣未盡故。於一念中種種變身。釋曰。如地獄中。一日一夜之中。萬生萬死。又無間獄中。一一身無間。各各盡遍八萬四千由旬地獄之量。不相障礙。如雲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今時人。將謂諸佛法身。能分能遍。不信眾生。亦一身無量身。以眾生業果不可思議故。是以經云。佛界不可思議。眾生界亦不可思議。

宗鏡錄卷第五十

      丁未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觀心食法

既敷座已。聽維那進止。鳴鐘後斂手供養一體三寶。遍十...

徹悟禪師文集

徹悟禪師文集卷上 門人(喚醒、了睿)輯錄 法語 示眾...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註音版】佛七圓滿日佛前大迴向後禮祖儀

此文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大師...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曹洞語錄序 荊山之璞。非逢明世與和氏。則空藏荊石之...

佛說帝釋所問經

佛說帝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長爪梵志請問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紹元

宋代華嚴宗學僧。生卒年與籍貫、俗姓均不詳。現存其所...

【佛教詞典】棲身

(術語)棲息身於一處也。四教儀集註上曰:此山即大師...

無異元來禪師的參禪警語

元來禪師的《參禪警語》,言簡意賅,言無虛發,對如何...

願罪業悉消滅

我們一生都是為了身見,為了享樂為了這些東西,一生為...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裡?

波斯匿王向佛請問: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見迦旃...

公雞與蟲兒

有個兒童,才七歲,但常常找無德禪師,和他東南西北亂...

女性學佛後是否不能打扮

問: 女性學佛之後是不是不能打扮了? 法霞法師答:...

魔鄉不可停

這個時代的共業就是這樣惡劣,你也沒有辦法阻擋的時候...

三大計劃解決婆媳矛盾

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

當別人遭受痛苦時不要幸災樂禍

佛陀在《諸法集要經》中說:若見造非法,生劣心隨喜,...

斌宗法師《色身生活與法身生活》

前言 所謂色身:乃是佛教一種述語,在一般人叫做身體...

善巧方便救人於水火

《功過格》裡有個公案。有一位固安縣的縣令叫梅公,你...

我執和法執帶來的障礙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玄琬和尚的故事

貞觀年間的某一天,在長安城的皇宮內,正要舉行一個盛...

【視頻】《佛說大灌頂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大灌頂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胞胎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胞胎經》聆志居士念誦